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16/02(第二六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8.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     张雪昆:幻暖           §                  §     幻 暖 【网讯】             §                  §    ·张雪昆· 【牛肆】             §                  §  在翡翠里提炼的春色  黄力民:鲁迅与小概率事件     §  有几大块空白        不可能原理       §  山和云一样软 周俊礼:读者会成为上帝吗?    §  水和镜子一样硬 美丽的立:一群年轻人让我读懂生活 §  大地吸饱了毫无热情的电流                  §  夜深埋十米依然活在幽暗之外 【丝露集】            §  某种同化过程开始                  §  花生出喙而鸟心生枝叶 董剑华: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  泉水有火焰的横断面 尤其拉:给女儿的信        §  在黑膨白胀的混杂处 黄镇坤:想像庭院         §  一切充满月光的质感                  §  来自呓语的雪     【网里乾坤】           §  覆盖了发着高烧的梦魇                  § 张天蓉:夜空为什么黑暗      § 李 建:色彩的起源        §                  § 【网萃】             §                  § 苦丁山:天花旧事         §                  § 【网讯】∽∽∽∽∽∽∽∽∽∽∽∽∽∽∽∽∽∽∽∽∽∽∽∽∽∽∽∽∽∽∽ ◆ 因个人原因,彭剑从2016年1月15日起不再负责科技打假资金及科技打假人 身保护资金管理,新的安保资金账户由赵南元、许志强和方玄昌三人,另设两名 监督人为纪小龙和王晨光。截至2016年1月15日,安保支出总额为2,450,020.98 元,另有暂列支出约25万元(用于诉讼,将在诉讼案件终结时归拢并公示),目 前账户余额为人民币3,069,169.02元。 新的安保资金账户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成府路支行;账户号为: 0200095701013283370(捐款者汇款时,汇入账号的户名只需填写联名账户三位 持卡人中的任意一人即可)。 对于安保资金和打假资金的支出,未来每年上下半年各公示一次,安保支出 不公布支出明细,以免泄露安保细节和隐私;打假资金的使用明细将全部公示; 收款信息每月公示一次,每笔捐款低于100元的不公示。 【牛肆】∽∽∽∽∽∽∽∽∽∽∽∽∽∽∽∽∽∽∽∽∽∽∽∽∽∽∽∽∽∽∽ ◆       鲁迅与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               ·黄力民·   数学理论中的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是:如果一个事件的概率很小,那么可 以认为它是不会发生的。概率论将客观世界的各种事件划分为一定会发生的必然 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以及发生与否受偶然因素支配的随机事件,概 率就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用百分比表示。假定某个事件的概率很 小比如是1%,首先它并非不可能事件,其次它只有1%的可能发生。应当如何看待 这类事件?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对此作了回答。   鲁迅在2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人熟睡在一间密封且万难打破的铁屋子 里,即将在昏睡中无痛苦地死灭。那么是否应唤醒这些人呢?如果大家醒来后又 不能打破这铁屋子,岂不是要遭受临终的苦楚吗?紧接着鲁迅又反问,如果大家 起来了,难道就没有打破铁屋的希望!   鲁迅在这里明明讲的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青年鲁迅曾经就读南京的水 师学堂、路矿学堂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他系统学习过 概率论。   铁屋是万难破毁的,也就是说破毁的可能性很小,这是小概率事件。根据小 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应当说铁屋是不会破毁的。鲁迅最后的反问,无疑在科学 原理中注入了人文精神,这又使得从概率论的角度说不清这个问题了:如果义无 反顾地采取果断行动,会不会出现转机从而使小概率事件也能实现?   数学理论通常显得抽象、深奥,但有时候它却能在普通的生活或文化现象中 复现,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设有四人均分一块蛋糕,任何人、即使是目不识丁 者也会将蛋糕切成四块相同形状的直角扇形,而绝不会切成四块面积相等的弓形 与圆梯形,否则将要进行复杂的计算且破坏了对称性。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很 值得思索。   生活中也会发生违背数学概念或原理的事。某哲学家在地上画一封闭曲线, 说圈内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圈外是未知世界。圈内面积大小表明知识的多少, 圈的长短表明与未知世界接触面的大小。因此,知识越多的人不懂的东西越多。 哲理虽然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比喻与数学知识是相悖的:封闭曲线周长与所围面 积并没有正相关关系,所围面积较大其边界曲线不一定较长。分形理论中著名的 科赫雪花图形,它以无限长的闭曲线却只包围了有限的面积。   这里所提出的几个例子,涉及了数学与一般文化的某些关系。研究这类现象 的规律与内涵,应当是所谓“数学文化学”的任务,而以上几个例子当然就是很 好的素材了。 ◆       读者会成为上帝吗?               ·周俊礼·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青少年阅读推广机构和读者向出版社提出了抗 议和善意的批评”,被出版社召回了。众声喧哗中,那些评论家、作家、翻译家、 文化业者,在这开了“历史和文学史”先河的“文化事件”面前,却一直漠视着 一个关于文化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接下去,读者会成为我们的上帝吗?   从冯唐采取的回避的态度来看,在源头上,读者是很难成为上帝的。种粮、 种菜、加工食品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但自己吃,也卖给别人吃; 另一类是,自己坚决不吃,只卖给别人吃。写文码字的人,大约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但自己“吃”,也卖给读者“吃”;另一类是,自己坚决不“吃”, 只卖给读者“吃”。读者倘若“吃”出了问题,现实很残酷:想听到一声道歉都 难!   从出版社对《飞鸟集》的有关表述来看,在传播环节,读者也是难以成为上 帝的。《飞鸟集》出版之前,编辑就对“个别内容读来不适应”了,但出版社 “决定尊重译者”。在《飞鸟集》被召回之后,出版社回应公众的意见是:“将 组织专家进行重新审议”。由此不难看出,即使“飞鸟”折翼了,出版社依然抓 着“译者”、“专家”这些“稻草”不放,而看不到读者这一群体的思想水平与 精神力量。   从一些媒体、一些知名人士的评论来看,在话语权与价值观层面,读者可以 说是被棒打、被侮辱的对象,更遑论做什么上帝了。比如:“冯唐的译本是《飞 鸟集》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社会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银河的这 一定调,不但横扫了万千读者,也打翻了郑振铎等人的译本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比如:“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你们凭什么骂冯唐”——“和尚既然摸得, 阿Q当然也摸得”,不过,请问评论家,你这是在“骂”谁呢?比如:“无论公 权还是民意,左右一本书的下架都是可耻的”——把民意与公权捆绑在一起,贴 上可耻的标签——在这等评论家的逻辑与见识面前,读者逃无可逃!哪怕一本书 的下架,是出于出版方对利益(利害)的精心算计!   例子无需多举了,问题的实质更在于,读者生活在这样的所谓的“文化”空 间,不用说做不成上帝,即便被炒成了“上帝”,那也绝对是读者的恶梦:在这 样的“文化”市场中,读者只会被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物给“毒”死!   在《关于2015年的医疗,我想说的十句实话》一文中,作为医生、中信资本 高级董事总经理的冯唐,有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医疗不是纯粹的生意。纯粹 为了挣钱,很容易走向歧途。患者不是傻子。”在此,我们不必探究此冯唐是否 就是彼冯唐,但只要把视角切向文化业,我们就可以发现,道理仍是一样的:文 化业也不是纯粹的生意。同样:读者更不是傻子!   这样的道理也说明,只有不丢弃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责任,一个人才能把文化 业的生意做出“文化味”;只有明白了读者不是傻子,坚守住文化的理念与底线, 一个人“掏出”的作品才会干净、有营养。由此看来,那些醉心于“用下半身写 作”的人、习惯于标榜所谓的“个性”及“风格”的人,要想不被读者唾弃,也 该用脑子想想了! ◆       一群年轻人让我读懂生活               ·美丽的立·   让我敲下这篇文字的,是午饭遇到的一群青年男女。   那是一个在繁华菜市场缝隙里的小饭馆,饭点刚过,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店里像换了一种气氛,因为店主的辛苦,添了一丝踏实和勤勉,只有我和那桌男 女。我的宫保鸡丁饭和紫菜汤热气腾腾摆在眼前,却完全勾不起我动筷子的念头。 他们呢,小小的一张桌子摆得满满,像是庆祝又像是分别。就在我低头琢磨这鸡 丁是否新鲜的空隙,那桌男女的聊天引起了我的兴趣:   “你多大了?”   “我十七了……”   “你才十七啊,我以为你比我大呢,我十九了。你妈来看过你吗?”   “我妈和我姐都来了,我没见她们……”   “为什么不见,你姐也来了?”   “嗯,不想见。”   “你以前学的什么?”   “汽修,就是太脏了!”   “是有点脏。”   “所以我就不干了,还不知道干什么呢……”   “我告诉你干嘛,吃完饭去四通逛街,买鞋……”   ……   听到这,我不再关心后边会聊什么,果断吃饱走人。   一路上,都在感谢这群小朋友们。是啊,十七八九,正值享受青春,挥霍憧 憬的好年华,我也有过;十七八九,也正是面对很多通往梦想的路径,疑惑迷惘 的年华,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会对未来不知所措。然而,即使那时有万般遐想, 也定想不到今天的自己,揣着如此杂乱的情绪,安静地坐在这,淡定地倾听他们 和面对自己的生活。年少时,遇到问题,首先想的必是对抗,逃避、沮丧和宣泄。 多年后,从那么多问题中趟过,每天都在迎接如杂草般的烦恼,更多地会选择直 面、克服、反思和沉淀。所以现在看来,不是只有十七八九,少不更事才迷惑, 而是生活本就如此反复;也不是只有十七八九的青春才独一无二,每个年龄段都 该有它独特的魅力。就像,那群小朋友们如果知道我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 有孩子,有人爱,定会从某个角度对我羡慕不已,起码他们天真地认为,我已不 再为他们的困扰所扰。   最近因为胳膊的伤,工作的事有点伤脑筋,偶尔想起以前的生活,甚至开始 怜悯自己,有时候也会陷入死胡同,叹息过去已去,害怕未来要来。我在问自己, 你是要让生活怎样?你要对过去的经历报复,就去折磨现在的生活吗?还是要背 着过去的影子,就去打碎未来的美好?那你就大错特错。恐惧和报复只是懦夫的 表现,放下和原谅才是强者所为。我常问自己,生活到底给了我什么?今天在这 群小朋友身上我找到了答案。生活给我的啊,太多太多了。短短一年多,我明白 了,进步了,做到了。一个人要读懂生活,何必等到八十岁?成熟和老去是截然 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庆幸,生活给予今天的自己,成熟了,但远未老去。 【丝露集】∽∽∽∽∽∽∽∽∽∽∽∽∽∽∽∽∽∽∽∽∽∽∽∽∽∽∽∽∽∽ ◆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董剑华·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面对四季 她选择了冬天 因为百花肃杀 缺少了生机 雪花绽放可以唤回那份久违的温馨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面对大地 她选择了北方 因为河流稀少 经常断流 雪水可以去滋润那片干渴的土地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面对众生 她选择了孩子 因为少年无畏无惧 雪地可以释放本性尽情撒欢显舞艺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面对诗人 她选择了我 因为过分痴情 雪天里独有我徘徊不知归去 雪花飞舞是有方向的 否则 天就没了四季 地就不分南北 人就没了老少 诗就不分我和你 ◆              给女儿的信               ·尤其拉·   虽然你还不认识字,此刻,我认识到这信写了也等于白写,可是,随着时光 的推移,是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而变得难以捉摸又显示出某种可能性 和重要性,到时,你会在网络上搜寻你父亲的信息的时候看到这篇小文,就仿佛 我们在古籍中寻访先人的足迹,因为传统和某种死心眼,而获得一种莫名的心绪 和感受。