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自梳女”与当代“剩女”比较下窥视近代妇女觉醒之路   作者:陈建明   勤力女,无棺材,死又无人抬,一张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掉落海。——这 就是自梳女当时无奈而凄凉的下场。   尽管说时过境迁,当时代发展到新中国建立的新时代,很多自梳女都从曾经 的南洋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特别是2011年以来,广东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积 极为这40余名自梳女恢复国籍而努力。据了解,目前已经有33名莞籍自梳女恢复 国籍申请的受理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在2011年7月底将材料上报了公安部,目前 东莞已有首批4人获准恢复中国国籍,其中一名已百岁高龄,另外一名95岁。尽 管晚年的自梳女回到祖国的怀抱,也得到了相应的安置,但作为晚清民国时代一 种社会现状所产生的时代符号,自然引起无所学者和专家去研究探索。   十年前,单纯到蠢,走了一个男人,来不及伤心,下一个捧着花在门口等着; 五年前,还是个小职员,走了一个男人,稍微有点惆怅,不过有自我安慰式的高 兴,好在没跟这个男人过一辈子,爱情算什么,事业更重要;三年前,走了一个 男人,感觉晴天霹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结果自己很正常,单身开始 挂在嘴边;现在事业有点基础,可发现,身上已经贴着‘剩女’的标签……剩女 是怎么炼成的,尽管有各种说法,但上述是典型的一种,剩女不仅作为一个热词, 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巧合,当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逐渐离开人世的时候,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当代“剩女”横空出世,引发了新的社 会话题。或许“自梳女”和“剩女”没有可比性,也不能代表全面,但毋庸置疑, 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她们的衍生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根 源,我们不妨从社会背景,区域文化,地缘关系等方面做一次分析比较,或许从 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来。   历史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传统文化 与礼仪在里头,礼仪中就有“冠笄礼”,从头发的改变说明社会地位角色的改变, 古《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五而笄。笄,簪子,在古代,女子在十五岁就开 始用簪子将头发盘起来,以表示成年,在中国婚姻嫁娶中,往往是女儿出嫁时母 亲亲自给女儿笄发,表示离开父母结束单身生活,组建新的家庭,如今中国的很 多地方,这种风俗习惯依旧存在。   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其实单身女现象一直也存在,但没有如岭南区域, 特别是顺德,番禺,中山一带那样,在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群起不嫁,甚至出 现过1905年没有一人出嫁的惊奇现状,并波及到东莞,清远一带,这是一种非常 奇特的文化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么,还是岭南区域的女子幡然觉醒结果? 不妨先看看这种现状的历史背景。   岭南文化的发源在中国文化发展的版图上,一直和中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特别是在汉王朝,南越王赵佗将岭南文化推向了一个繁荣时期,这种文明叫古越 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河流中,岭南一直是离中央政权遥远的荒蛮之地,是罪 犯流放之地,这里的居民被称为土著人,所以土著文化一直是这里发展的主流, 尽管这里曾经流放过不同角色的文化政治名流,如苏东坡,并有“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但这些士大夫们依旧没有完成中原文化和岭南土 著文化的融合,土著文化依旧是岭南文化的主要部分。所以在中原文化礼仪“裹 脚”兴起的时候,而在岭南文化里,这种现象是没有的。岭南文化中,最重要的 两支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海洋捕鱼作业往往是男子承担,而农耕作业中女子 往往是主要的劳动力,而中原文化中,女子往往是作为小家碧玉在家“圈养”而 很少步入社会。但显然,岭南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的发展相比较,岭南文化有 特点,但还是落后于中原文化,所以在女性觉悟上难道却比中原文化中更进步?? 这显然缺乏根据,那么自梳女的群而兴起的根源什么?话题还得回到当时的历史 背景中去。   19世纪,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苦难,抗争的历史,世界更是风起云涌,正是 殖民统治的时期,在女性觉醒方面,西方显然早于中国,女性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为切入点,运用权力话语理论,如19世纪英国小说《简? 爱》,探讨了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文化下的创作是不断挣脱男性权力话语的束缚, 反抗男性话语霸权和推崇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过程。