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读书笔记之《非零年代 人类命运的逻辑》   作者:杜立佳   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任何一个有点思想,且喜欢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 个十分诱人的题目。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对此发表一番高见。但问题是,人 们往往张开嘴巴,却不知从何说起,该说些什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都太大了,一时难以入手,一时无法说清楚,甚至这个问题可能根本就是说不清 楚的。人类思想史上当然不乏对这一问题的洞见,如康德、马克思、韦伯(随性 想起,顺序并无逻辑)等等。不过最起码,大多数常人在面对人类命运的问题时, 思维都会陷入滞涩。   正是基于上述想法,《非零年代 人类命运的逻辑》这个题目吸引了我,一 方面是看看作者对人类命运的解释,另一方面,是想看看作者如何将人类的命运 置于这样一本小书当中。   一、 关于本书   1、主要观点   作者采用博弈理论中的一组概念,贯穿整个思考。所谓零和,即参与者的利 益成相反相关;非零和,即参与者之间存在利益重叠,没有清晰的利益界限。他 认为零和与非零和的区分,就像DNA的发现一样,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其总的论 点为:非零和的持续成长和持续实践,在从原始时代生物发源到今天互联网络的 过程中,决定了生命历史的方向。   整本书的大量篇幅都用于论证文化演化的非零和逻辑,亦即人类的命运。作 者认为,人类历史并非看起来那么混乱,而是有基本轨道的,其核心模式是:新 科技产生,引发或容许新的、较丰富的非零和互动,社会结构跟着演进,实践这 项丰富的新潜能,将非零和互动转化为正面的总和,最后使社会的复杂性更为宽 广,也更为深邃。   以上是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接下来,作者将这一逻辑融入到整个人类文化 发展历史当中,作进一步说明。   2、作者的逻辑   在非零和逻辑的背后,是人类的生物特性。人类竞争与合作的天性,对社会 地位微妙但却强大的欲望,以及这欲望激发的才能,这些复杂的人类特质,是推 动文化演化与社会复杂性的动力。但是,如果说文化演化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而 人类在精神上有着一致性,那么如何解释不同民族沿着历史箭头移动的速度差异 呢?作者认为,人口与文化演化之间存在相互的正面回馈。而不同地区的环境决 定了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也导致不同地区文化演进速度上的差异。   由于对财富和经济安全等个人利益的理性追求,人类必须进行非零和互动, 这是非常容易想见的。但是光靠经济并不能促使复杂社会组织的形成,还有其他 的推动力。战争创造了共同的命运,制造了非零和互动,因而加速了文化演化。 由此,作者提出文化演化中的两种基本的非零和力量。战争造成威胁,迫使人们 更紧密地合作,是为推力;社会中产生机会,得以获取更多资源,因而将人们 “拉”向合作,是为拉力。值得指出的是,战争最终会由小区域范围转向更高阶 的社会组织,促使人们缔造和平,导致社会的融合。   接下来,作者使用这套演化逻辑,来解释人类农业的起源。他认为,农耕能 够帮助人类免于饥饿、赢得战争、获得地位,并且能够通过战争胜利而广为传播, 农业正是在人类追求上述利益的非零和互动中产生的,伴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经济体系也更加复杂。同样,由于能够获取大量的非零和利益,酋长政体 阶段成为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经阶段(至少目前的考古证据支持上述观点)。在酋 长政体阶段,绝大多数村落都臣服于一个稳固而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威之下。酋长 通过宗教权威的统治系统来削弱社会摩擦,社会的组织、协调能力大大加强,政 治体系更加复杂。   前文提到,新科技产生,引发或容许新的、较丰富的非零和互动,导致社会 结构的复杂化。在所有科技当中,作者认为资讯技术尤为重要,着重论述了文字 发明所带来的第二次资讯革命。在零和的关系中,参与各方没有沟通的必要,而 非零和互动则需要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文字的发明削减了获取非零和的两大障 碍——沟通与信任,也是向古代城邦国家演化的关键资讯技术之一。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逐一分析了三个原生的古代文明:中国、 近东与新大陆。通过比较这三个独立发生的早期文明,来展现其共有的基本模式: 社会复杂性越来越大,越来越深,非零和越来越多。   文明并非简单地呈现出平和的发展趋势,野蛮民族也曾多次出现在历史的舞 台上,决定着故事的发展。问题是这些野蛮部落是否有机会终止世界往更深更广 的社会复杂性迈进的趋势?作者以罗马帝国的覆灭为例,试图说明野蛮部落的存 在不但并不妨碍,甚至还加速了文化的进展。因为被覆灭的主宰文明往往停滞不 前,堕落腐化,对非零和的前进毫无贡献,而野蛮民族偏好那些促使文明进化的 文化因子,所以野蛮民族的胜利其实是消灭了非零和前进的障碍,使得有利于非 零和的文化因子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不考虑野蛮人的因素,就欧洲当时的情况来看,文化演化不断提升社会复杂 性的基本趋势在中世纪似乎并不明显,这是否与文化演化的逻辑相悖呢?作者分 析了结束这种黑暗时代的历史动力。他认为,中世纪的故事,其实就是非零和新 技术改变社会结构的故事。这些新技术的力量以资本主义的形式具体展现,使得 全体人民得以跟素未谋面的人进行非零和互动,产生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政治权 力也更加分散。   以上大致勾勒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那么东方呢?