在我此刻的感觉中,这些东西是直接的和活的存在,而对你来说,逝去 的时光是某种残留的印象和灰蒙的记忆,它们其实无关紧要,即使你强调也罢。 我此刻打出的每一个字,都在随着时光滑落而去,仿佛流云飘走。   我对你的影响远逊于传统与习俗对你的影响,这方面我显得无能为力,与我 的希望相比更加无法企及。我希望你表现出独立,而你固执地依赖父母,比如你 要去卫生间,你就会大声说:爸爸,我要屙屎。(是的,这不好听)而不是弄完 之后再要求我的服务。我甚至想都不去想你会自己试着擦屁股。也许我们没有示 范,或者,你认为这是脏的,当我说“自己的屁股自己擦”的时候,你只是口头 上机械地重复我的话语,并不认为自己可以试着做。   你对副食的要求显得毫无节制,而对主食则显得漫不经心,你已经四岁多了, 对食物的认识即使不说一塌糊涂,也可以说是过于鹜新好奇。你还有脸要求别人 喂饭,你在幼儿园老师会喂你饭么?你这种强求简直就是无理取闹。有时候,我 管你爱吃不吃,饿了,你自然会自己去盛饭,菜是凉的,只要是凉的时间不长, 我认为那是可以吃的,而你不吃,一味要求只放开水白糖。专门的食物,我没时 间给你做,做了你也不吃,比如蒸鸡蛋。有时候,你只是吃一点点。鲜奶,你有 时也不喝,那我只能放进冰箱里。当你确实想喝的时候,你不是自己搬张凳子去 门口奶箱里拿么?最好。垃圾你也倒倒,就在楼下,我有时候听见你唱着歌去倒 垃圾,声音在夜晚空空的楼道里回荡,那时,一种做父亲幸福的感觉总让我心里 面喜滋滋的。   在着装方面,我都不好怎么说你。你眼光挑剔,尤喜漂亮裙装。和你争论哪 件衣服适合今天穿,哪件裙子不适合穿是一件很费劲的事。而你就是要穿裙子, 即使冬天也罢,怎么劝说也无用,一不如意,还发脾气,就好象你不穿一件裙子 出门,别人就认为你不够漂亮,显得无光彩,虚荣心立刻就会受损似的。你的样 貌总体来说还算可以,身高身材还不错,皮肤也很好,我觉得你即使穿一件很普 通的衣服,也无法掩盖你的可以,它们自然就是那副优越的样子。你在这方面的 固执,有时到了可乐的境地,比如你喜欢穿三岁时穿的裙子,它们紧巴巴的,在 黑色紧身长裤的外边,还穿上一条黄色的大短裤。你就以这副样子走出门,别人 看见你这副打扮,还以为我们做父母的是一对爱好奇异的白痴。   你不爱写字,我对此当然一点要求也没有。老师跟我说了很多你在学习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我也无所谓,虽然你母亲颇有微词。比如老 师上课,你在和朋友们说悄悄话,作业本上只有几页是有字的,而且前几页破烂 不堪,你根本不在乎。有时,你说在上床之前写字,自然,你玩得筋疲力尽的时 候,早就把这茬事忘得没影了,当我提醒你的时候,你也似乎觉得要写几笔,不 过,很快你就不写了。在生字本上写字的无聊感自然使你无法继续。那时,我会 说,不写了,不写了。睡觉吧,爸爸给你讲一个故事。   你迷恋上电视,家里的电视机已经变成你专有的只看动画片的电视机了。有 时候你躲到我的书房里,说好害怕啊,那些怪兽啊。我说,那咱们就把电视机关 了吧。你说,不行。我们家里除了你看电视,我看电脑,几乎没有什么其它娱乐 活动。你是不是跑出去玩?厅屋里没有人,门开着。小区里有小孩子的家里你几 乎都走遍了,你接受过别人的食物和汤,你认识了那么多朋友,你带着他们玩, 一会儿在家里,一会儿不知跑到哪家里去了。你每次玩完了回来都有一种大汗淋 漓,筋疲力尽之感。这个时侯,我怎么好意思要你写字和看书呢?我在窗帘里, 听见你在外边运用流利熟练的汉语指挥自己的同龄朋友做游戏,尽情玩耍,觉得 把你关在家里要你写字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错误。   一忽儿你就长大了,还好爸爸我还没怎么老,还有那么长一段时光可以好好 儿地陪着你。也许这只有一种空间的意义,我不可能时时刻刻在你眼前,那是不 可能的。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骨子里有我的一份脾气,这很好。只是随着时光 慢慢变迁,你要利用这份脾气的根基,那是一颗独立的灵魂所必须的根本。我知 道无数父亲写了无数的书信给自己的孩子,寄托了长辈们的期望和感情,我也在 你的节日里留下这封信,也许要N年你才能看到它,读懂它。自然,这样的信不 止一封,每年在你的节日里,我或许都会写上一封,表达我对你成长的看法和生 活的细节点滴,它不是语重心长的长辈们的感慨与劝慰,而是一颗离你最近的心 以敏感的观察和前瞻的领悟将你当做对象所写的日常随笔,字里行间,百味杂陈。 ◆              想像庭院               ·黄镇坤·   题记:   想像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希望,或是一个念想。比如 这庭院,正因为自己不曾拥有,才有了自己的想像。   生活的美,莫过于拥有一座简单、朴素的自家庭院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其实,庭院无需很深,也无需很大,精致即可。用泥 土或砖块把庭院围起,自成一统。倘若在乡下,有栅栏或竹篱围囿,亦行。由栅 栏或竹篱围囿,门就不必太讲究,柴门既可。有客人从外头来,柴门虚掩,轻轻 一推,柴门咿呀,还未等看家护院的狗吠得不行,客人就可进入院子并登堂入室。 做主人的,亦可省却起身开门的烦琐。   有了庭院,就不能让庭院空荡着,得给她添加些元素。添些什么元素呢?依 情况及个人喜好定了。就我个人而言,在自家的庭院里,一小块菜园子那是必须 有的。拥有了一小块菜园子,你就把菜园子分出三两畦,然后依时令种上不同的 青菜和瓜果,在早早晚晚的时分,得闲暇了,就去拾掇拾掇,享受自得其乐的悠 闲;庭院的周边,还得依个人的喜好种些竹子和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最好能四季 里轮着开花,而且花儿还得好看……对了,在庭院里,还得有一汪两汪的瓜架, 种上南瓜、葫芦瓜或葡萄什么的,让藤蔓攀上瓜架并葳蕤在瓜架的上头。   总之,庭院应是菜园和花园的综合体。拥有这样一座简单、朴素又别有天地 的自家庭院,便是拥有一方自己的世界了。  清晨起来,到院子里走走到院子里看看,呼吸着院子里的新鲜空气欣赏院子 里的花红草绿,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菜苗长得如何,看看自己亲手侍弄的花草是 否开出了浪漫的花朵;数一数南瓜藤蔓上的花骨朵,数一数南瓜架上的南瓜花, 瞧一瞧昨天结的花骨朵是否开出了浪漫的花,瞧一瞧昨天开过的花儿是否结出了 果……总之,呼吸着清晨里带花草树木清香的新鲜空气,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或许无意中就会得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那是一件何等惬意 的事呀。   午饭前或午饭后的时分,你也可以到院子里踱踱步,顺便看看是否有哪些菜 苗或哪一处的花草树木显出干渴或缺肥状了,若有,就提一桶清水去浇灌浇灌, 或者施点肥。尤其是菜蔬,更得呵护,早早晚晚里,得空了,就到菜畦里转转, 看看每一畦每一株的菜的长势,查一查每一畦每一株的菜是否长了虫招了灾。长 虫了,能不下农药的尽量不要下农药,想些别的办法把虫子灭了,你若想不出别 的法子,就用手,用手灭了虫。种在庭院里的菜蔬量不多,用一双手解决,不是 很难的事。当然,在巡察菜畦里的菜是否长了虫招了灾的同时,见菜畦里长草了, 蹲下来,用手清除掉杂草,甚而拿把小铲给菜畦松一松泥土,那都是应该的,若 你能这样做,菜畦里的菜会以长得更加迅速更加欢势来回报你的。   到了晚上,得闲暇了,就搬一张躺椅和一茶几置庭院里的瓜架或葡萄架下, 再置一壶茶或一壶酒,躺椅子上,独酌品赏:品赏着茶或品赏着酒,品赏着夜和 品赏着静,品赏着透过葡萄架的缝隙渗漏下来的星光月影,品赏着夜给这庭院带 来的一切,那是一件多么舒心惬意的事呀。此时,你尽可撇了一切的俗事或心烦 事于一边,让自己置悠然之境里,品人生之极乐。一句话,你尽可悠哉悠哉。   庭院里不会什么都有的,但也不会什么都没有,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 至少还有风嘛——早早晚晚的风,一年四季的风,携带着各种气味各种韵味的 风……都会从从庭院里走过。在我们闽西这儿,一年四季里最能拥有的是微风, 是和风、金风、凉风、温煦的风等,而且更多的还是贴着山岗、贴着土地或贴着 庄稼朝你吹来的。尤其在晴暖的夜晚里,在蓬蓬勃勃的南瓜架或葡萄架下,风的 声音最是寻常、最是耐听,无论是沙沙地响还是簌簌地响,风的轻吟浅唱,最是 风的呢喃,最是这世间的天籁了。   伴着或浅或深的夜色,风从东南西北的某一个方向吹来,习习地,走过庭院, 走过瓜架或葡萄架下。独自一人躺南瓜架或葡萄架下,让风轻轻地拂着,拂过你 身上的风是会抚慰你一颗常常让俗事扰得疲惫或浮躁的心灵的。在风的呢喃和诉 说中,在茶香或酒美里,一个人的夜,就由一颗心的努力去精心研磨一份夜晚的 浪漫,倘若能做到这样,呢喃和诉说的风就会像暗夜的精灵,带着你的思绪在无 边无际的夜色里盘旋。同时,呢喃和诉说的风也会成为一种温暖的慰藉,让你的 心变得平和,变得柔软缠绵。当一个人的心变得平和变得柔软缠绵时,也最能反 观和审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了。   人生有起有落,有顺畅也有蹇滞,但更多的时候是清寂和平淡。让自己的一 颗心常游弋于静谧的夜色或清风明月间,让自己在风尘中独守飘逸,寻一份悠然 与诗意安放于人生,静享一份生命的超凡与脱俗,在静静的夜色里,聆听风的呢 喃,聆听风声里花开的声音,聆听季节深处的回音……   世间物能成为永恒的东西不多。庭院在悠然的时光长河里流转着季节的韵致。 在悠然的时光长河里,庭院内或庭院外的一切的东西都会变化甚至消失,但风不 会,风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会不停地呢喃和述说。 【网里乾坤】∽∽∽∽∽∽∽∽∽∽∽∽∽∽∽∽∽∽∽∽∽∽∽∽∽∽∽∽∽ ◆            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               ·张天蓉·   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这问题听起来太幼稚了,像是一个学龄前小孩问父母 提问。其实不然,这是物理学中一个著名的佯谬:夜黑佯谬【1】。   为什么天空在白天看起来是明亮的,夜晚看起来是黑暗的?表面上的道理人 人都懂,不就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而造成的吗。当 然,从物理的角度来看,还有大气的作用不能忽略。如果没有大气,天空背景本 来就是黑暗的,白天也一样,太阳不过只是黑暗背景中一个特别明亮的光球而已, 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就是如此。   因为有了大气,才造成了地球上的日明夜黑。白天,也就是当我们所在的位 置对着太阳的时候,太阳光受到空气分子和大气尘埃的多次散射,使得我们看向 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有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我们感觉天空是到处明亮的 天蓝色。夜晚到了,地球把它的“脸”转了一个180度,使我们背朝太阳,我 们所在的地球上的“那个点”正好躲到了背对太阳的地球阴影下面,大气中不再 有太阳的散射光芒,因而使天空看起来黑暗。   我们可以用如上方式向孩子们解释夜空为何黑暗。但是,有一位叫奥尔伯斯 的古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奥尔伯斯(Olbers,1758–1840)是德国天文学家, 他在182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与上面说法类似的解释,奥尔伯斯说:   “不对,晚上虽然没有太阳,还有其它的恒星啊!”   某个物理系的学生则说:   “大多数恒星离我们地球太远了,以至于我们看不见它们。因为恒星照到地 球上的光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而衰减。”   然而,奥尔伯斯说:   “看不见个别的星球,不等于看不见它们相加合成的效果。所有恒星的光结 合起来,也有可能被看到啊。”   的确是如此,好些个肉眼单独看不见的遥远恒星发出的光线之合成,可以达 到被看见的效果。比如说,我们肉眼可以看见仙女座星系,但实际上这个星系中 任何一颗恒星的亮度都没有达到能被肉眼看见的程度。整个仙女座星系能够被看 见是其中所有恒星传来的光线合成的结果。另外,当我们抬头仰望银河的时候, 看到的也是模模糊糊一片一片的白色,那也是许多星光合成的效果,用肉眼很难 将它们分辨成一颗一颗单独的星星。   于是,这位学生表示同意地说:   “对,合成的效果可能使得星系能够被观测到,但仍然不够照亮夜空……”   奥尔伯斯:“但你忘了,星球数目有无限多啊!”   学生:“……”   此物理系学生暂时无语,他在思考奥尔伯斯提及的“星球无限多”的问题。   那时候是牛顿的新物理学当道的年代,实际上布鲁诺很早就大胆预言了宇宙 无限,康德后来也提出过空间中存在无数星系的想法,一个动态而无限的宇宙图 景,使当时初见雏形的宇宙论走向科学。并且,无限宇宙的图景是与牛顿力学的 绝对时空观念相符合的,比如说,牛顿第一定律认为不受外力作用、具有初速度 的物体将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这种运动只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才能实现。此外,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当它们相距 无穷远时引力为0,这点暗含着宇宙是无穷大、边界条件为0的假设。   因此,学生思索一阵之后说:   “无限的宇宙中星球数目的确是无限多,那又怎么样呢?”   奥尔伯斯笑了:   “那我们就来作一个中学生都能懂的计算,算算这无穷多个星球的光波传到 地球上造成的合成效果有多大……”   图1:夜黑佯谬中光度的计算   奥尔伯斯认为,如果宇宙是无穷大、各向同性、星体均匀分布的话,就会得 到夜晚的天空也应该明亮的结论【2】。   