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核酸营养”揭露材料汇编》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名字以示负责!联系电邮:smfang@yahoo.com) 〖目录〗 方舟子《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 方舟子《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 逍遥《核酸和营养--对无耻的珍奥生命核酸的批驳》 方舟子《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李载平《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开信》 新华社《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方舟子《答崔秀云〈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方舟子《四说虚妄的“人体革命”--“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 方舟子《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 方舟子《评“珍奥核酸”的法律威胁》 方舟子《评〈基因食品是否有益健康?卫生部将举行听证会〉》 方舟子《评〈“基因食品”提法欠妥〉》 方舟子《荒唐的“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 碧声《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 刘华杰《警惕诈骗:对“核酸营养”要进行公正的检验》 方舟子《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飞天鹰《包庇欺诈行为助长社会不稳定——也说某些人论证中的逻辑》 逍遥《评〈北京晚报〉的“核酸专家问答”》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柯林斯指出“核酸营养”是骗局 《炮制、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名单》 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 ·方舟子· 两个月前回国时,我发现我早在一年前就揭露过的“脑白金”正在热销中, 同时又新冒出了一种“灵丹妙药”:核酸营养品。当时有一位记者问我对这种核 酸营养品的看法,我不假思索就回答:那比“脑白金”还要荒唐。稍微有点生物 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根本不可能直接利用外源核酸。所有的核酸在吃下去 后,都将被消化、分解成不带任何信息的核苷酸和核苷,进一步分解为碱基和核 糖。核酸存在于几乎所有食物之中,消化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核苷只是普通的 生物小分子,正常人都不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过量地吸收它们能有任何益处。 如果人体能够直接利用外源核酸,那就糟了,那表明你的体内正在随机进行“基 因疗法”,非导致突变不可! 我的直觉是这股风,就象“脑白金”一样,是从美国刮过去的。但是回美国 后,出乎意料,在健康食品店却极少见到核酸制剂。后来做了一点调查,才知道 这在美国已成了历史陈迹了。早在六十年代末,有一位叫本杰明·弗兰克(Benjamin S. Frank)已故纽约医生出了一本叫《核酸疗法》(Nucleic Acid Therapy in Aging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的书,鼓吹服食核酸制剂能够抗衰老,延年 益寿,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许多健康食品公司都乘机推销核酸制剂牟利。在 1981年,美国邮政部多次控告这些健康食品公司邮寄推销核酸制剂的不实广告欺 骗消费者,获得胜诉,这些官司的详情见: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11-107d.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10-99dd.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8-82.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9-173d.htm 从那以后这股荒唐的核酸营养热在美国就消失了,然而20年后却在中国沉滓 泛起,而且还有科研人员为之推波助澜。《光明日报》在2001年1月5日登载的报 道《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崔秀云教授》,显然是一则长篇软性广告,既肉麻吹捧崔秀云教授,又欺骗读者 购买核酸营养液,更是为新成立的大连金泉生命核酸生物工程制药有限公司造势。 吴柏林博士发明了一个“基因科学”的新名词,现在又出来了一位“著名基 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 云教授,据说“她作为一个基因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早已声 誉鹊起。”但是我没能查到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哪怕是一篇论文,国际学 术界又如何能知道她?靠参加只要是研究人员,交了钱就能去,送了论文一般就 能被收录的国际会议?还是靠莫名其妙的“论文让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这种 “荣耀”,都只能骗骗外行读者。 崔教授对核酸的介绍,也完全是信口开河,一窍不通。她说:“生命起源, 先有DNA,后有RNA,后者直接指导着蛋白质合成”,这应该是崔教授的独得之秘, 因为现在一般认为,生命起源是先有RNA,后有DNA。她说:“植物DNA与人体DNA 同源性较差,不易被人体所接受。……我们所研究出的生命核酸采取更为科学的 提取方法,直接从动物脏器中提取。DNA含量高,纯度高,与人体同源性高。加 上产品是口服液,更易被人体肠胃所吸收和利用。”而事实上,不管是植物DNA, 还是动物DNA,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是一模一样的,序列同源性的高低又如何能影 响到消化、吸收?怕消化、吸收不了,直接吃核苷、核苷酸不就得了?更可笑的 是,她还把DNA吹嘘成了不老仙丹: “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则细 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婴儿 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年人、特别是 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 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这完全是毫无任何科学依据、江湖骗子的口吻。如果吃DNA真是如此必要、真 有如此良效,而DNA吃下去总是要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的,何不直接吃核苷、核苷 酸?如果DNA能够直接补充,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岂不要全盘被打乱? 2001.1.5.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 ·方舟子·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不只是商业炒作,而是商业骗局?商业炒作好歹还 有点依据,只不过被大大夸大了,比如“脑白金”,至少还能当安眠药用,广告 所声称的其他功能则没有确凿的依据。但是核酸营养品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赤裸 裸的欺诈。任何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不难看出这是类似于水变油的违背基本科学 常识的骗局。那些为水变油辩护的专家还可以说是被魔术戏法所蒙骗,而从事生 物化学研究的大连医科大学崔秀云教授公然为核酸营养品做宣传,除了被商家收 买,昧着良心帮助欺骗消费者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核酸营养品的鼓吹者声称,核酸是人体细胞中的关键物质,补充外源核酸, 就能延年益寿,乃至“长寿不老”(崔秀云语)。如果外源核酸真的能够进入细 胞被人体利用,那才叫糟糕。它们会引发过敏反应,而且核酸做为遗传物质,如 果被结合进了细胞遗传机件中,将会导致遗传信息传递、表达的混乱,人就会生 病乃至有生命危险。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 幸运的是,外源核酸是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利用的。食物中的核酸在肠道中先 是被核酸酶切割成寡核苷酸,又被磷酸二酯酶进一步水解成单核苷酸。进而,核 苷酸被核苷酸酶水解成核苷,被吸收进细胞中。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核苷又分 解成了碱基和磷酸核糖。磷酸核糖或者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参与磷酸己糖代 谢途径。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也能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进一步降解 而排出体外。其中,嘌呤的降解终产物是尿酸,主要在肝脏中产生,送到肾而排 入尿中。 用于合成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核糖,除了从食物中吸收外,还有一部分来自 细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后重新利用。外源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 大部分也被降解为尿酸排出。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 关节炎,即所谓“痛风”;也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核酸存在于几 乎所有食物中,是不用担心食用的核酸不够量的。即使食物中核酸过少,也不用 担心会影响到体内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 生途径,不是直接利用碱基,而是将磷酸核糖焦磷酸转化成嘌呤核苷酸,和将氨 甲酰磷酸转化成嘧啶核苷酸。因此,碱基(嘌呤、嘧啶)以及产生它们的核酸、 核苷酸、核苷都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 把上面所说总结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体细胞 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 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 出体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 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 成伤害。 正因为这些原因,所谓核酸营养早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在美 国被认定是骗局,基本上已从美国市场消失(我特地查了本地的几家药店、健康 食品店,都未发现有核酸制剂出售,相反地,“脑白金”(美乐通宁)还有售)。 中国却在重演20年前的旧骗局,而且各大媒体都在为之造势(我粗粗查了一下, 发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在鼓吹核酸 营养),是彻底揭发、制止这个骗局的时候了。 2001.1.6. 核酸和营养--对无耻的珍奥生命核酸的批驳 ·逍遥· 核酸到底何方神圣?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核酸,可你多半听说过人类基因组 测序,测序是测什么东西的序?对了,你该猜出来了,测的就是人类细胞中的一 种核酸--DNA的碱基的排列顺序。 就让我们从头说起,1869年年轻的瑞士生物化学家密谢尔(Friedrich Michescher),在用胃蛋白酶消化细胞蛋白质的时候发现细胞核几乎不受影响, 用化学分析他发现核内含有一种和蛋白质很不相同的一种物质,他将其命名为核 素,二十年后人们发现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酸性,故改名为核酸。 在今天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就该知道核酸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过那时没人 知道这一点,他们都忙于去分析看来功能层出不穷的蛋白质了,直到1953年由 Watson & Crick共同发表DNA双螺旋一文人们才逐渐接受了核酸是非常重要的一 类物质的观念,事实上该论文开创了一个学科,即分子生物学,所谓21世纪是生 命科学的世纪多半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对于核酸的知识现在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当然不是这篇小小的贴子可以包含 的,一句话,核酸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地位,从分子水平上看,个体和物种的差 异是被核酸决定的,你就可以明了这类分子的重要性了,对于有性生殖的物种而 言差不多可以说只有同卵双生子或者通过体细胞克隆,你才有机会得到两个在核 酸水平上几乎没有差别的个体,当然人工培养的回交纯系是另一回事。这里主要 从营养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核酸虽然是个分子量很大的东西,但机体用于合成核酸的原料倒很简单,简 单来说机体利用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核酸,核苷酸可以看成由三部分通过共价键连 接在一起,它们分别是碱基、核糖或者脱氧核糖(少了一个氧原子的核糖)、磷 酸。从磷酸的角度上看,核苷酸可以有三种磷酸水平,即只含有一个、两个乃至 三个磷酸,分别称为核苷(脱氧核苷)一磷酸、核苷(脱氧核苷)二磷酸、核苷 (脱氧核苷)三磷酸,由于在核酸中总是只有一个磷酸并且要么全是核糖(RNA) 要么全是脱氧核糖(DNA),所以核酸中不同的核苷酸残基差别就在碱基的不同, 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在碱基上有些小小的差别,在DNA中的常见碱基有四种, 其缩写符号是A(腺嘌呤)G(鸟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RNA分子中 没有T而有U(尿嘧啶),也是四种。 