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6/03 (第一四六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 【卷首诗】            §                        §    雪 夜 行 亦 军:雪夜行          §                  § 【网讯】             §     亦 军                  § 【牛肆】             §                  §   李献伟:英语惹了谁        §  今夜大雪封山。   张远山:马当路戆大        §  二十七寸滔滔素白 将   周 晋:也谈“芙蓉姐姐”现象   §  袭此 大西洋的西岸                    §  以扑羊之势  【丝露集】            §  都普勒雷达如是说。                  §   杨文凯:宇老爷子         §  风向已转北西北 安 婆:血契           §  当我在子夜忆起查尔斯顿 黎日工:寻找家园         §  一个温暖的城市                  §  在光年之外的东南东。 【网里乾坤】           §                    §  多想再掬 方舟子:分子时代新疆域      §  摄氏36度的海水于掌心 再                  §  陪你游荡 于春分与夏至之间                  §   【网萃】             §  但是啊 今夜将有封山大雪                  §  而你却在大洋彼岸 八个时区之外 刘慧儒:弦上(组诗)       §  当风向又转西北西。                  §                  § 【网讯】∽∽∽∽∽∽∽∽∽∽∽∽∽∽∽∽∽∽∽∽∽∽∽∽∽∽∽∽∽∽∽ ◆ 第六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结果推迟到下个月公布。 ◆ 以下摘自《IT时代周刊》2006年3月9日的报道《“汉芯造假”谜团调查》, 记者王琦玲。   2006年1月17日,春节前夕,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BBS上发布的一则神 秘帖子——《汉芯黑幕》,彻底打破了中国科技界的一团祥和,其笔锋直抵为中 国产业界骄傲的“汉芯”系列芯片发明人——陈进。在该则帖子中,神秘举报人 痛斥陈进在汉芯研制过程中完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拨款。   在全球共同经历了令人不堪的韩国 “黄禹锡科学造假”(黄禹锡曾被评为 “韩国最高科学家”,因在《科学》杂志发表2篇关于克隆技术的虚假论文而臭 名远扬)事件后,中国科技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非常吸引国人目光。因此,神秘 举报人的神秘帖子顿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有意思的是,陈进和黄禹锡都是早年 失去父爱,并一直极度渴望成功。   虽然上海交大汉芯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汉芯科技)旋即发表声明宣称《汉芯 黑幕》歪曲事实真相,但这并没有抵消外界猜疑。在紧接着进行的网络民意调查 中,有近 58.6%的民众认为造假是事实,而认为“汉芯1号”没有造假的仅占被 调查人数的3.6%。网络舆论斥责陈进是“中国科技界的黄禹锡”的批评声渐起。   反观陈进,他在1月22日表示将寻找证据公开批驳网络传闻后即宣告失踪, 汉芯科技也在发表回应网络传闻的声明后选择了沉默。2月7日,记者拨通了陈进 的手机,一位自称不是陈进的男子十分谨慎地表示,关于回应汉芯造假传闻一事, 已完全交由上海交大校方宣传部来统一负责回复。然后他匆匆挂机。 同一天,在上海交大浩然大厦7楼(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和汉芯科技办公 地),本刊记者依然未能寻觅到这位深陷造假传闻漩涡中的教授身影。在向汉芯 科技有关工作人员表明来意之后,记者很快被“送”下了楼。   时至今日,无论陈进本人,还是汉芯科技都没有对外界指责的“汉芯造假” 给予事实性的驳斥。同时随着神秘人士提供的线索越来越清晰,有关汉芯的谜团 随着事件的发酵而愈滚愈大,也愈加神秘! 第一章 “造假”之谜层层难解   “汉芯1号”一直被视作中国芯片业的骄傲。作为一款高端的16位DSP芯片 (DSP与电脑CPU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 形处理等方面具备广泛的市场前景),它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而且在 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DSP技术的今天,“汉芯1号”对于年幼的中国芯片业而言 也是意义非凡。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则指斥汉芯造假且理据充分的文章给中 国芯片业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正如一位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的评价,“无论汉 芯造假是否属实,都将给新兴的中国芯片业带来重大打击。”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芯片   “汉芯1号”正式发布于2003年2月26日。《IT时代周刊》在检索发布会的原 始录像时注意到了当天的盛大场面: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信产部科 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悉数到场。   在发布会上,由王阳元、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 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作出了一致评定:上海“汉芯1号” 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 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被视为“汉芯1号”发明人的陈进自然也是荣誉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 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2004年上海交大将其特聘为长江学者。同时,陈进 本人还身兼数职,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上 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此后的1年中,陈进又与他的团队开发出了24位的“汉芯2号”和32位的 “汉芯3号”。汉芯团队强大的研发能力在为业界称奇的同时,他们涉嫌造假的 马脚开始显现。   2003年2月26日,汉芯科技在新闻通稿中明确指出,汉芯系列已跨入国际市 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由此,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明朗。但让人疑 惑的是,汉芯却始终没有实现产业化。上海市半导体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向本刊记 者证实,“截至目前,我们没有得到汉芯芯片量产的任何消息。”为何一款自主 研发的芯片在3年前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但在3年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即便是现在量产,也失去了意义。更何况一款盗用国外公司的芯片,一旦 量产,摩托罗拉公司一定会找上门来。”神秘举报人告诉《IT时代周刊》。他同 时指出,芯片设计业日新月异,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DSP芯片,历经3年没有 实现产业化,在如今的国际市场也再难有市场竞争力。   2006年2月15日深夜,经过多次沟通,本刊记者终于在上海报春路的“谢记 茶吧”里见到了这位神秘举报人。 汉芯的版本之谜   据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网站登载的《“汉芯1号”诞生记》记载,“汉芯1号” 是完全由国内流片、封装和测试,这三道工序分别由中芯国际、上海威宇科技和 ICC(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负责。这是汉芯得名“中国造”的主要原因。   然而,神秘举报人却向记者出示了同一流片项目的另一份合同。这份合同是 在2002年11月5日签订的,合同的甲方是美国Ensoc technologies公司,乙方是 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负责签署这份合同的 人分别是Ensoc公司总裁(president)Robin liu和研究中心主任陈进。   合同明确了Ensoc公司将为研究中心负责汉芯eDSP21600(“汉芯1号”的代 码)项目提供在海外的流片服务。一枚芯片的流片为何要寻求两套方案,这在国 内芯片实验型流片(Testchip)中并不多见。   “这样的情况不多见,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经济实力特别雄厚,也不排除请两 家公司同时进行实验型流片的可能。这样做或许是考虑到国内目前芯片制造工艺 水平尚待提高,选择国际上其他代工厂商同时进行流片,如果能够一次性流片成 功,便于及时调整国内芯片制造商在流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尽快缩短国内 流片的时间。不过,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提早进入量产。”美国半导体设备材料 协会(SEMI)咨询师陈文俊分析说。   然而,根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以及薛自先前的证实, “汉芯1号”至今尚没有实现量产,因而让两家公司同时流片显得不合常理。   更让人疑惑的是,在这份陈进与Ensoc公司签署的合同中,后者为研究中心 提供在海外的流片服务条款中有一项这样的表述:0.18μm UMC。据查实,UMC实 际上是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厂商台湾联华电子(以下简称台联电)的英文缩写, 这意味着“汉芯1号”的海外流片是在台联电进行的。   “如果芯片设计寻求到台联电进行海外单独地试验性流片,费用通常比较高。 因为仅仅是流片需要开发模具的费用至少要4-5万美金,有的甚至达到8万美金, 而流片单价就是800到1000美金。”陈文俊说。   根据举报人出具的Ensoc公司于2003年1月15日开出的流片服务价格明细表显 示,15片委外流片,包括所有的服务共计花费仅35080美金,这与业内人士估算 的最低价格还便宜近1.7万美金。而业内人士仅仅只估算了流片的费用,双方在 2002年11月5日签订的合同中还规定,Ensoc公司还将提供产品级检测和系统开发 板等服务。如果再加上这些服务的费用,Ensoc公司的收费与实际费用之间的差 价还将扩大。 那么,Ensoc公司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为何能够为交大汉芯做赔本生意? 根据Ensoc公司与研究中心签订的合同中标注的公司地址(1819 Montana Sky Drive,Austin,TX,78727U.S.A ),本刊记者在美国Travis县办事员网 (http://deed.co.travis.tx.us)找到了它的注册资料。令人乍舌的是,这家于 2002年5月22日注册的公司,注册人竟是陈进本人。   “根本没有所谓的美国流片,这只是陈进骗钱的一个幌子。Ensoc公司就是 一个皮包公司,为这笔交易付钱的却是交大。”举报人指出。他翻开了第3份和 第4份证据,分别是Ensoc公司的收款凭证(Invoice)和上海交大以东方科学仪 器上海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出的发票。“陈进有了收款凭证就可以方便到上海交大 报销。”举报人说。 真假汉芯   据举报人透露,陈进通过 Ensoc公司做成的交易不止这一件。2003年5月左 右,陈进还与台湾的著名芯片设计公司威盛电子(VIA)做成了一笔50万美金的 生意,这50万美金同样汇到了Ensoc公司的帐户上。“这50万美金的生意实际上 就是‘汉芯1号’发布会上宣称的那个百万订单。”   “这50万美金的生意,实际上是陈进卖给威盛芯片源代码的交易。