当然,中国在明朝时期到民 国时期,也有大量女性描写的小说,如《西厢记》和《桃花扇》里面的女人,被 称之为女性觉醒的萌芽,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女性觉醒的萌芽进一步深化, 民国时期,胡适,鲁迅都写过关于女性觉醒的文章,但值的注意的是,这些书都 是男人写的书籍,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里,这些觉醒是无法真正代表 女性思想内心的,尽管在宋朝出过女词人李清照,但在历史中也是作为文化另类 进行评价,在李清照的诗句中更多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在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有强调:在清王朝,其封闭的文化体制,扼杀了明后期先进的文化萌芽,所以 在清朝时期的文化是倒退的。尽管历史的原因,如虎门硝烟等,但中原文化的传 播在岭南还是滞后的,那些所谓的觉醒思想很难影响到珠江三角洲。   但也正在19世纪,在岭南大地上接踵发生了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先是1840 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然后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遭受战争摧残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让人 们一下觉醒过来,于是以梁启超,谭嗣同等受到西方文明熏陶的人士推行“戊戌 变法”但以失败告终,到后来的“广州起义”和“辛亥革命”,一直远离中央政 权的岭南大地一下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而西方思想,包含女性觉悟直 接冲击岭南大地,再加上因为战争,各种运动,中原文化思想也逐步进入到岭南 区域,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逐步觉醒是可能的,因为当时香港属于英国殖 民地,但和珠三角商业往来已经密切,并建立了“广九铁路(广州到香港九龙, 分华段和英段)”流通,在当年的邮寄复合品中,英段用英文戳,广州用中文戳, 所以“自梳女”现象或许是当时女性觉醒的方式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 略,就是战争,动乱,出南洋经商,男性数量大量减少,男女比例失衡也是不可 忽视的原因之一。   当代“剩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其实在中国发展历史上,剩女一直存在过,只是不叫剩女,古代就有怨女之 称,《孟子?惠梁王下》记载: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韩非子?外储》曰:宫中 有怨女,则民无妻。可见剩女自古有之,后来发展到老处女,而《红楼梦》里则 称作姑奶奶,建国初期称没有嫁出去的大龄女青年为老姑娘。当然这些群体都是 社会的少数,加上妇女在封建时代的底贱地位,依旧被遗忘在历史的一隅。   目前,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 角洲,活跃中一大群人,他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并且薪金收入不菲的女性, 他们并不缺少优秀的男士追求,但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一直被称为“孤独一族”, 现代的人干脆称之为五根清净的“圣女”,当然,现在有人将离异之后的单身女 性也规划近剩女之列。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小说里,电视里,已经 都成为了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展示。   剩女是新时代对未婚女子的称谓,尽管是新兴的人文景观,但透其背后,依 旧还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影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延续着“择偶梯度差 异”,就是男士一般情况都会找比自己条件差一点的女士,而女士一般都会找比 自己强一点的男士,这种婚姻组合的构成一般是在自古“男尊女卑”的风气中形 成的,这样女性往往就觉得找到了依靠,有安全感,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女子已 经和男子一样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进行创业,然后取得一定地位,却导致了一个 问题的发生,这些女性在组建家庭的时候,往往选择同等地位的男性作为择偶标 准,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往往不愿意找比自己强的女性作为择偶对象,因 为他们会被冠之于“吃软饭,小男人”等等称谓,所以往往女强人在择偶方面都 会让那人望而却步。有自己思想和经济地位的剩女自然也不会“凑合”自己的婚 姻,在包容性越来越强的社会,对于剩女现象也给予了更多的兼容性。   当代剩女的年龄段一般在27岁至40岁之间,这些人都出生在60年代末和70年 代。经历了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间段,这个时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家庭一下由多兄弟姊妹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以前因为子女多无法获得良好的教 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个年代的人无形中对 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结婚生子这样的传统婚姻开始有了抵触的萌 芽,这种抵触的萌芽是建立在清朝民国的妇女觉醒上,再到新中国成立,妇女地 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显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性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接触 西方文化的机会还是相对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外来 人口大量流入,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西方文化的流入,女性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特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加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 位的不断提升,国民也变得自信,作为追逐于时代改革的重要力量的60年代到70 年代的人群众中作为女性,在物质上,思想上也变得更为自信。