人类基因组测序,就是要把人类细胞中的DNA的这四个“字母”的顺序全部 读出来,据说为了录入测出来的顺序,专门定购了一批只有这四个字母的键盘。 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都选择了DNA作为遗传物质,换句话说这个生命世界是由这 四个字母构成的,一切的诀窍在于排列顺序的变化,当然不同的物种多半在字母 总量上也并不相同,擅长数学的同志可以计算一下即使核酸只含有100个核苷酸 那么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就不会对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过于惊奇。 既然核酸如此重要,事实上所有生物中都必然含有,那么对于合成的核酸的 原料核苷酸必然可以自身合成,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逻辑并不成立,因为生命 世界诸多怪异,比如说对于同样重要万分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料,人就不能全部自 身合成,对于成年人来说大约有8种氨基酸必须从膳食中提供,这就是为什么必 须在膳食中提供蛋白质的根本原因。 由于所有核苷酸都可以自身合成,所以我们把膳食中所必然含有的核酸称为 非营养必需物质。膳食中的核酸通常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核苷酸,在吸收到小肠 细胞中绝大多数被继续分解,只有很少量可以逃脱,而成为合成机体核酸的原料, 很显然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为什么我们的机体不利用外源核苷酸,毕竟自己合 成费时费力?可能的解释在于核酸实在太重要了。对于合成它的原料自己动手比 较放心,这种解释经不起推敲,毕竟蛋白质也同样重要。但是事实就是样。 如果不幸外源核酸没有分解就进入体内,那多半会在血液中被彻底分解,而 绝对不能让其进入细胞。因为外源核酸携带的是构成其他生物的信息,这是不受 我们欢迎的,事实上有一大类我们很头痛的疾病就是由于外源核酸进入细胞引起 的,这些外源核酸我们叫它们为病毒,当然它们为了逃避我们免疫系统的监视以 及血液中的核酸水解酶,都各有办法,一般是都具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的保护层。 举一些大名鼎鼎的疾病吧,比如乙肝、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等。 是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需补充核苷酸呢?不是,在生物学中一般不 要用过于强烈的字眼,因为生物学中充满了例外。有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病,叫 乳清酸尿症,患者由于两种重要的酶有缺陷而几乎不能合成嘧啶类核苷酸,这两 种酶分别是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这两个酶有问题就使 乳清酸不能转变为尿苷酸,导致乳清酸大量出现在血液和尿液中。由于核酸的重 要性,所以在患者出生数月内就表现出明显症状,比如低色素巨成红细胞性贫血 以及发育和智力障碍。该病治疗方案是给与尿嘧啶核苷,每日1-1.5g。 无论我们是否需要,在每日膳食中我们被迫摄入不少的核酸,核酸含量高的 食物往往蛋白质含量也高,所以常常出现在推荐食物中如:动物内脏,包括心、 肝、肾、脑,以及植物中的豆类,这些食品中丰富的核酸对某些人来说却是极大 的负担。 有一种疾病叫痛风,关于它的症状一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杰出英国医生西德 纳姆(Thomas Sydenham)曾有一段著名描述,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痛风病患者: “患者上床睡觉时健康状况良好。清晨两点左右,他因大脚趾的剧痛而惊醒;较 少见的是脚后跟、踝或脚背的剧痛。这种痛苦简直像关节脱位一样,但是患部的 感觉又像浇了冷水。随之而来的是寒颤和哆嗦,还有一点发烧。开始本来就厉害 的疼痛这时变得更加严重。随着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颤和哆嗦也加重,过了一段 时间之后,这种现象达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跖骨及其韧带。忽而是韧带的剧 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种重压和紧绷感。这时患部的感觉如此敏锐和强 烈,它甚至经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个人在屋子里走动的声音都变得无法忍 受。整个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断改变姿势中度过;辗转翻身和关节疼痛同样 地持续不断,而到恶性发作的时候,更加的严重。” 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产生了过量的尿酸,尿酸来自嘌呤类核苷酸的 分解代谢,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患者不能食用上面那些高核酸含量食品的原因。 尿酸生成过量,并非是分解太快造成,往往是体内嘌呤类核苷酸过多导致的, 简单来说有两大原因导致嘌呤类核苷酸过多,一是膳食摄入过多,一是体内合成 过多。不过大家倒不必害怕,尿酸主要由肾脏排泄,只要肾脏功能正常,正常人 是不会出现痛风的。某些药物由于对肾脏的排泄有影响,所以需要注意。只要不 长期暴饮暴食胡吃海喝,是不会得痛风的。 至于先天性痛风中最恐怖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叫莱-纳(Lesch-Nyhan)二氏综 合症,又称为自毁容貌综合症。该病患者最突出的症状的是强制性自残,在2-3 岁时,患儿开始咬自己的手指和嘴唇,智力缺陷和经常性的痉挛是又一特征,而 痛风只是该病的副产品。 要解释为什么此类患者的嘌呤核苷酸合成过量,得从体内合成嘌呤类核苷酸 的方式说起。体内合成核苷酸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从头合成--即机体利用氨基 酸、二氧化碳、一碳单位、磷酸核糖为原料合成核苷酸,另一种是补救合成-- 利用细胞中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再合成核苷酸。并非所有的细胞都 可以从头合成核苷酸的,体内主要进行从头合成核苷酸的器官是肝脏,而主要依 赖补救合成的是脑和骨髓。 而非常不幸的是自毁容貌综合症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地缺乏一种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以至于不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其 结果之一便是从头合成过于旺盛,导致最终嘌呤类核苷酸生成过多,而至尿酸生 成也过多而患上痛风。 至于为什么不能进行补救合成,就会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迄今还没有合 理解释。这里的要点在于实际上患者并不缺乏嘌呤核苷酸,非但不缺反而过多, 现在的推测是,由于脑细胞缺乏补救合成途径,以至于嘌呤核苷酸在脑细胞中大 量分解,这些分解物在脑细胞中的积累(正常人由于具有补救合成能力,故不会 积累)最终引起了损伤。 由于正常人都不会发生核苷酸缺乏,再加上食物核酸的分解产物核苷酸几乎 不参与体内核酸合成,所以很显然人为地补充核酸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对 于某些处于痛风临界线上的人来说,额外的核酸提供反而有诱发痛风的危险,所 以在医学界从来没有给病人补充核苷酸用于核酸合成的原料的说法,除了上面提 到过的那种罕见的遗传病的情况。 在医学上倒是有一种核苷酸用得很多,这就是生物化学中大名鼎鼎的ATP(腺 嘌呤核苷三磷酸)。之所以说它名气大,是因为它是体内主要的提供能量的分子, 绝大多数需要消耗能量的地方都需要这个分子。提供这个分子的目的在于给患者 提供一定量的直接可以使用的能量,并非提供给患者提供来用于合成核酸,而且 必须通过血液直接提供。ATP分子由于处于“高能态”并不稳定,很难长期储存。 笔者查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现代营养学》第七版一书,由 Ekhard E. Ziegler & L.J. Filer, Jr.合著,闻之梅和陈君石主译。该书共分 64章,广泛讨论了维生素、矿物质(Na+、k+、Ca++等)、糖、脂、蛋白质、水 和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素,唯独没有大名鼎鼎的核苷酸。由于肝脏在核苷酸代谢的 中心地位,笔者仔细查阅了第47章“肝病中的营养问题”也没提到在膳食中提供 核苷酸或者核酸。 退一步说,由于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往往核酸含量也丰富,从而使大家没 注意到食物核酸对机体的巨大营养作用,同时对于营养不良患者人们也只注意到 补充蛋白质而同时也就把核酸补充了的话,那首先也可以说明一件事,核酸根本 用不着单独补充,虽然这种可能性等于零。为什么说这种可能性等于零,等下再 说。 由于某些病人不能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必须直接把营养物直接输入到 血液中,对于短期的,倒简单,只需维持基本的能量供应就可以了,比如医院中 常见的葡萄糖盐水。可是对于长期的,就必须全面考虑,使患者机体各方面的需 要都必须保证,笔者查阅了多种配方,配方也主要由氨基酸、脂类、糖、矿物质、 维生素等构成,注意这是直接入血的,每样东西都很纯不能有什么太多杂质的, 也是说根本没有核苷酸,即使有也是可以忽略的。 如果人体对外源核酸提供的核苷酸,稍有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快被发 现。因为此时病人的核苷酸几乎100%依赖自身合成。 最后来说一下。所谓核酸营养品,并非新鲜玩艺儿,早有老美在动这个东西 的脑筋,可惜,所谓核酸营养早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在美国被认 定是骗局,基本上已从美国市场消失。现在我们也开始炒这个东西,还生物技术, 但凡一个东西和生物技术沾边就高技术了,自然就有了高附加值,三百多大元的 核酸营养品不知含有多少核酸,不可能比三百多大元买回来的猪肝之类中的核酸 含量多。而且更加可笑的是抬出来一个搞基因的所谓院士来大肆鼓吹,要找也该 找营养专家吧,也太文不对题了。 可以休息了核酸营养,面对如此赤裸裸的欺骗,学术界保持沉默真的是学术 界的羞耻。 参考资料: 1.《生物化学》[美] Lubert Steryer著 唐有祺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 2.《临床生物化学》汤新之等主编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9年五月第一版 3.《现代营养学》第七版 Ekhard E. Ziegler & L.J. Filer, Jr.合著,闻之 梅和陈君石主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方舟子· 大连“珍奥核酸”在推销时,以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广告,并将他们的头 像印在广告上。其广告策划者叶茂中将这个“创意”做为得意之作反复吹嘘(见 《销售与市场》杂志、《厂长经理日报》上的自我吹嘘文章)。但是,这38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虽然与核酸有关,却跟“核酸营养”毫无关系,他们当中也 没有一个说过人应该补充核酸。这是地地道道的欺骗性广告。这些诺贝尔奖获得 者绝大部分都还健在,未经他们的同意而用他们的头像做广告,很可能已侵犯了 他们的肖像权,损害了他们的名誉。 “珍奥核酸”的宣传者在广告中,以及在文章中,反复声称“核酸营养的补 充量,以每日摄入1-1.5克为宜,珍奥核酸产品为这种需求作了专门设计,以 达到科学保健的目的。”(珍奥核酸国内专家组成员李恕《兼议珍奥核酸营养基 因的功能物性深入微观提示核酸之秘》,载《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年第9期)。 我不知道他们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很可能是从七十年代“核酸疗法”鼓吹者、 美国医生本杰明·弗兰克那里来的,也可能是抄自美国一位从未获得医学学位的 江湖医生艾尔·敏德尔(Earl Mindell)(他的博士学位是从一所不被承认的野 鸡学校拿的)的畅销书《二十一世纪维生素圣典》,此人在中国被当成“国际尖 顶营养保健专家”,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据说正热销中。但是这两个人在美国 医学界都饱受非议,都被视为不入流的江湖医生(quack)。 新华网在2001年1月5日转载《北京晚报》一篇鼓吹核酸营养的文章《掌握人 类生老病死的总开关》,则干脆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补 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但是新华社记者王艳红特地打电话向世界卫生组织 询问此事,被营养部的负责人Clugsdon博士告知:“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 外补充核酸的话。”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12月18日更新的一份文件中确认:“这些营养物构成 了人类全部营养的基础:蛋白质,能量(即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注解为笔者所加, 下同),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硫胺(即维生素B1), 核黄素(即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泛酸,生物素,维生素B12,叶酸, 维生素C,抗氧化剂,钙,铁,锌,硒,镁和碘。”(Establishing human nutrient requirements for worldwide application)其中并无核酸。事实上, 联合国的文件中一再警告核酸服食过多的危险。例如: “酵母菌,象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有比大多数的食物相对较高的RNA(核 酸)含量,核酸在人体中被分泌为尿酸。虽然核酸是所有细胞的必要成分,尿酸 也是正常的代谢物,但是血液中和尿液中过量的尿酸增加了痛风和肾结石的危险。 被人类直接食用的酵母菌食物和其他单细胞中的核酸能通过简单的处理方法降低 到许多通常食物的水平。”(PAG symposium on single-cell protein products for animal and human feeding) “人类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必须限制,因为核酸嘌呤在人体中主要被分泌成尿 酸。