他是以 ‘汉芯2号’源代码名义卖的,但实际上是MOTO dsp56800E的源代码。”举报人 解释了百万订单的最终去处。   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网站对于“汉芯2号”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它 为世界前5大Fabless(无晶圆厂,即芯片设计公司)厂商之一定制。”台湾威盛 在全球芯片设计市场尤其是图形芯片市场的位置一直保持领先。   举报人还指出,陈进是在2002年利用一次去美国的机会,托他曾在摩托罗拉 共事的朋友从摩托罗拉的工作站下载dsp56800E的源代码。而陈进正是利用这个 源代码做成了大家都知道的eDSP21600,也就是真正的“汉芯1号”。芯片上刻的 是白色的字,它有208脚。   在查阅“汉芯1号”发布会原始录像时,本刊记者看到了这枚黑底白字的芯 片。举报人表示,这枚芯片与发布会现场同期展示的mp3录音笔开发平台上的 “汉芯1号”是完全不同的两块芯片。开发平台上的那块实际上就是网络上发布 的《汉芯黑幕》一文中所指的那枚磨掉了MOTO标志的dsp56858芯片。该芯片是镭 射的金色的字,它有144脚。两块芯片尺寸完全不同,十分明显。   由于原始录像拍摄角度所限,外界无法看清mp3开发平台上的“汉芯1号”, 也无从证实举报人的话。但根据《汉芯黑幕》一文记载,陈进是在2002年8月开 始请他弟弟从美国购置dsp56858芯片的,2002年10月份陈进就收到了购置的10块 芯片。但奇怪的是,既然如举报人所说,陈进已经获得了dsp56800E的源代码, 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从美国购置另1款芯片呢?   芯片设计的源代码在整个芯片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定芯片源代 码是芯片设计中基础的一步。有了芯片源代码,芯片设计可以围绕它做很多事情, 形成很多新的设计。”复旦微电子学院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如果是对于一款 已经成熟的芯片,可能会存在一些知识产权上的保护。仅仅知道了芯片源代码, 并不一定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设计。除非对源代码进行修改。”   “摩托罗拉的外晶模块是另一个部门,仅下载dsp56800E的源代码是不够的, 由于没有获取芯片调试接口的IP(核心知识产权)模块,即便有了源代码,设计 出来的芯片就像计算机只有主机和显示屏,没有键盘和鼠标,无法进行人机对话。 因而无法对芯片进行任何的系统应用。也无法设计出‘汉芯1号’发布会上展示 的mp3录音笔开发平台。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第二块芯片。”举报人肯定地表 示。   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网站上显示,“汉芯1号”是在2001年9月开始设计源 代码,2002年1月完成设计,2002年12月21日,“汉芯1号”在中芯国际流片成功。 尽管其间历经了汉芯团队的组建,但是“汉芯1号”的“诞生”仅仅用了16个多 月,源代码的设定也只用了4个多月。英特尔公司的一位工程师评价,“芯片的 研发设计时间是很难界定的,但是作为一个尚在组建过程中的设计团队,在这么 短的时间,完成了一款高端DSP芯片从源代码设定到流片的全过程。这个速度太 惊人了。”   速度惊人的现象还不止于此。“让一个测试工程师去研发一款高端DSP芯片,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陈进从美国和苏州各请了一个高手来助阵。美国来人是 他的同学,负责IC设计,另一个是曾在摩托罗拉苏州半导体设计中心工作时的同 事,负责系统。整个汉芯的研发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这两个人,而这两个人是在 2002年下半年才到的,仅凭两个人的能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怎么可能完成 DSP芯片的研发?”举报人反问道。 第二章 陈进,疑点重重   按照相关证据提供的证明,汉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不仅盗取了摩托罗 拉公司的设计源代码,制成了一块根本无法工作的芯片,还用买来的芯片堂而皇 之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而两块根本不同的芯片居然能够通过专家组的鉴定,进 而在中国芯片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一切看起来近乎荒唐。   在举报人的描述中,陈进总是急切地要制造出一块自主研发的芯片,为此不 惜冒任何风险。这与国内公开履历中描述的陈进显得格格不入。陈进究竟何许人, 汉芯真的会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黄禹锡”吗? 履历矛盾的陈进   举报人透露,陈进回国的第一站去了摩托罗拉苏州半导体设计中心工作,但 是由于摩托罗拉苏州团队主要是从事IC设计,陈进掌握的测试技能没有用武之地, 在苏州没待多久就去了上海交大,并以青年学者的身份宣称要做一个芯片项目。   2000年正值中国芯片业百废待兴之时,扶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务院“18 号文”的发布给中国芯片业界播下了春天的种子。各地纷纷开始大力发展芯片产 业,人才奇缺,陈进作为专业人才,留学回国,可谓应时之需。   陈进是2001年正式进入交大的。在上海交大的网站上,记者找到了陈进的履 历。   陈进,福建人,1968年出生,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1994年和1997年 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在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 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曾主持多项SOC系统集成芯片的新产品开发 和重要项目管理,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获该公司“杰出成就奖”奖金及水晶 奖座,2001年回国,主持嵌入式DSP芯片设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设计和检测,微处理器系统结构和算法,数模混合电路设计和检测。   根据陈进履历显示的毕业学校和专业,记者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the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的网站(www.ece.utexas.edu)上却找 到了不太相同的介绍。   陈进是计算机工程系(the Computer Engineering)博士毕业,恰好该系研 究部(Research)的博士生导师Jacob A. Abraham个人网站 (www.cerc.utexas.edu/~jaa)中有关于陈进的简短介绍:陈进的毕业论文是 《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本刊记者找到了陈进的博士论文,内容主要阐 释的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芯片设计(IC Design)和芯片测试(IC testing)是芯片的两个研究方向,但是两者也会有一定的关联。芯片测试不仅 是指芯片后段工序,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提高,芯片测试还可以为前端的设计服 务。但是从根本上而言,芯片测试与芯片设计研究的基础是不同的。”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的有关人员指出。   在Jacob A. abraham教授的个人网站上,有他在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CERC) 的三大研究方向,其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和可测性设计位列首位,这同样是 陈进的论文研究方向,并且德州大学把这个研究方向归类在Testing(测试)中。   在交大官方网站上,陈进的履历中有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芯片设计经理 的记载,这与陈进在德州大学的研究方向似乎有所冲突。“短短几年的工作经验, 他就能够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担任高级主任工程师似乎不太可能。据我所了解到 的,陈进只不过是摩托罗拉公司的测试工程师。”举报人的言语中透着置疑和嘲 讽。 汉芯团队和宏伟的四年计划   根据交大微电子学院的官方资料显示,2002年3月,汉芯实验室就宣告成立, 4月核心技术人员组建完成,6月规划论证,9月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关于汉 芯的所有工作都很有秩序地进行着。   然而,举报人却宣称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2002年,在陈进 手下有三个助手,一个是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付宇卓,一个 是北大毕业的陈勇,还有一个就是我,此外还有一两个学生。当时没有一个是懂 IC设计的,根本谈不上研发芯片。”举报人说。时至今日,他似乎已不太介意暴 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   据他所言,陈进是在2002年产生了研制出一块芯片的想法,并以此作为在交 大站稳脚跟的资本。所以在这一年,他请来了原摩托罗拉苏州团队的同事和德州 大学的同学。从2002年至今,交大汉芯真正技术核心不会超过这3个人,除此以 外大多是上海交大在读的硕士和博士,前后加起来不会超过30人。   同样是在2002年伊始,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成立,陈进担任中心主 任。根据交大微电子学院网站资料显示,上海交大有意将分散的集成电路实验室 合并,目的是利用在系统上的强势,重拳出击。“当时,将研究中心名字中‘芯 片’的位置放前与‘系统’置后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就是想要在芯片研发上 实现突破。”举报人说。由陈进领衔的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制定的四年规划也 颇有“大跃进”气概:第一、二年卧薪尝胆;第三年一鸣惊人;第四年海纳百川、 鹏程万里。   然而,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并没有像当初规划时需要两年的蛰伏。在研 究中心成立第2年,陈进和上海交大就已经一鸣惊人。举报人回忆,“陈进在 2002年初时制定研发芯片的计划时,就已经把最后期限确定了在2002年底或2003 年初。”   利用不足1年的时间,凭借两三个人的力量,研发出一款高端DSP芯片。制定 这个计划的人确实需要相当的胆量。而根据记者从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了解到, 直至今日,上海近百家芯片设计公司,除汉芯科技以外,尚没有从事DSP芯片研 发的。   与汉芯出世的神速相比,原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DSP56800E的研发是在以色 列完成的,参与研发的工程师百余人,共花费了3年的时间。后期芯片流片也进 行了10多次。   汉芯1号还有后来者,“汉芯1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年1月,汉芯2、 3号先后横空出世。一款是24位DSP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32位 DSP芯片。汉芯系列芯片给中国的芯片设计业带来的恐怕不仅仅是“一鸣惊人”。 “真相”初露   “2005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我与做技术和做市场的同事聊天。由于汉芯 的分工很细,大家平时都不知道彼此的领域。所以,把聊天中自己所知道的汉芯 那部分串起来,大家才发现了真相。”   举报人告诉《IT时代周刊》,虽然他也是做技术的,但是偏向于系统应用, 所以对芯片研发并不了解。后来是经过负责技术研发的同事解释,他才了解真相。 “当时陈进让我去找民工磨芯片的时候,告诉我芯片上原来印的是‘上海创奇’ 的字样。要把它改成‘上海交大’。