如图1所示,因为宇宙是无穷大,地球上的人朝任何一个方向,比如图中的 立体角A的方向观察,都能看到无限多的星球。从这些所有星球发出的(或者反 射的)光传到地球上来,产生的光度的总和,便描述了这个观测方向上天空的亮 度。如何求立体角A中观察到的这个总亮度呢?我们考虑距离地球为R处、厚度 为ΔR,包围着的一个壳层(球壳在立体角A中的部分)。如果用N表示宇宙中 星球数的平均密度,上述壳层中星体的总数目则等于壳层体积乘以N。   厚度为ΔR的壳层中星体的总数目 = R^2×A×ΔR×N,   因为这个壳层中的星体与地球的距离为R,星体发出的光波到达地球时产生 的光度需要除以R^2,然后,再除以立体角A,便得到该壳层单位立体角对地球 人观察到的光度的贡献:ΔR×N。这儿ΔR是壳层的厚度,N是星球密度。   上面推导的最后结果与R无关,也就是说,无论距离地球的远近,每个壳层 对光度的总贡献都是一样的,都等于ΔR×N。虽然星光在地球上的亮度按照R^2 规律衰减,壳层离地球越远,亮度会越小。但是,壳层越远,同样的立体角中所 能看到的星星数目便会越多,星体的数目也是按照R^2的规律增加。因此,衰减 和增加的两种效应互相抵消了,使得每个壳层对光度的贡献相同。然后,对给定 立体角A上的所有壳层求和,即将所有的壳层厚度加起来,最后得到地球观察者 看到的总亮度是R宇宙×N。这儿的R宇宙是宇宙的半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其 半径等于无穷大,那么总亮度也会等于无穷大。每个方向的亮度都趋向无穷大的 话,天空当然是一片明亮。由此,奥尔伯斯得出结论,夜空应该如白昼一样明亮。 不过,这个结论并不符合观察的事实,我们看到的夜空是黑暗的,所以,奥尔伯 斯宣布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佯谬。   事实上,早于奥尔伯斯几百年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第一次提出的 人是16世纪的英国天文学者迪格斯(Thomas Digges)。迪格斯还给出一个现在 看来错误的解释,他认为夜空黑暗的原因是因为天体互相遮挡。之后的开普勒和 哈雷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均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不过,这个学生仍然不想认输,耸耸肩膀对奥尔伯斯说:   “你在计算中假设恒星是均匀分布的,这点太不符合事实了,从我们所见天 空的星象图看起来,星体的分布显然非常地不均匀……”   奥尔伯斯回答道:“所谓均匀是从宇宙学的角度而言,你看,宇宙是如此的 浩瀚巨大,太阳只不过是3000万亿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在统计的意义上,大尺度 来看,可以认为宇宙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这是宇宙学家们的假设,被称为‘宇 宙学原理’……”   该物理系学生无话可说了。的确如此,从大尺度看宇宙,就像我们从宏观角 度观察一小杯牛奶一样。牛奶看起来不也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吗?学生记起了中 学物理老师介绍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那是个很大的数目(6.022*1023), 表示一“摩尔”任何物质中包含的分子数。很小一小杯水就有好几个摩尔,由此 可导出一杯牛奶中包含了庞大数目的分子和原子。但是,如果想象有某个只能看 得见原子和分子级别的微观生物,从它的小范围角度进行观察的话,只能看见一 个一个分离散开的原子和电子,是看不出这种大尺度的均匀性的。   看来这个“夜黑佯谬”的根源是来自于“宇宙无限”的模型,那就是说,如 果假设宇宙是有限的,就有可能解释奥尔伯斯佯谬了。   令人惊奇的是,第一个用这种有限宇宙图景来解释夜黑佯谬的,不是天文学 家,也不是物理学家,而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年-1849年)。   爱伦·坡40年短暂的一生被贫穷、痛苦、黑暗所笼罩。他两岁丧母,壮年丧 妻,赌博和酗酒贯穿他的悲惨人生,最后也成为他早逝的原因。爱伦·坡以其充 满黑暗和恐怖色彩的诗歌和小说作品享誉世界。说句玩笑话,也许正因为爱伦· 坡来自黑暗,吟唱书写黑暗,才最了解“夜黑”的原因。爱伦坡离世的前一年, 破天荒地在教会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演讲,之后整理成文,抛出一篇长达7万字 的哲理散文诗《我发现了》【3】,其中描述了爱伦·坡的宇宙观,解释了“夜 黑佯谬”。尽管爱伦·坡的解释是从神学的观点出发,并非科学,但听起来与如 今大爆炸宇宙模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发现了》中用这样一段话来解释夜空黑暗的原因:   “星若无穷尽,天空将明亮。仰望银河,君可见背景片片无点状?夜空暗黑, 原因仅此一桩。光行万里,发于恒星之初创。抵达地球未及时,只因路遥道太 长。”   根据爱伦·坡的解释,夜空没有被照亮是因为遥远恒星的光还没来得及到达 地球,这个说法暗含了星体和宇宙皆为动态并且年龄有限的假设。   图2:大爆炸和光谱红移   现代宇宙学也基本上是如此来解释奥尔伯斯佯谬。   根据目前为止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大爆炸模型【4】,宇宙大约开始于138亿 年之前的时空大爆炸。而星体则形成于大爆炸后10亿年左右,见图2。因为光速 是有限的,光传播到地球上需要时间。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只能观察到有限年 龄的宇宙,宇宙在时间上的有限也限制了我们可观测到的空间距离。也就是说, 在地球上无法看到137亿光年之外的星星。正如爱伦·坡所说的那样,因为远处 的星光还没有来得及到达我们这里!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星星数目是有限的, 这就使得我们不会在任何观测角度都能看到星星,因而使得天空的背景呈现“黑 暗”一片。   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星空,不是完全像图1所描述的,无穷均匀宇宙中 一个一个接连不断延续至无限远的壳层。我们仍然可以用立体观测角中的壳层来 计算总亮度,见图2。但是,和使用无限宇宙模型时有所不同,观测范围不会无 限地延续下去,因为图2中所示这些壳层所代表的是宇宙按照时间一步一步向 “大爆炸”往回倒退的“过去”时,倒退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只能一直退到大 爆炸发生的那个奇点(138亿年)。所有的这些“过去”壳层传播到地球的光度 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空。   现代科学对奥尔伯斯佯谬的解释中涉及到了大爆炸模型,这似乎又引起了另 一个“佯谬”。根据大爆炸理论,极早期的宇宙对电磁波是不透明的,没有光线 能够传递出来,见图2中大爆炸最开始的一小段。然而,大约在大爆炸后三十八 万年左右,温度降低到3000K时,电子和原子核开始复合成原子,光子被大量原 子反复散射。这段被称为“最终散射”的时期,远在星系形成之前(星系形成是 在爆炸后10亿年左右)。因为星系尚未形成,宇宙是均匀而亮度极强的一团。这 段时期强大的光辐射,是否会使得我们的夜空看起来显得分外明亮呢?   以上的问题很容易被宇宙膨胀而引起的光谱红移所解决。来自“最终散射” 时期的光辐射,确实对我们的天空贡献巨大,但是,由于宇宙不断膨胀的缘故, 这些“古老的光波”已经红移到了微波波长的范围。它们已经不是可见光,不能 照亮夜空。这些大爆炸的余辉,在1964年被美国两位射电天文学家用无线电设备 偶然探测到,将其称之为“微波背景辐射”。从那时候开始,微波背景辐射成为 天文学家们探测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手段。   红移效应不仅仅使得“最终散射”时期的光波变成了微波背景辐射,也使得 所有从遥远星系传播到地球的光波谱线向长波低频端移动,这种效应加强了“夜 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奧伯斯佯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7%E4%BC%AF%E6%96%AF%E4%BD%AF%E8%AC%AC   【2】Edward Robert Harrison,Darkness at Night: A Riddle of the Univer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Poe, Edgar Allan (1848). "Eureka: A Prose Poem"   【4】科学网博文:大爆炸宇宙模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7221&do=blog&quickforward=1&id=851935 ◆              色彩的起源                ·李 建·   从太阳来的光是波长大约在290纳米—1100纳米范围之内的混合光,人类自 从诞生就祖祖辈辈生存在这个周围弥漫着空气,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陆地早 已长满植物的地球表面上。   阳光照射在含有大量水蒸气、冰晶的地球大气中,波长较长的光由于能量较 弱被空气里的水蒸气、冰晶等吸收并透射到地面,波长较短的光由于能量太强被 折射到天空中。同时,一望无垠的海面也吸收长波反射天空中的短波。陆地上的 植物为吸收阳光,生长着茂密的树叶进行光合作用,树叶中含有大量的一种物体 分子,它可以吸收阳光的大部分光波,惟独不吸收波长在510纳米附近的中波光, 树叶就向外反射这种波长的光。人类一直过着与野兽战争又与同类战争的生活, 只要从动物身体里或从同类身体里流出来一种反射波长大约在700纳米光的由含 铁蛋白构成的液体,就会让人十分激动与惊恐,因为这种液体的流出意味着胜利 或者死亡。另外,辐射与这种液体差不多波长光的火焰又是长期以来人类夜晚的 伴随物。   在几百万年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就是在由这些反射太阳短波光的天空和海 洋、反射太阳中波光的植物树叶、反射太阳长波光的血液与火焰构成的自然环境 中生存。人类长期观察、寻找、关注、接收反射这些光波的环境与物体,视网膜 中形成了专门对这些光波敏感的三种感光细胞,人眼视网膜内大约有七百万个接 收这些光波的锥体感光细胞,大脑根据感光细胞经常接受到的这几种光进行处理、 辨认、区分, 每一种光波因体现出不同的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又被赋予了不同的 情感因素,经过一代一代生命的基因变异与遗传,逐渐从感觉明灰暗的色调(色 盲),转变成感觉红绿蓝的色彩,这些光波产生的不同色彩感觉在人类视觉中也 固定下来了,这就是人类色彩感觉的起源。   现在,天空与海洋在我们眼里是蓝色、树叶在我们感觉里是绿色、血液与火 焰在我们感觉里是红色,当有蓝绿红的颜色映入眼帘,我们就会感觉到非常刺激, 这些颜色也被人类称为色彩之原。人类视觉里的除红绿蓝之外的如橙黄靛紫等色 彩,是不同波长的光被一种以上的感光细胞同时接收后混合而形成的色彩感觉。   至于为什么天空与海洋在我们感觉里是蓝色,而不是红色,血液与火焰在我 们感觉里是红色,而不是蓝色或其它颜色等,这是因为形成这些色彩感觉的是我 们的远祖,已经在地球上消失的无影无踪。色彩感觉是人类的祖先们世世代代逐 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只是继承了远祖们的这种感觉的遗传基因和色彩感觉 形式。就像我们人类为什么没有翅膀而鸟儿有。   人类是在阳光下活动的生物,在白天看到的物体的色彩,才是正常的色彩, 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鲜血是红色的等等,每当睁开双眼,它们就在人 的视觉中呈现这种颜色,在阳光下看到的色彩,也被人们称为固有色。即使人们 在夜晚昏暗的光线下,依然能分辨出物体固有的色彩,其依据与所参照的标准就 是在阳光下。可见,灵长动物与人类的祖先上千万年在阳光下的生存活动,所形 成的色彩感觉,被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视网膜细胞里的基因上了。我们说人 类一直生活在各种传统的观念之中,现在,有必要对这种说法重新定义。人类早 已生活在传统的感觉之中了,恰是因为人类的祖先传承和遗留下来的各种感觉, 才使得我们具有了各种传统的观念。观念是后来人类相互沟通与相互交流形成的, 而感觉是由相同的基因以及相同的生存方式与共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自然界并不存在色彩,自然界只提供给生命物质和能量。色彩是人类的祖先 在阳光下长期的生存活动,因经常接收物体反射的光波,视网膜中形成对这些光 波敏感的感光细胞,在视觉中留下的对光波的辨认与区分印记。   我们知道白天有两种类型的光辐射或反射传到人的眼睛里,一种是太阳直射 来的光,一种是从物体表面上反射来的阳光,因为谁的眼睛也不会总是对着太阳, 所以我们接收到的光绝大部分是从物体表面上反射而来的阳光。由不同波长组成 的太阳光照射在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有的被物体表面吸收,有的被反射出来,在 人类的感觉里,物体表面反射与血液火焰相同波长的光是红色,反射与树叶相同 波长的光是绿色,反射与天空和海洋相同波长的光是蓝色,两种光波混合在一起 又产生两者的混合色,在感觉中又形成了橙色黄色靛色紫色等中间色彩。当物体 表面对所有可见光波都辐射时物体在人的眼里呈白色,都吸收时呈黑色,没有光 辐射到人的眼睛里就不产生任何明暗和色彩感觉。   近代科技出现之前,人类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然的色彩感觉世界里,没有今天 这么丰富的人造色彩感觉,因为人类一直处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除了不停地 在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之外,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仔细观察欣赏自然界里的其它事物。 