在敏感个体中,血液尿酸含量的升高增加了痛风的危险,而尿液中尿酸浓度 的增加可能导致尿酸结石。现在可得到的信息建议,对成人来说,单细胞蛋白质 食物中的核酸含量每天不应超过2克,儿童相应地根据体重而减少。”(PAG/UNU guideline no。 12: The production of single-cell protein for human consumption) 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至今仍然认为,核酸以及它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不属于必 需营养物,因为人体必需的核苷酸可以自己合成,无需从食物中吸收。个别的研 究者主张应把核苷酸当成“半需营养物”,就是说对正常人来说,它不是必需的, 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是需要的。什么样的条件下呢?集中在两个方面:哺乳期婴儿 和特定的病人。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 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发育过程中, 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 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目前也在标准配方奶粉 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但是对添加核苷酸的效果,却未能取得可重复的结果。因 此在美国,在标准配方奶粉中仍未添加核苷酸。(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May 1997, 127, pp. 971S-974S)由于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 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特定的医疗条 件下,例如在给接受器官移植(免疫受抑制)的病人提供的标准配方食物中,研 究者认为应添加核苷酸(Journal of Nutrition, Aug 1994, 124 (8 Suppl), pp. 1442S-1446S)。注意,不管是婴儿也好,还是病人也好,这都是指只服食单 一的配方食物、没有任何食物核苷酸来源时,应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没 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奇妙功能,更没 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苷酸。 退一步说,就算核酸营养的鼓吹者是对,人应该每天补充1-1.5克外源核苷 酸,那么你也绝对不需要去购买核酸营养品。按照“珍奥核酸”的推荐用量,你 服用它,每天要大约花15元人民币(一月用量498元),用这笔钱去买一斤鲜鱼、 虾仁或鸡肉(根据弗兰克本人的测量,这些每百克都约含200毫克核酸)我想是足 够了,不行的话就补充点菜豆、大豆(核酸含量更高),也足以保证能获得与从 “核酸营养品”获得的等量核酸,既保证了“必需”的核酸,又不必担心在正常 饮食之外服用核酸营养品导致核酸过量,还食用了真正的营养物蛋白质和能量, 何苦花钱去买什么有害无益的核酸营养品! 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对核酸制剂的评价:“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 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口服的 药片和胶囊无毒。”(Ec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etary Supplement Industry Final Report,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March 1999)(按:“无毒”不等于“无 副作用”) 2001.1.12. 李载平院士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开信 光明日报编辑部: 贵报一向在我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可是2001年1月5日贵报所刊载的署 名为邓太焱的文章中,竟对我作了无中生有的、不负责任的报道。报纸应该讲真 话,不能凭空捏造。邓文中讲:“……在中国首先进行核酸应用于人体的研究, 终于通过实验证实外源DNA对人体新陈代谢的促进作用,找到了用基因延缓衰老, 使人健康、年轻的秘诀,并掌握了最先进的核酸提取技术。采用这项技术提取的 核酸纯度更高,与人体同源性更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是核酸中的‘极品’。 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基因研究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李载平教授评价说:这是一 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事实上,我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看过或评价过此项成果。 我不知此项成果是什么,更无从有幸表态“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借此机会我想讲清楚,我没有看到过什么口服核酸会延缓衰老,使人年轻的科学 材料。 我希望贵刊对此事进行查实,并尽快在贵报刊出此信,作出说明。 此致 敬礼 李载平 2001年1月12日 抄送:崔秀云、方舟子 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新华社伦敦1月13日电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生物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指出,直接服用核酸对改 善健康并没有用处,过多服用还可能有害。   现代生物学指出,正常人不存在核酸匮乏的问题,人体的所需要的核酸都由 自身合成。人类每天都会从饮食中摄取大量核酸,而它们并不是必需的营养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底发布的《建立世界范围的人类营养需求方案》 报告中,列出了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名称,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并没有核酸一项。   针对一些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 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的负责人克拉斯登博士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再三 强调:“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   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核酸研究专家迈克尔·盖特对本社记者说: “核酸在人体细胞中大量存在,人体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服用外源核酸对健康 没有作用,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任何研究表明这有什么效果。”   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9年发布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 对核酸制剂的评价是“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 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   专家指出,饮食中的动植物核酸进入体内,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而是将 被彻底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等正常人都不缺的普通小分子。事实上,假如外源核 酸直接在人体中发挥作用,将会用其它动植物的遗传信息扰乱人体本身的遗传信 息,导致基因突变,引起机体功能混乱。   目前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认为,核酸和它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并不是必须营养 物。个别学者认为,哺乳期的婴儿和特定病人补充一些核苷酸可能有用(方舟子 按:仅指那些用标准配方哺育的婴儿)。但没有任何可信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 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   相反,如果人体摄入的核酸过多,将会分解形成过多的嘌呤类核苷酸,进而 促使尿酸过量生成,引起痛风。联合国大学《食品与营养通报》警告说,为了防 止尿酸生成过多,必须对人类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加以限制。(王艳红) 答崔秀云《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方舟子· 这是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所长赵宝昌(zhaobc@dlmedu.edu.cn)寄 来的署名崔秀云的公开信,应该就是崔教授本人写的。除了威胁恐吓,没有任何 实质性内容。关于她提出的五点,一一回答如下: 第一,崔教授鼓吹的“生命核酸”和“珍奥核酸”属于同一类产品,都是同 样的骗局。实际上,我在《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中,根本没有提 到“珍奥核酸”。 第二,我当然是研究核酸方面的专家,我的真实地址和姓名也都是公开的, 我的学术成果也都是可以检索得到的。但是我不是“核酸营养”方面的“专家”, 没有一个核酸方面的专家会相信什么“核酸营养”,所以我没有兴趣和崔教授做 私下的“深入的学术讨论”。崔教授应该公开地论证她的“核酸营养”理论,向 专家们说明为什么她认为DNA就是灵丹妙药,从学术上反驳我的观点。如果崔教 授真的做出了推翻分子生物学基础的重大成果,就请她按学术界的惯例,向国际 学术刊物提交论文发表。 第三,我不是“核酸营养”的“专家”,因为世上本无这样的专家,但我是 核酸研究的专家,拿过一个生物化学博士,做过博士后,长期从事基因表达和调 控方面的研究,所以完全有资格评价、鉴定崔教授的研究。事实上任何学过生物 化学的人都可以戳穿“核酸营养”的把戏。科学是日新月异的,但是科学也是重 证据和逻辑的。“日新月异”不是伪科学成立的借口。 第四,李载平院士已发表公开信,澄清与“核酸营养”的关系。请崔教授别 再拉李院士陪绑。李院士赞扬崔教授的那些话,究竟是崔教授本人还是记者捏造 的?崔教授应该向消费者说清楚。 第五,我参加过几次我们这一行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同事、同学也都参加 过类似的会议,所以很清楚国际学术会议是怎么回事。崔教授想来唬人,实在是 找错了人了。至于论文被“前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我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崔教授能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而前苏联科学院又订阅了该刊物, 是不是就算是论文被科学院收录了?但是,据我在Medline的检索结果,崔教授 没有在任何国际刊物上发表过任何论文。我第一次听说有国外科学院会特地收录 某人的论文,而某人又把这当成了什么重大成果。 有根有据地指出一个骗局是骗局,一个骗子是骗子,那不叫诬蔑诽谤。我当 然要为我的言论负责。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造谣,那才叫诬蔑诽谤。“科学是 来不得半点虚伪的”,请崔教授好好以此要求自己。 2001.1.20. 附: 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在网上看到方舟子的文章“新的商业编局和新的基因皇后”。本不想与你争 论,但因你的文章实在太出言不逊,俗话说“有来不往非君子”,故对你作以下 答复: 首先,请你知道:珍奥核酸与我们研制的生命核酸没有任何关系。请你不要 把珍奥核酸的宣传与产品和我们联系到一起。 第二,如果你是研究核酸方面的专家,有兴趣在核酸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请你把你的真实地址与姓名告诉我们,我们可以 把我们的研究论文与成果向你介绍。也请你把你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我们,以便交 流。我们的地址是大连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崔秀云,邮编116027。 第三,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无资格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评头品足。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不能按已有的观点与认识来评价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到目 前为止,还有权威人士认为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但已有人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 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人类总得不断创新,不断有所发现,如果总是用现有的 理论或洋人的观点来作为依据,否定别人新的研究成果,那么,社会还能前进吗。 当然,任何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总是有人说三道四,这也不足为奇。 第四,李载平院士是中国知名的科学家,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你对他的人身 攻击应付有责任。 第五,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你对科学家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应该自责。 你没有任何理由进行主观意断、毫无任何根据的否定别人的成果。国际学术会议 就那么低级,交了钱就可以随便参加并在大会上发表论文吗?只有无知的人才认 为交了钱就可以在会上信口开河的。