而我看见那块芯片的时候,陈进已经把它用 200号的粗砂纸磨掉了,划痕很明显。”   “现在我的手里还有一枚假汉芯,其他的9枚都在陈进手里。我的这枚已经 作为提供给专家组的证物,所以已经收存起来了。”举报人说。 第三章 汉芯之流白 意义深远   若“汉芯1号”真如举报人所言,其真伪鉴定其实并不难。凭借专家的学养, 一款无法工作的芯片和一款国外公司芯片是无法逃过他们的眼睛的。   本刊在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的网站上没有找到“汉芯1号”的数据列表,它 对于芯片而言就相当于产品功能说明书。用户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列表挑选相应 的功能,芯片设计厂商就可以对设计进行相应的修改,删减不必要的功能,以降 低芯片的成本和价格。由此而言,数据列表对于芯片设计企业推广设计是十分重 要的。然而,包括“汉芯1号”在内的汉芯系列芯片在网站上都不曾找到过相关 的数据列表。 有关汉芯的疑点继续层出不穷。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从没有量产的汉芯系列 却始终是国内各级各类项目的受益者。在《汉芯黑幕》一文中非常清晰地罗列了 汉芯系列申报和获批的项目,从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间,汉芯系共计获得有关 部门立项31项。本刊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还查到了汉芯系列申报的 10项知识产权和2项布图保护。   根据该网站公布的数据,10项知识产权尚没有公告,也不曾授权。然而汉芯 科技在项目的申报中却早已将相关知识产权悉数罗列,根据举报人介绍,陈进专 门从社会上招了很多市场销售人员,专门负责项目的申报。通常情况下,这些申 报项目的填报都有范本,只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改换一下开头就行了。 从举报人的话语不难看出,陈进显然已经谙熟于项目的申报。尤其在荣誉和 推荐信上,汉芯优势明显。由于汉芯1号在国内首屈一指,特别是经过了王阳元 等国内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项目小组负责人的鉴定,由发布会上的鉴定构成的汉 芯推荐信已然一劳永逸。   “虽然汉芯系列芯片没有实现量产,但是汉芯的知名度与陈进的公关能力, 却铺平了汉芯的项目申报之路。”举报人感叹。   2000年伊始,中国就在高呼:芯片设计是芯片业的龙头产业,应大力发展芯 片设计,实现设计产业化。6年过去了,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 扶持幼年的中国芯片设计业,然而,汉芯现象的出现,是否会给各级部门带来一 次警醒?重新审视国内的项目审核制度?弥补科研成果鉴定的漏洞? 附:为什么要举报陈进和汉芯   早在2005年12月1日,举报人就曾经向国家及地方40个相关部委寄出过举报 信,而在此后,他给陈进写了一封名为《你到上帝面前去忏悔吧》的E-mail,在 信中,举报人将陈进所犯的罪行描述一番,然后奉劝其能够在反省的前提下,向 有关部门交待自己的罪行。   “陈进是信基督教的,我希望他能够坦白的说出一切。”举报人说,“如果 陈进造假的事情现在没有人出来说,将来真的东窗事发,我们中的所有人都脱不 了干系,甚至也包括莫名其妙被牵连进去的人。更何况陈进当初编制的所谓蓝图 成为蒙蔽我们的道具,而我们浪费了整整两年的青春,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 举报人所说的浪费两年的光阴,实际上与一款PDA手机有关。   2002年举报人参与了一款PDA手机的研发。这款手机是在motolola著名的龙 珠芯片的基础上进行的。手机的系统研发已经全部完成了,投入市场需要人力和 资金,但是当时正值汉芯1号要召开发布会,这件事情就被暂时搁置。陈进当时 承诺发布会开完之后就开始筹备这件事情,然而,发布会开完了,陈进既没有派 人力,更没有资金上的投入。事情被一拖再拖,陈进给举报人的答复总是“再等 等”。然而,手机的系统研发是不等人的,由于芯片的系统研发竞争激烈,技术 更新的速度太快,系统研发成果不及时投入市场,时隔几个月,就代表原先的所 有开发必须从头来过。   “我最初愿意加入到陈进的团队,就是因为他是个务实的人,但是,汉芯1 号的发布,申报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陈进感受到了务虚给他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他为什么还要那么务实的投入金钱,到时候还不一定能有务虚得来的多。”举报 人十分感慨发布会给陈进带来的变化。当得知汉芯的整个骗局之后,原来的两个 朋友也就从此分道扬镳。   “中国自古举报的人都被视为告密者,都没有好下场。但我还是会选择去 做。”他的语气很坚定。 【牛肆】∽∽∽∽∽∽∽∽∽∽∽∽∽∽∽∽∽∽∽∽∽∽∽∽∽∽∽∽∽∽∽ ◆            英语惹了谁?   ·李献伟·   2004年12月份,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主办、 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译文》杂志共同承办的首届CASIO 杯翻译竞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花落一位 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手中。2005年6月26日的《文汇报》又出猛料:在最 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复旦汉语言文 字大赛,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 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   两条新闻一出,媒体上就涌现了一篇篇基于其上的文章,或慨叹国人母语能 力下降,或挖掘其后深层的原因。这种慨叹,这种挖掘,是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 分子对当下潮流的一种逆阻。他们的这种努力,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裨益匪浅, 值得推崇。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作者都认为国人汉语能力的降低,是因为教师 或家长太重视英语学习,而忽略了汉语学习之故时,笔者不禁有些疑问。   疑问之一:国人汉语能力的降低,为什么独独与英语学习有了干系?我们都 知道,学校除了开英语课,还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从 学时上讲,英语课并不比另两门主干课──语文、数学──多;还有,其他辅修 科目的课时总和也远远超过英语课时。按照上述作者的逻辑,学生母语水平低, 应该与各门学科都有关系,为何独独拉上英语?是不是因为其他学科涉及的是人 类共通的知识,而英语仅仅牵扯到几个英语国家?若真是这样,这种心态要么是 出于狭隘的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要么是出于极度自卑挤压出的盲目自大。行文 至此,笔者不禁想到2004(甲申)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 坛”上,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五位发起人提议、近百名政 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签名的“甲申文化宣 言”。宣言的主旨是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 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 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英语文化固然是强势文化, 但它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也应受到理解、尊重、表达、传播。对强势文化及 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的抵制,不是明智的选择。明智之士,会汲取强势文化及其语 言的菁华,来滋养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从而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疑问之二:英语真的是汉语的克星吗?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主办《北京 晚报》专栏“百家言”、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的薛涌先生在一篇 名为《现代汉语不对外语开放就会变成化石》的文章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解 释了汉语的危机:从内容上讲,汉语世界的文化创造力太弱,汉语里可看的东西 不多,于是汉语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从形式上讲,汉语是象形文字,引入外来语 时即使采用音译的办法,也面临着一个把拼音文字变成象形文字的转换;用意译 则更费时费力,根本无法跟上外来词涌入的速度。据此,我们可以推出,中文的 这种危机是自身的,与英语无关。相反,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存在、发展,倒是促 进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诚如“甲申文化宣言”所言:“文化多元化 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这一点,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德先生、赛先生产 生的社会影响,从英语对中文词汇与语法的影响,从英语国家科技、管理、贸易 对中国科技、管理、贸易的影响,都可见一斑。笔者在高校教英语之余,喜欢看 些精通中、英文的大家──像林语堂、梁实秋、王佐良、杨宪益、陆谷孙、施康 强、董桥、林行止、刘绍铭、夏志清等──的作品,发现他们以英文嫁接中文, 培植出一种枝叶婆娑、花色悦目、果实甘美的杂交体,读来实乃一种享受。下面 试举一例,与诸位共赏(该选文出自名声在大陆远不及董桥的岭南大学中文系主 任兼教授刘绍铭的文章“名网恢恢”,说的是名牌服饰对香港中学生的负面影 响):   近承一同学告知一“法母三迁”的故事。其实不是故事,应说近事。法母, 是法国文化协会来教法文的一位法国老太太。住的地方,大概是接近“名牌坊” 之类的社区。法母有在学千金,来港不久,竟受尽名牌污染,朝夕缠着法母,要 死要活的嚷道:“我要名牌书包呀!快给我买名牌书包呀!不然不但你没面子, 我没面子,法兰西也没面子!”   上乃耳食之言,故不知法母三迁到哪个角落。最合理的推想是,她个人留在 香港履行合约,却把发名牌疯的乖女遣返法国,留交修道院长老看管。此乃上策, 因人在香港,要不受名牌引诱,三迁也是徒然。这怎分教?君不见──伯爵与爱 彼齐飞Bally共Vuitton一色端的是,名网恢恢,疏而不漏。   短短三百来字,两处用了仿拟:一处是对中国传统故事名“孟母三迁”的仿 拟,一处是对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仿拟。句式有汉 语的简洁,也有英语的繁复。用词有典雅的书面语,也有随意的口头语。个中夹 杂名牌商标的汉译以及名牌商标的原文。摇曳生姿,让人忍俊不禁。仅凭中文, 如何产生得如此效果?   国人真要深究学子母语堕落的原因,应该从对学习有决定性作用的考试体系 以及整个民族高层次审美情趣熏陶等方面入手,干嘛非要拿英语说事?英语究竟 惹了谁? ◆             马当路戆大 ·张远山·     我父母都是绍兴人。祖父母三十年代中期从绍兴臬阜移居上海,父亲生在南 市天子堂街。母亲五十年代末被外祖父从绍兴柯桥卖到上海做童养媳,母亲不喜 欢那个拖鼻涕的未婚夫弟弟,逃到嫁给天子堂街一个绍兴人的姐姐家里,在居委 会找了一份工作,天天出入各家各户,包括我祖母的家。祖母看上了母亲,父亲 奉命结婚,婚后搬到了马当路。   我六十年代初出生在江浙人聚居的马当路。马当路南端,止于作为上只角、 下只角分界线的徐家汇路。马当路的江浙人心态微妙,既庆幸自己挤进了上只角, 又深知市中心的高等华人并不把这里视为上只角。上只角、下只角的差别主要是 经济收入和文化教养。马当路的江浙人大多属于城市贫民,经济状况、文化程度 濒临赤贫,比徐家汇路以南的苏北人聚居区好得有限。乡下人移民上海,通常依 同乡而居,并与同乡联姻。上海由此形成了许多籍贯相同、收入相近的聚居区。   江浙人还有近亲结婚的陋习,这导致了很高的先天弱智比例。“马当路戆大” 是邻近地区一句俚语。   马当路最好的石库门是包括四条弄堂的荣华里。