她们不光是琼瑶 小说的阅读者了,更是时代思想的传播者,所以女性写小说,甚至自传自己的剩 女传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当然,珠江三角洲剩女现状的风行,也和大量人口的流入,女性比例高也是 原因之一。   因为剩女是新时代催生的一种文化景观,其历史性比较短,但以传统文化和 改革开放作为经典背景,剩女,注定是被人们关注的人群。   地缘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产生的地缘背景   尽管自梳女是女性觉醒萌芽之一,显然这种方式是畸形的被扭曲的独身主义 者,该风俗起源于顺德、中山、番禺等地,后来向东莞辐射,顺德番禺,南海是 岭南文化领发源的中心地段,是相对开发较早的地方,而东莞和深圳相对来说较 广州偏远,而且靠海,在历史发展足迹上,一些临海的地方是无人居住的,加上 明朝倭寇横行,政府主张人口集中内迁,到清朝康熙年间,施行过“海禁”政策, 所以,一个文化景观的出现,自然是文明程度相对高点的地方出现。   而顺德,番禺,南海等地处于沿海和隔离中原交界的中央地段,河汊陆地交 叉,形成独特的地缘风貌:鱼塘和耕地相间隔。在《顺德县志》和《番禺县志》 均有记载:土地肥沃,居民多以蚕桑业为主,其女子皆以采桑纺丝为主,一日所 得,多大七八角之多。   其次顺德,中山,番禺,南海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但鉴于其特色的区域文 化背景,就是前面提到的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小,而古越遗风浓厚的岭南大地相对 发展迟缓,而蚕桑的发展,往往是以女性劳动力为主。   剩女产生的地缘背景   现在中国大中城市都存在着“剩女”一族,但还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珠 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清远及 肇庆。全区面积占广东省总面积的23.4%,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 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这源于改 革开放的发展,但作为对外交通便利的深圳,珠海,东莞成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以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的宝安(古称新安县)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化大都市,而东莞 也成为中国最新兴的城市,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也是发展最快的城市,国内外 企业的聚结地,自然引来其他地方的人口流入,据2012年最新统计,东莞的外来 人口达到640万,占本地人口的四倍。成为了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如 今深圳,东莞,珠海的经济成为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逐步向清远,顺德, 甚至内地辐射。而女性职业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经济背景的比较   自梳女的经济背景   鉴于岭南区域特殊的地缘关系,它受中原文化影响比较小,受中原农耕技术 的影响也比较,而岭南文明主要表现在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海洋文明主要表现 在渔业和航海,并通过海上贸易发展经济,岭南区域,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资本 主义萌芽的诞生地之一,在历史记载中:光绪初,大良北关创建怡和昌机缫丝厂, 有五六百人。丝绸业的繁荣,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自梳女产生之 地是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区域的中心地带,多河汊土地肥沃,适合种桑养蚕业并 滋生丝绸纺织业的兴起,并促进对外贸易,多与南亚国家发展贸易往来,鸦片战 争至辛亥革命之后,贸易相对繁荣起来,已经发展到欧美一带,在东莞集邮学者 王晓强专题邮《东莞邮政史(1895—1949)》里,这套专题邮集中一些邮票记载 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贸易情况,如一枚邮寄复合品就记载了厚街一家鞋店对 美国檀香山鞋店的商业通信情况。所以,不管是农业耕种,工业缫丝,那个时候 珠江三角洲的女子都是重要的劳动力,当然,随着贸易的往来,也有自梳女流向 南洋一带的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他们在经济上已经能够独立,并且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样,在家庭地位上,女性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称:岭南文化发源中, 母系氏族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历史发展19世纪,女性地位依旧 对男权地位形成有力的挑战。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这些女子敢群起自梳不嫁的原 因之一。   