你想知道前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我们的论文 吗?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查询。你对你这些污蔑诽谤的语言应该负责。 大连医科大学 崔秀云 四说虚妄的“人体革命” --“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 ·方舟子· 我以前已经说过,署名“哈佛大学吴柏林博士”著的《人体革命》(上海人 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常识性错误、伪科学的说法比比皆是,本来也用不着再一 一列举。但是现在发现吴博士原来还是“核酸营养”的鼓吹者,那么就不能不再 评一下。多亏了“珍奥核酸”网站从《人体革命》一书摘录出一篇“哈佛大学分 子遗传学博士吴柏林”《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的文章,我才知道该书还有 这样的奇谈怪论。这是在该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没能引起我的注意: “生理学家用大量试验证明,一个人要维持每天正常的生理活动,至少需要 2.5克量的核酸,不然就会患核酸缺乏症。核酸缺乏,就不能制造出足够的基因, 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蛋白质,新陈代谢也就无法正常进行,造成老化细胞大量留 存于体内。老化细胞缺乏免疫力与抵抗力,这是各种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一、有助于基因的养 育和损伤基因的自主修复;二、保证人体的能量供应;三、抗氧化功能,消除促 使人体疾病和老化的"自由基";四、提高免疫功能;五、改善微循环;六、调节 营养平衡的功能;七、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分裂,增强记忆力;八、调整微生态 平衡;九、促进骨骼发育;十、延缓细胞衰老,确保细胞分裂代数,延长人的寿 命。” 我以前已一再解释过,核酸没有营养,这是生物医学界的共识。医学上也从 来没有“核酸缺乏症”这种病症。“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按:实际上是 波士顿大学)吴柏林无视生物化学的基本常识,声称“生理学家用大量试验证明” 存在核酸缺乏症,声称“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 吹得天花乱坠。请他拿出点起码的专业精神,出示确凿的证据,比如生物医学教 科书、权威卫生机构的文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来支持他的这些说法, 否则就是捏造出来配合“核酸营养”骗局的宣传的。 在2001年2月7日《广州日报》上,也有一篇署名“宁波市中华医学会科普委 员会主任常敏毅”的文章《认识核酸》,同样鼓吹核酸营养,并给“核酸缺乏” 归纳出了十种“症状”,抄录如下: “一、触压指甲时,会感到不光滑,且有细微的皱棱;二、睡前若不用化妆 水、雪花膏之类的润肤液,则肌肤在睡觉时会有刺痛感;三、皮肤褐斑和皱纹明 显增多;四、白发早生或明显增多;五、时有腰疼和手足麻木感,颈项有抽筋感; 六、特别易感冒,而且不易很快痊愈;七、即使夏天,腰部和双肢也有寒冷感, 脚离不开鞋和厚袜子;八、皮肤苍白,有贫血倾向;九、容易疲倦,经常头晕; 十、似乎永远睡不醒,醒来还想睡,无论睡多久也好像没有精神。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会有以上10种症状,一般而言,若有两种以上,就可 以初步认定有核酸缺乏。 “所以,人要健康长寿,要合理补充核酸。” 这十大“症状”,都是属于主观的感受,说你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人人 都难免在特定的时期会有这类感受,而常主任声称只要有两种以上的这类感受, 就是得了核酸缺乏症,那可真是人人都得核酸缺乏症了。这十大症状,和吴博士 的十大功能,倒是可以对应起来的,一个为核酸骗局提供诊断依据,一个为核酸 骗局提供理论基础,而且都是“十大”--这种“十大”病,倒也是中国特色。 2001.2.7. 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 ·方舟子·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 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 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 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 要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突然患上癌症、 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 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祖传 秘方已经老套,现在时行的是舶来的高科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往往其实 是已在美国过气了才被引进到中国来,比如新近在国内冒出的保健明星“脑白金” 和“核酸营养品”,就属此类。“脑白金”在美国已过时了五年,现在在美国只 是被当做催眠药在卖;而“核酸营养品”更绝,早在二十年前就在美国被认定是 骗局,基本上从美国市场消失了。 “脑白金”,多么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名字,也不知是谁的“创意”,其实它 的学名,音译为美乐通宁(melatonin),意译为褪黑素,也叫做松果体素,是 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调节人体睡眠周期的激素。它在体内的分泌量与光线有关,比 如在黑夜中,分泌量就会增加,激发睡意。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美乐通 宁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有专家据此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的睡眠状态不如年轻人(但 最近又有论文认为美乐通宁的分泌量并未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993年美乐通宁 制剂才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报道 说,服用美乐通宁能够催眠,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第二年,《新闻周刊》对美乐 通宁做了专题报道,再加上有两本畅销书大力鼓吹美乐通宁的神奇作用,促使了 美乐通宁在美国热销。美乐通宁不仅仅被说成是一种天然无害的安眠药,而且根 据非常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理论猜测,被吹成是一种“美妙的激素”,能够提 高免疫能力,治疗癌症,预防心脏病,增强性能力,抵抗衰老,返老还童,延年 益寿,等等。经美国医学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的反复澄清、警告,这股美乐通宁 热很快在美国平息了下去。目前美乐通宁做为食用添加剂,在美国的超级市场、 健康食品店、药店还可以买到,也相当便宜,价格与一般的维生素制剂相当,一 个月的用量不到十美元。在瓶子上说明的功效只有“有助于睡眠”一条,下面用 小字注明“未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FDA)证实”。美国医学界一般认为, 美乐通宁对于治疗因时差导致的失眠是很有效的,但是否能做为安眠药治疗其他 失眠症,则有不同的结论。有的临床试验表明,服用美乐通宁结合一般疗法,有 助于治疗某些癌症,但这还只是极其初步的结果。在服用美乐通宁时,有三点不 能不引起警惕。第一,我们不知道最佳用量。有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0.5毫克就 可催眠,有的用量则高达十倍才有效果。第二,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有副作用。短 期的服用看来相当安全,没发现值得警惕的副作用,但是对美乐通宁的研究才只 有几年时间,没人知道长期服用有何不良影响。美乐通宁是一种激素,而滥用激 素的后果,有时是要过了好几年、十几年才能表现出来的。第三,由于美乐通宁 不是做为药品,而是做为保健品出售的,因此对其质量缺少严格的控制。 如果说美乐通宁还有某种疗效,对它的副作用和其他功效我们还说不清道不 明,因此对把它当做营养品无法断然否定,只能抱着存疑、警告的态度,那么, 对所谓“核酸营养品”,我们却可以全盘否定。早在六十年代末,有一位叫本杰 明·弗兰克的纽约医生(已故)出了一本叫《核酸疗法》的畅销书,鼓吹服食核 酸制剂能够抗衰老,延年益寿,美国许多健康食品公司都乘机推销核酸制剂牟利。 在1981年,美国邮政部多次控告这些健康食品公司邮寄推销核酸制剂的不实广告 欺骗消费者,获得胜诉,核酸营养被认定是骗局。这股核酸营养热在美国也就过 去了,核酸制剂在美国市场基本消失了(我查了本地几家健康食品店,都未见有 售),连弗兰克的著作在美国也绝版。可以说,“核酸营养”在美国已成为历史 陈迹,只在某些江湖医生撰写的“另类医学”指南中还能找到点痕迹(比如从未 获得医学学位的艾尔·敏德尔(Earl Mindell)写过一系列关于营养品的畅销书。 他的博士学位是从一所不被承认的野鸡学校拿的,在美国被称为江湖医生,在中 国却被当成“国际尖顶营养保健专家”,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据说正热销中)。 但是近来弗兰克在中国却突然风光起来,被称作“著名科学家”,有的文章 甚至给他捏造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有的核酸营养广告打出了38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头像,而事实上他们的工作虽然是研究核酸的,却跟核酸营养毫 无关系,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人应该补充核酸。任何学过点生物化学常识的人都 会觉得核酸营养的说法荒谬绝伦。众所周知,核酸是遗传物质,如果外源的核酸 居然能补充进人体核酸,人的遗传系统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就象被病毒感染 了一样(病毒就是把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幸好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因为食物中的核酸在消化道中都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才被人体吸收。人体细 胞在合成核酸时,也可以不靠食物中的核苷酸,而是利用体内核酸的分解产物 (补救合成),或者利用其他营养物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核酸、核苷酸从来不 被认为是必需营养物,只有个别的专家猜测外源核苷酸对免疫系统有一定作用, 主张把核苷酸视为“半必需营养物”,认为应在喂养婴儿和特殊病人的配方奶粉 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但是没有合格的专家主张一般的人应补充核酸。国内有宣 传文章声称每天应补充核酸1-1.5克,并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这是捏造 的谣言。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有二十余种,包括蛋白质、 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并无核酸。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事实上,联合国文件一再警告过服食核酸过量的危险。外源的核酸绝大部分在体 内都不被利用,而是降解成小分子。其中的一种降解终产物是尿酸,如果血液中 尿酸过多,将导致关节发炎而得痛风;如果尿液中尿酸过多,会产生结石。因此, 如果核酸服食过多,易感个体将有患痛风或肾结石的危险。 退一步说,假如核酸营养的鼓吹者说得对,人应该每天摄入1-1.5克核酸, 也绝对不需要去买核酸营养品。核酸存在于几乎一切食物中,以豆类、鱼、虾、 鸡肉等最多,用买核酸营养品的钱去买这类食物,在服食了真正的营养物的同时, 也肯定能“补充”同等量的核酸(例如,一斤鸡肉、鲜鱼或虾仁的核酸含量就约 等于1克),还不必担心核酸过量。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的文件称“口服 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 在“脑白金”、“核酸营养”热过去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营养品冒出来。 而且,在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 骗局呢?在这里,我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 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 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 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 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的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 生弗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 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 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做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 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 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维生素、微量元 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但是没有任何 确凿的证据表明,服食保健品对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灵丹妙药是没 有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还仅仅是幻想。 2001.1.13. (原载《环球》杂志2001年第4期) 评“珍奥核酸”的法律威胁 ·方舟子· 恶人往往威胁要先告状,而且也真的会诉诸行动。不幸的是,中国的法律缺 乏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恶人还真可能得逞,特别是当恶人有钱有势与贪官污 吏和骗子“专家”相互勾结的时候。