我家位于荣华里第二条弄堂 的过街楼。   荣华里第一条弄堂口有一爿烟纸店,老板夫妇是浙江东阳人,表兄妹,一子 二女都是戆大。儿子是老二,游手好闲的马当路小开。他总是在小店附近,决不 走远。身穿崭新笔挺的呢制中山装,背手挺胸踱着方步,旁若无人放声高歌。他 嗓音浑厚,中气绵长,这显然与营养良好、卡路里充足有关。多年后我每次听到 帕瓦罗蒂的歌声,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这位烟纸店小开。多年后我每次看到身穿呢 制中山装的大人物,也会不由自主想起这位烟纸店小开。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以 高级呢制中山装为常服者,仅他一人。   大小姐和三小姐的智力更逊于兄弟。一旦老板夫妇忙于别务,任何一位小姐 当柜,就会出错。街坊们缺这少那,常差小孩去烟纸店买。小孩买回家,或是少 找了零钱,或是拿错了物品,父母只能再跑一趟。老板夫妇总是自认理亏,街坊 怎么说就怎么依,从不大起争执。   若是起了争执,必是不知情的过路客,通常是女客。她抱着“无商不奸”的 传统成见,再加上对“资产阶级”的时代偏见,以为不气势汹汹就讨不回公道。 老板赔尽小心,她还是愤愤不平,向围观的街坊控诉烟纸店小姐故意讹她。然而 老板夫妇口碑极佳,于是只剩下一幕后现代拼贴式的男女声二重唱:革命女同志 不依不饶、无人同情地声讨着资产阶级,烟纸店小开面带微笑、超然物外地高唱 着革命歌曲。   母亲差我去买东西,情形有所不同。并非烟纸店小姐少找我零钱,而是我从 未学会等找零钱。我只知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小姐把物品给我,我把整钱往柜 面一放撒腿就跑。小姐的脑筋哪有我的腿快?等我到家,恐怕她还没算清要给多 少找头。   有时母亲要我买两件东西。小姐先给我一件,随后转身到货柜上找第二件。 她脑子反应慢,动作又不利索。我见她转身不再理我,认定买卖已成,把整钱往 柜面一放,算是银货两讫,又撒腿就跑。不论是我没要找头,还是我少拿货品, 母亲只好自己再跑一趟。老板照例陪罪。母亲却说,不是你们小姐的错,是我儿 子糊涂。于是双方各自检讨,配以烟纸店小开无时或停的声乐伴奏,其乐融融宛 如君子国之民。   我屡教不改,母亲只能认命。没有现成零钱时,就不再让我去,要么自己去, 要么差我哥去。我哥从不出错。若是出了错,一定是烟纸店小姐的错,不是多给 了找头,就是多给了物品。   我的注意力从小不在具体事物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宛如梦游。我的恒常表 情是两眼定洋洋,一眨不眨,完全彻底神游天外。母亲说,绍兴话管我这种人叫 “天外人”。不过母亲更喜欢戏仿那句本地俚语,又气又笑地叹道:“马当路又 多了一个戆大。”   马当路戆大是马当路革命群众的欢乐之源,而我是我家的欢乐之源。父母亲 友都说,我一开口就引人发笑。我随口乱说的话,用绍兴话说都是“戏话”。但 我丝毫不明白,自己为何引人发笑,更不明白自己为何成了马当路戆大。在破除 迷信的革命年代,与父亲并非近亲结婚的母亲坚信,过街楼住户踩在穿行于弄堂 的众生头上,很不积德──这是她儿子成为马当路戆大的唯一解释。   荣华里第四条弄堂有一个居家戆大,天天衣着干净地坐在家门口,两眼定洋 洋,一眨不眨,完全彻底神游天外。每个周日午后,其父就会陪他在弄堂里打羽 毛球,不过他从未打到过球。每次他狗熊般挥拍一扑,撩个空,他就呵呵憨笑不 止,笨拙地弯腰捡起球,迈着鸭步交给父亲,退回原地,张嘴躬身,两眼定洋洋, 一眨不眨严阵以待。其父再发球,他再撩空,再憨笑,再捡球,再交还父亲。旁 观者乐不可支,他浑然未觉,其父也毫不在意。直到他捡球捡累了,游戏才告终。   另一个马当路戆大不知属于哪家哪户。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露天菜场附近 游荡。大清早街坊们在油条摊前排队,他已在那里维持秩序,不由分说把插队者 拽出来。上海人买油条,用的就是已成国家级笑柄的半两粮票。排队买油条的街 坊久站无聊,就以戏弄戆大为消遣。   苏州人问:“戆大,叫我啥?”   “爸爸!”   “嗳!乖儿子!”   排队者、炸油条者都笑戆大。苏州人拿了油条,分给戆大半根,笑眯眯走了。   戆大说话和吃油条时,并未忘记把插队者拽出来,两件事显然不属同一个操 作系统管辖。   小宁波也想讨便宜:“戆大,叫我啥?”   “姆妈!”   排队者、炸油条者、插队者都笑小宁波。小宁波气坏了,没料到戆大竟聪明 到会捉弄人,又不愿与戆大一般见识,只好自认晦气,用筷子穿上两根油条,气 呼呼走了。   一定有聪明的街坊教过戆大:想得好处,就要嘴甜。看见男人,就叫爸爸。 看见女人,就叫姆妈。戆大分不清男女,缺德者又多为男人。讨便宜的男人如同 玩轮盘赌,就看撞上的是奇数还是偶数。小宁波今天赌输了,或许明天早上还会 再赌。男人赌性很重,但戆大没有赌性。在计算机时代来临前,戆大已经熟练掌 握了二进位制。尽管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位制受启发于太极图是误传,但戆大的 “一分为二”辩证法,确实出自中华祖传。   那个人人神经高度紧张、惟恐被命运选中的革命年代,越剧、沪剧和上海滑 稽戏均已销声匿迹,居委会门口露天播放的九寸黑白电视机,要到七十年代末才 出现,戏弄戆大就成了马当路革命群众不可或缺的业余爱好,这使卑微的他们找 到了碧落黄泉遍觅不见的优越感。戆大是无须专业培训的天生小丑,永远的革命 乐观主义者,根本不在乎被人取乐。   戆大为正常人喜闻乐见,但乐见未必常见。不少戆大深居简出,大隐隐市。 我家所属居民小组组长的儿子,就是一位仅知有之、难得一见的隐居戆大。只有 每年的国庆之夜,那些久闻其名、未见其面者,才有机会瞻仰其尊容。   国庆之夜,人民广场要放焰火,实行交通管制。上海各处的市民不能前往市 中心,只能在自己所居的马路上观赏。好在礼花升空,远观更胜近看。夜色未降 之时,马当路上已经放满了预占位子的各种椅凳。大体每家占一排,最佳椅凳居 中。   晚饭一过,革命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全体四类分子被集中于居委会面壁思 过,一来他们没资格与民同乐,二来防止他们搞破坏。全体戆大也无一遗漏地集 体亮相,连居民小组长的戆大儿子也隆重出场,就座于居中尊位。还有无数隐居 戆大涌上街心,在照明弹般的礼花下一现真容。这个欢庆革命胜利若干周年的神 圣之夜,成了革命群众检阅马当路戆大的狂欢之夜。全体戆大仰头看焰火,革命 群众低头看戆大。   戆大们表情高度一致。戆大们不思考不发愁,面容光滑,决无皱纹,难以推 断具体年龄,仿佛长寿不老的藐姑射仙人。戆大们对同类毫无仇恨,下唇前伸, 咬肌松弛,不会像革命群众那样咬牙切齿。戆大们对世界没有贪欲,下巴耷拉, 口涎满溢,两眼定洋洋,一眨不眨看着夜空,似乎完全彻底神游天外,又似乎看 不够千奇百怪的红尘世界。   人各不同一如其面,惟有戆大千人一面。不同民族的正常人相貌迥异,但全 世界戆大都长着标准划一的统一面孔,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不过 也有例外。有一对马当路戆大是孪生兄弟,不仅都是兔唇,而且与常人的额头饱 满外凸完全相反,其脑门像勺子一样完全内凹,看着非常恐怖。后来看好莱坞科 幻片,那些异形外星人也远没有如此可怖。外星人毕竟是异类,再怎么怪异也没 有切身之感。而这对孪生兄弟却是我们的同类,其异形就令人不寒而栗。   童年时代即将终结的六十年代末,我从绍兴柯桥外婆家回到马当路,准备入 读小学。开学前几周,母亲天天带着我上班。几天后我问了一个戆问题:“姆妈, 你天天上班做同样的事情,一点也不厌烦吗?”母亲笑道:“戆大儿子,你以为 大人上班是在玩啊?你爸爸、你伯伯、你舅舅、你姨妈像姆妈一样,每天上班都 是做同样的事情。”这句话奠定了我的毕生理想:长大后我要像所有的马当路戆 大一样不上班。   这一年国庆之夜放焰火,居民小组长的戆大儿子没有出席盛会。失望的马当 路革命群众,交头接耳地传播着小道消息:那位天天出入各家各户宣讲革命道理 的母亲,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饿死了。 ◆             也谈“芙蓉姐姐”现象   ·周 晋·   一、“芙蓉姐姐”横空出世   2004年下半年,突然冒出来的“走音歌王”孔庆祥着实在美国红了一阵。尔 后孔又远征香港和中国大陆,不仅在各地频频登台,还拍起了喜剧电影,令众多 的娱乐专家大跌眼镜。许多人对这个长得和做“赛智”广告的男主角差不多的 “活宝”一夜之间走红忿忿不平,觉得这个社会真是“变态”。后来,台湾也冒 出了个“八卦女王”许纯美,闹得整个台湾岛沸沸扬扬(以前还有个许晓丹)。 如今,当孔庆祥、许纯美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时,中国大陆的“芙蓉姐姐” 于2005年年中横空出世,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令孔庆祥、许纯美等 自叹“小巫见大巫”,自觉难以“媲美”和望其项背。在芸芸众生的各色眼球中, “献丑”、“卖丑”正在成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世界新潮流。   “芙蓉姐姐”的真名叫史恒侠(注),今年28岁,陕西省武功县史家村人, 1996年考入位于陕西汉中的陕西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后,史恒侠以考入“清 华”、“北大”的研究生为人生目标,但一直没有成功,遂成为长年游荡在北京 “清华”、“北大”校园之周边地带的“边缘人”。   “芙蓉姐姐”一词源于史恒侠写过的一首赞美芙蓉花的诗,她也自诩为“清 水出芙蓉”。史恒侠的出名起因于她以“火冰可儿”为网名,坚持不懈地在清华 和北大的BBS上狂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以令人生畏的激情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与 其玉照交相辉映的激扬文字。她称自己:“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 质(以前的同学评价我的原话),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 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 真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芙蓉姐姐”虽然姿色平平,其玉照也不施粉黛, 不布光影,不挑背景,不择手段,重在以“清水出芙蓉”的自然感来展示其容貌 和身材。久而久之,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史恒侠渐渐为清华和北大的学生群所 熟悉,并昵称其为“芙蓉姐姐”。   在这网络偶像和“呕像”双雄并立的新时代,“芙蓉姐姐”固然吓跑了很多 人,也渐渐吸引了很多看热闹和乐于效法的人。有心人、无心人和平面、电子媒 体更是半真半假、有意无意地将她炒得热火朝天,曾有一天同时有5000多人同时 在线专等“芙蓉姐姐”贴上她的最新照片(不知这可否申请“吉斯尼世界记录大 全”)。芙蓉姐姐终于大大出名了,于是乎原本一段高校BBS上的“笑话”,迅 速狂飙为举国谈之的“芙蓉现象”,演绎成大陆“网坛”的“经典”神话。在现 实中屡屡受挫的“芙蓉姐姐”,终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迅速地构建起自己的成 功法则。   如今,网上有专门设立的“芙蓉姐姐音乐、芙蓉姐姐照片、芙蓉姐姐视频” 网站,将“芙蓉姐姐”自娘胎里出来后的所有大事全部记录在案,不仅有其出生 日期、身高体重、身形三围、血型星座、气质爱好,更包括其何年何月何日出过 车祸、因辞职与男同事发生肢体冲突而受伤诸等事项,巨细无遗、无所遁形地呈 现给好事的芸芸网民,连国家主席、政府总理都难享有此等“殊荣”。网上还有 免费下载的动画《芙蓉姐姐》,更有新谱的歌《芙蓉姐姐进军歌坛》等等,俨然 好莱坞的大腕明星,令人叹为观止。   二、褒贬交织 正反两面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全世界至今记得的名言:存在就是合理。 “芙蓉姐姐”能够迅速走红,证明了她的存在已被部分人接受,所以是合理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合歪理”)。对“芙蓉现象”这类“新生事务”,永远 都会有褒贬交织、正反两面的不同意见。我从各种平面的、电子的媒体中搜集和 归纳整理出了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正反面意见,再加上我的观点“立此存照”。 或许不要很久,最多五年吧,“芙蓉现象”就会成为社会学家和“博士后”们争 相研究的对象。   1. 反面意见   “如今是流行恶俗的时代,是一个反叛的时代。”   “是这个卖弄风姿的女人愚弄了大众,还是大众在愚弄她呢?”   “作为个体的‘芙蓉姐姐’们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互联网这个 虚拟世界的畸形产物,她们可以短时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但她们不会被见容于 现实社会。”   “在大多数人看来,芙蓉姐姐是一个有自我认知障碍的人,当媒体把芙蓉姐 姐当猴耍的时候,她逐步堕入了媒体所设的一个局。