作者认为东方社 会其实跟西方相似——都倾向于驾驭新科技,并随之发展出更深更广的社会复杂 性。虽然历史事实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东方社会未能实践其潜力,但这只是历 史变化多端的一个例子——政治决策与其他偶发事件可能改变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内事件演变的路径,全球数千年下来的文化演化基本方向不受影响。   通过前面对整个人类过去的回顾,作者试图呈现这样一个逻辑,人类天性中 存在着竞争与合作、追求较高社会地位等特质,在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 会自发地开展非零和的互动,群体间、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都能促成人们相互 依赖,以获得更多的非零和利益。其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资讯的发展,大大 增强了人们通过非零和互动获得利益的潜力,促进更多的非零和。与此同时,社 会结构为了适应更多的非零和互动,相应发生改变,其总的趋势呈现为复杂化。   沿着这一基本逻辑,作者展开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科技 不断发展,非零和互动的范围增大,人类最终会走向全球化,出现全球性的政治 统治。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组织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在广泛 的合作当中,牺牲了部分控制权和主权,亦即所谓自由的部分丧失。此外,我们 正在经历一个过渡期,科技的发展,非零和的增长,加深全球联系的同时,也给 民族主义等呈分散趋势的力量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和手段,虽然最终的方向依然是 全球化的凝聚,但其间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纷扰。为了应对自由的丧失,为了避免 过渡期的动荡,作者提出两项可能的应对措施。其一,通过“政治”全球化的进 一步发展减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物质文化改变世界的速度。其二,要 解决未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保持安全的同时保持自由,需要不只是政 治计划,还要有精神计划,换言之,作者希望寻求一种方式,让人类达到一种精 神上的统一。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阐述了生物演化的非零和逻辑。与人类文化演 化的动力机制与方向相同,作者认为,只要时间够长,生物演化就很可能产生够 复杂、够聪明的生物来支持文化演化,而文化演化会取代生物演化,成为这一物 种新的适应机制,呈现向更深、更广、更复杂发展的趋势。   书的最后,又回到了对人类命运的讨论上,复杂性的成长既有其固定的方向, 又有某种意义——向着善的方向,非零和的增长会带来广泛的超越空间距离的共 同利益社群,人类会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力量。这是作者经过一番论述得出的结论, 更是作者的希望。   至此,我对全书内容作了大致梳理。由于涉及到人类发展这一庞大的主题, 相关的论述需要极为强大的逻辑,对整个人类历史进行梳理。而且从人类文化演 进历史中找到一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链,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毕竟,世界上的 每个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特例。主题庞大、材料繁杂,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作 者完成了预期的工作,作为一个读者,想要重复这一工作,也实在感到吃力。   二、 思考   1、一点感慨   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社会学家)所进行的,都是一种“反思”的 智力活动,也因此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遇。以脑科学家为例,他们可谓处在这种 困境的最前沿,使用自己的人类大脑去研究人类大脑的功能,这是一件多么诡异 的事情,透着那么点儿不自量力和不现实。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社会学家)亦是 如此。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现象的制造者, 却反过来要解释这个社会,这其中总透着点儿悖谬的感觉。其结果呢?一个人有 一个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真相或所谓事实,如果存在的话,如果可以用人的 语言描述的话,依然安安稳稳地待在未知的某处。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所进行的这些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范围的。举个不太 恰当的例子,人类目前为止制造的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只是按照既有的程序设 定做出反应,它不可能在某天突然意识到你——这个背后操纵它的力量。也许有 人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人怎能和机器一样呢?人是有能动性的!但我的观点正是, 人的能动性本身就是有限的。你与机器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你创造它 的同时,也决定了它的行为规则以及它所拥有的能力范围。