这就使得在中国打击伪科学更为困难,比如 以前的“水变油”骗局和邱氏鼠药案,揭发者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科学家甚至 被告上法庭,而法庭居然还判他们败诉。现在“珍奥核酸”也威胁要告转发揭露 “核酸营养”这一骗局的文章,给一些网站(我知道的有“搜狐”、“凯迪”) 寄去了最后通牒。他们倒是没有跟我联系,大概知道吓不了我。不过新语丝国内 版网站有可能被封,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一旦被封,我们将启动xys3, xys4, …… 下面我先驳斥这份最后通牒的一些不实之词,然后再跟这个律师事务所探讨 一下法律问题。 “我国全国性专业学术机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的意见亦表明: 人体核酸主要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但由于我们日常饮食结构缺 乏足够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加之肠胃消化功能及肝脏代谢功能的个体差异及健康 状况,会部分影响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新生及年轻组织的内源性核 酸从头合成比例较大,而增龄、衰老组织和能量代谢障碍时补救合成的比例增大, 摄取一定的核酸及寡核苷酸通过补救合成方式可有利于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 肝功能降低而引起的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 从名称上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似乎是个行业机构,而非 科研机构。而且这个意见,是否经过了正常程序,在理事、会员中进行过表决? 还是个别人盗用这个学会的名义?由哪几位专家做出该鉴定,敢不敢签上自己的 名字以示负责?保健必需有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的依据,因此生理学、生物 化学和医学方面的专家意见更为重要。当这个“科技发展中心”违背生物医学常 识,声称存在“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时,请问是根据国际学术刊物上的哪些论文做出的? “人体是否需要补充核酸,是生命科学的一个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证 明,核酸在营养学和药理上的功能和用途是世界公认的。当然,不排除个别科学 家对此仍有不同意,但这种意见充其量仅仅是一种观点,并不能成为一种最终的、 科学的定论。” 好一个“世界公认”!请问世界上哪一个权威学术机构如此认为?那一本生 物医学的权威教科书如此介绍?又有哪一份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的综述如此评价? 我们所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这两个权 威机构都明确表示,核酸不是营养物,不存在核酸缺乏症,人体无需补充核酸。 “以‘珍奥核酸’为代表的十余个核酸产品的上市,均通过了严格规范的审 批程序。这些产品由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服用,被证明确有明显的保健效果。” 通过了审批程序,获得卫生部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只表明这些核酸产品在 法律上可以在中国销售,不是非法产品,却丝毫也不意味着它们的功效就有科学 的依据,更不意味着它们就可以胡乱吹嘘。负责审批的官员、专家可以被收买, 报批的材料也可以伪造,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谓的“保健效果”是由哪 个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做的调查?发表在哪份学术刊物上?是否做过了安慰剂对 照以排除这不是安慰剂效应? “有关大连珍奥核酸信息,这些信息称大连珍奥及其核酸产品‘无耻’、 ‘大骗局’、‘赤裸裸的商业大骗局,而且是一个打着保健的招牌却可能危害身 体健康的大骗局’等等。大连珍奥认为,该等针对大连珍奥的评议缺乏有关的事 实及法律依据,评议以极具侮辱性的词语,严重侵犯了大连珍奥的名誉权。”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骗局,指出那是一个骗局,这不叫侵犯了名誉权, 正如我们抓住了骗子,就称他们为骗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也不叫侵犯了名誉 权。“骗局”、“骗子”的叫法本身并不犯法,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只有是在 没有证据而乱诬蔑的时候,才是侵犯了名誉权。何况“核酸营养”是个骗局,这 是美国法庭在1981年就已认定的,并非我们的发明。 倒是“珍奥核酸”所作所为,很可能已违反了中国法律。中国的消费者完全 可以控告他们做不实的广告欺骗消费者。“珍奥核酸”在做广告时打出38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头像,也是一种损害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名义的侵权行为。 我们将一一通知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有的已去世,有的已退休,联系起 来很不方便,但也已有三位(David Baltimore, Paul Berg, Werner Arber)答 复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允许“珍奥核酸”使用其名义和肖像,他们不认为核酸有 营养价值。如果他们要追究“珍奥核酸”的法律责任,“珍奥核酸”那才叫吃不 了兜着走,看谁吓唬谁! 最后,我声明一下:如果有哪家报刊、网站、出版社因为揭露“核酸营养” 骗局而被起诉,或者如果有哪位中国的消费者控告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商欺 诈,我都愿意回国出庭作证。 2001.2.16. 评《基因食品是否有益健康?卫生部将举行听证会》 ·方舟子· 一个由生物系本科生就可以识破的骗局,却还要搞什么全国性的听证会,而 从组织者的头衔看,大概正是核酸营养的支持者,这个听证会的基调可想而知。 这在中国伪科学史上,是应该重重地写上一笔的。希望采访这个听证会的记者们, 详细地记下任何胆敢跳出来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的头衔、名字、言论,让公 众见识见识这些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吹鼓手都是什么样的货色。这就叫做为历史 负责。现实很丑陋,但历史却总该是公正的,尤其是科学史。 附:基因食品是否有益健康?卫生部将举行听证会 2001/02/14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2月13日电(记者张东操)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基因食品”问题, 卫生部将于近日举行听证会。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向记者表 示,受卫生部委托,该学会将举行“全国核酸类物质健康产业发展听证会”,邀 请政府部门、科学界、新闻界有关人士探讨最近成为社会热点的核酸保健品问题。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就行业发展问题举行听证会。   据介绍,由卫生部门批准的近10种核酸食品上市以后,部分产品进行了不恰 当的商业宣传,提出不科学的概念,误导了消费者。多数科学家对这种行为表示 不满,并担忧这种违反科学的过头宣传可能毁了国内其他的核酸产业。卫生部对 此事表示严重关切,拟于近日组织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为制定合理的 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据悉,听证会将依据“公正、全面、客观、科学”的原则进行,有关科学家 对政府部门举行公开听证会表示赞赏。我国的核酸产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专家 们认为应科学看待核酸产业,并希望政府部门规范各类核酸产品的功能定位,制 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标准,以便引导我国核酸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评《“基因食品”提法欠妥》 ·方舟子·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吴梧桐教授对“核酸营养”所发表的这番言 论,初看上去好像是在反对核酸营养品,实际上是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会张惠展教授稍早一点的言论一样,都属于小骂大帮忙,貌似公正地否认核酸 营养品是“基因食品”,却又试图肯定核酸的营养作用。他认为“补充核酸可能 对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有作用”,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表 明这种可能性(核苷酸对吃配方奶粉的初生儿和特定病人的可能益处,是另外一 回事)。他声称“人体每天需核酸1.5到2克”,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这个据 称出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已被证明是“核酸营养”鼓吹者捏造出来的。他介绍 富兰克医生的歪理,根据核酸而制定食谱,也是荒唐可笑的。如果核酸真的有营 养,如果不必服用核酸营养品的前提是“坚持合理饮食调配”,那么核酸营养品 仍然大有市场,因为显然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法“坚持合理饮食调配”。我们绝对 不能对这种小骂大帮忙的言论听之任之。我们必须认定“核酸营养”就是一大商 业骗局。核酸没有营养。如果你不能“坚持合理饮食调配”,你可能需要补充别 的营养物,但不是核酸。(如果吴教授认为记者记错了他说的话,欢迎来函澄清) 另外,文中把食物中核酸含量的单位搞错了,应是毫克而不是微克。 附:“基因食品”提法欠妥 新华网 2001.02.16 07:48:34 新华网消息 号称补充核酸的“基因食品”成为最近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读者给 本报打来电话,询问是否应该补充核酸和如何补充核酸。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 院吴梧桐教授指出,核酸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来补充。   吴教授首先对目前所谓“基因食品”的提法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补充核酸的 食品不能称为“基因食品”。基因是核酸中具有遗传信息的一个特异片段,并不能 与核酸类物质等同。核酸降解产物能够被人体吸收,但并不能改变基因,只能提供 体内核酸合成的基本材料。有一种说法是服用核酸能够修复基因,这是不科学的。 如果服用核酸能改变基因,那就要产生基因突变了。   吴梧桐认为补充核酸可能对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有作用,不过对一般人来 说,核酸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来补充。他介绍,每100克白米或面粉中就含有核酸 46微克。基本上日常饮食中都或多或少含有核酸,含量较高的是鱼类、海鲜、猪肝 和豆制品等食物。如100克鱼干核酸含量高达1187微克,以人体每天需核酸1.5到2 克计算,这是很可观的。   据介绍,从日常饮食中摄取核酸在有些国家比较流行。日本在80年代中期就风 行过《核酸食谱》,日本专家利用美国医学博士本杰明·S·法兰克的研究成果设 计出日本人从饮食中摄取核酸的食谱。日本人的核酸食谱大致遵循如下原则:每周 吃一次鱼类、一次肝脏、一到两次豆类,每天至少吃一种蔬菜等。但同时必须做 到:一天两杯牛奶、一杯果汁和至少4杯水,并坚持合理饮食调配。   吴教授认为,通过日常饮食完全能够满足正常人对核酸的需求。至于有些特定 情况的病人,可能需要以其他方式额外补充核酸。但对于什么类型的病人需要补充 核酸,目前国内外还缺乏十分深入的研究。   核酸虽然对于人体非常重要,但核酸也不能乱吃。吴教授指出,目前的科学研 究已经明确,痛风病和肾结石病人绝对不能再额外补充核酸,同时还要尽量少吃核 酸含量高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中国青年报 张东操) 荒唐的“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 ·方舟子· “珍奥核酸”的律师称:“这些产品由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服用,被证明确有 明显的保健效果。”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有证明材料。在中国学术界已严重腐败 的今天,要收买一些科技人员、医生为他们做证明,并非难事。今天我收到了一 份证明材料,一篇题为《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60例临床观察》的论文,刊于 《沈阳医学院学报》1999年9月第1卷第3期,作者为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杨文 秀、金焕荣和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王晓英。光看这个论文题目,就知道是在 为“珍奥核酸”做广告的。论文摘要称: “目的 观察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60例脑血管(脑血栓44,脑栓塞10及脑溢血6)进行了为期1-2月的观察治疗。 结果 珍奥核酸对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86.66%,其中显效率为48.33%,有效 率为38.33%。结论 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疗效满意。” 光是看这个摘要,确实能吓住不少人,仅仅服用珍奥核酸1-2个月,就能达 到86%的有效率,简直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只当作保健品卖实在是 太委屈它了。但是,这是什么样的疗效呢?请看正文的解释: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1)上肢由活动障碍到上 举30cm以上;(2)下肢可抬起或抬腿哆嗦消失;(3)震颤或抽搐消失;(4)饮水呛 或咽塞好转;(5)构音障碍、吐字不清或失语症缓解;(6)肢体温觉、痛觉、触觉 恢复;(7)由II型瘫痪转变为I型(摘录者按:II型指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行走, I型指自动行走但有困难)。