她除了自信(或自恋——周 晋注)外一无所有。”   “突然意识到芙蓉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世界中的芙蓉姐姐。”(未免“叫 ‘芙蓉’太沉重”了点,“芙蓉”可担当不起啊——周晋注)   “好好对待芙蓉姐姐吧,因为她的命运就是我们命运的寓言。如果我们能帮 助芙蓉姐姐渐渐接触大地,也许我们能找到我们整体救赎的可能。”(同样是 “叫‘芙蓉’太沉重”了点——周晋注)   2. 正面意见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献丑的权利,九成也没有说真话的权利。”   “敢Show自己,还能Show得与众不同,那也是要真功夫的事情。”   “喜欢她拿自己‘开涮’的气度,敢于铤而走险,不惜舍身饲虎的精神,让 众网友嘻笑谩骂,专门跟‘美’过不去。几个国内的兄弟跟我说,看了‘芙蓉姐 姐’的照片晚上作恶梦,看多了还有审丑疲劳。”   “大家都在抱怨中国好久都没有见到这么一个出色好玩的女性喜剧明星了, 现在有了‘芙蓉姐姐’奋不顾身地跳上台表演,大家应该高兴啊?看见她窜红, 有些丑男丑女、庸男庸女就嫉妒,‘早知道我也上照片’,有些粗俗的就破口大 骂,把芙蓉当作泄愤(粪)的管道,而老夫子们照例要摇头叹气,感叹人心不古。 其实你叹什么气啊?天下之大,地球上有六十亿人口,不同趣味的人表现表现有 什么可怕的啊?你不喜欢,你闭上眼不看不就完了?如果大家看了以后忍不住要 笑,为了利己又为什么不能宽容地笑笑呢?别一天到晚地一副‘苦大仇深’的尊 容,老象跟谁过不去似的。”   其实人的心态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凡人都向往名成利就,只是绝大多数人不 敢象“芙蓉姐姐”那样无所畏惧,敢于抛弃一切世俗的顾虑去“抛头露面”。这 些凡人怕被人抨击为“不自量力”、“赖蛤蟆想吃天鹅肉”,怕被唾沫淹死。所 以“五十步”不要笑“一百步”。记得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世界是由傻瓜 和疯子创造的”。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多少都要有点“唐·吉诃德”式(也是 “芙蓉姐姐”式)的向风车挑战的无畏精神。当然,你也尽可以保留你对某人不 择手段地追求成功的不同看法,世界是多元化的。(周晋的观点。是否“具有代 表性”?)   为什么颠覆社会审美标准的人物层出不穷,并为不同国度的年轻人所接受和 推崇?这个问题并不象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年轻人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的 社群,有社会上其它年龄层的社群并不认同的价值和观念,这就是“代沟”。 “代沟”或许永远也填不平,正如二者之间的年龄永远也不可能相同一样。以 “平常心”看待这种“代沟”,是其它年龄层的社群看待年轻人的最正确的心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会自己去填平这一“代沟”,不劳别人操心。如果换作 我们是年轻人,或许我们也会热烈追捧“芙蓉姐姐”。(周晋的观点)   三、“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据说现在大陆上有关芙蓉姐姐的消息已经统统被封杀。其实,如今海峡两岸 的人都被政治搞得神经兮兮的,很多原本是平平凡凡的事情一经大众口耳相传, 传媒再随之起哄热烈炒作,逐渐就冒出了“阴谋论”,“国外势力”、“破坏安 定团结”说,令当局者瞪大了警惕的眼睛四处张望、竖起了长长的耳朵八方打探, 好像狼真的来了。其实,给“芙蓉姐姐”十个脑袋也想不到去“勾结国外势力”; 给国内媒体十颗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去“破坏安定团结”。   有位网友说得很透彻:“早在八十多年前,鲁迅就说过:‘群众——尤其是 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热闹、看戏一向是属于中国人的一种奢靡、 游闲的娱乐,甚至称其是一种民族习俗也不为过。八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发展了, 时代前进了,网络出现了,但看客依然是看客,只是看客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 成千上万地涌进了网络。”   “在一个有看客有演员的地方,必然需要主角的存在,否则这日子便过得没 有高潮,没有精彩,没有活力……于是一个又一个网络中的主角或主动挺身而出, 或半主动地被隆重推出。于是网络中的高潮一拨又一拨地风起云涌,于是网络中 始终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人气冲天。从木子美到竹影青瞳到流氓燕到红衣主教 到今天的芙蓉姐姐,网络的女主角‘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而看 客们本着‘看戏不入戏,难于成大器’的原则,不光要看得口水直下三千尺,同 时还必须唾沫横行八万里。看客和主角便在这样热闹喧嚣中得到了看与被看的满 足。试问,在这成千上万的看客里,究竟有几个是真正喜欢芙蓉姐姐的?又有几 个是真正痛恨芙蓉姐姐的?充其量,芙蓉姐姐也只不过是网络娱乐的一个代名词 而已。”正如一位北大同学所说:“(‘芙蓉姐姐’)的照片和‘美’之间的反 差越大,越有喜剧效果,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起哄叫好的人就越多”。一位清 华的学生说:“大学把好几万无聊的人关在一起,为了排解枯燥生活中巨大的压 力,大伙需要有像‘芙蓉姐姐’这样的人来调剂和放松”。   再说,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社会中, 总有丑小鸭想一夜之间变成天鹅,总有麻雀想一步登高成为凤凰。平面和电子媒 体更不时需要有热烈炒作的话题才能生存发展。“芙蓉姐姐”与媒体可谓一拍即 合,是共谋共生、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对“芙蓉姐姐”和“芙蓉现象”,实 在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她和它都会自生自灭,逐渐随“市场规律”淡出人们 的记忆,“退出历史舞台”。按照“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规律”,肯定有 “牡丹姐姐”、“菊花妹妹”,“松树哥哥”、“柳树弟弟”们“继承‘芙蓉姐 姐’的‘遗志’”,奋不顾身地跳上台来卖力表演。可惜他们都不能“各领风骚 数百年”,能当红两个月就很不错了,因为如今是“一天等于二十年”。   所以,许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 之”。   注:这名字就起得好,确实是名如其人,是“网史上持之以恒的大侠”,她 爹妈真是大预言家。还不是平常的“须眉”侠,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侠,是 搅得整个大陆“网坛”“周天寒彻、九州震荡”的大侠。 【丝露集】∽∽∽∽∽∽∽∽∽∽∽∽∽∽∽∽∽∽∽∽∽∽∽∽∽∽∽∽∽∽ ◆               宇老爷子   ·杨文凯·   宇老爷子走了,就在新年刚过的1月8日。他是基督徒,送别仪式在教堂举行。 不少侨界的朋友,还有留学生参加了仪式,教友们组成唱诗班为他唱响了安魂曲。 我没赶及送别,回想起老爷子与我交往中的音容笑貌,心里感到非常寂寞。听说 他最后大半年与病斗得很苦,临终时人瘦得不行,我想自己未必有勇气去面对并 记取他最后的面容。错过了,或未遗憾,在我心中永远留下的是他的慈眉善目和 鹤发童心。   宇老爷子,本名宇明忠,他是在日本完整走过战后60年的为数不多的老华侨 之一。我对老爷子当面称为“宇先生”,背后呼为“老宇”,曾为他写过一篇短 小的采访记,形容他“玩的就是鹤发童心”。老宇是我迄今结交的岁数最大的忘 年朋友,但谈话之间基本没有年龄代沟和思想隔阂。老宇常会主动找我,谈一些 他知道的,或他关心的事,但我每次都直奔采访主题,没能匀出更多的时间去听 他的怀旧故事──作为他的小朋友,我是不合格的。老爷子身后讣告称,他生于 1922年,享年83岁,但他曾经亲口告诉我生于民国8年(1919年),该是享年86 岁。至于哪个年龄更切实,已经没有必要再追究了。   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宇老爷子于“五四”运动爆发当年出生在东北奉天,经 历过张作霖、张学良和伪满时代。1940年代初,年轻的宇明忠去了上海。台湾光 复后,他又从大陆去台湾做生意,闯荡江湖。1946年,宇明忠来到日本,经历了 各种社会事件和人生变化,可谓阅历丰富。宇明忠在战后把台湾水果运到日本卖 给驻日美军,主要做凤梨和香蕉贸易,搭上了战后日台贸易的头班车。他曾任新 兴贸易株式会社驻台北支店长,又任东方实业株式会社社长。   老宇跟我谈起战后在日本跑马圈地的时代,显得意气飞扬,充满了战胜国侨 民的骄傲。他说当年获得联合国军司令部GHQ批准,曾经动用台湾海军舰艇帮他 运水果,一切听起来都那么富有传奇性。当时,日本一片废墟,国民生活非常困 苦。银座的松屋百货店,是美军专卖商场,门槛特高,不许普通日本人进入,只 为外国人开放,其情状有类于中国早年的友谊商店。与之相对的民间市场,则有 上野的“American 横町”。宇明忠身为战胜国侨民,手里有钱,在松屋进出自 如,也帮日本人代买一些紧俏生活用品。他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年轻时就 有了迹象,且秉贯一生。老宇是性格开朗而豁达的人,对人对事充满好奇心,终 生乐于接触、交际、尝试新事物──通俗地讲,他也是玩性很浓的人。他曾风趣 地告诉我,自从台湾光复以后一直到在日本结婚为止的13年间,他住在旅馆,吃 在饭馆,玩在戏馆,泡在酒馆,乐在茶馆,去过妓馆,就是没有看过国立艺术馆。 听老宇说起属于他们的那个黄金年代,即使已有“白头宫女说玄宗”的沧桑味道, 但总是令人羡慕的。   我看见过中年宇明忠的照片。全身西装笔挺,头发油光可鉴,是精明商人兼 社会玩童的标准像,那是他在台湾地区青果输出业同业公会任职时期的留影。现 任日本参议院议员莲舫出身台湾,祖母陈杏村曾是该同业公会理事长,长期主导 台湾面向海外,尤其是面向日本的香蕉出口贸易。莲舫之父谢哲信留学日本后也 从事香蕉生意。宇明忠与他们为伍,在日本的台湾系侨界人头熟,面子广,颇得 人缘。   老宇每次与我见面,大都选在新宿的东京大饭店。他头戴礼帽,身穿大衣, 手拄拐杖,匆匆走出电梯的模样,给我印象很深。老宇年过八旬了,可看上去身 体硬朗,思路也很清晰。他一丝不苟的绅士派头,都是年轻时留下来的吧。老宇 津津乐道东京大饭店的创业史,每每说着说着就扯到他与侨界大佬,也是东京大 饭店创办人李合珠、林丽美夫妇的交往。他说自己是东京大饭店最早一批会员, 消费可以优惠打折等等。老宇是看着李家千金李纯京长大的,可东京大饭店现在 的经营主力已转向了第三代,而他还惦记着他们的时代和当年的风光。   晚年老宇积极赞同两岸走向和平统一,也是日本和平统一促进会的成员。老 宇的个人力量尽管微薄,但他愿意为此奔忙,且乐此不疲。听说老宇是旅日台湾 侨界中不具政治偏见,最早与中国驻日大使馆接触往来的人;也听说他提出过 “支那”的称法不妥等问题,但一切有待考证。有一次,我们在高圆寺见面,他 骑着自行车风尘赴赴地来,又如风般地去,我看着他的背影颇觉担心,但又为他 的朗健而高兴。那一次他在茶室里对我说了一大堆“二·二八”历险记。   他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时,他就在台北西门町,亲眼见证了事件 过程。当年国民党把精锐派往东北打内战,让一些衣冠不整的残弱部队去接收台 湾,素质低下,治理无方,引起了台湾驻民不满。“二·二八”事件的第一波骚 动,其实已经平息了,但街市上出现了一批地痞流氓式的人物,再次挑起骚乱, 终至引来国民党军大开杀戒,而领导暴动的谢雪红等台共领导人则逃回大陆。我 理解老宇的意思是想说,“二·二八”事件是有原因的,台湾人不能把冤气全部 出在国民党头上,把仇恨全部记在外省人账上。至于那些挑动事端的地痞流氓, 究竟是当地社会的好事分子,还是国民党委派的,还是谢雪红等共产党人组织的, 老宇就说不清了,但他确实看到了。我曾与老宇相约,等下一个“二·二八”纪 念日来到的时候,请他好好整理一下思路,我帮他写一篇“二·二八事件亲历记”, 但这个约定永远无法实现了。老宇已经与我们天人永隔了,在20年来日本最寒冷 的冬天里。   我曾把老宇称为“日本第一老爷子”。我认为,白眉鹤发是他最富特征的造 型,童心不已是他最生动的性格。老宇爱唱戏玩票,有民国遗风,他是成立50多 年的“东京票房”最年长的会员。长年的业余戏剧生涯,让他心明眼亮,触类旁 通。过去十年多来,老宇频繁活跃在日本的广告和影视节目里,客串过各种老人 角色。举凡日本影视中的中国人老太爷、老教授、老农民;中国影视剧中的日本 人老社长、老爷子、老家伙,都会找上宇明忠。老宇自诩道:从70岁到90岁的各 种老爷子角色,他都能成功客串,无需刻意化妆。人一到片场,叫哭就哭,让笑 就笑,说唱就唱,很受欢迎。晚年的老宇在“中华艺能”、“稻川素子事务所” 等演艺经纪公司长期登录,热心参加各种演艺和社会公益活动,这在80多岁的老 人中并不多见。   