◇◇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体育老师《自然》发文实现“零的突破”?别让“顶刊”变政绩!   记者: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3月24日,某地方师范类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推文,题为《我校体 育学科教师刘昊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文中称“该成果实现了我 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为体育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 供了新思路”。   有眼尖的网友很快看出不对劲——这篇所谓《自然》(Nature)“通讯文章” 实则是一篇“豆腐块”评论,全文不到200个英文单词,根本不是体育学科领域 的学术论文。原来,文章刊发在《自然》“Correspondence”专栏,类似“读者 来信”栏目,主要刊登与公共和政治利益相关的热点议题评论,篇幅短小且很少 经过同行评议。   质疑声随之而起,学校也火速删除推文。有人认为,这件事将一些高校对 “顶刊”过度追捧的乱象暴露无遗。   不可否认,在“顶刊”上发表“豆腐块”文章本身并非坏事。“顶刊”之所 以“顶”,与其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严格的审稿流程有关。若能在“顶刊”发表 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学术论文,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即便是简短的“豆腐块”文章,也能让作者的观点被更多人关注。   然而,学校将其包装为“体育学科‘零的突破’”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如 果说管理者是外行,不了解学术期刊的文章类型,没读过《自然》杂志,那么他 们为何要公开为教职工树立发“顶刊”的标杆?如果说管理者明知该文章是“读 者来信”,却有意将其夸大为学术论文,那么学校又为何宁愿公开作假也要博取 名声?   其实,此类事件并非个案。去年,另一所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自然》发表 “豆腐块”文章后,也被学校公开评价为“创造了校史”,该教师和学校同样陷 入舆论风波。尽管此类事件令人费解,但至少可以看出,在这些高校管理者的眼 中,发“顶刊”俨然已成为往脸上贴金的政绩。   一些高校为引导教职工发“顶刊”,将“顶刊”文章的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学 术水平的主要标尺,发一篇“顶刊”便许以高额奖金和丰厚待遇,鼓励教职工深 入钻研“顶刊”喜好,并想方设法“挖”可以靠以往科研资源发“顶刊”的人才 来校工作,仿佛只要学校能在“顶刊”上留名,就算是“实现‘零的突破’”。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还是高校的发展,绝非仅靠一篇顶刊文章就能改写。过 度神化“顶刊”,会让评价体系陷入片面与失衡,这也是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破 四唯”“破五唯”系列文件并采取专项行动的大背景。如果让这股歪风邪气蔓延, 学术竞争将不再是基于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比拼,而是演变成追名逐利、沉迷 “顶刊攻略”的疯狂竞赛。   对“顶刊”的迷信,源于高校管理者自身的不自信,他们试图用发表“顶刊” 证明高校发展的成功。因此,打破“顶刊”光环,归根结底需要高校及其管理者 找准定位、重拾自信,为教职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地方师范类院校为例,在一些高校努力进入“双一流”的氛围影响下,其 难免产生浮躁心态。而作为高校,其更重要的职责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传承 师德师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服务地方教育与社会发展。如果教职工能够在这 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就已经能够代表高校自身发展的成功,不发“顶刊”又如 何?   目前,涉事高校已经删除原推文。3月26日,学校重新发布推文,将“通讯 文章”改为“通讯”,并删除“零的突破”等表述。无论这种做法是迫于舆论压 力,还是出于自身反思,我们都希望有一天高校能破除固有思维里的“顶刊”迷 信,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与审慎,重拾大学本该有的理想。 (XYS2025033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