具备上述1项者为显效。有效:(1)上下肢活动较前 有劲和灵活;(2)抬腿由沉重变为轻松;(3)说话不清或舌硬较前好转。具备上述 1项者为有效。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改变。” 这些指标大都是非常模糊的,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只是主观的感受(“好 转”、“缓解”、“较前有劲和灵活”、“由沉重变为轻松”等等),而且,请 注意,是只要具备其中的一项,而不是每项都具备,就判定为显效或有效。难道 这些病人在1-2个月后不会在这些指标的某一方面能自动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施 加了心理暗示之后?要排除这种“显效”或“有效”不是由于病人自愈、受心理 暗示的影响(所谓安慰剂效应)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所导致,必须有两个控制 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空白对照组,即让一组病人服用“假药”(比如糖片),但 又告诉病人这是“珍奥核酸”,然后将结果与服用“珍澳核酸”的做对比。 第二、要双盲,即不仅仅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珍澳核酸”还是“糖片”, 负责观察的医生事先也不知道哪位病人吃的是“珍澳核酸”还是“糖片”,只有 在观察结果出来后才查阅保密的分配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中立。 那么这项观察是否附和这两条标准呢?没有。在其观察方法中,说得很清楚: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即追踪观察和家庭随访对比治疗前后自身症状和体征的 改变情况。” 这种“自身对照方法”,也就使得这项研究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无法排除那 些很模糊的、很容易达到的疗效是不是自愈和心理暗示所导致。 以上是假定这三位研究者是确实做了这项研究的,只不过这样的研究结果不 能被接受。但是,看到了这篇论文的“讨论”部分,我却怀疑他们很可能是在编 造数据,因为他们居然连文献都敢捏造。其“讨论”部分称: “1977年美国营养学家富兰克创立核酸营养与疗法,通过补充核酸对老年保 健及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肝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核酸被称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 “核酸营养”的鼓吹者言必称富兰克,这位美国医生几乎成了他们的教主, 这且按下不表。我们只看看其伪造文献的两个部分: “珍奥核酸的主要功效是自主地修复损伤基因,复制基因和养育基因,使大 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识记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得到恢复和再生。 使粗糙的血管壁逐渐得到修补。发挥纤维蛋白酶系统和免疫系统软化、溶解、吸 收血栓或栓子的作用,从而减轻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压力,使病变部位组织和细 胞恢复。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蛋白质的合成和酶的活性,消除自 由基,并加强机体的整体功能。” 如此奇妙的珍奥核酸药理,是根据哪项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还是论文作者的 胡思乱想?大概为了证明这不是胡思乱想,他们居然还附上了三篇参考文献: Lehninger AL, Nelson DL, Cox MM.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Ed. I. NY: Worth Publishers Inc. 1993:20 Uauy DR, Quan R. Significance of nucleic acid, nucleotides, and related compunds in infant nutrition. NCR, Nestle Nutrition Workshop Series. NY: Raven Press, 1993:33 Pickering JG, Takeshita S, Fldman L, et al. 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human gene therapy. Semin. Interv. Cardiol. 1996:1(1):84 这三篇文献,第一篇是国外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对核酸功能的介绍,第二篇是 介绍核苷酸对初生儿的营养作用(我以前介绍过,因为母乳中含有核苷酸,有的 专家认为核苷酸可能有益初生儿的免疫功能),第三篇是有关基因疗法的研究, 请问这和珍奥核酸能扯上什么关系? 然而这还不是最无耻的。最无耻的是紧接着的这一段: “本文60例脑血管病人口服珍奥核酸1-2月后,肢体的瘫痪和感觉有明显的 好转,尤其意识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效果更佳,总有效率为86.66%,与国外 的报道基本相似。” “与国外的报道基本相似”?难道国外也有人做这种让病人口服核酸的试验?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也列了两条文献: Seidenwurm DJ, Rowley HA. Imaging-guided gene therap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adiology, 1998:208(1):17 Parr MJ, Wen PY, Schaub M, et al. Immune parameters affecting adenoviral vector gene therapy in the brain. J Neurovirol, 1988:4(2):194 这两篇文献,也都是关于基因疗法的报告。基因疗法是指将特定的基因序列 以病毒为载体等方法,引入人体细胞中,对有缺陷的特定基因进行修补,目前还 处于试验阶段。这跟“核酸营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沈阳医学院的这三名研 究者,竟无耻到把服食“珍奥核酸”等同于基因疗法蒙骗世人国外也在做这方面 的研究! 最后,我想提醒读者注意,这几天有一些专家,比如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学会张惠展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吴梧桐教授,对“核酸营养” 采取小骂大帮忙的态度,打着澄清的幌子,貌似公正地说核酸的营养作用没有那 么大,但适当补充也是有益的,补充核酸可能对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有作用云 云,虽然不那么赤裸裸,同样是在欺骗读者,试图给这一骗局一个台阶下。(如 果张、吴教授认为自己的话被记者记错,欢迎来函澄清) 2001。2。18。 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 ·碧声·   新华社、新语丝网站最近发表了一系列反对核酸营养的文章后,在国内引起 很大反响。一些核酸生产企业以及卫生部保健科学技术协会辩驳说,“核酸营养” 的效果是“世界公认”的。然而本人联系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后,得到的信息 却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乃是“核酸无营养”。这并不是一个仍有争议的问题,而 是一个学术上早有结论的问题。22日的卫生部核酸行业听证会如果作出与国际 学术界相反的结论,那将是一个十分精采的事件,值得大记一笔。   国内某核酸营养品生产企业在宣传材料中声称“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1 30年时间发现了核酸的珍奇奥妙”,并把这38位生物学家的照片印在广告上。 不过这些科学家似乎并不欣赏这种荣幸,已经联系到的3人——戴维·巴尔的摩、 保罗·伯格和维尔纳·阿尔伯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 酸营养”无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说:“据我所 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 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 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 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戴维·巴尔的摩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37岁时就与另两位 科学家一起分享了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在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 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这一成果大大增进了人类对逆转录病毒(例如艾滋病 毒)的了解。除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外,他对美国的一些科技政策也很有影响力, 例如重组DNA及艾滋病的研究政策。   本人联系到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 问及这家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取得了他的许可、他的 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伯格教授的答复是:“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 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伯格教授是1980年诺 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获奖原因是他在核酸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 是重组DNA方面的研究。他被誉为“重组DNA技术之父”、遗传工程的奠基 人。   1978年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 尔伯则说,这家核酸生产企业“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 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 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 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阿尔伯 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对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的应用。限制性内切酶 被称为“分子剪刀”,能够在特定部位切断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把DNA 分成便于鉴别的片断,从而使基因研究成为可能。 附: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信的原文 No, they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use my name and image. I know of no evidence that nucleic acid is a nutrient or benefits health. It seems very unlikely that it has any benefit. The human body cannot absorb nucleic acid. It will be broken down in the intestines and pieces may be absorbed but they will add very little to the diet. ******************* David Baltimore Presiden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il Code 204-31 Pasadena, CA 91125 —————————————————————————————————————— Absolutely not to both of your questions. Eating nucleic acids is likey to be of no special nutritional value. P. Berg -- Paul Berg Cahill Professor of Cancer Research and Biochemistry Director of Beckman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California, 94305 —————————————————————————————————————— I was never contactede by Zhen-ao Nucleic Acid Inc. and I was not aware of their promotional material. Nucleic acids are contained in any unprocessed vegetable and animal food, so it is part of everybody's daily diet. As far as I know, we do not need additional nucleic acid (which is containing phosphorus besides usual organic substances) to live a healthy life. My own research is not concerned with nutritional values of nucleic acids. With my best regards, Werner Arber Prof. Werner Arber Dept. of Microbiology Biozentrum Klingelbergstr. 70 CH-4056 Basel Switzerland 警惕诈骗:对“核酸营养”要进行公正的检验 ·刘华杰· (作者声明:本文一切责任由刘华杰个人承担,与作者所在单位没有任何关系, 也请个别读者不要硬扯。) 