剩女的经济背景   当代剩女较于自梳女不同是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多出生在文革末期后 者70年代中后期,正值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国家恢复高考,实行分田到户,生 产力得打大大提高,并随着农业技术的改革,如杂交水稻的推行,物质上大大得 到了提高,家庭在解决温饱的同时对儿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何况国家实行独生 子女政策,所以在经济上在笑时候和成长时代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当这一批人学成的时候,国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改革开放初 期,人才紧缺,深圳多年创业的人透露:那个时候,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的人,企 业公司都会把其作为人才进行培养,而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因为文革的影 响,显然在教育上没有70年代的人普及的好,竞争上也没有70年代的人有优势。 显然,受益于改革开放工业革命影响,70年代的人在经济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她 们直接参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去,并在打拼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和攒积人脉,待 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很多人开始自己创业,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成了企业精英, 就是没有成为企业家,企业精英的那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经参与 了各行各业的工作,长期的积累也有了不小的积蓄,所以,经济独立是当今剩女 的特征之一。也是这一特征,在经济上已经摆脱对家庭经济的依赖,就是不结婚, 不要家庭也可以过的很好。   自梳女和剩女的社会表达   自梳女的社会表达   不落夫家:其实自梳女形成的雏形,早期在珠江三角洲叫“不落夫家”,这 是种岭南文化的残余,属于古越风貌特征之一,属于少数民族婚俗特征,其实这 个婚俗在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就是女子虽然嫁了,但在怀孕前可以不住在丈夫家, 并且可以和别的男人苟合。《粤西文载》中记录:南丹溪峒苟人呼为僮婚不避姓, 时上中元春秋社日男女歌苟合,至有妊娠始归夫家。其中,在民间家族谱上也有 不落夫家的记载:屈初娶妻刘氏,不归,因粤东有部落夫家之俗也。其实在部落 夫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就是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生产力,所以娘家会轻易失去 一个劳动力。   而自梳女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30年代,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以 枪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接踵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形成,而在当时的珠江 三角,蚕桑纺织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县志记载:南海,顺德,香山等地,已经 有一百多亩桑田,200多万人从事蚕桑业工作,每年收3100万担桑叶,40多万担 蚕茧,8万多担生蚕丝,并产生了象征资本主义的缫丝机和蚕丝市场。   所以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地缘背景这些基础上,由部落夫家 直接衍生自梳女一族,并形成一种风俗广为流传。   自梳又称梳起,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 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 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金兰契:在自梳女之间产生浓厚的感情,几个或者多个一起结拜为姐妹,在 清人张心泰《粤游小志》记载:广州女子多拜盟结成姐妹,名“金兰契”,女子 出嫁后补反夫家,并没行夫妻礼,待姐妹皆出嫁,方才回到夫家。由记载可见, 当时他们的感情事相当深厚的。   上面讲到,自梳女的形成的环境因素是因为顺德番禺等地蚕桑业的兴起,形 成产业,很多女子聚集一起,感情日渐深厚,就群起结拜形成“金兰契”,也叫 夸相知,识朋友。   有学者认为,金兰契是自梳女隐喻的“爱情”,金源于两人同心,其力断金; 而两人同心,就会发出像兰花一样的爱情来。   守墓清: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 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 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 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 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 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墓白清” 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 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 仪式。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 女要“拍门”,阿婆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 “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必须回答得阿婆称心后才开门,自梳女入了门 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以后,必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要 前往执丧。