老宇晚年比较得意、也比较有影响的两次出演,分别是中国当红电视剧《粉 红女郎》和日本朝日电视台建台40周年纪念剧《流转的王妃》。《粉红女郎》有 一段内容讲四位疯姑娘来日旅游,老宇客串扮演一位日本老社长,在女主角离开 日本前,告诉她一些人生经验。在《流转的王妃》中,老宇扮演一位土气十足的 东北老农,与出演王妃的常盘贵子配戏。在富士山麓的摄影现场,老宇换上破棉 袄,不必化妆,已俨然是半个多世纪前典型的中国老农。老宇最大的本钱,就是 岁月刻在他脸上的印痕。老宇在现场拍过一张纪念留影,他柱着拐杖端坐正前, 常盘贵子站在他身后笑嘻嘻地,一幅尊老的模样。老宇给我看照片时,流露出孩 子般自豪而满足的笑容,使我难以忘怀。   在老宇身后,大家都回忆起他生前从不求人,却一辈子帮人的好处──这样 的古道热心肠,于今已是稀罕物。老宇在日本定居长达一个甲子,其间照顾、担 保了许多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或来自台湾,或来自大陆,在老宇心里反正都是中 国人。出席送别式的台湾系华侨联合总会会长徐文和先生,据说当年也是由老宇 保来日本的。   记得有一次,老宇很紧急地找到我,出示了很多材料,揭露日本的语言学校 以不成文规定向中国大陆的就学生收取50~60万日元保证金。名义称,如果学生 完成两年学业,将如数退还,但校方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苛扣保证金,甚至在最后 不了了之。这种收费在日本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依据,而且只针对中国学生,有 歧视成分,每年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损失难以估计。老宇对这种现象非常气愤, 又担心学生损失惨重,因此自己整理出材料四处奔走。我想,他肯定是从受他照 顾的学生中了解到这种情况的。我后来按他提供的材料写了报导,但媒体的作用 仅止于呼吁,没有从行政乃至法律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对此耿耿于怀,他找到有关部门去提醒、投诉,但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如今的 社会,谁还会注意到一个老人为留学生提出的呼吁──80岁的人还关心着20岁一 代的事,真不容易。   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能在各种场合见到喜欢穿老式唐装的老宇了。一个看尽 世事变迁,充满游戏精神和乐观心态的人生落下了帷幕。人们常说,老人就像小 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都有返雏现象。我觉得老宇就是一个快乐可爱的 小老头,他喜欢热闹,喜欢参与,热爱与年轻人交流,热爱吹拉弹唱的怡然自乐 的人生。我与老宇交往有限,与他的家庭素不相识,不过是他人生大戏中的几个 小片断。我听到老宇走了,备感突然,又非常苦涩──他也是我所结识的华人朋 友中第一个离开的。唐代李白说过:生者是过客,死者是归人。我愿意相信老宇 是功德圆满地归去了,等待他的有往生的大欢喜。   老宇的一生见过世面、尝过苦乐,没有壮绝的事功,没有惊人的伟迹,但他 快乐着并充实着,给与周围人许多帮助和感染,这已经足够了。我平生没有为死 者写过纪念文,也没有资格来纪念老宇,因为年纪尚小,对他还有太多的不了解。 但我回想起与老宇交往的点点滴滴,还是不自禁提起了笔,用这种方式来回报老 宇愿意交我这个小字辈朋友的真实情谊。   我以前有事就挂电话到老宇家里,开口便问“宇先生在不在”,然后就会听 到老宇苍劲而响亮的声音。如今,熟悉的声音消失了,慈祥的灵魂飞升了,我只 有在过往的文章和报导中寻找老宇的音容笑貌,重温老宇的鹤发童心。 (寄自日本) ◆              血 契   ·安 婆·   乾隆十八年芒种那日,安州千佛茶庄老板张安和往常一样早起,沏好一壶千 佛雪芽,正欲清心静气好好享受一番,突然听得门口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过了一 会儿,仆人来报,说京城陈大老板家的大管家送银子来了。张安听了,不由心中 暗自赞叹,这陈大老板果真是个守信之人,也是个心急之人,原本说的夏至过后 来付余款,却不想小满节就来了。忙起身去迎,仆人回话说大管家放下银子已经 走了。   “这怎么成,赶紧留住,让我好好款待。”张安急忙追出去。只见大管家在 前面边走边流泪,张安心中诧异,一边喊叫,一边急追。大管家也不理他,到了 安州河堤上,突然纵身而起,跃入河中,一个漩涡,就没了踪影。张安惊呼一声, 瘫软在地上。   被仆人们扶回家中,整整一日,张安都枯坐在那里,呆若木鸡。   这陈大老板是京城开有最大的茶叶行,是天下有名的茶叶商人,生意都做到 了乾隆皇帝那里。陈大老板与张安的生意往来,可以上溯到两人的祖父那辈。每 年立夏,陈大老板都要和他的大管家带着马队,不远千里赶到安州,从张安的千 佛茶庄采购千佛雪芽和那叫做千佛吼茶的茶中极品。对于陈大老板来说,专程前 来安州,其实只为千佛吼茶,那千佛雪芽,只是捎带的生意。因为有了那千佛吼 茶,他才可能做成皇帝的生意,也就是说,那千佛吼茶,是专供皇帝品尝的。   “吼茶一盏,白银十万”,说的是千佛吼茶的名贵。所谓物以稀为贵,这千 佛吼茶,贵就贵在它的稀少,难以获得。在安州,唯独张安能依照祖传秘法制出 此茶,但是产量极少,每年多不过一斤,少则二三两。   千佛山多崇山峻岭,那些用以制作千佛吼茶的茶叶,出自千佛山特有的一种 茶树,名叫崖茶树。此树都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只靠雨露存活,所以树龄千 年,树干也不过酒杯粗细。   每年春分过后,万物复苏,花草树木,都开始绽放嫩芽,那崖茶树也不例外。 此时,张安就背着一大口袋上好的蜜酥果子进山了,到清明才下来,怀中揣着的, 就是那鲜嫩的崖茶。张安是怎么采得崖茶的,一直是个秘密。因为那悬崖峭壁, 人根本无法靠近,曾经有人在身上捆了绳索,要垂下山崖去采那茶叶,结果粉身 碎骨。   谷雨时节,陈大老板就来了。这年同样,依照惯例,先交易了千佛吼茶,再 交易千佛雪芽。较之往年,这一年的千佛雪芽在成色上要好许多,陈大老板看得 欢喜,就多要了十几担,但是囊中银子不够,于是约定等回了京城,在夏至过后, 叫大管家过来将余款付清……   现在大管家将余款送来了,一句话没说,就投河自尽了。这是为何?张安思 忖再三,决定立即起身赶赴京城,要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安赶到京城,听说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陈大老板的茶叶行已经关门。张安 找到陈大老板的府邸,通报了姓名,求见陈大老板,谁知道竟然被下人轰了出来, 而且还受到一顿责骂,说他是“奸诈之辈”。受了骂,张安感到十分窝囊,自己 世代生意人家,将那“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诚实守信”当作金子打的 颜面,更将那“信用”二字当作生存的性命。如今竟然被人这般辱骂,心中愤恨 难平,于是高声喊叫,求见陈大老板,要他给个说法。   门开了,一老仆出来,回话说陈大老爷已经不在了,见不着了,请他回去。   “不在了?”张安惊愕地问。   “陈大老爷已经被你的那千佛吼茶害死了!”老仆说着,泪如雨下。   张安惊得差点跌倒在地。老仆人告诉他,陈大老爷将千佛吼茶带回京城后, 赶紧送往皇宫。乾隆皇帝得知千佛吼茶到了,欣喜得很,叫赶紧沏上来品尝,谁 知道才一入口,乾隆皇帝就将茶盏摔了,一屋子太监宫女吓得魂飞魄散。乾隆皇 帝阴沉着脸,叫宣陈大老板觐见。   见了陈大老板,乾隆皇帝叫将茶叶退还给他,怒斥道,“我也算是你们家的 大买家、老主顾了,给你万两白银,你竟用这等草茶野茶来欺瞒!咳,只可惜你 祖辈的金子招牌,被你毁了!”   回到家中,陈大老板亲自沏了一盏千佛吼茶,品尝了一口,就哀叹不止。随 即叫了大管家,吩咐了尽快到安州和张安了结余款的事,然后叫人将茶叶行关门。 当日夜里,陈大老板就自尽了。   张安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安州,一场大病,半年后方愈。病愈后,张安上了千 佛山,都以为他是去查看山上的崖茶长势,做那来年制作千佛吼茶的准备。半月 后,张安下了山,谁知道一下来,又是一场大病,这场病,直到第二年惊蛰才好。   眼见春分将至,采制千佛吼茶的时节快要到了,张安去了安州宏盛糖果铺子, 要定制三十斤上好的蜜酥果子,春分那日要。这宏盛糖果铺子,名号和千佛茶庄 一样老,一样享有盛誉,而且两家也不知道从哪辈起,就是生意上的老交道。   春分到了,见张安没有来取蜜酥果子,宏盛大老板就亲自送了过来。见宏盛 老板亲自上门,张安叫人摆下酒菜,说要与宏盛老板好好喝几盅。   连着几壶酒,宏盛老板见张安还没有停壶罢盏的意思,心想这张安这人怎么 成了贪杯之徒了?不禁担忧起来,“老兄,你明日可还要上千佛山采崖茶的啊, 今日喝这么多,就不怕误事么?”   “咳!”张安叹息一声,“没了猴子,我还采什么崖茶啊!”   “你说什么?”宏盛老板大惊。   张安只是叹息。   在安州,只有宏盛老板知道张安制作千佛吼茶的秘密。千佛吼茶,其实它的 真正名字应该叫千佛猴茶,因为这茶叶,都是猴子采摘下来的,因为猴茶不好听, 就叫了吼茶的名。宏盛老板之所以知道这个秘密,是因为张安每年都要从他那里 购买很多蜜酥果子,拿上千佛山去喂猴子。也不知道从张安的哪一辈祖宗起,他 们和猴子做起了生意。──从宏盛那里购得上好的蜜酥果子,拿去喂那些猴子, 作为交易,那些猴子在每年春分清明两个时节里,冒险为其从悬崖峭壁上采摘崖 茶,这世代世代下来,就成了铁打的契约。   “现在这契约悔了!”张安叹息说,不知道那些猴子怎么了,去年春分清明 两个时节给他采摘的茶叶里面,几乎没有崖茶,都是些平常的草茶,野茶。因为 他太相信猴子,所以制作出来也没品尝,就卖给了京城茶商陈大老板。陈大老板 因为太相信他,也没查验货色,就送往了皇宫。当朝乾隆皇帝是位吃茶的高人, 也一直在吃千佛吼茶,所以一吃就吃出来那万两白银购买的千佛吼茶,不过是野 茶草茶,以为陈大老板故意欺哄他,当堂一顿训斥。见自己祖传的“诚信”招牌 悔于自己手中,陈大老板愧疚难当,自杀身亡。而与他同来安州购买茶叶的大管 家,也因为自己疏忽了验货,失了职责,感到万分愧恨,投河自尽……   张安说,就在他病好之后,去了千佛山上,将拿去喂猴子的蜜酥果子掺了毒 药,那些猴子抢而食之,结果尽数被毒死。埋葬了猴子,他也准备跳下山崖,可 就在那一瞬,感觉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说到这里,张安看着宏盛老板。宏盛老板坐如针毡,满头大汗。张安叹息一 声,斟满酒杯,邀宏盛老板共饮,宏盛老板端着酒杯,那手颤抖不已,酒撒了一 桌子。   “我想那猴子虽为畜生,但是深知交易之公平,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绝 无奸诈之心,更不懂短斤缺两,坑蒙欺骗。它们之所以给我野茶草茶,必定是我 什么地方没做对……或者是,货当值价?”张安盯着宏盛老板,不再往下说了。   宏盛老板哪里敢和张安对视,他根本坐不下去了。张安站起来,从他送来的 蜜酥果子里抓出一把,放在桌子上,拈起一粒,塞进嘴里,嘎巴嘎巴地吃起来。 吃完,说道,“我父亲死的时候,一再嘱咐我,和猴子交易的蜜酥果子,一定要 在宏盛购买,因为只有宏盛的蜜酥果子才最为正宗,不会搀假,咱们两家多年的 生意交道,却悔在你的手里啊!”   宏盛老板听到这里,长声悲叹,潸然泪下。宏盛老板的爹在去世的时候,专 门将他叫到跟前,不仅告诉了他制作蜜酥果子的秘法,还说了做生意的绝技:诚 信!说只有诚信,才可能使宏盛的金子招牌永远铮亮,使得宏盛的生意,千秋万 代下去。   “制作蜜酥果子的方儿,我也知道一些,必须是上好的蜂蜜,上好的花生仁、 核桃仁、芝麻……可是你为什么……”张安捂着胸口,感觉到心中一阵疼痛,犹 如刀搅,这疼痛让他说不出话来,扶着桌子,只是喘息。   “我只道你是拿去喂猴子的,而且当时上好的蜂蜜和花生核桃价格太贵,就 换作了普通原料,以为那不过是猴子嘛,不会计较。咳,没想到啊!没想到啊!” 宏盛老板捶胸顿足,悔不当初。正这时,张安从怀中抽出一把刀子,猛地一下刺 进胸口,只见鲜血喷涌如虹。宏盛老板大惊,忙上前将他抱在怀里,哭泣道: “你这是为何啊?”   “这是为何?”张安惨淡一笑,断断续续说道,“只因你贪图一时的小便宜, 毁了猴子、你、我、陈大老板四家世代相传下来的铁打的契约。作为生意人,我 已经失信于人、于猴。没了信义又哪里有生意?生意都没了,我留下条性命又怎 么苟活?”   言毕,张安闭上了眼睛。   宏盛老板从张安的胸口抽出刀子,使劲往自家胸口一捅……   烛火摇曳,一屋子的血光。 ◆           寻找家园──友叙事之一  ·黎日工·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富兰克林:哪里有自由,那里就是我的天地     (Where liberty is, there is my country)   今晚的一通电话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首先想到德国的海德堡,到过的人都说那里的风景好。遗憾的是我十几年 前第一次到海德堡却没有时间游览,而是急着去拜访一对中国夫妇,男的叫秋生, 女的叫紫风,如何认识他们说来话长了。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安徽乡下到上海谋生的。