核酸对于生命极端重要,但不等于人们需要补充核酸。中国最近兴起的核酸 营养在宣传上搞的是伪科学,受骗的有领导、媒体,当然最后全部落实到老百姓 身上,因为是百姓出钱购买。在此呼吁学术界,特别是生命科学界站出来说话, 沉默就等于帮助骗子,作伪证则是违法行为。 某核酸公司宣传广告有误导成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130年时间 发现了核酸的珍奇奥妙”,这与核酸能否作为营养品,没有任何因果联系。这好 比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了某病菌的奥妙,于是某病菌就有营养一样。暗示若 干诺贝尔奖获得者支持核酸营养,完全没有根据,这种宣传是不道德的。 科学上的真假并不是通过经济效益得出的。真的科学未必赚钱,假的东西仍 然能够发家,只要你宣传,只要你欺骗。20多年来的神功、伪科学、假货都是这 样出笼的。在其中,重大媒体,部分科学家扮演了相当不光彩的角色,失去了基 本良心。不要说安定与就业之事,是谁危害到安定,是谁的过失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某东西与科学有关,但未必能用此“科学”证明某些人声称的命题。 知识界与公众都容易犯一种轻信的错误。在此提请人们注意: 1)证据与所主张的命题的关系。有人玩弄概念游戏,偷换概念,说核酸有 一定营养,但作用不是很大。这些专家必须说清“一定”是指什么,凡是可食的 东西可能都有某些营养,但这与作为一种高科技保健品向公众推荐时意指的营养 不是一回事。首先要澄清广告是否过分,是否有夸大成分,如有,就得承认。其 次是严格检验实际效果。 2)在进行有效性测试前,商家有义务陈述“核酸营养”的药理与病理学依 据。此阶段要允许辩论。要看商家是否有任意编造理论的成份。如有,也要承认。 3)请社会各界密切注意最近将举行的有关核酸营养的“听证会”。这种听 证会可信度不大,应当招集反方人士参加。要检验,就得进行双盲测试、对比临 床检验。所有判别性测试都要采取回避原则,即不允许商家的关系单位和相关个 人参加(吃了人家的巨额广告费,当然要说好话,否则甭想再拿广告费。因此什 么电视台,什么报社都得排除)。测试应当是公开的,公布程序。 4)请注意哪些“科学家”为核酸营养提供“科学证据”,科学史与伪科学 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好事坏事都会记录在案。当年哈工大校长和党委书记为 王洪成提供“科学证据”,并加盖校图章,给总书记写信,后来又不敢在北京重 新做实验,这一切都记录在案,让后人品尝。 2001.2.20. 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方舟子· “核酸营养”骗局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水变油”骗局,二者都是用如此拙 劣的欺诈手段而风行一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甚至还得到一部分专家的支持。 但是二者又有两点根本的不同,使得打击“核酸营养”骗局要艰难得多。一是 “水变油”骗局的受害者是投资者,而“核酸营养”骗局的受害者却是消费者, 因此在骗局被揭穿之后,投资者仍会不择手段地继续欺骗下去,试图将损失转嫁 到消费者头上。二是“水变油”靠的是简单的魔术戏法,被抓获后难以辩解,而 “核酸营养”骗局靠的却是虚假的理论,对一般公众来说,是没有辨别理论真伪 的专业能力的,难以明白此中的是非曲折。“核酸营养”骗局的投资者也就可以 收买一批专家,炮制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继续蒙骗公众。最近在上海举行的 “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 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上演的正是这种请出专家用小骂大帮忙、偷换概念、 混淆视听的手段,继续蒙骗消费者的闹剧。 这两个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核酸营养品”工业,对此与会者并不隐瞒, 然而打出的却是“核酸类物质”的牌子。“核酸营养品”固然可以说属于“核酸 类物质”,然而“核酸类物质”却并不等于“核酸营养品”,其含义要广泛得多。 这正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伎俩。我们就根据其“研讨会”写入了纪要的四点共识, 来看看这些专家是如何有意偷换概念的。 “一、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已被几十年来国 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这一点没人否认。问题是,“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和“必需 营养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许多都可以在体内从别的物 质转化而来,都不是必需营养物。举世公认的必需营养物只有蛋白质、能量(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核酸类物质不在其中,这也是已 被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在听证会上,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说:“问题在于是否每个人都吃了富含核酸的食 品,有没有分解和消化能力,谁都知道猕猴桃含大量维C,但全世界维C照样生产; 淀粉水解都是葡萄糖,但到医院输葡萄糖和复合aa(超过8种必需氨基酸)的大 有人在,医生不会让病人回去吃两碗饭加一只老母鸡。”玩的也是这种偷换概念 的把戏。维生素C、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都是必需营养物,因此在饮食中缺乏、 消化有问题时有必要补充,然而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因此这个类比是根本不成 立的。 “二、核酸在人体内可通过降解途径被小肠上皮吸收,也就是说,降解了的 核酸是可以被人体细胞利用的;” 核酸降解物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它们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就象毒 物也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毒物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就是说”的推 理毫无道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核酸降解物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绝大部分都 不能利用,而是进一步降解成尿酸等废物排出体外。 “三、对于特定的人群,除正常膳食外,补充适量的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对健 康是有益的;” 这“特定的人群”据说指的是“迅速成长的婴儿以及机体损伤、外科手术、 全身感染、肝功能损伤等病症和亚健康状态人群”,有什么可靠依据吗?《北京 晚报》2001年2月23日报道“听证会”的文章《我国举行首次行业听证会:核酸 风波了结》称: “专家说,经过研究发现,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 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在婴儿发育过 程中,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 为淋巴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从1980年开始,日本和某些欧洲 国家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 看了这段话,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因为它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我在《再说 “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一文中的解释: “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 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外源核 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组织和 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目前也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 适量的核苷酸……” 然而却删掉了后面更关键的话: “但是对添加核苷酸的效果,却未能取得可重复的结果。因此在美国,在标 准配方奶粉中仍未添加核苷酸。……注意,不管是婴儿也好,还是病人也好,这 都是指只服食单一的配方食物、没有任何食物核苷酸来源时,应在食物中添加适 量的核苷酸。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 奇妙功能,更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 苷酸。” “核酸营养”的辩护者就这样通过抄袭、删改我的文章,将对“核酸营养” 骗局的揭发篡改成对“核酸营养”辩护,其专业水平如此低下,其无耻至斯! 我们再来看会议纪要的第四点: “四、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已广泛应用在医药、保健、农业、食品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等于合理,比如核酸在保健、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 就是我们要制止的。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闻所未闻,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倒是有, 比如有一类核酸类药物,就有医疗价值。然而,核酸类药物的药理是利用核苷酸 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的核酸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效果(因为正常细胞 的核酸合成也会受阻碍,所以这类药物副作用很大),这和“核酸营养品”宣称 用外源核酸帮助正常细胞的核酸合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核酸营养”的辩护 者声称“在美国核酸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已开发出的核酸类药物种类繁多”,试 图以核酸类药物的开发、运用论证毫不相干的“核酸营养品”之合理,也是偷换 概念。 与会专家称,核酸类功能食品“在美国、日本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里举目可 见”,任何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可以证明这是欺骗中国公众的无稽之谈。在美 国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找不到一样“核酸营养品”(唐人街销售中国产品的商 店除外)。事实上,早在1981年,“核酸营养品”已多次被美国法庭认定为商业 骗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食品卫生和应用营养管理中心在1999年3月发布的 《营养品工业的经济状况的最后报告》这份几百页长篇报告中,核酸部分只有这 么一小段,全文如下: “核酸:编码遗传指令的大分子,为每一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口服的核酸 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 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Ec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etary Supplement Industry Final Report, Section 4 Demand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要而言之,如果中国的核酸类物质工业是用于生产核酸类药物,甚至是用于 在配方奶粉中添加少量的核苷酸,我都没有异议。然而,如果是生产、推销“核 酸营养品”、保健品或化妆品(难道这些专家会愚昧到认为人的皮肤能够吸收核 酸?),则是商业骗局。如果试图用生产核酸类药物、配方奶粉的合理性证明推 销“核酸营养品”的合理性,则是做伪证。我在此根据有关报道(如果报道有误, 欢迎来函澄清),向公众指控下列参加“研讨会”和“听证会”的中国生物化学 界的专家做了伪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张树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吴松刚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教授吴梧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方福德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授张惠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沈忠耀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教授袁勤生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上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柳启沛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 中国科协教授蔺兴澜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施用晖 (请知情者提供参加“研讨会”和“听证会”的其他专家名单) 2001.2.23. 包庇欺诈行为助长社会不稳定 ——也说某些人论证中的逻辑 ·飞天鹰· 核酸营养最近引起一些争论,有关部门决定举行听证会,这是件好事,也是 进步。珍奥核酸营养素到底有没有问题?现在看来问题颇多,此事并不能像有些 媒体声称的“可以了结了”。 从听证会得来的信息表明:1)核酸营养广告宣传不当已是定论,利用诺贝 尔奖获得者声誉,歪曲科学家的工作,为自己的产品做误导性宣传,是极其严重 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2)目前最保守的结论是核酸营养最多只对某些特定 人群可能有正面作用,这与此前商业的疯狂宣传相距甚远。