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生存活动之外的闲暇多了,生活内容也丰富起来。直 到17世纪,人类凭借长期的传统经验与实践积累,才逐渐对光有了一些认识和研 究,形成了光学理论。根据不同的物体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的理论,利用科技、化 学分解等方法把反射相同光波的微粒加工在一起,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颜料,出现 了十九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的色彩解放运动,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的人造色彩世 界就是在近代科技进步与色彩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今天,人们对色彩的本质依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于17世纪的物理学家对光的理解。牛顿在1665年的一次著名的光的色散的实验 中,让太阳光从一个小孔射入暗室,光线通过一个三棱镜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就 形成一条光带。他把太阳光理解为白色,把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时被折射后的不 同波长的光,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色彩的光。由于他在物理学界的崇高 地位,人们都不敢轻易怀疑他,人们把他的这种理论作为光学色彩定理,一直没 有引起质疑,致使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研究几百年来没有多大进展。   其实,太阳光只是由不同波长组成的混合光,一束太阳光由于波长不同通过 三棱镜后被折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光折射的厉害,波长较长的光折射弯度 小,按不同的波长顺序依次排列出来。三棱镜只是按折射弯度顺序分开了不同波 长的光,三棱镜有天大的能力也形成和区分不了色彩。当人们去观察被三棱镜分 开后的光波时,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又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观察者利用祖先们 遗传下来的色彩感觉去观察,才在他们的视觉中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彩,色 彩是观察者的色彩感觉造成的,不是三棱镜。人类是首先借助光形成了色彩感觉 后,后人再用这种有色眼睛去认识与研究光的,所以,人们把色彩强加到光波上。 证明色彩不存在感觉之外的实验很简单:在昏暗的月光下,我们虽然能分辨物体, 但不会有色彩感。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光波长范围在290-1100纳米之间, 通过三棱镜后,人只能区分几种,可见,不是阳光中只存在几种色彩,而是我们 只有几种色彩感觉能力。   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更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离 不开色彩,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涂上人工制造的颜料。我们如今看到的这个五颜 六色的世界只是人类利用了祖先们经过几百万年在大自然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色彩 感觉,因科学家了解了一些光学原理,利用科技从混合物中提炼出反射相同波长 的光的微粒,涂在了所有商品与生活环境的表面。但是,远祖们烙在我们感觉里 的色彩印记是无法抹去的,我们就是用它来感知世界,虽然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的 起源,一直把它看作是光的属性或者是外界物质的属性。现在,人们在生活中所 渴求的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无不体现出祖先们几百万年漫长的天空白云、江河 湖泊、原野森林、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大自然生涯,对我们原始心灵的呼唤, 自然万物和各种生灵反射出来的光线,一直在刺激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 斯的人类的视网膜,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是人类深深眷恋 着的故土。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人工建造的世界里,依然割裂不了与远古祖 先们的血脉相连,依然涂抹不掉远古祖先烙刻在我们感觉里的色彩印记。 【网萃】∽∽∽∽∽∽∽∽∽∽∽∽∽∽∽∽∽∽∽∽∽∽∽∽∽∽∽∽∽∽∽ ◆            天花旧事             · 苦丁山·   (一)天花   要谈中国古代贡献,在中文资料里,“四大发明”是必须要写的。但是如果 查国际资料,应和的人不多,因为事实有争议。   但是古代中国有一个业绩,国际上基本没有什么争议,就是中国人发明了人 痘接种术。   有一些松散记述说印度人也独立发明过这种技术,但缺乏可靠文献资证。而 中国的做法却是有明确文字记录的,最早的记录是喻昌的《寓意草》(1643年)。 后来清廷的宫廷医书有更多的记载。   也有一些其他说法,说中国人痘接种术出现更早,可以早到公元1000年前后。 如果真有这事,也只能算一个失传了的发明。因为从那以后有五百多年,文献就 再也不曾提到人痘接种。1578年明朝期间成书的《本草纲目》,对于天花也只有 “服用白牛蝨四十九枚,可治天花”这样的巫医水平的记载。如果那那五百年中 人痘接种术一直在使用,《本草纲目》这样的中药巨著不大可能只字不提。   这个人痘接种术的意义,绝不亚于那四大发明(假设那四大发明没有争议)。 真喜欢骄傲的话,这件事是一个很可以骄傲的资本。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技术。   天花怎么了?   天花已经灭绝多年,现在的人们可能不太知道它有多恐怖。在种痘预防天花 的技术出现以前,欧洲每年都有40万人死于天花。平均每天死110个。即使在免 疫接种技术出现以后,到1978年全球灭绝天花,这一百多年里仍有上亿人死于天 花。中国有多少人死于天花没有具体数字。那时候的中国官府不爱做健康方面的 统计记录工作。连席卷全球死亡至少2500万人的1918大流感,中国都没有死亡数 字记录,更别说天花这种“常见瘟疫”了。但数字不会低,因为,天花是病毒感 染导致,而病毒这东西,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已经能剖析病毒分子结构的今天, 人类还是没有什么药物能有效控制它(您如果坚信板蓝根能抗病毒,最好不要继 续往下读这篇文。因为我的话可能会影响您的心情),在18世纪就更不可能有什 么能做的。所以天花感染死亡率至少33%,有些文献甚至报道60%的死亡率,跟埃 博拉病毒相似。这样的烈性病毒,必须是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才可以对对它做研 究。1978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亨利·柏森因为实验室没有足够的安全级别却违 章做天花病毒研究,导致前去参观实验室其他项目的摄影师珍妮特·帕克感染天 花死亡(她是全球最后一例天花病人)。柏森因此引咎自杀。   这样的疾病,本来可以说人类完全没有对策,面对疫情只能听天由命,等待 病人自身免疫功能的抗争结果。免疫功能胜利了,病人就活下来了——但是多数 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包括失明、失聪、神经麻痹和大家熟知的毁容。   种痘技术的意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无药可治,如果谁能有什么别 的方法控制天花,那真的是功德无量。   (二)人痘   天花的出现可能不会早于一万五千年。美洲的原住民,在跟后来从欧洲去殖 民的西班牙人接触之前,从来没有人罹患天花,就是说美洲大陆在15世纪以前从 来不存在天花病毒。而目前考证认为美洲原住民是大约一万五千年前,白令海峡 那里还有大陆桥的时候,从旧大陆迁徙到新大陆的。这说明他们迁徙的那个时候 地球上还没有天花病毒。后来旧大陆的某种病毒发生突变(可能是因为人畜密切 接触中不同病毒互相污染的结果),形成天花病毒,那时候白令海峡的大陆桥已 经消失,新旧大陆没有人际交往,所以美洲大陆从来没有人染上天花,—直到西 班牙人到来。   第一个有明确证据的天花患者生活在大约三千年前,因为三千年前的一具埃 及木乃伊身上就发现有天花瘢痕。   天花肆虐多年,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它,但还是注意到一个规律:凡是感染过 天花的人,如果能活下来,以后就不会再次感染。因为这个发现,早在公元前 430年,古罗马就有一种不成文法:天花流行时,政府可以召唤以前曾经患过天 花的人来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从这个观察结果出发,17世纪的时候,中国人有了这么一个想法:既然得过 天花的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那咱能不能有意让人得一场天花,让他以后不再 会受传染?   这就是种痘。所谓种痘是这么一种技术:通过让一个健康人少量接触天花病 源,让他得一场小型天花,那以后他就不会感染天花了。   这个思路确实很有创意。这需要一种逆向思维能力。种痘防天花就是这么一 种精彩的逆向思维。这个是我们可以真正为自己自豪的一大发明。   可惜的是,我们的祖先虽然想到了这个精彩的预防天花的方法,但那时的医 生没有谁愿意大力推广这个做法。可能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接种造成天花全面发 作的几率太高,也可能是因为缺乏稳定可靠的疫苗培养技术,或许是秘而不宣另 有所图。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痘接种术只是作为一种秘技小 范围施行,能受惠的人不多。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想学习接种技术,还是靠行贿才 拿到方子。《红楼梦》里巧姐患的“痘疹”,虽然单凭那位医生的含混描述无法 判断是水痘还是天花,但从他们的对话加上王熙凤去拜痘疹娘娘这些做法来推断, 巧姐肯定没有接受过人痘接种术——显然贾府所有在场的人,包括那位医生,都 不知道人痘接种这回事,不然那位医生就应该询问有没有接受过接种(如果他是 个合格的医生)。   人痘接种后来能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意外,由于外族入侵导致的 意外。清人在关外基本没有得过天花,对天花普遍没有免疫力。所以他们入关之 后大量染上天花,顺治就是染天花死的(咱说医学史,野史故事好听但难以验证, 咱就不说了吧)。清廷一看天花这么猛恶,就起了惶恐。顺治驾崩了得有人接班。 可是谁接班合适?接班的人会不会接着染上天花立刻死掉?   好在清人那时已经坐了龙椅,可以召集中国最好的医生来咨询。咨询之下他 们学到一个重要知识:但凡得过天花而没死的人,以后不会再患天花。   于是曾经得过天花而没死的康熙成了理想的接班人。   为了保证以后皇室人员不再死于天花,清廷倾国家之力调查解决办法,很快 查到了民间低调施行的人痘接种术。会接种术的医生被调到宫廷进行正式研究。 疫苗制作费用昂贵无妨,为了研究这个,国库的钱可以无限制调用。高风险无妨, 你随便拿百姓做实验,出事故不需要负担医疗责任。谁敢抬尸闹事,不用半个时 辰就能让他被自觉从咱视野里消失。   有这么强大的财力和行政支持,人痘接种术很快达到了足够的安全度,意外 发病率从高于20%下降到低于5%。于是皇室的重要成员(基本上就是皇子皇孙) 都做了接种。   有可能是因为这种研究的神秘性和贵族性,再加上我们的医学前辈历来没有 做统计数据记录的习惯,结果这种接种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天花起到了多大作用, 一直没有数字可以提供证据。   后来俄国人到中国学会了人痘接种技术,又把这个技术传播到了土耳其,土 耳其人大力推广,基本上每个儿童都接种人痘,令前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震惊不已 ——在土耳其的英国人几乎个个都染天花,没死的都留下残疾,而土耳其人安然 无恙。大使夫人玛丽·蒙塔古因此回国奋力奔走,呼吁医学界学习这项技术,最 后在1722年使得人痘接种术成为了欧洲广泛施行的防病措施。   蒙塔古的这个努力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人痘接种术的功效。西方人喜欢精确记 录资料,对于人痘接种术他们也有很详尽的记录:1721年,波士顿医疗机构的文 件有这么一组数字:那一年,没做过人痘接种的人群,有6000人感染天花,其中 1000人死亡。做了人痘接种的人群,只有300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   两相对比可以看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效果是肯定的。不过,人痘接种术 并不完美。它实际上就是让人感染一场真正的天花。