同样,某种作用机制 下,形成了这个世界,人作为产物之一,受着一套规则约束,具有一个能力的极 限。   当然,我并未因此否定了人的思维能力。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确实 通过思维活动,在逐渐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适应,这正是人类思维的意义之 所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某些领域,如脑科学、社会科学,人类认知的进展还 是比较缓慢的(社会科学似乎在忙于应付日益复杂和更新的社会现象,虽然成果 颇多,但在质的方面似无多大成效),很多我们今天对社会的认识,依然没有超 越古代人类。这或许表明,我们可能无限趋近于某个也许存在的终极真理,但无 法真正跳出设定的规则,认识一切。   2、强大的逻辑   以上有感于作者解释人类命运的努力,以及自己对社会科学的学习。阅读本 书后的思考正是建立在这一感慨的基础上。在我看来,整本书构成了一个较为严 密的论述体系,包含着作者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我既无意也无力对这一观点 进行任何评论。我认为,对人类命运甚至整个生物演化的种种说法,其实都是基 于结果的解释。尽管人们采取各种手段,希图还原整个过程,但往往难以真正窥 其本来面目。人类的逻辑是十分强大的,可以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间建立各种 各样的联系,简直是解释的终极武器。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用自己的一套强 大的逻辑将这些历史碎片重新拼贴起来,最终是为了说服自己,给自己的存在一 个说法罢了。就像本书作者所做的工作一样,按照作者的逻辑,一步步推演,的 确会得到类似观点,但是我并不会因此相信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人类的过去和未 来。因为很多其他人所做的解释,一样运用了人类强大的逻辑,一样具有不弱的 说服力。   3、理论的嫁接   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怀着这样的疑问。作者能够将人类的历史梳理得十分 清晰,这种清晰,是可以脱离零和与非零和的概念而存在的。但为什么最终一定 要套上零和与非零和的概念呢?终于,作者在附录中,讨论了“非零和”概念的 使用。他认为,这样一种博弈理论分析框架已经有了建构完整的原理,可以直接 应用到本书的论述上,整合人类历史与生物史。简而言之,作者是将博弈理论这 一现成的分析框架套用到自己的分析当中,并且还发现尺寸刚刚好,多么巧合! 我认为,这里所谓理论的应用,不过是嫁接而已,是否成功,完全靠嫁接者的技 术,即使成功,也只是嫁接。作为嫁接本身,其意义何在呢?只能说,从其他现 象中归纳或推演出的理论,对这个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换句话说,可以 借助该理论的逻辑和视角,得出对研究对象的一种认识,但绝不能说明研究对象 的内在逻辑,与借用来的那套理论的逻辑是相同的。由此来看,理论的嫁接,可 以提供一种解释,但并非终极的解释,而只是众多认识和理解的角度中的一种。 其实理论本身,就是人类强大逻辑的一种升级,借助理论的应用,人类的逻辑更 加强大。   4、另一种表述   作者对人类和生物的历史做了很清晰的梳理,甚至将二者的逻辑统一起来, 连成一个谱系,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作。但是我依然疑惑,这疑惑依然来自于 “非零和”这样一个概念的使用。在我看来,所谓的非零和逻辑下的文化演进, 其实就是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复杂有机体。而上述观点,是社会学家很 早就提出的(当然我相信社会学家也不是最早对这一现象做出类似概括的)。对 同样一个现象,做出同样的归纳,却偏要采用一个新的说法,既显得上述理论的 嫁接有些多余,也让我产生了一点感慨。人类在进行专业的思考活动(尤其是人 文社会科学)时,似乎都倾向于体现一种自我的思想独特性(不论有意无意)。 学科之间甚至学科内部,在论述同一主题时,总能产生几套不同的说辞。我们可 以为拥有丰富的思想感到自豪,但同时,思想的丰富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述说昨天的故事。人类的思想是可以积累的财富,但形式过于 多样,将给思想的有效积累和再利用造成困难。一句话,人类的思想在丰富自身 的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复杂;在帮助人类认识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屏障。 或许是我没能领会作者的深意,我所看到的,还是那个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相 互依赖的复杂有机体的故事。   5、关于本书的一点好话(套用书中某节标题“关于酋长的一点好话”)   上文只是借作者这本书之名,表达自己一些并不太成熟的看法,绝非自不量 力的批评。   虽然做这样一个题目有着难以想象的难度和局限,但作者毕竟尽量做到了 “自圆其说”。 当我尝试将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加以概括转述时,实在感到 有些吃力。原来看似简单的观点,真想要说得明白,说得毫无漏洞,确是一件难 事,从中既反映出这一题目本身的宏大难解,也可见作者思考、论述的严密功夫 实在很到位。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人类的知识在不断丰富,越来越适应某种规 则下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正在演绎中的故事,我们是其中的主角。一切思想的努 力,都将故事引向一个越发扑朔迷离,也越发吸引人的,可能存在的结局。   注:《非零年代 人类命运的逻辑》,(美) 罗伯特.赖特著,李淑珺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