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 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 认作媳妇。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 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   剩女的社会表达   单身贵族:其实单身贵族也是“老处女”“老姑娘”的延伸,为成为单身贵 族,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地位进一步得到解放,在教育,经济上越来越 有独立,她们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单身贵族无疑是社会地位和思 想境界上的跨升:她们并不是不想结婚(也有不想结婚者),但是不轻易草率结婚, 有了自己的择偶标准,正是对这种传统婚姻的颠覆,同样赢得人们的尊重,人们 没有了对以前带着歧视的“老处女,老姑娘”这些称谓,同样这种崭新的社会现 象的形成属于初级阶段,这种叛逆大胆挑战传统世俗婚姻的女性毕竟少数,人们 觉得稀奇,所以社会冠以“贵族”称号。   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剩女这个群体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剩女的因素也 越来越多,人们便以“剩女”相称,这里没有褒义,更没有贬义,只是对这一类 人群的社会概括。何为剩女,学术界对这一新兴的称谓尚无统一的看法和意见, 民间和媒体频频出现剩女这个热门词,只不过是对这一类人群的社会概括。   自梳女有“金兰契”作为她们的爱情,被学者们称之为萌芽状态的“同性恋” 者,而剩女团体有没有这类现象而导致不婚的,肯定有,只是在特定的会社因素 下,这类人群还不被社会所兼容。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 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剩女一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兼容,很多 剩女没有结婚组建家庭,但不代表她们没有性生活,她们可以谈恋爱,可以同居, 有自己稳定的性伴侣,并且随时可以结束自己的剩女生活,社会上各种相亲派对, 和火爆的“光棍节”都是为剩女择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结婚之后再离婚现在 被也归为剩女一类人群,甚至可以是单亲妈妈。   因为剩女是新时代的产物,目前无法对其有太多的评价,所以社会表达上也 停留在形成的原因上,那么“剩女”是怎么“炼”成的?   事业为重是剩女产生的通病,同时也反映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所以择偶也 成了一种误区,认为等自己足够优秀之后肯定可以找到足够优秀的男士,而这种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并没有得到深受传统择偶男士的认同,所以优秀反被优秀 误,无论社会怎么现代化,大都是如何与国际接轨,但传统的择偶标准促成剩女 的产生。而对传统婚姻的叛逆是剩女们显著的特点之一,她们恐惧于婚姻带来的 怀孕,生产,然后当一个家庭主妇,这是和自梳女恐嫁是共性的,男尊女卑在中 国封建历史上历来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达,加上口口相传的悲剧,媒体网络 上报道的家庭悲剧,剩女一族首先就有了婚姻焦虑和恐惧。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呈 上升趋势,据中国环球网09年09日的报道,北京市为中国离婚的最高地方为39%; 其次上海离婚率为38%;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为36%;第四位是广州,离婚率为 34%。因此更多离婚后的女性加入到剩女行列中,也有的正是因为父母的离异, 从小就不相信爱情和家庭,所以选择拒婚。   窥视近代妇女觉醒之路   中国妇女的觉醒之路,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封建社会之前漫长的过 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女性深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封建体制如“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等无不为女性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所以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中国女 性一直处于极端卑微的地位,她们的地位多停留在相夫教子,服侍男人的从属地 位上,就连为女性咏叹和呐喊的文学作品也少之又少,尽管士大夫和民间文人对 于女性地位以著书的方式进行呐喊,如四大传说:《天仙配》、《白蛇传》、 《孟姜女》到明清时期的《桃花扇》、《西厢记》以及《红楼梦》,除了《孟姜 女》之外,其它书籍都是讲述女子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但这些书籍在千年历史的 封建帝制当中,最终也被淹没在历史的一隅。   其实不光是封建社会倡导的文明当中,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女人往往是政治 的工具和政治牺牲的借口,并且以红颜祸水相称。古希腊名妓弗里妮被控有不敬 神之罪,审判的时候,律师们解开弗里妮的内衣,法官们看到她美丽的胸脯,便 宣布弗里妮无罪;在荷马史诗中,海伦的私奔导致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爱 非斯诗人希波纳克在一首诗中刻毒地写到:女人只能给男人两天快乐:第一天娶 她时,第二天埋葬她时。   周幽王燃狼烟为引褒姒笑,“一笑顷城”招来千古笑谈;“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唐明皇直到“安史之乱”逃亡时,才不得已赐死扬贵妃;吴 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兵入关,江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也跟着背上千古骂名。 