虽然接种的时候医者尽量想 控制发病烈度,但因为不知道天花病毒的病理机制,所以各种接种办法都只是依 赖经验,没有清晰的理论来指导安全控制,所以疫苗毒性强弱就没有精确的测量 方法。如果使用的疫苗毒性太弱,没能激发抗体产生,就不能获得免疫能力(所 以在波士顿的那个文献数字里,接种了疫苗的人仍然有300人染病)。毒性太强 当然更不行,那会导致全面发作的天花,会直接死人的。中国的原版人痘接种是 通过鼻孔接种,让病毒从呼吸道进入体内,这个其实风险比较高,很容易造成重 症发作(因为呼吸道是天花病毒喜闻乐见的栖息地)。欧洲人把人痘接种术改良 了一下,采用皮下种植,那样会相对安全一些,但也还是用真正的天花病毒植入 人体,所以还是有风险。皮下种植的,大约2-3%的人会出现天花全面发作。鼻道 种植法,早先发作率10-20%,后来用“熟苗”(毒性减低的天花疮口浆液或痂皮, 可能是通过连续次第接种来减毒),能减低到5%以下。   这个问题一直到1800前后才出现转机。   转机出现在欧洲而不是种痘术的发祥地中国,说起来是因为一个似乎跟科学 技术没啥关联的生活习惯:喝牛奶。古代中国人不喝牛奶,结果就没机会发现这 个重大改良方法。因为,这个转机的出现,直接跟奶牛有关。这就是牛痘接种技 术的发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应该偏食。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不仅对营养平衡有 益,还可能帮助你发现重大科学原理。   (三)詹纳   现有文献一般都把发明牛痘接种的荣誉归于英国的爱德华·詹纳。跟很多发 明权一样,这个事情也有一些争议。在詹纳之前已经有人施行过牛痘接种而且取 得成功。所以詹纳并不是最早发明牛痘接种术的人。   但是把这个荣誉戴在詹纳头上,其实也不算特别过分。   因为,能想到一种技术是一回事,能让这种技术真正造福千万人是另一回事。 詹纳做的正是后面这一桩事情。   詹纳174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叫伯克利的村庄,父亲是牧师。那时候的欧洲, 牧师就像中国古时候的私塾先生一样,是“有学问”的代表。牧师家的孩子通常 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欧洲很多科学大师都是牧师家庭出身。詹纳5岁时父 母双双亡故,但是因为他的牧师家庭背景,他小的时候的早期教育不错,而且养 成一种好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他的一生颇有助益。   父母去世之后詹纳靠哥哥姐姐抚养。为了早日自立,14岁这年,詹纳到临村 的一个乡村外科医生那里,以学徒的身份学习外科学。   没错,是叫学徒。那时现代医学还没有成气候,欧洲的乡村外科医生跟理发 师的区别还不是特别明显。surgeon这个词,中文现在是翻译成“外科医生”。 其实在那时的欧洲,surgeon跟doctor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Doctor(医生)是 要从医学院毕业,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可以做(所以英语的doctor一词既是“医生” 也是“博士”),而surgeon这个词,虽然现在的翻译是“外科医生”,在詹纳 那个年代,更适合的翻译或许应该是“游医”或是“郎中”。因为他们最主要的 工作就是给人放血,加上外伤脓疡的清创敷药。那时候的doctor们是很看不上这 种“匠人”的工作的。以他们的身份,他们只用笔杆子开处方。如果动手,最多 就是拿听诊器听诊或是做个叩诊。   地位不高不等于人品也不高。詹纳做人跟行医都很认真。作为郎中,他们不 像“医生”那样可以坐在办公室等病人上门求医。他们日常工作就是骑着马在各 个村庄走,上门提供服务。有一回有人带来口信,一个20里之外的村子里有人病 了,需要郎中帮助。那时是冬天,当天大雪纷飞,但詹纳没犹豫,上马就走。路 上寒风凛冽,到了病人家里他几乎休克,病人的家人先给他抢救一番,他才缓过 气来给那位病人提供服务。   因为这种笃实的行医态度,村民们对詹纳很是尊敬。   詹纳在跟他的乡村医生师傅学习外科学的时候,一个挤奶女工染上牛痘来看 病。牛痘本来是牛身上的病,是一种分子结构跟人类天花病毒类似的牛痘病毒引 起的,发病的时候主要症状是在牛乳房区域出现疱疹。挤奶女工要挤压牛乳房取 奶,如果这牛当时感染了牛痘,而这女工手上刚好有小伤口,牛痘病毒就会进入 她的身体。这种牛痘病毒虽然本是牛病毒,但如果进入人体,也能导致一些小症 状,比如手臂局部会有一些疱疹,人会轻度发烧,好在牛痘病毒毒性远不如天花 病毒猛烈,所以不会致命。   詹纳一边检查这个女工手上的疱疹,一边安慰她,说这样的小疱疹不会留下 什么明显的瘢痕。不料这个女工根本没有为这个疱疹紧张,倒是很开心地说:我 才不会难过呢。我得过牛痘了,那我就不会得天花了。   这句话让詹纳大吃一惊。因为,为了不得天花,詹纳8岁的时候也种过痘。 他种的是人痘。而那个时候,种痘可不像现在这么轻松。文献记载,詹纳接受种 痘(人痘)的过程是这样的:   “(施术者)首先给他(詹纳)放血,直到他脸色苍白。然后要隔离,禁食, 只可以喝蔬菜汤以甜化血液(欧洲古代医学理论),不可吃任何其他食物,直到 他形销骨立。这时候(施术者)才给他做人痘接种术。然后他跟其他做了接种术 的孩子一起被转移到种痘观察站去隔离一个星期,去的路上这群孩子步伐踉跄气 若游丝,很多孩子不断呻吟哭泣。詹纳三个星期之后才基本恢复生活能力,完全 康复则是更晚时候的事情。”   跟这样的人痘接种术对比,染上牛痘的症状简直可以说是是清风拂面,而据 这个女工说,染过牛痘的人,过后也能够对天花免疫,平白省去了那场可怕的人 痘接种炼狱。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这个对比太强烈了。   不过詹纳当时没有深入探索这个疑案。那时他还是一个刚刚开始上路的学徒, 还没有实力做这种探索。   21岁时,他的师傅认为他应该找更好的师傅学习医学。詹纳父母都已经去世, 于是好心的师傅自己提供学费把詹纳送到了伦敦,进入英国久富盛名的圣乔治医 院进一步学习外科学和解剖学。   詹纳在圣乔治医院跟老牌外科医生约翰·亨特学习科研方法。亨特是当时外 科医生的顶尖人物。因为他的造诣,伦敦的大夫们开始转变态度,不再把 surgeon视为匠人,而逐渐承认外科也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亨特最常教导詹纳的一句格言是:不要空想,动手去试!(Don’t think. Try!)   这话是现代解剖学奠基人哈维说的。亨特想告诉学生的就是:不要恪守古代 典籍的条文,要勇于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在亨特看来,靠浪漫的 冥想感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须动手实验才能找到答案。   多年以后,詹纳真的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尝试的结果,最终让人类少死几 亿人,也使得“麻子”这个词近乎从字典里消失。   这就是牛痘接种术。   (四)牛痘和天花的奇怪关系   让他产生这个想法的,就是那个挤奶女工不怕天花的传说。   其实他不是唯一一个听说过这种故事的人。挤奶女工几乎清一色对天花免疫, 这个江湖传言已经流行很多年,所以那时的画家找裸体模特都喜欢找挤奶女工, 就因为那时天花实在太流行。黑死病虽然也流行,但主要是在卫生条件差的人群 里流行(跳蚤传播)。而天花行事公道,不分贫富老幼,只要你呼吸你就可能被 传染。所以那时候一句很流行的名言是:有两种病基本没有人能逃过,一个是恋 爱,一个是天花。德国有一家医院收治过一例天花病人,结果同一栋楼里有17个 人被传染天花,其中一个住在三层楼之外,而且确定跟原患者没有近距离接触史。 唯一可能的传播途径就是楼里的通风系统。天花病毒就是有这么强烈的传播能力。 因为这个,那时的人很少能长到成年而皮肤完好的。反正天花谁都躲不过。患上 天花,有的当时就死了。没死的就会被天花在身上留下无数凹坑。唯一的例外就 是挤奶女工。挤奶女工或许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她们普遍能保持完好的皮肤。这 就让画家很青睐——也让詹纳心里总觉得有个什么声音在低声念叨,似乎在说 “你好好想想。这事自有深意……”   詹纳自己作为受过正规训练的外科医生,多年来一直按当时的标准做法实施 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是能预防天花,但是接受接种的人有2-3%会因为接种导致 真的天花发作,有人就因为这个死去。   按当时的医疗条件,2-3%的事故率在实在不算高,尤其是比起天花本身 33-60%的死亡率来说这已经是神迹一般的拯救了。但是詹纳还是为这2-3%感到不 安。他希望能有更安全的办法,既能预防天花,又能不出意外。   所以那个挤奶女工的故事就总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   詹纳知道人痘接种的目的就是让人得一场小型天花,然后能对天花免疫。可 是,如果传说中的得过牛痘的就不得天花这件事是真的,感染牛痘跟感染那个 “小型天花”就具有同样的免疫效果,而感染牛痘的症状要轻微得多,安全得多 ——牛痘不会致死。那么,我们接种的时候用的那个人痘疱浆,是不是可以换成 牛痘疱浆?   詹纳的思路是对的。我们现在知道,接种牛痘实际上就是把牛痘病毒从皮肤 伤口输入人体。这种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做“免疫 应答”的反应来消灭病毒。凡是会让人体免疫系统出现这种免疫反应的东西,免 疫学里就叫做“抗原”,大意就是“能导致抵抗反应的原发因素”。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东西很多,可以说是无限多,但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也同样多,所以能针对各种抗原产生对应的抗体。这种对应关系是非常严格的, 就是说,一号抗体杀一号抗原,二号抗体杀二号抗原。各个抗体都只负责一种抗 原,遵循的是一种严格的一对一的关系,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么精确的匹配。 这种精确匹配关系,免疫学上叫做“特异性”。   这种特异性对人体是很必要的。因为,所谓抗体,其实就是人体里的特警, 它出现的目的就是屠杀。但是因为这个“特异性”,就是一种抗体只杀跟它匹配 的抗原这种特异性,它就不会滥杀。它是按抗原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来识别敌人, 于是就专杀具有这种分子特点的敌人。比如感冒病毒激发的抗体就只杀感冒病毒, 不会去杀肝炎病毒。   您可能说:免疫系统干嘛这么死板?就不能灵活一点,把所有的病毒一块杀 了不就结了?   能这样当然很理想。但是您要是熟悉进化论,您可能就还记得,天下所有生 物,包括人类,其实都是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发展而来的。因为大家都来自一 个共同祖先,所以即使是病毒,它的分子结构跟人体基本砖块——蛋白质的结构, 也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抗体识别“敌人”的标准不够具体,那就会误伤自 己人。   比如说,您有一款机器人战士,战斗力天下无敌,逮谁灭谁,但它需要您给 个识别特征来辨认谁是敌人。您如果给的特征是“脸上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 这就太笼统,因为基本上所有脊椎动物都符合这个描述,那您的机器人无论是人 是狗都杀,连您自己都不放过。所以您必须给一个特别精确的特征,比如“人类, 左边脸颊刺有褐色的‘劫’字”,那么机器人就只会对脸上被刺了“劫”字的流 放犯人下手(宋江赶紧跑!)。   抗体之所以识别敌人的时候这么精确,说杀感冒病毒就不碰肝炎病毒,就是 因为人体自己的蛋白质跟病毒蛋白质也有很多相同的基本结构。如果抗体的识别 标准不是这么的具体细微,那就可能发生误伤,把人体自己的细胞也杀死了。   为了防止误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产生了这种严格的抗原-抗体精确匹配 的关系。一个抗体针对一个抗原,别多管闲事。   这种严格的匹配关系,有时候会出现意外错位。比如,有时候,一种入侵细 菌或是病毒的蛋白质,跟人体本身的一种蛋白质太相像,于是它诱导出来的抗体 就不能准确区分哪些是入侵细菌,哪些是碰巧长得跟这种细菌相像的自身细胞, 结果这个抗体出击的时候就会打击面过大,不仅仅杀死那种入侵细菌,连自身的 那个不幸长相相似的细胞也一块杀死,于是出现所谓自身免疫反应。比如某种溶 血性链球菌表面的蛋白,碰巧跟人的心肌纤维上面一个叫肌膜的组织有共同特征, 在免疫学上就说这两种东西有共同抗原。那么,链球菌感染人之后激发的抗体 (抗链球菌抗体),不但会去杀死链球菌,也会误伤主人自己的心肌纤维,导致 风湿性心肌炎。在免疫学上这叫做发生了“交叉反应”。   这个是致病原(比如细菌或是病毒)跟人体组织相似导致的误伤。有时候, 不同的致病原也会长得很相似,比如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这两种病毒的分子表 面结构绝大部分相同,牛痘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会激发出一套抗体,但是这套抗体 分不清哪个是牛痘病毒哪个是天花病毒。这俩在这套抗体看来全长得一样,于是 它看到牛痘病毒要杀,看到天花病毒也要杀。   这本来是个误会,但是这个误会对人类是大大的有利。第一,牛痘病毒在人 体能引起的症状十分轻微,尤其是后来经过减毒处理的牛痘病毒,仅仅会导致局 部一点小红斑而已。第二,牛痘激发的一整套免疫反应,对天花病毒有全面的杀 伤效应。于是,借助接种牛痘,我们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五)尝试   当然,詹纳在18世纪末叶并不知道这些免疫机理。他只是从牛痘患者不怕天 花这个生活现象里受到启发,产生一种基于直觉的推理,于是想尝试改变天花种 痘的传统做法,试用牛痘来取代人痘。   但是习惯势力的阻力也是很大的。从蒙塔古夫人为欧洲引进人痘接种术之后, 这种技术已经施行了70年,是当时医学界的规范操作。当时很多人,甚至詹纳 的导师亨特,都认为那个挤奶工不患天花的说法是民间迷信。