3)听证会还传达了 一个结果:“核酸营养”对某些人群无作用甚至有副作用,这与此前商家的宣传 同样有巨大差距。4)此次引用某些“科学家”的言论,试图再次为其不轨行为 壮胆,其间有严重逻辑错误。这些科学家的言行,败坏了科学家的形象,是对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扭曲。这一点也是目前值得一提的一件大事。望更多的科学 家站起来评说。 近几年好像人们突然关心起了科学精神,要人们弘扬科学精神,那么谁有科 学精神呢?简单的想法便是,搞科学的人便自然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当然整天摆 弄科学,所以科学家最有科学精神。公众于是要向科学家学习科学精神。笼统讲, 这并没错。问题是,不能把正确的东西全安到科学和科学家身上,没有证据表明 科学家天然具有科学精神。不但如此,反例极多。比如当年水变油事件中,哈工 大的书记和校长就没有科学精神,连简单的骗局都无法识破,当事实清楚后,还 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是科学精神吗?还有一大堆博导,为王洪成水变油作证, 难道要人民百姓向他们学习吗?人们也许会问,那几人不是正经的科学家,不能 代表大多数。这种论调也是不成立的。首先哈工大的校长的确是科学家,而且不 是一般的科学家,也曾作过贡献,否则也难以当上名校的头。理工科大学的一堆 博导也自然算科学家。再说,某人物当年还郑重推荐关于严新神功实验的6篇 “论文”让《中国科学》发表,认为那是重大科学成就,这能算有科学精神吗? 此人物是顶尖级大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做出过重大成就。他当年还论证过亩产万 斤呢。 科学家也是人,而不是神,再大的科学家也常犯错误。问题是如何少犯错误, 在知道错误后能否承认错误,这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科学精神的一条标准。遗 憾的是,按此标准,许多科学家,包括大科学家,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作此论断 并不意味着贬低科学家,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反对将功补过,一码是一码,不能 抵销和折算。 某报说,“核酸是个宝,请像爱护婴儿一样呵护核酸保健品行业的发展。” 并声称这是十几位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吁。这就有问题。核酸宝不宝的与“核酸保 健品行业”没有直接关系。核酸对于生命确实非常重要,但这仍然与核酸营养没 有关系。人体一般并不缺少核酸,人体需要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外来的核酸 也无法直接利用。这就是基本的事实,还没有理论否定这些。如果商家的理论能 够否定这些,核酸营养才有可能成立。依靠“缺什么补什么”的习惯联想,为核 酸营养作宣传,也没有根据,第一,人体一般不缺少核酸;第二,就是缺核酸补 核酸也不行。科技界最近宣称弘扬科学精神,倒是暗示缺什么该补点什么了。正 如宣传雷锋精神,正表明雷锋精神的不昌明。鲁迅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乔宾 福教授等专家一致认为,大量临床试验足以证明,作为调控生命现象的重要物质, 核酸可广泛应用于治疗药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等健康相 关产业;对于偏食、日常饮食不规律且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及肝脏合成代谢功能虚 弱的亚健康人群,以及婴儿、老人或处于肝损伤、术后、感染、烧伤等状况的特 定人群,需要在一日三餐之外额外补充核酸。”这些言论与“核酸营养”品广告 声称的功能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科学家果真用它们为某公司的产品作证的 话,只能说明这些科学家不懂基本的逻辑。如果是记者误用科学家的言论,那是 另一回事。如果科学家不声明,就表示默认。只能认作科学家不讲逻辑,不讲科 学精神。 大连科委主任说:“第一,珍奥核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健品,而是一种高 科技含量的基因营养素。第二,珍奥核酸上市仅仅两年,就迅速畅销全国,回头 率高达80%以上,说明了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据《科技日报》2000年12月26 日)但是,至今没有人提供过任何关于核酸产品可作为营养品的营养学、病理学 和药理学证据。所谓许多人服用后认为有疗效,是不足为据的。国际通用的公众 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就有一道题目: 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治疗效果不好,下面是科学家在解决此问 题时可能使用的三种方法,你认为科学家最可能使用哪种方法:(1)征求患者 的看法;(2)用医学知识来断言此药的疗效;(3)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 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各组的效果。正确答案应当是第三种。我国公众有42.6% 选出正确答案;选第一种的有11.3%;选第二种的有19.7%;不知道的有24.9%。 (据《科普研究》1998年6期) 现在的所谓科学疗效报告是怎样得出的?是不采用了分组对比? “目前国内市场上经卫生部统一评审批准生产的核酸类保健食品都经过安全 性、功能性、质量可控性及产品稳定性四方面的严格检验,只要生产企业规范操 作,产品质量、性能是有保证的。”这也是有问题的,当有人提出质疑时,搬出 这些只有权宜作用,中国以前许多种影响大的吭人的保健品都有“统一审批”, 人们注意到了审批的只是某一特定的范围,加了限制,而商家在营销中任意扩大 功能和适用范围。此时作为主管部门有责任向公众说明,并责令商家对行为作出 规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误导公众,在没有经过反方答辩的基础上就认定 事情已经了结。王洪成还申请了专利呢,信不信呢?而事实上那专利是在有关门 照顾下特殊办理的。我们没说珍奥取得的批文不合法,但有权怀疑,特别是面对 商家无道德的宣传攻势之时。 从现在的趋势看,核酸营养产品必然走向衰落,如同之前补钙营养一样(补 钙多少还有些道理,只是过份而已)。已经有人放出风来,并劝告一些媒体要对 导致核酸营养产品衰落负责,要对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负责以及引起的失业、社 会不安定负责。有良知的人们,要向放风者郑重指出:中国不能靠欺骗立国,欺 骗致富可耻,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抨打浮夸、 揭露欺骗是净化社会空气,是导致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壮举。假使有一天,某行 骗者的肥皂泡破灭,也是罪有应得,受谴责的应是造假者,而不打假者。正如, 是神功导致社会思想腐败,而不是抨击神功、揭露造神导致不稳定。 北京一家报纸说:“近来,原本非常专业的‘核酸’一词被一些媒体炒得沸 沸扬扬,称‘直服核酸无益健康’,更有甚者认为‘核酸的谎言是利用高科技设 的骗局’。一时间,核酸究竟有没有保健功能,能否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它的作 用原理是什么,弄得外行人一头雾水。”言辞意指自己的报纸没抄作,是别的媒 体(说白了包括新语丝网站和新华社)抄作。还暗示混乱是由于新语丝网站和新 华社的“抄作”引起的。这是颠倒黑白,恶人反咬一口。其实,抄不抄还不是关 键,如果是对的,抄了又何妨,大抄又何妨?如果是错的,小抄也理应该。 补充一点;人们反对珍奥核酸营养素,并没有宣布核酸可利用的死刑,关于 核酸是否有营养仍然可以研究,也不排除将来找到好的利用方法,研制也好的药 品。但那与目前的核酸营养是两个概念,这一点是最容易造成混乱的地方。 (2001-02-23) 评《北京晚报》的“核酸专家问答” ·逍遥· “(众位专家)……而骨髓、淋巴、红细胞、小肠和脑等组织细胞(均为增殖细 胞类)则善于‘投机取巧’,它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多为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的核苷 或核苷酸,通过简单节能的补救途径合成核酸。只要摄入的量足够,机体便通过 补救途径合成核酸,以减轻肝脏负担,节省能量。”(《北京晚报》2001/02/25) “核酸专家们”在大家无私帮助下,终于明白:1.补充外援核酸不是补基因, 以及外源核酸不能直接利用。2.痛风病患者以及相关遗传病家族成员不宜补充核 酸(真是可惜啊)以及正常人摄入过多也有麻烦,所以专家们慎重建议不能超过2g。 (虽然数据不咋的,至少“核酸专家”终于明白这东西吃多了是要出事的,也算难 得了) 不过看了上面的话,我发现“核酸专家”还需补考,虽然知道了机体有两种 合成核苷酸的方式,但是看来并不清楚这两种方式的意义和价值。开始断章取义, 得出了些有趣的结论,至于“增殖细胞”这个概念对“核酸专家”来说可能太难 了,暂时就不苛求了。 估计专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的,既然有了从头合成,为什么还要有补救合成 呢,哈,一定是为了给核酸营养品留的后门程序,只要人们多花点银子,直接从 消化道喝点核苷酸就可以打开这个后门。好处是:1)减轻肝脏的合成压力(换句话 说:有保肝护肝作用,乖乖这可真的不得了,据说全国人民中肝脏多少有点问题的 人就高达数亿,光这点就多大的市场啊)。2)可以节约能量,从推理上看倒没大 错,不过专家估计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蛋白质、脂肪、糖这些供能物质,毕竟是 “核酸专家”嘛,也不好太苛求。不过,很显然花400—500左右的银子可以买到 的能量(通过糖脂蛋白质提供)远远比买核酸营养品从而或许可能节约的能量高。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补救合成决非后门,也谈不上投机取巧,可以说是生死 攸关的。和减轻肝脏负担是一点也沾不上边的。而且,非常遗憾的是,补救合成 的原料决大多数并非来自肠道吸收的核苷或者碱基,除非把那个核酸营养品直接 输入血液差不多,口服是万万不行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柯林斯指出“核酸营养”是骗局 据Wired News于2000年5月15日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弗兰西斯·柯林 斯在美国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的一次演讲中,号召科学家们“走出实验室”, 向公众传播有关基因组的知识。他说他担心在基因研究的信息被应用之时,公众 却无法处理围绕基因研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他说:“请担任一名科学大使。基因组并不是象神经科学那样无人能懂。” 他以近来出现的出售核酸(RNA-DNA)制剂做为“天然营养品”的骗局为例, 强调教育公众的必要性。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存在于每一个拥有基因的细胞 中的原料,而RNA,即核糖核酸,与DNA一起在细胞中制造蛋白质。 研究人员指出,将核酸当作一种维生素服用,这种观念是荒唐可笑的,因为核 酸无法进入细胞而有任何益处。 柯林斯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些工作要做。” (原文见http://www.wired.com/news/print/0,1294,36328,00.html) 炮制、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名单 方舟子按:这个名单,不包括外行人士,只包括根据其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 工作,完全有能力判定“核酸营养”是一骗局,却又昧着良心,以专家的身份欺 骗公众,炮制、鼓吹、宣传这个骗局的生物医学方面的专家,包括那些貌似公正 的、小骂大帮忙的辩护者。在收集这个名单时,根据的是其本人的著述和报刊的 报道,如果报道有误,欢迎来函澄清。 “珍奥核酸”研制者: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吴文国 “生命核酸”研制者: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崔秀云 “正分子核酸”研制者: 福州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杨秉渊 福州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王仲侃 戴连 “核酸营养”研究者: 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杨文秀 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金焕荣 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王晓英 “核酸营养”鼓吹者: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欧阳瑜 波士顿儿童医院助理教授、波士顿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吴柏林 宁波市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常敏毅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健康讲座主持人杨教授(名字不详) “核酸营养”辩护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张树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吴松刚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教授吴梧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方福德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授张惠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中国科协教授蔺兴澜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沈忠耀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教授袁勤生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上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柳启沛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施用晖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