从一九五九年秋开始 安徽农村闹起饥荒,一些亲友来信说家中已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要求接济。那 时我经常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一起去排队买大饼、粢饭之类食品,买回后母亲把 它们晒干,分寄危急中的亲友。有一天收到一封信,父母看后长吁短叹,原来信 中提到一个人陈希林饿死了!陈叔早我父母一年来上海,卖烘山芋为生。一天, 我父路过他的摊子,时值寒冬,陈叔见父亲身上仍穿着单衣就叫住父亲在炉边暖 和一下。他又从炉里夹出一个热山芋叫父亲吃。父亲吃完道谢一声就准备走,陈 叔突然脱下棉衣要父亲穿上,说:   “我好歹还有一个炉子,棉衣你穿去吧!”   父亲说岂有此理,坚不肯受。陈叔红起脸来,大声道:   “那好,让我一把火烧了它吧!”   说着当真要把棉衣塞进炉中,父亲见状只得抢来穿上。从此,陈叔成为我家 至友。一九五一年春,陈叔突然来辞行,因为乡下土改分得十几亩地,陈婶一人 顾不过来,他决定回乡种田去。那时陈叔在纺织厂已有一份机修工作,可是陈婶 因水土不服不能来上海生活。陈叔原是种田好手又有务农为本的思想,就萌发了 归根回家的念头,我父母劝也劝不住。时至一九五九年,乡下亲友认识的不认识 的,雪片一样来信要求接济,唯有陈叔从未来过一封信。现在突然看到陈叔的噩 讯,我父母怎能不悲痛?父母一面自责疏失,一面赶紧接济陈叔留下的寡妻孤女, 那孤女就是紫风。   一九六一年夏天,农村情况略微好转一些,我陪身患不治之症的母亲回老家 探亲,母亲想与那些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亲人们见最后的一面。舅舅带了一个 叫秋生的到乡汽车站来接我们,舅舅趁秋生不在边上时说:   “他是黄庄地主黄守土的儿子,全家饿死只剩他一个了,房也倒了,太可怜 了!我让他住到我家。”   秋生年龄比我小,瘦得像个猴子。他用一根扁担把所有的行李挑了,我怕把 他压坏想帮他拿一些东西,他坚决不肯,鼓着气红着脸一挑,走得老远。半路上 走过一片村庄,空无一人。舅舅对母亲说:   “那是祝家岗,全村饿死一个不剩。你还记得祝大牯牛祝光顺吗,他死前趴 在地上啃泥土,双手抠地抠出道道血坑!”   我看那祝家岗只剩下几排泥巴残墙,有的上面还有窟窿,原来是装门装窗的 地方。村庄四周长满高高的杆状野草,母亲说那是黄蒿,田地荒了就长黄蒿。舅 舅叹气道:   “这几年风调雨顺,那有天灾!都是共产党作的孽!”   母亲赶紧拉住我手关照:   “回上海后千万不能讲这种话,要杀头的!”   我勉强点一点头。秋生看到后,趁母亲与舅舅说话,对我轻轻说:   “今天晚上我有一样东西给你看。”   我心里想,他会有什么宝贝呀?   到舅舅家吃晚饭时,舅妈端出两碗黑乎乎的大麦糊,一碗腌缸豆,一碗煮免 肉。我饿极了,捧着从未吃过的大麦糊就喝,也不觉得难吃。舅妈看着放下心来, 又扳下一条兔腿塞到我碗里,说:   “尝尝秋生为你们来打的野兔!”   我狼吞虎咽吃完就去找秋生,原来他和舅舅在后园里吃饭。一看,他们碗里 都是野菜南瓜糊。我这才明白舅妈安排我和母亲先吃的原因了。母亲有病应该吃 好一点,我可不愿这样,就对舅舅说:   “明天我要和秋生一块吃!”   舅舅挥挥手笑道:   “城里小孩胃嫩,吃不得的……”   我转身想回屋把剩下的兔肉端来,秋生一把拉住我说:   “舅舅和我今天也有肉吃呢!”   说时,舅妈端来一碗,碗内有五、六个小孩拳头大的肉团。我从未见过如此 雪白颜色的肉,瞪着眼看。舅舅笑说:   “这东西你更吃不得了!没见识过耗子肉吧!秋生今天早上捣了一个鼠窝。”   这时我才发现肉团有角,是斩去鼠脚留下的。我天生害怕老鼠,不由打了一 个颤。我问秋生:   “你要给我看的东西就是这个?”   秋生摇摇头。他三口两口把饭吃了,就拉我走进他屋里。他从角落搬出一个 很旧的纸箱,打开箱子都是一些封面破了的课本。他把书一叠叠放到床上,从箱 底取出一个比课本开面大的布袋,布袋两面都印有图画和文字。秋生指着图文贴 着我耳朵说:   “看,这是蒋光头中华民国的国旗,这印的是‘告中国大陆灾胞书’……”   我看那旗子上面果然有颗十二角形,想起在镇压反革命展览会上看到过同样 的旗子,都是抄家时抄出来的,我这么一想就生出几分害怕。可是秋生越说越起 劲:   “这袋子是台湾飞机撒下的,我打野兔时检到的,里面装满饼干、肉干……”   “台湾飞机能飞到安徽?”我疑惑地问。   “能。我一个远房表兄在海军服过兵役,他秘密告诉我台湾飞机可以沿长江 江面偷偷飞进内地,因为飞得低,高射炮打不到。”   秋生点起油灯,递过袋子让我仔细看。那是用细麻织成的很结实的袋子,记 得某处还印着“陈诚”的名字,当时我也不知道陈诚是谁。看着看着,祝家岗祝 大牯牛饿死时的惨状出现在我眼前,当时如果他也捡到这袋子不就有救了吗?我 仿佛看到祝大牯牛检到一袋了,里面有饼干、肉干……,我的恐惧一下子消失得 无影无踪,我把袋口张开,准备把那面旗子戴到头上。秋生掩嘴而笑。不料从袋 中掉下一张纸来,我一眼看见那纸上有“陈紫风”三字。秋生见状慌忙拾起那纸, 又赶紧撂进箱中。我问:   “这陈紫风是陈希林的女儿吧?”   “你咋知的?”秋生十分紧张。   “舅妈讲给我妈听的,我在边上。”我故意说。   秋生脸飞地红了。我拍手道:   “原来这才是你藏的宝贝啊!”   在那个夏夜,我俩并排睡在星星下,秋生最后向我“坦白”了下面的故事:   白天,我(秋生)就瞅准那块高梁地了。高梁正熟,土地是东塘大队的,可 田是双树大队种的,两头管不严,是下手的好地方。入夜,没有月亮,我等村里 最后一点灯光灭了就带了镰刀、布袋上路。天闷热,草里的虫“急急、急急” 叫过不停,蚊虫拚命往我鼻子里面钻,一抓一把。我跑到那地方,先爬上一棵梨 树看看四面有没有动静,没有动静,就一骨碌钻进高梁田里动起手来。布袋塞满 了高梁穗,我又脱下小挂包了一包。不小心光着的身子被野棘刺了,正要去抹, 这时突然传来一阵锣声,不好,有人来了!我听声音从西面传来就往东跑。跑到 一半忽然想到东面可能有人埋伏,就赶紧蹲下不动。一会听到西面的人喊:“贼 呢?”“可能往南跑了!”果然有人从东面回应。“追!一齐往南追,不让跑了!” 是一个领头的在指挥。等锣声消失了,草虫又叫了,我才闪出高梁田朝北跑去, 一口气奔了几里地,方才定下心来绕个圈子往舅舅家杨磨坊走去。天黑,走得又 急,不料一头撞到树上了!我向后踉跄一步差点跌倒,挂包里的高梁撒了一地。 奇怪的是那棵树“哇”的一声也倒了,我这才悟到撞的是人!“对不起,对不起。” 竟是一位姑娘的声音。“我想怎么把树给撞倒了呢?”我忍不住把愣在心里的话 说了出来。我弯腰去拢一地的高梁,虽在暗中,我看到她也跪在地上拢东西。我 突然明白,今夜路窄,“贼”撞到“贼”了!事到这个地步,我到想解一解心里 的一个咯愣,我问:“他们往南没有追到你?我在田里蹲着好担心。”姑娘顿了 一会才说:“我也是蹲在田里过后向西跑了的,那今夜一定还有第三个……”她 把“贼”字咽下去了。接着她叹息起来,我知道她和我一样在担心那“第三个” 的命运。我不知如何安慰她,黑暗中把一堆高梁推到她面前,说:“我的包坏了, 你装了吧!”不料她答:“我给你一个包吧。”“我到哪里还你包呢?”“不用 了。”“我还有一段路,也拿不了这么多。”“你住哪?”“杨磨坊。”“是杨 大菩萨那村?”“杨大菩萨是我舅,你是谁呀?”“我爸陈希林,与你舅好哩!” 讲到陈希林陈大伯这人,我钦佩极了,他连写三封信向毛主席反映农民没有粮食 吃的实情,亏得陈婶和舅舅死劝才没有落下真名,唐湾后来就枪毙了一个写信被 查出姓名的教师!我惊喜地问:“你叫紫风吧?”没有应答,我忽然听见呜咽声, 我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一提到她爸,紫风就会哭。她在黑夜中哭泣,我只能默 默地在一边陪着她……   几十年过去了,秋生讲叙时眼中闪出的亮光还在我面前闪烁。   转眼到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组织大家乘火车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中途我 借口急性肠胃炎在蚌埠下了火车,然后转车南下,打算去乡下看看多年不见的舅 舅舅妈,顺便也看看秋生。我从乡汽车站下车后开始步行,走着走着就认得以前 走过的路了。到了当年祝家岗的地方,泥巴墙现在装上了简单的门也糊起了窗纸, 茅草屋顶上正冒着炊烟,以前长黄蒿的地方现在长了茂密的南瓜秧。当我走过一 大片高梁地时又想起了秋生紫风的故事。   舅舅舅妈见到我十分惊喜,他们老了很多。想起上次是与母亲同来,现在母 亲已不在人世了,心里非常伤感。坐下后,我问舅舅:   “秋生呢?”   舅舅深深叹了一口气,过好一会才开始讲:   “他命苦啊!会计杨世照儿子金水复员回乡当上队长,就开始欺侮秋生。秋 生出身不好,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也护不住。看看待不下去,秋生有一个远房表 兄复员后在北塘公社当干部,秋生就在前年去北塘落户了。他表兄在自家屋边搭 了一小间小屋给他住,待他不错。秋生走后,金水姑妈跑来找我给金水说媒。说 什么媒?金水看上紫风了!怪不得要撵秋生走,畜生!我对金水姑妈说,村里谁 不知道秋生与紫风好,我们不做这缺德事!说得金水姑妈脸上红一块青一块坐不 住,拿起桌上的糕饼就走了。”   舅妈招呼我们吃晚饭,舅舅边喝粥边说:   “金水为了要紫风,从公社搞了部脚踏车,三天两头往紫风的大队跑。紫风 不理他,但她妈不敢得罪他。金水想打听紫风家一些底细好下手,东打听西打听 打听到陈希林大哥国民党抽壮丁去了台湾,这下吓了一跳,他还想高升哩,才收 了这门心思。去年四清运动开始,北塘有人检举秋生表兄包庇秋生。秋生听到风 声怕连累表兄,想走,但往哪走呢?凑巧他表兄一位战友从东北来信,谈到东北 兴安岭深山老林里缺人伐木,不要户口,秋生一听就要去。他表兄就与战友联系, 今年一月秋生就偷偷去了东北。行前来和我们告别,我也没有东西给他,就把你 父亲给我的棉袄给他了。”   “难道秋生就这样消失了?”我情不自禁的问。   “我再说下去。今年二月,秋生来过一信,没有寄信地址。他干的林场在大 山深处,要走上两天雪地才到得了最近的县城。管他的是一个老头,成天喝酒。 看到秋生第一句话问,是从哪个劳改农场逃出来的?秋生摇头,老头说,怕什么! 我明天叫一个死刑犯给你看看。秋生化了个假名,说是江苏天水人,因家里失火 只剩下他一人流浪到东北。老头心肠好也不细究。与秋生同屋住着七个人。一个 山西人资格最老,是家中独子,好不容易考上北京的大学却被打成右派分子,连 夜逃出才避过大难。山西人告诉秋生,山下原有一家木材厂,因为伐木量越来越 大,山越进越深,开始时当地人雇人顶着名字上山采伐木材,后来就渐渐有黑户 口跑来干活,山下只管木材下来给钱,如此一层隔一层,就搞成这么个天皇老子 管不到的地方了。秋生说,有一次公安上山查户口,老头叫他们先回屋里做准备, 等听到林中有动静了,老头才走过来叫他们进山到指点的地方躲起来。老头说, 公安上来时个个累得像条死狗,装模作样看看就走了。”   我仿佛在听天方夜谭,天下竟有那样的角落?我对舅舅说:   “我是第一次听到中国大陆还有共产党管不到的地方!”   “想不到吧?更想不到共产党管不到的地方还有第二处呢!三个月前,紫风 半夜来敲门,我一开门看她跑得满身是汗以为出了什么事了?紫风进来就说,是 秋生信中的急事。原来秋生一直求林场老头能不能把紫风也搞到林场?老头说以 前来过一个山东女人,撇下丈夫跟一个东北佬跑了,闹得鸡犬不宁。打那以后老 头立下一条规矩,你是不是死刑犯我不管,但不准带女人上山。老头看秋生老实 苦干,心里也想帮助他,就把秋生叫去说,‘我现在讲的事你不能讲出去,中国 还有一个地方不要户口而且也能带女人去,就是到洞庭湖芦苇荡收芦苇。如果你 们愿去,我可以给你们地址。’就为这事,秋生来信与紫风商量,要她做决定。 紫风说,‘我妈也愿我去,可留下她我放心不下!’你舅妈过来对紫风说,你爸 在世时常讲,因为太顾乡下这个根了,好端端的从上海跑回安徽种田,结果害了 女儿一生!紫风你要记住你爸的教训,你还年轻,有机会远走高飞就不要有顾虑 了!你妈可以住到我家,只要你和秋生有个奔头,天崖海角也罢,你爸在地下也 闭眼了!紫风听到提她爸就哭成一团,泣不成声地说,‘我到哪里才能找回爸爸 呢?’上个月初,紫风走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舅妈在一边拭泪,舅舅眼圈也红了,一边跺脚一边说:   “苍天啊,你有眼吗?这世上还会有好地方挨上秋生紫风的份吗?紫风走后 第二天,秋生又有信到,紫风妈拿过来给我看,我才知道洞庭湖那地方有血吸虫! 秋生想关照紫风带些榆树根做草药。这事紫风以前瞒着我们,我又怎么能把血吸 虫的事念给她妈听呢?她妈不停地哭,因为紫风走时把秋生寄的一百五十元钱塞 在她妈的枕头下了!”   今夜,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父母、舅舅舅妈、紫风妈都不在人世了,紫 风妈住到舅舅家不久就病逝在痛苦的思念中,此刻,惟有舅舅的话与我相伴。   大概在一九八四年春夏之间,我正在试验室里做试验,同事推门进来说外面 有人找我。我到走廊一看,站着一位黝黑的中年人,有点面熟但想不起是谁了。 来人看到我就说:   “大哥,我是秋生。”   啊,他讲话的瞬间我也认出他是秋生了!我惊喜地拉住他的手问他从何而降? 又掐指计算有多少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他说一个月前曾写一信给我,寄的是 舅舅在世时知道的地址,我没有收到。上午,秋生先找到我原来住的里弄,一家 一家打听,最后找到大学宿舍,我的一位邻居同事领他过来。我想起第一次见到 秋生时他挑行李的情形,拍拍秋生的肩膀说:   “你无论干什么都干得好呐!紫风来了没有?”   “来了。我是特地来请你到华侨饭店吃饭……”   我以为听错了,打断他的话问:   “什么饭店?”   “华侨饭店。