所以詹纳刚开始行 医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去深究这个牛痘现象。   也不怪这些专家们不信。那时候达尔文还没发表《物种起源》,进化论还没 有出现。当时在欧洲,从教会到学校都说人是上帝创造的,是“有灵”的神圣存 在形式。上帝创造了人和物,动物是归在这个“物”里面的,跟人是不可以相提 并论的。因为这种理念,接种动物体液来预防人类疾病,对于那时的欧洲人来说 简直是渎神。   詹纳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欧洲这种主流思维对他不免很有压力。但信教 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依傍天神求福避祸。另一种是因为相信天神是至善的代表因 此追随天神并且把自己交付给天神。詹纳是属于后面这种书呆子式的信徒。所以 他虽然不能反驳教会的说法,但他可能也觉得,我想改良接种术,为的是减轻病 人的痛苦,增加接种的成功率,如果这能成功,就能少死很多人。我本意是为了 救人,那上帝应该不会责备我的这种想法吧?   可能因为这种自我开解,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牛痘问题的思考。牛痘可能可以 预防天花的想法,就像一颗黄豆,埋在他心底深处,慢慢往外发芽。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要尝试验证一下这个想法。   早先我们说过,詹纳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牛痘预防天花的人。之前有别人做 过小范围的尝试。最富戏剧性的是一个叫做杰斯提的人做的实验。因为这个杰斯 提根本不是医生,而是一位农场主。可能是他自己农场里有奶牛,所以他能亲眼 看到患过牛痘的人不患天花。于是他模仿人痘接种的技术,用牛痘疱浆给自己的 太太和孩子做了接种。接种之后,他太太和儿子后来确实没有患上天花。   不过,杰斯提不是医生,没有科学训练背景,所以他没有什么精确的方法来 证明接种有效。他的“有效”,根据就是他太太和孩子后来在“自然生活条件” 下一直没有患天花。当然,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背景,当时英国天花肆虐程度如此 严重,基本上是人都会染上天花。杰斯提家里接种了牛痘的人后来都没感染天花, “凭常识”,大家都会相信他的牛痘接种确实起到了防止天花的作用。   但是医学应该是一门科学。要做科学的结论,单凭“常识”是不够的。   詹纳受过学术训练,虽然只是郎中不是医生,但他确实学习过科研方法。于 是他要用严谨的实验方法来证明牛痘的功效。   詹纳的第一个广为人知的实验对象是他家园丁的儿子,8岁的詹姆斯。时间 是1796年5月。   詹纳找到一位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工,从她手臂的疱疹里取疱浆做疫苗,然 后在詹姆斯手臂上用柳叶刀划出一点伤痕,把疱浆涂抹在伤痕上。这就是接种。   接种完成了。可是,接种牛痘是不是真的能使人对天花有免疫力呢?现在詹 纳需要有切实的证明。   于是,大约一个月之后,他就试着给接种过牛痘的人接种人痘。   就科学研究方法来说,这是个重要步骤。“正常”情况下(这里“正常”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种过痘也不曾患过天花的人),接种人痘之后,人会出现轻度天 花症状,包括接种伤口附近相当广泛的疱疹和身体低热。詹纳的设想是:如果接 种牛痘有效,詹姆斯这孩子现在对天花有了免疫力,那么给他接种人痘,他应该 就不会出现那些疱疹和发热。   詹纳判断正确。詹姆斯接受人痘接种之后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这就是说,詹姆斯对天花具有了免疫力。   免疫力的来源是接种牛痘。   一场轻微的发热反应,换来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为了证明这种效果不是偶然“碰上”的,詹纳后来多次重复这种操作,结果 证明牛痘的预防天花作用确实可以重复验证。   拯救了地球上几亿人的牛痘接种术,就这么诞生了。   成果是伟大的,但是过程呢我们必须指出一个问题。   因为詹纳的功勋,历代史书都倾向于对他的实验方法里面的伦理问题轻描淡 写甚至完全回避不谈。但是,我们既然是在谈医学科学的历史,就还是应该用科 学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客观地说,按现代的国际医学研究伦理准则,詹纳的实验 方法是不规范的。为了保障人身安全,现代医学研究规范是:必须先经过动物实 验,证明一种药物或是手术方法有肯定疗效,而且对生理和解剖机能没有恶性损 害,才可以进入人体实验阶段。而且早期的人体实验也必须有很严格的安全控制 措施。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人体实验阶段,受试者的选取必须基于志愿。   詹纳的实验没有经过动物实验阶段就直接做人体实验,按今天的规范,这是 很冒险的。至于受试者是不是志愿,文献没有提到。但是詹纳没有用贵族子弟做 实验,而是用身份比自己低的园丁家的孩子做实验,那么,以“人之常情”来论, 即使园丁对詹纳说“愿意合作”,园丁会不会因为要求来自权威人物而违心同意? 理论上说是有这种可能的。   但是话说回来,在詹纳时代,现代医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医学界还没有经历 太多的重大实验事故,也就没有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规范。所以,按当时的医学 规范,这个受试者必须出于志愿的原则还没有明确制定。当时对研究方法的伦理 约束,基本就是根据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不可以有意对病人带来伤害。   或许有这个可能:詹纳心里明白,即使法律上没有规定,“从情理上说”, 还是应该按志愿原则选取受试对象,但为了早日得到实验结果,就选择了忽略这 个“情理”。   严格地说,詹纳应该更慎重一些,更公道一些,切实征得受试者的同意才进 行实验,那样才合乎医学伦理的要求。只要能客观地分析获益和风险的比例,詹 纳应该还是能找到志愿合作的受试者的。   至于动物实验,原则上我们必须坚持先动物实验后人体实验的规程。但是对 于天花的研究,却有一个技术死结:天花病毒只会感染人,不会感染动物。   从人类抗击天花的整体战役来说,这个是大幸。若非如此,我们就不可能取 得灭绝天花的战果。因为,我们可以给所有的人种痘,但我们不可能给所有的动 物也种痘,那么动物就还会继续感染天花,而感染天花的动物就随时可以把天花 病毒还给人类。天幸天花病毒不会感染动物,所以我们才能在给所有人类种痘之 后从地球上消灭了天花疾病。   对于消灭天花,天花病毒的这个特性是个对我们有利的事。可是对于研究天 花,这个特性就造成了刚才说到的技术死结:即便詹纳当时想先做动物实验都没 有实验对象,就因为动物根本不会感染天花。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没有什 么可以苛责詹纳的。我们总不能说为了坚持原则,宁愿根本没有机会发现牛痘疫 苗也不允许詹纳直接做人体试验吧。这么食古不化,人类恐怕就还会停留在古代 巫医水平了。   按今天的规范来衡量,詹纳的研究方法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好在,以詹纳的 人品来推断,我们应该可以相信他是以自己的全部医学知识来尽量保证实验的安 全性的。而且挤奶女工患牛痘的病例很多,詹纳自己诊治过这种病例,知道牛痘 病毒对人的危害不大,所以他的人体实验也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鉴于最终 实验结果是良好的,我们就不必太纠结于这个200年前的某些不规范之处了吧。 实际上,詹纳去世的时候,参加葬礼的人群里,那个园丁就站在最前面。他一生 看到过无数孩子死于天花。所以他知道詹纳给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对这孩子来 说是救命之恩。   (六)冷遇   当然詹纳的实验不是只有詹姆斯一个实例。他前后还做过很多次实验,包括 给自己的儿子试种牛痘,效果都还不错。有一些被试,第一次接种没有得到免疫 力,需要再次接种。不过即使第一次不成功,也没有别的副作用。只是需要重复 一遍操作。总的来说结果足够肯定。詹纳觉得应该尽快推广这个技术,免得还有 人因为接种人痘出现意外死亡。于是他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报告这 个成果。其中的理论分析,我们现在知道是错误的。那时没有足够精密的研究工 具,不可能观察到病毒和抗体这些微结构。所以詹纳再认真勤勉也不可能知道免 疫反应的机理。但是这个技术,效果是显著的,过程是安全的。按当时的医学操 作规范来要求,这就已经有足够依据进入临床应用。   可惜英国皇家学会拒绝接受他的技术。   詹纳的牛痘接种术有点太超前了。以动物的体液来给人体培养抗病能力,当 时的正统专家们难以接受这么邪乎的做法。在他们听来,这几乎跟建议人兽交配 培养新物种一样的渎神。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皇家学会的人纯粹是白痴。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人。人命关 天,确实应该特别严谨。即使是一种已知药物的改良都必须慎之又慎,何况是这 种匪夷所思的革命性技术。所以皇家学会要求詹纳提供更多证据,保证这个技术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倒也不能说是蛮横无理。   詹纳继续做了23例实验,实验数据都能证明牛痘接种术确实能预防天花,而 安全性远远胜于人痘接种术。但是皇家学会仍然不愿意刊登他的论文。他只好自 费印行了一本小册子,报道他的研究结果。   然后,他要出门推广自己的新技术了。   从伦敦的圣乔治医学院毕业以后,詹纳没有留在都市,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伯克利,在这个几百人的小村庄做乡村医生。他有稳定的客源,收入足够温饱, 周围乡村的老乡们都很爱戴他。这样的日子很安逸,是一个可以终老的理想生活 方式。   但是现在他要离开家乡去伦敦了。他去伦敦不是为了北漂,不是为了找外资 企业。他是要去推广他的新技术。他推广这个新技术,不是为了盈利。他给穷人 接种牛痘一直免费,后来牛痘被奉为拯救人类的天启绝技,他如果为这个技术申 请专利,下半辈子不用工作,收到的钞票都可以把白金汉宫埋起来。但是他没有 申请。他的理由是:自己给人接种牛痘可以不收费,但是别的医生采用他这个技 术给病人接种的时候,如果人家要收费也是正常的。那么如果自己申请了专利, 就会抬高这项技术的市场收费标准,一些穷人就可能没钱接种牛痘。所以他不申 请专利。谁爱用就用。用的人越多越好。   一个迂腐得可爱的乡村医生。   这个书呆子气浓厚的老头,这么积极的推广牛痘接种术,抱的是一个很天真 的梦想:他希望能不再有人死于天花。   我们后来知道,1978年,地球人最终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在詹纳到伦敦推 广牛痘接种术的那一年,1798年,没有人会相信他这个梦想能实现。连他自己都 不敢相信。   因为,他到了伦敦,寻找志愿者接受牛痘接种,连续三个月,全伦敦没有一 个人愿意接受他的牛痘接种。   这种现象其实在历史上既不空前,肯定也不会绝后: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 如果这技术不是像电脑手机那样,马上能让百姓看到一种肉眼可证的神奇功效, 那么这个新技术带来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疑虑甚至恐惧。   詹纳到伦敦遭遇的,就是这种疑虑和恐惧。老百姓听说他要用牛身上的什么 毒水注射到人的身上,全都凌乱了。牛毒入体,这还了得!这人肯定会被染上 “牛性”,会长出牛的物事来,牛角什么的。如果是女人,十有八九将来会生下 小牛。   不光是不识字的草根凌乱,连高端人物的脑子里也开始出现生动幻象。一个 知名漫画家画了一副漫画,向大众展示这种妖魔技术会给人带来的恐怖结果。画 里面詹纳在给一个惊恐万状的妇女种牛痘。一边是等着种牛痘的人,另一边那些 人则是已经种过牛痘的,这些人身上长出了牛角甚至是小牛头。詹纳的种痘术, 邪恶面目是立竿见影,当场见效。   不过,这么恐怖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受刑,这位画家却没给个解释。   我猜想吧,这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其实牛痘接种术已经开始逐渐被接受, 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来接受接种。但是这个画家就是看不惯,觉得这些 家伙必定会遭殃,于是就画了这幅漫画发表在杂志上,展示自己见识过人吧。   这其实也不奇怪。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吃了转基因玉米中华民族就会绝种。 那也是同样的担心。不了解科学技术细节的普通民众,面对新技术总不免会有很 多猜疑。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惧怕新技术的人特别愚昧。实际上,伦敦医学界的很多 名医,反应也是冷若冰霜。大不列颠帝都的医生个个都是业界名流,现在有一个 闻所未闻的乡村土郎中跑来说他发明了一个比伦敦专家的方法要更好的接种术。 丫要是真弄成了,我们的面子往哪儿搁?   除了面子,更刻骨的仇视来自目前在用人痘给人接种的那些医生。   当时在伦敦,人痘接种是收费的,而且收费很高。很多医生就凭这个已经可 以过着很滋润的日子。   这个詹纳来到伦敦,说他有一种技术,同样能预防天花,还更安全。最要命 的是,这家伙居然说他的这个技术是免费提供的。   那原来这些种人痘的医生们还怎么混?   (七)转机   好在明白人还是有的。伦敦有个托马斯医院。托马斯医院有个叫克莱恩的知 名外科医生。这个克莱恩是个脑子过度活跃的家伙。本行是医生,五、六十岁了 却到郊区买了个农庄,就是想试试种田是什么感觉。