最多的红颜祸水,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在封建历史上,美人计也屡试不爽。貂禅 本为一养女,为了所谓的匡复汉室,离间董卓和吕布,本身何尝不是种悲哀,牺 牲了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西施,一个村姑,也有着自己的爱情,可以过着平凡的 生活,却成了越国消灭吴国的工具,不同的是西施尚能善终;王昭君,落雁平沙, 远嫁塞外,换取短暂的和平,不过是战略的需要。   所以当古代的女人难,特别是封建社会下的女人,一生下来的就是一个男女 不平等的社会。   第二阶段是清朝末年至解放前之间的女性觉醒,而自梳女是作为觉醒的萌芽 呈现给社会,也尽管有人称这是封建残余的极端表现,但更多的人认为自梳女是 女性觉醒和封建残余之间的矛盾体展现,晚清时期,封建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继 鸦片战争开始,接踵而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五 四运动等……中原文明和西方文明一下涌到岭南大地,中国在耻辱中走向觉醒之 路,这里也包含女性觉醒,所以自梳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自梳女的产生必须和 整个发展取得协调,在当时半封建半觉醒的社会状态中,自梳女为何能够得到兼 容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不管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结婚生子是女子天经地义要做的事情,《周易》中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有夫妻然后有子女。可见结婚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是道德伦理的根本,也是自古以人为本的根本。   自梳女为什么被称之为女性觉醒和封建残余的矛盾体,因为在他们社会表达 中可以看出,自梳女一方和传统婚姻抗争,自梳终身不嫁,这在封建帝制下是不 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出家,那该另当别论,但自梳女又作为确实存在的一种社 会现状,这起码标志着封建帝制的逐步瓦解。而为什么又称之为半封建的残余, 是这些自梳女还是畏惧于古制当中,如象征性的结婚,就是“守墓清”,说明自 梳女还停留在旧婚制的窠臼当中,并没有完全觉醒。   为什么社会对自梳女持有兼容态度?这是很多学者在探讨的问题,一种说法 是社会本身在进步,国民也在觉醒,特别是辛亥革命宣布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五四 运动之后新思想的不断深入。另外一个方面是半封闭半觉醒的特点决定了自梳女 能够被社会兼容,它和主流文化并没有很大冲突,最大的特点是自梳女要“守墓 清”并且终身不嫁,这和封建礼制中的“女性贞洁观”是统一的,或许在当时的 社会观念里,自梳女就是一个个活动的贞洁牌坊;另外,和自梳女的社会地位也 有关系,前面谈到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女子是家庭主要的生产力,而不嫁意 味着生产力没有流失。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地位实现了里程碑的跨越, 尽管“《周易》中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妻,有夫妻然后有子女。”的观点依旧是社会道德伦理,繁衍生息的主流思想, 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了,她们不光可以参政议政,更可以参与任何职业的 工作,这是中国千年文明里面所有没有过的壮举,社会剩女为什么可以被社会接 纳,她和社会主流文明并没有冲突,何况中国经济面向全世界开放,中西方文明 融合,也让人们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宽容大,各大电视剧如《好像好像谈恋爱》、 《女大当嫁》等与媒体也对剩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剩女的宁缺毋滥的择偶 方式给予了肯定,并认为这是进步的表象。   但对于剩女现象也不乏批评者,认为剩女的出现只是女性自身的发展,并没 有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加上未婚女子自古都有,剩女只是新时代的新叫法;也 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男人三十一枝花 女人三十豆腐渣,这便是广大剩女的恐 慌来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未嫁女青年压力越来越大。被冠上剩女的称呼并非她 们所愿,而父母长辈的催婚也让这个群体倍感压力压抑。原本结婚只是普通而私 人的事情,却在传统思维定势下扩大升级,出现了庞大的剩女潮。剩女的出现, 是思维上的接受差异,而非社会的进步。   自梳女的产生和当代剩女的产生,有一点共性,就是经济发展让这一群体大 量滋生,特别是自梳女,她们因为蚕桑业的发展,首先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然后 相约梳起不嫁,她们是不是女性的觉悟存在很多争议,如自梳女杀丈夫,做娼妓 等都给社会造成不好影响,但起码作为一种文化思考,历史存在的参照,让后面 的女性感受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自梳女因为蚕桑业滋生,但也因为蚕桑业的 消失而逐渐没落,但笔者依旧认为,经济繁荣滋生的社会群体里,女性的觉醒也 和政权的更替有莫大的关系,一个科学的开明的政治体制往往就女性的生存状态 上可以得到很大的体现,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觉醒以跨越式的步伐前进, 但今天剩女的出现,是非功过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不管怎么样,女性觉醒的程 度往往决定她们的解放程度,女性觉醒进步到今天,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