克莱恩外科技术不错,种田 那就连二把刀都算不上,直奔六把刀去了,所以他在这个农庄里白糟蹋了不少钱。 不过,这种脑子太活跃的人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克莱恩听说了詹纳的牛 痘接种术,大感兴趣,问詹纳要了痘种自己试种。开始没有成功。因为詹纳带来 的痘种时间太久已经失活了。詹纳重新采集了痘种送给克莱恩,这回实验成功了。 克莱恩是医生,是懂行的人,懂行的人只要别老惦记着自己是帝都专家,试着用 客观眼光来审视这个乡村郎中的发明,就立刻能看出这里面的划时代意义。   克莱恩立即向自己的医生朋友大力推荐这个新技术,还给詹纳写信,力邀詹 纳到伦敦的医院工作,承诺给他年薪一万英镑。   那时候一万英镑是什么概念?那时一个熟练技师一年工资一百英镑。英国第 一财务大臣也只有四千英镑的年薪。   克莱恩是不是真有本事给詹纳找到年薪一万的工作咱不需要考证。因为,詹 纳根本就没有接受这个邀请。   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了原因。他觉得牛痘接种技术还不完善。他需要继 续实验。同时他觉得伦敦不是一个能敞开胸怀接纳新技术的地方。伦敦人对牛痘 接种术的迟疑和拒绝使他失望。他想回自己家乡做研究。那种接近大自然的地方 更适合思考和实验牛痘接种术的改进方法。   詹纳喜欢接近自然。他从小就喜欢在野外观察自然。牛痘接种术是他最著名 的成就。但他还有别的发现。比如杜鹃鸟养育行为的发现。   在他之前,生物学界一直认为杜鹃鸟在利用宿主鸟抚养自己的幼鸟的时候, 是杜鹃鸟的母鸟把宿主鸟的卵推出巢外,好让自己的幼鸟独自得到宿主鸟的所有 关照。詹纳日夜在树林里观察,结果发现事实不是这样。母杜鹃只是推出宿主鸟 巢里的头一个卵,好让自己塞进去的卵可以混在队伍里而数字也对得上。宿主鸟 余下的卵,虽然后来确实也被推出巢外,但那不是母杜鹃干的,而是那个被孵出 来的杜鹃幼鸟干的。上帝就这么青睐杜鹃这种流氓鸟:杜鹃幼鸟永远都能比宿主 鸟的卵先一步孵出,而且,孵出之后,眼睛都还没能睁开,它就本能地会用爪子 把巢里其他的卵(都是宿主鸟的亲生卵)推出巢外。它干这个不需要什么训练和 教导。这种流氓秉性是写在了基因里的。   在那个年代,这么骇人听闻的暴行很让还比较淳朴的欧洲社会不能接受。都 说人之初性本善。鸟应该也差不多吧?怎么可能会有什么生物,生下来就会干这 么缺德的事?   所以詹纳的发现一直不被承认。偏偏那时没有摄影技术。别说数码相机,连 针孔相机都还没出现。所以他无法取得客观证据。没有证据,城里的专家们对这 个乡村郎中的报告一致斥为外行人的错误观察结果。   一直到1921年,有肯吃苦的摄影师在野外拍到了杜鹃幼鸟做恶的犯罪瞬间, 詹纳的发现才终于被生物学界承认。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詹纳的这个发现,在他生前没有带来荣誉,反而增加了 麻烦。那些抵制他的牛痘接种术的人,攻击他的论据之一就是这个关于杜鹃鸟的 观察报告。因为生物学界一直把他这个结果斥为谬见,那些牛痘反对派就用这个 做证据,证明这个詹纳是伪科学小丑。这种人,居然说上帝创造的杜鹃鸟会做那 种邪恶下流的事。这样的小丑提倡的所谓“新技术”,自然遭到很多正义感强盛 的公民的抵制。   幸亏有克莱恩和一些开明医生,看到了牛痘接种术的非凡意义,纷纷开始采 纳。借助他们的努力,事情开始出现转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英国有一万二千 人陆续接种了牛痘。疫情调查的结论是,经过接种牛痘,天花死亡率骤然下降了 三分之二。   在伦敦和英国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医生热心推广牛痘接种术,而詹纳自己 却婉拒多家医院的邀请,回到家乡继续研究完善牛痘接种术。他在信里对朋友说, 他的乡村医生职业已经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收入。至于扬名,詹纳对名望有一种 恐惧感。他觉得名望就像一个镀金的箭靶,会招来毒箭。他不想为这种事分心。   詹纳说他的钱够用,其实说早了。他回到伯克利之后,因为把绝大部分时间 用来研究改进牛痘接种术和给左近乡村的人免费接种牛痘,他的正常行医基本中 断了。而且,各地来信索取牛痘疫苗的人越来越多,他一律无偿提供疫苗。结果 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窘境。   好在到这个时候,谁都无法再否认牛痘接种术的优越性,英国政府也开始意 识到詹纳的价值。英国政府还算开明。当詹纳的一些朋友对英国王室提出请愿, 告知詹纳的困境之后,1801年国会批准给予詹纳一万英镑的奖金。1807年,英国 王室再次给他奖励了两万英镑。   局面大大改善了。现在詹纳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苦苦奋斗。牛痘接种的优越性 迅速给它自己打通了道路,18世纪的最后两年,英国上下各层阶级普遍接受了牛 痘。1840年英国国会更是干脆立法禁止使用人痘接种术,并且为所有英国国民免 费提供牛痘接种。   欧洲各国也纷纷引进牛痘接种术。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意大利,甚至遥 远的俄国都派人来学习。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看到牛痘的神奇效果之后,下令全国 强制接种,使俄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接种牛痘的国家。没错,是强制。为了保 证没有漏网的,沙皇甚至专门设立了医学警察来监督牛痘接种的实施。   霸道是霸道。但我想,了解天花毒害的医生听说这个做法,都会举手支持。   英国固然也很积极,专门立法免费为国民提供牛痘接种,但是在英国,接种 是基于志愿,不能强制。那么在英国,对技术有猜疑的人,或者坚信某种宗教信 条的人,可以拒绝接受接种。   接受了接种的人,染上病毒的话,病毒立刻会被免疫系统扑杀,不至于出现 大发作,也不容易成为病毒传播媒介。   拒绝接种的人,会成为天花病毒的避风港。他如果染上病毒,因为没有现成 的免疫力,天花会全面发作,在他体内大量繁殖,于是他会成为一个高浓度的天 花病毒播种机,会把病毒传给身边的人。   他选择不接受接种,他自己的人权固然是得到了尊重,但他周围的人就面临 感染风险,因为他会削弱周围的群体免疫效应(herd immunity)。   这种时候,俄国的霸道似乎比英国的厚道要更符合人权一些。   俄国的强制接种成效显著,国民的天花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为了感谢 詹纳,俄国皇后托英国大使给詹纳捎来一封感谢信,外加一副精致的钻石戒指。   法国跟英国是近邻,不过法国本来有可能无缘分享牛痘接种术。   当时法国的拿破仑正在欧洲驰骋,攻城掠地,试图成为欧洲霸主。英国是法 国的敌国,为了不让法国抢走埃及,英国没少跟拿破仑交手。作为敌国,英国人 民有足够的理由说法国人根本就不是人。英国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正义凛然地拒绝 分享牛痘接种术这一救命绝技。   历史上是有过这种族群,为了战争的敌对状态而拒绝提供人道援助的。   但是当拿破仑听说牛痘接种术的卓越效果之后派人来学习,英国方面没有任 何迟疑。不但传授技术,还赠送疫苗。   拿破仑拿到疫苗立刻命令全军将士接种。   拿破仑对接种的效果怎么评价?史书上有这么个小故事。   拿破仑为人狂傲,藐视欧洲所有军事家,也藐视当时的医生。因为那时现代 医学(所谓“西医”)还没有成型,欧洲还在用体液学说和放血以及兔肝研粉泡 酒之类的偏方治病。所以拿破仑每次见到一个医生,总是揶揄地问他:您一共治 死过多少人?这个是拿破仑对医生的态度。   但是这一天,拿破仑收到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拿破仑最讨厌看到的那种内容: 请求他释放几位英国战俘。平时,这种信他扫一眼就扔到壁炉里了。可是这回拿 破仑一看信的署名,就大声叫了出来:“是他!我不能拒绝这个人的任何要求!”   这封信是詹纳写的。   (8)海外传播   在跟天花有关的历史里,西班牙有一个最大的污点,同时也有一个不可否认 的亮点。   污点是西班牙把天花带到了美洲。   早先说过,白令海峡的大陆桥消失,把新旧大陆分割之前,地球上还没有天 花。后来天花从北非扩散到旧大陆各个角落,但是那时候人类航海技术还不成熟, 远程旅行只能走陆路,而由于白令海峡的阻隔,旧大陆的人再也不能步行进入美 洲,所以就不曾有机会把天花带到美洲。而天花不会感染动物,所以也就不能借 助候鸟跨海传播。于是美洲大陆的原住民竟不知天花为何物。   如果没有西班牙人的扩张,这对于北美原住民来说是幸事。如此猛恶的疾病, 在旧大陆至少导致三亿生灵早夭,却放过了美洲四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苍 天待我不薄!   但是当西班牙人来到时,这种幸运就变成了悲剧。   哥伦布来到美洲,用小孩玩的玻璃珠子换取印第安人的黄金,然后把黄金带 回去向西班牙国王展示,以此说动西班牙国王再次资助他的船队远航美洲。   印第安人不知道的是,哥伦布带到美洲大陆的,除了玻璃珠子,还有天花病 毒。   天花病毒横扫亚非欧,旧大陆的人,从天花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没一个人 是干净的。基本上人人身上都会携带病毒。小孩子没有免疫力的,染上病毒就发 病。成年人已经发过天花的,因为有了免疫力,就能在身上携带着病毒但不再发 病。   他们自己是不再发病了。但是当他们把天花病毒带到美洲时,美洲的人遭殃 了。   由于上万年里从来没有谁经历过天花,美洲原住民对天花的抵抗力是零。一 旦染上天花,那就像雪人遇到滚水淋头。   天花登陆北美,各家对它导致的死亡率有不同的报道,最高的是90%。   这个数字太高,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只代表极端案例。那时候美洲原住 民还没有完善的文案管理系统。即使是能称为一个文化体系的印加文化,也是一 个没有文字的文化,所以那时候美洲的人口数很难精确统计。90%的死亡率,应 该是一些小部落里的统计。这种小部落,人口互动太密切,天花一来,100%感染。 加上毫无免疫力,于是基本被灭族。比较大型的族群,人口相对分散的,死亡率 没这么高。   但是考虑到他们对天花毫无免疫力,那么死亡率再低也不会低于欧洲报道的 最低天花致死率:20%。实际上应该更接近甚至超过欧洲数字的高端:60%。   这个是西班牙人的档案里最黑暗的一个污点。控诉西班牙人的史书,多半是 记录900西班牙殖民者用刀剑屠杀印第安人的那些征战。其实那些征战杀掉的印 第安人,占不到天花致死人数的一个零头。   但是咱公平说话,西班牙人在讨伐天花的战役中也有一个不能抹杀的亮点。   西班牙从英国学习到牛痘接种技术之后,首先在国内普遍施行。然后,西班 牙国王查尔斯四世的宫廷御医巴尔密斯向陛下进言,请求把牛痘接种推广到西班 牙的殖民地。国王同意资助这一行动。于是1803年,巴尔密斯领着一个船队,一 组医务和后勤工作人员,还有22个孤儿,扬帆起航去往美洲大陆。   为什么要带22个孤儿?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长期保存疫苗的技术。詹纳的接种术,都是用人身上的牛 痘疱浆做疫苗。在居民区做大面积接种的时候,因为原来接种的人会长出轻微的 疱疹,持续时间大约一个星期。这些人的疱疹就可以为后面的人提供疱浆。   在陆地上可以这么做。可是在海船上就没有这么多刚刚种过牛痘的人做疱浆 提供者了。   那怎么办?   这就要靠那22个孤儿了。他们就是活的疫苗培养皿。   这22个孤儿,都是之前没有做过接种的“新鲜人”。上船之前,先给其中两 个孤儿接种牛痘。然后让他们带着疱疹上船。远征队向美洲大陆驶去。一个星期 之后,这两个孩子的疱疹即将愈合,于是赶紧取疱浆,给下一组两个孤儿接种。 这样,每个星期延续一回痘苗,22个儿童可以延续10个星期。   10个星期之后他们就已经到达美洲,可以上岸用当地居民作为后来的痘苗火 种。   为什么每次给两个儿童接种,而不是一个?   为了保险吧。万一有一个接种失败,总不能把船开回西班牙讨痘苗。那一耽 误就是两、三个月。   估计当时长着牛痘的那俩孩子,那一个星期都得隔离,免得意外地提前传染 给别的孤儿。   接种技术研究史上,有两种人甘心地或是违心地充当着实验小白鼠。一种是 囚犯。一种是孤儿。当年,蒙塔古夫人首次把人痘技术介绍给英国王室的时候, 王室觉得这种把剧毒天花直接塞进人体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于是要求先拿死囚做 实验。条件是:种了人痘之后,你要是不死你就能得到特赦释放。   要是死了呢?   死了就死了吧。你本来就是死囚。无非是绞死换成染天花死。   有6个死囚愿意接受这个条件。   结果6个死囚一个都没死。于是国王同意在国内施行人痘接种术,欧洲从此 知道了有些疾病原来可以预防它发生的。   后来为了改进技术做的实验,以及延续痘苗需要的疫苗“培养基”,大多是 用的孤儿。孤儿是政府收养的,所以政府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只能听命。   这些死囚和孤儿,或许有真心合作的,或许有违心同意的。不管怎么样吧, 没有他们做这些小白鼠,疫苗接种术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和成熟。   斯人已逝,但我们应该对这些早期实验对象的灵魂表示敬意。   巴尔密斯的接种推广远征队先后去到加那利群岛,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 鲁,墨西哥,智利,玻利维亚和古巴,给当地居民接种牛痘。接种一律免费。   医疗保健这种事,授渔的意义远远大于授鱼。所以远征队到一个地方,除了 给居民接种,还在当地设立接种办公室,训练招募的工作人员,以便今后让他们 向内地继续推广疫苗接种。   巴尔密斯完成了美洲的巡回接种工作之后,从太平洋返回。途中经过中国, 做了一个似乎是计划外的接种推广活动。他在澳门和广东登陆,为这两个不是西 班牙殖民地的地方提供接种服务。   詹纳在自己的论文里说,很希望自己的牛痘接种术能回馈中国,让这个发明 了接种术的国度享受到牛痘接种术这种更安全的防病技术。他认为中国人一定是 最能接受牛痘接种术的,毕竟这个国家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其实事情没有詹纳想象的这么顺利。   或许是因为“毫发肌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传统观念,或许是对深目 高鼻的外国人的惧斥,或许是对免费服务的猜疑,中国人对这种需要划破皮肤的 西洋接种术,一开始并不能接受。   幸亏有个叫邱熺的人,为接种术返回故土打通了渠道。   邱熺本是个商人,经商到了澳门。那时澳门已经有很多洋人在澳门开公司, 也就是所谓“洋行”。邱熺在澳门的一个洋行里谋到一个职位。因为跟洋人共事, 时间长了就去掉了那种把洋人视为长毛动物的隔阂心态,比较能接纳洋人的理论 和做法。1805年,澳门有人把英国医生写的一本牛痘接种技术手册翻译成中文。 邱熺看到之后觉得这技术很有用,就想介绍给中国同胞。但是他大概也知道,大 多数中国人不像他这么熟悉西洋人,对洋人说的东西就有拒斥心理。西洋人说的 这些道道得给本土化才有可能被接受。于是他打算用中医理论把这些种痘原理和 技术给包装一下。好在中国人只要是识字的基本都是半个中医,干这个不是太难。 邱熺把那本手册整理了一下,写成一本《引痘略》出版了。   因为这个经历,巴尔密斯来到澳门时,邱熺自告奋勇,充当第一个受试者。 随后当仁不让地成为中方最重要的牵线人,为推广牛痘接种很做了一些工作。   邱熺对百姓们这样解释牛痘:   “在消烁、清冷渊两个穴位种上牛痘,痘毒就可以通过皮毛、血脉、肌肉、 筋络直接传入人体,深藏在人体内的胎毒,就会自然引出体外。因此,接种了牛 痘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痘毒怎么能引出胎毒的,邱熺没有详加论证。不过这个不重要。对于百姓来 说,只要有穴位、血脉这些熟悉的名词在里面,他们就感到宽心了。反正不花钱, 于是大家慢慢也都接受了洋人的牛痘接种术。   澳门接种完成之后,邱熺又随同巴尔密斯来到广东,继续推广牛痘接种。这 时候邱熺已经小有名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还专门请邱熺到自己家里做牛痘接 种。   这是牛痘接种术在中国的最早实践。可惜清廷似乎对这个技术没有多大兴趣。 查不到什么文献说明清廷立法推介牛痘接种术。巴尔密斯1805年在广东把牛痘接 种传入中国,等这个技术传播到云南,已经是1903年了。从广东传播到云南,花 了98年。   中国官方在牛痘接种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最早记录大概是1944年民国政府 的《种痘条例》,该条例确立了强制接种的要求。可惜适逢乱世,先是抗日战争, 然后是国共内战,所以我估计这个条例的实施范围有限。中国土地上真正有系统 地全面进行牛痘接种,是1950年中国政府以行政措施在全国实施接种牛痘。这应 该说是共产党政府执政以后最有功德的一项措施。中间虽然有一些波折(比如 1951年死亡率高达74%的上海天花爆发),但到1961年中国政府就能宣布天花在 中国已经灭绝。其效率之高,让人再次想起俄国当年成绩斐然的强制接种。看看 欧美一些在无疫情环境长大的活动家,厉声呼吁停止给孩子接种疫苗。如果可能, 最好把这些活动家送到俄国去体验强制管理,以免他们害了自己的孩子还连累周 围的人。   巴尔密斯的远征队,主体工作历时3年。后继的一些小范围工作又连续了4 年。长年在海上奔波,加上工作劳累,旅途休息不足,远征队的另一个御医萨尔 维利1810年在玻利维亚病故。时年34岁。   西班牙国王派遣这个远征队,未必是出于很高尚的动机。毕竟他给远征队指 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提供接种。美洲的原住民基本被西班牙人的 刀剑和天花扫荡殆尽,在别的欧洲殖民者涌来瓜分之前,西班牙人满可以把美洲 当作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你也可以说他打理的也就是本国内务。但不管动机 如何,这行动本身是个善举,而且效果是好的,美洲各地和亚洲的澳门、广东和 菲律宾都因此受益,不仅有上万民众得到接种,当地也从此学会了这种对保护人 类健康至关紧要的技术。要知道早在1776年,领导美国人闹独立的华盛顿就掌握 了人痘接种术,并且给自己的军队进行了全面接种。但是他没给印第安人提供这 个服务。西班牙派远征队飘洋过海,总航程超过两万公里,为地球另一边的殖民 地子民提供接种。至少你得说西班牙不光惦记着从美洲挖黄金对吧?现有国际文 献基本都把西班牙的这个牛痘接种远征队定义为一项慈善行动,认为这是历史上 第一个全球性质的健康推广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后来的围剿天花运动,可以说是 受这个活动的启发。   (9)围剿   世界卫生组织能下决心展开全球性扑灭天花运动,最关键的因素应该是天花 不感染动物这个属性。   天花令人切齿也令人胆寒。人类一直希望能消灭它,这个是肯定的。问题在 于可行性。假如天花也能感染动物,这就基本上断绝了希望。人类是不可能控制 所有野生动物的。它们带着病毒到处跑,出国不用签证,飞到哪里就把病毒带到 哪里。所以人类再努力也不可能彻底消灭这种病毒带来的疾患。   既然天花病毒只感染人不感染动物,这就为可行性提供了最关键的前提。   而接种疫苗这一伟大发明则提供了第二个关键前提。   病毒无药可治。所以,假如人类没有发明预防接种这个神妙技术,即使没有 动物的掺和,我们也只能听天由命,让自身免疫系统跟天花决斗。决斗结果,大 致上感染天花的人类有一半的存活希望,只不过要留下残疾。   有了预防接种技术,从一开始就防止天花发作,这就可以做文章了。   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当时欧洲各国已经消灭了天花。 中国也很接近这个目标。需要推广接种的主要是非洲和南亚国家、地区。不过当 时大家对这种大型跨国工程普遍经验不足,加上当时全球经济还没有从战后重建 的压力下缓过气来,所以前几年的进展比较缓慢,但也还是有一定成绩。至少天 花爆发流行涉及地区的比例从59%下降到了31%,几乎是减少了一半。   1966年,全球经济发展不错,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加大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对 天花围追堵截。活动得到欧美和苏联的广泛支持。众多发达国家积极提供技术、 人力、财力和物力(比如疫苗)援助。工作组的经验也在慢慢积累,对各种棘手 问题,比如落后地区的不合作态度,流浪人口的追踪,出于宗教理由的抵制,政 治原因导致的隐瞒等等,都逐渐找到了应对措施。最艰难的战场是在埃塞俄比亚 和索马里。这两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里几乎没有道路。人口生活状态仍然让人 想起石器时代。偏偏当地人内战不断,使得病源的追踪和控制更为艰难。但是法 国医生芬纳领导的医疗小组连年苦战,终于能肯定1977年索马里的阿里·毛·马 林是全球最后一例自然状态下感染的天花患者。   1978年还出现过一例天花患者,就是本系列第一篇说到的珍妮特·帕克。她 是因为人为因素在实验室染上天花,好在疫情没有扩展。珍妮特·帕克是地球上 最后一例天花患者——迄今为止。   为什么说“迄今为止”?天花不是已经灭绝了吗?   天花作为一种疾病是被扑灭了。但是地球上还有两个地方保留着天花病毒。   当然都是保存在安全防护高得恐怖的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一个在美国。 一个在俄国。   这个样本保留是经过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不过,到了1986年,经过多次研 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保留这种样本没有什么必要性了。虽然研究一种病毒或许 会为研究别的病毒带来一定的帮助,但跟病毒泄漏让天花死灰复燃的风险比较, 这种获益的份量实在不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彻底销毁天花病毒。   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当时他们都还是超级大国)一直以“还有研究价值” 为由反复拖延,至今没有销毁。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性是可靠的。这种地方整个大楼就是一个密封的 大罐子,而且里面是处于负压状态,万一有裂隙出现,空气也只会被吸进去。内 部的空气不会泄漏出来。所以技术上说病毒是不会跑出来的。   让人不放心的就是人为因素,比如有内奸盗取带出来,或是官方用它制造生 物武器。这个是真正的危险所在。1947年苏联曾经在莫斯科东北部75公里的查高 尔斯基研制天花病毒生物武器,还曾经因为外人意外进入安全禁区之内而造成感 染死亡。   当然,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我们要担心的就不是一个天花病毒了。天下能 做生物武器的细菌或是病毒多得是。何况迄今为止,不论是正式战争还是恐怖活 动里,生物武器都只是罕见的零星案例。物理杀伤仍然是最主要的杀人方式。再 说,战争不是每天发生的事。真的为生命担心,还不如多关注一下吸烟、醉驾这 些日常生活里的杀手。   (10)詹纳的晚年   詹纳从伦敦回来之后,一直在伯克利继续研究改进牛痘接种技术。期间有一 些进展,比如他弄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接种牛痘不成功。他发现这跟取疱浆的时 机有关。如果取疱浆太早或太晚都可以造成接种不成功。最好是在牛痘疱疹发作 鼎盛时期取疱浆。   这个有点跟直觉相反。在人痘接种时期,关心的重点是病毒的减毒。因为如 果种下的天花病毒毒性太强,就可能导致真正的天花全面发作,于是会致命。   所以刚开始用牛痘接种的时候,可能琴纳也有类似的顾虑,就希望用看起来 毒性比较弱的疱浆做疫苗。但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选取牛痘跟选取人痘的原则 相反,必须是选毒素最强的才有效,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人体内的免疫反 应。当然琴纳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免疫学原理,他只是通过实践比较找出了这个规 律。好在牛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本来就很弱,所以即使是用毒性最强的疱浆也不 会对人有什么危害。   牛痘接种术的名声传播开来,三乡五里不断有人来要求接种。来的人太多, 这种医疗操作都在自家客厅里做,毕竟不太合适。正好詹纳的朋友曾经为詹纳他 家的后院盖了一个小石屋。本来詹纳是想夏天的时候用这个石屋做静心读书思考 的地方。现在因为这个庞大的接种工作量,他索性把这个石屋专门用做给这些穷 人做接种的操作间了。因为这个,他给石屋起了个名字,叫做牛痘圣殿,Temple of Vaccinia。   到这时候为止,詹纳的正式身份仍然是一个乡村郎中。好在正如古人说的, 你如果是个锥子,即使是藏在口袋里,锋芒也会穿透到外面来。牛痘接种术风靡 世界,詹纳也随之成为了名人。不过他仍然没有计划用他的技术开公司挣钱。他 有名了,可以对社会有影响了,他就建立了一个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小协会,叫 詹纳氏协会(Jennerian Institution)。协会的宗旨不是盈利,而是致力于推 广牛痘接种,终极目标是从地球上彻底消灭天花。这个目标,我必须再感叹一次。 因为,作为后来人,我们知道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且确实在1978年达到了。 但是在那个世界绝大部分地方仍在使用放血和吃牛虱子治病的年代,这种梦想简 直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真看不出这个笃实谦卑的乡村郎中居然会有这样的雄 心壮志。   我猜想,詹纳自己当时也未必真的相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他就是有一种内 心动力,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于是就去做了。   1808年,英国政府注意到了詹纳的努力,于是提供资助,把这个协会扩大了, 改名叫做国家免疫研究所。   不仅在英国国内。詹纳的国际声望也日渐提高。前面提到过俄国皇后送来钻 石戒指,很多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向詹纳表示过谢意,甚至北美的一批印第安酋长 也特意送给詹纳一串贝壳项链(wampum,印第安人圣物)。学术领域里,1806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选举詹纳成为该学院的国际会员。   现在没有人再能因为詹纳只是个乡村郎中而看低他了。   1823年,詹纳死于中风,享年73岁。   詹纳不是第一个发明牛痘接种术的人,但他的努力使牛痘接种术成为全世界 普遍采用的天花预防技术。这种普及带动了医学界对免疫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最 后免疫接种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系统。现在我们有超过三十种疾病可以通过疫 苗接种来预防。人类学会用接种预防疾病之前,每年地球上会有几百万人因为传 染病早夭。另外会有几百万人因为天花失明,因为小儿麻痹症瘫痪,因为脑炎而 智障……   在当今世界,只要是能全民实施免疫接种的地区,这些祸害人类上万年的可 怕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许多卫生条件良好的地区,这些传染病事实上已经 多年绝迹。   就凭这个,他当得起那份荣誉。 ※※※※※※※※※※※※※※※※※※※※※※※※※※※※※※※※※※※ 本期编辑:紫弦 本期校对:自如 审 稿:笨狸、程鹗、方舟子、古平、克己明德、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www.xinyusi.info     http://xys8.dxiong.com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