我和紫风住在那里……”   我还没搞明白,再问:   “你们怎么成了华侨?”   “不,不是我们。是凯仁哥,紫风的堂兄,从欧洲来,在华侨饭店包的房 间。”   原来凯仁是陈希林大哥陈敬林的儿子,陈敬林因国民党抽壮丁当了兵,随部 队去了台湾。凯仁早年从台湾到香港经商,后来又去欧洲几个国家开中国饭店。 他这次到大陆要办两件事。一件是到北京为秋生夫妇办探亲签证,准备接秋生夫 妇去欧洲过一段时期。凯仁说这是秉承家父之意,聊以弥补陈希林在大陆吃的苦 头。另一件是物色一位厨师到他在海德堡新开的饭店掌勺。我对秋生说:   “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为你们高兴!”   秋生平静地说:   “我在兴安岭八年,洞庭湖十二年,闯荡够了!如今又有了儿子女儿,一家 四口总想安个窝。敬林大伯也叫我们盖一间房安顿下来,我和紫风正在想,这个 窝应该安在哪里呢?本以为倦鸟归林了,想不到凯仁堂兄来了!”   “你们苦了这么多年,出国就是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再说,你出去可以留 个心,有机会把孩子搞到国外读书就好了!”我说。   “可我和紫风外国字一个不识,这能行吗?”秋生答。   我不知如何回答,一时沉默起来。   到了华侨饭店秋生住的房间前,应声开门的是紫风。我是第一次看到紫风, 她继承了她爸陈希林的基因,我家有陈叔的照片,年轻时的陈叔十分英俊,紫风 也长得一样出众。特别是她的皮肤,秋生晒得黝黑,她却晒成咖啡色,看上去又 增添几分活泼。我坐下后就对紫风说:   “你们要出国了,向你们道贺!”   紫风谢一声说:   “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这事!凯仁哥这么快就来叫我们走,我心里直打不咚 鼓……”   这时凯仁从里间出来,他又高又胖,把笔挺的西装鼓成圆柱形,使我想到电 影人物好兵帅克。他笑着与我握手说:   “幸会、幸会。”   凯仁就在他的套房里请我们吃晚饭。一桌的菜肴都是一位广东厨师做的,凯 仁准备聘用这位厨师去海德堡掌勺。广东厨师知道凯仁是个京剧迷,送上的菜, 从用料到造型都能讲出个名堂与京剧联系上,什么“贵妃醉酒”、什么“四郎探 母”、“洪羊洞”、“大红袍”等等,令凯仁十分满意。厨师回厨房烧菜时,凯 仁问我:   “大陆厨师现在月薪最高多少?”   “三百多块吧!”我想了一下答。   “那我用马克给他十倍,三千马克,如何?”   这个数目不小了,但我不知道德国情况,不好回答。凯仁话锋一转谈起秋生 紫风的事,低头凑身对我说:   “他们在这边受苦多年,准备先用探亲名义接他们出去。我叫秋生写了一份 他的经历,出去后可能要用。但有的地方写得不大通顺,也可能是我看不懂简体 字,能否请你帮他改写一下?”   我说行。凯仁从包中取出秋生写的经历给我,说:   “这事也不急,北京来电话,他们的签证还要等一个星期才能批下,走前给 我就行了。”   在以后的七天中,凯仁飞去西安看兵马俑。秋生紫风乘火车回乡下安顿家事。 我则在家中改写秋生的稿子。秋生写的材料非常详细,他从呱呱堕地时写起,直 到今年四月凯仁到乡下为止。他是如此开头的:   “我叫黄秋生,我的经历是中国无数地主、富农家庭子女的一个代表。我祖 父黄得堂是村里的种田能手,与我祖母崔兰英终年起早摸黑,一面种别人的田, 一面一点一点买下别人不要的贫地。父亲黄守土是独子,从小跟随我祖父下田, 种田耕地成了父亲的生命。我母亲杨玉芳养我时因为下水干活得关节病,但也是 天天忍痛下地。土改时,我家先被划成富农,村里二流子说,黄得堂有啥‘富’ 的?吃的穿的比我还孬,但我没地他有地,是地主吧!我家就划上了地主。土改 高潮时,祖父黄得堂被人泄私愤用镰刀活活割死,祖母崔兰英走头无路跳井自尽。 地主帽子就套到我父亲黄守土头上,从此我父母就过上低人一等的日子。公社办 食堂后,全村第一个砸烂我家的锅灶,家中断炊四个月,我父母活活饿死。我幸 得邻村杨正身老人暗中照顾才逃过一死。文革前我逃到东北兴安岭伐木为生,为 了能与陈紫风一起生活,又从兴安岭逃到洞庭湖芦苇荡中,我的命是检来的,我 的命是用脚逃出来的。以下按年份所记就是我黄秋生到今天的经历……”   我把简体字改成繁体,此外再不忍心改动一个字,因为这是秋生用血和泪写 成的文字啊!   一星期后,凯仁、秋生和紫风都回上海了。秋生紫风回去后把养的十几只鸭 子全腌了,背到华侨饭店。凯仁看着乌头乌脚的咸鸭说,这东西不要带到欧洲去 了,就全留下给我。我把誊写好的秋生经历交凯仁看,他看懂了,他说写得如此 实在又令人感动很好。我问这材料有什么用,凯仁则没有回答。   他们走的那天,学校有课我没有去送。半个月后,收到秋生紫风一封信,他 们已平安到达德国。他们说是探亲,但一去就没有回来,而且后来更把子女接走 了。他们有这样的结局,我感到欣慰又祈求命运从此能佑护他们。   一九八八年,我去法国,期间抽空乘火车到德国海德堡,正如开头所说,我 去海德堡并非为了看风景而是专程拜访秋生紫风。我事先不想惊动他们,凯仁的 饭店在海德堡很有名,出租汽车司机听到饭店名字一溜风就把我送到饭店门口。 进店一问,秋生紫风却不在,凯仁也不在,他长年在法国。跑堂说凯仁的小姨是 饭店当家,她叫她老板娘,于是就把老板娘叫来了。凯仁小姨知道我与秋生紫风 的关系后,把我接到一个小间餐厅,一面叫厨房烧几个荤素菜招待我,一面去打 电话通知秋生。一会她回来对我说:   “秋生开车来接你了。”   嘿,秋生开起汽车了!转而一想,这里人大多都会开车,以秋生的能力,自 然不会例外。凯仁小姨又告诉我,秋生紫风已离开饭店到一家医院工作,家中女 儿都要上大学了!还没等菜摆上,秋生紫风就到了!我第一眼的感觉,秋生还是 秋生,紫风还是紫风,但又感觉他们变了,变在什么地方却讲不清楚,是他们穿 得好了?是他们的皮肤光亮了?还是……?当他们与台湾来的凯仁小姨站在一起 表现出同样的自信时,我一下子看到他们的变化在哪里了!   我们都很兴奋,紫风抢先说:   “大哥不要在这里吃了,我家不远,你出来一定吃得不舒服,到我家吃些新 鲜蔬菜吧!”   凯仁小姨在边上有些尴尬,但还是笑着说:   “当然是紫风烧的家常菜可口了!我吃腻了也往她家跑哩!”   说得秋生紫风都笑。我也急着去秋生紫风家看看,就谢了凯仁小姨坐上秋生 的小汽车朝他家开去了。   秋生紫风的家在海德堡边上的一个小镇,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流开十几分钟就 到了,秋生告诉我那就是内卡河。他们家在一幢三层楼房的顶层,一进门,女儿、 儿子就从各自的房间里出来对我表示欢迎。大女儿比紫风还高,长得像紫风一样 漂亮。进门右面一间是客厅,左面走廊两边分别是父母卧室、女儿卧室、儿子卧 室、厨房、贮藏室、两间卫生间,还有一间专门给客人留宿用的。站在客厅窗前 望到的正是内卡河的一角。紫风招呼我坐到厨房里先喝一点,边烧边吃。我看到 他们今天的生活又想到他们以前受过的苦难,感慨万千。秋生听到我的感慨却说:   “还得要谢谢大哥你呢!”   我莫名其妙,经过秋生一番解释,我才明白当初凯仁要秋生写生平经历的缘 故了。原来凯仁回德国后拿了材料找律师为秋生申请难民身份。当时来欧洲的中 国人很少,律师一看秋生的材料大受感动,认为这样的情况百分之百会得到批准。 果然,通过听证、审查等手续后大约半年时间当局就批准了秋生的申请,紫风随 之也获得同样的身份。之后,秋生紫风都有了正式的工作许可。秋生说:   “凯仁待我们太好了,我在他饭店学会了厨房,紫风也能做跑堂了。他小姨 子人也不错,开饭店不容易,总是要精打细算。两个小孩也是凯仁想办法先搞到 香港再搞来德国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总不习惯饭店的工作。全家团圆后,我觉 得不能做一辈子饭店,就把心思对凯仁说了。也是凑巧,饭店有位常客是医生, 他的医院正在找厨师,那时我己有工作许可,凯仁就通过医生介绍我去试工。”   “那工作要德语吗?”我问。   “我们得到难民身份后,政府免费安排我们学过德语。紫风口巧,学得比我 好,两、三个月就能逛商店买东西了。我学到结束也讲不了几句德文。我真是运 气好,到医院跟一个大菜师傅雷诺学做德国饭菜,他带好我就准备退休了。雷诺 对我特别好,他实际上是个急性子,但教我却一点都不怕麻烦,待我有时比紫风 还要耐心。他教我做德国汤,每种汤要加许多不同的材料,我哪里记得住那么多 的德文名字,他就专门做了一个架子,按每种汤把料瓶放在一格里,先放后放都 编上号,时间一久,我汤会做了,名字也记住了。我的德语就是跟他慢慢学的。 说起来德国人也有家乡观念,雷诺老家在多特蒙德,是多特蒙德足球队五十年的 球迷,退休后就回老家多特蒙德了。他有糖尿病,我和紫风每年都去看他。去年 圣诞节看他时,他突然问我,以前医院里德国人常议论,雷诺对德国人急躁得不 得了而对一个中国人像老太太一样耐心,你知道为什么嘛?我摇摇头,他说,他 从那位饭店常客医生口中听到了我和紫风的经历,他俩讲定要尽力帮助我们!”   雷诺与那位医生的行为令我十分感动,不禁对这两个德国人心怀敬意,我对 秋生说这次没有时间,否则真想见见这两位德国人。秋生说:   “人到处是一样的。德国人也有差劲的,欺侮人的。不过德国的工作环境简 单,没有党团组织领导,也没有评先进评模范之类搞形式的事,人与人主要是工 作关系。我看到有的人矛盾弄大了,说一声再会就走了。每个人可以独立。我当 然是运气好,碰到雷诺和医生那样的好人!”   我们说话时,紫风先后端来青菜豆腐、韭菜炒蛋、辣椒豆腐干丝、格陵兰虾、 马达加斯加蟹、冬菇鸡场,我本不知道什么是“格陵兰虾”、“马达加斯加蟹”, 也是她端上时告诉我的。我说这些菜要花很多钱了,紫风摇摇手道:   “德国吃是很便宜的。凯仁饭店进货时我们分一点,就更便宜了。你在街上 看德国人走路个个板着面孔,可做起事来规规矩矩。我们到医院第一天就签合同, 同样事德国人拿多少,我们也拿多少。秋生每月拿到手两千四百马克,三个月试 用期结束拿正式工资三千马克。医院还想送秋生去培训,如果能通过考试拿到厨 师证书就能拿三千五百以上。我在医院洗衣房做半天工作,洗衣、烘干都是机器 做,我只要摺一摺分一分,每月也拿一千五。我们的房子是医院的,算比较贵了, 但比外面租便宜,一百八十平方,每月九百马克。上班时在医院吃,不要钱,家 里吃只花五、六百马克,其它穿呀汽车呀零用呀最多也就几百。再说,两个孩子 每月还有几百马克补贴,全家医疗有保险,将来退休有保险,我对秋生说,我俩 这辈子是吃了社会主义的苦,享了资本主义的福啊!”   紫风最后一句话讲得我笑起来。我这时发现两个孩子怎么不来吃饭,就提醒 秋生去叫。秋生却说:   “你不知道,他们喜欢吃香肠面包不喜欢吃中国饭。就是把他们叫来,也就 盛一口饭一筷子菜,你以为他们不饿,等你吃好,他们来开冰箱了,拿香肠火腿 肉出来夹面包吃!”   “难道香肠面包比中国饭菜好吃?他们不是从小就吃中国饭菜吗?”我问。   “我也搞不明白。我家平常只有早餐吃面包牛奶,他们上学带干粮当然也是 面包香肠方便。不知不觉地,他们在家中饿了就先找面包吃。第一次带他们去吃 麦当劳,他们就说那个好吃。如今你请他们上饭店,还非麦当劳不去!你说怪不 怪?”   “凯仁说他家小孩也是这样,还说阿爸开饭店是骗那些胃口不好的外国佬!” 紫风笑着说。   秋生继续说:   “他们欢喜香肠面包到也罢了,另外一个问题就头大了!女儿还能同我们用 中文交流,儿子五岁来德国,上幼儿园开始就讲德文,到现在怎么搞的中文都讲 不流利了。儿子和女儿对起话来不讲中文,我和紫风听不懂,还要女儿做翻译哩! 其它事我都可以容忍,就中文这件事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一时找不到话劝解他们。紫风接着说:   “也怪我们。刚来时我做梦做到中国都是恶梦,我们看这里的小孩像在天堂 上一样,一心只想把孩子接出来,心想孩子来了一切都好了,就没有顾到中文事 上。”   我不想再触动他们心事,就讲起其它的:   “这里环境这么好,你们经常出去走走吧?”   又不料秋生叹口气说:   “在国内时候没日没夜干,春节都不歇着,哪知道什么叫无聊!现在一星期 只做三十六个小时,一下班就觉得空、闷得慌,星期六星期天更是无聊。我只想 往郊外种庄稼的地方跑。紫风在洞庭湖吃打血吸虫的药把腰吃坏了,犯病时不能 走远,两个小孩喜欢找同学去玩,我就单溜,一个人跑。跑到乡下看到庄稼,我 心里才舒服,靠在路边的木板上睡一觉,那时才不觉得寂寞。”   紫风插话道:   “女儿说,爸爸是黄守土的儿子,爸身上全是‘守土’基因。我不知道基因 是什么东西,但我明白她讲的意思:秋生天生就是做‘地主’的料!你给他天, 他还要地!”   紫风这句话“你给他天,他还要地!”像滚雪球一样在我脑子里越滚越大, 使我在他家的那一夜没睡安宁。因为时间关系,我第二天就告别了秋生紫风,但 “你给他天,他还要地!”这句话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我想,自由与土地是不 是有什么矛盾?会不会看到了蓝天就告别了黄土,像人们说的那样,得到了自由 但失去了大地?   明年春天,我又将去欧洲访问,其中包括德国海德堡大学。我翻出旧信,准 备与秋生紫风取得联系,告诉他们这个消息。十五岁来,我与他们的通信越来越 少,迄今已有四、五年没有联系了。一方面我结婚、生子、建实验室、找经费, 没有时间做其它事;另一方面,秋生紫风那边也很忙,最后一封信谈到他们要搬 家,忙得不可开交。搬家是大事,我不想去打扰他们也就没有写回信了。   日前,我写信到凯仁的饭店询问秋生紫风的地址。今晚,凯仁特地从巴黎打 来电话,给了我秋生家的电话号码并且告诉我秋生紫风搬到德国东部已五年了。 他特别说道,只要我一到海德堡,他将开车带我去参观秋生的农场。   “秋生的农场”!这五个字在我脑子里响了一遍又一遍,秋生有了农场!这 意味着:自由的秋生有了自己的土地!   凯仁电话刚断,电话铃声又响,我希望是秋生打来的电话,果然是他!话筒 里传来秋生那改不了的乡音:   “我和紫风都盼着又能与大哥见面!希望嫂子、孩子们也一起来!这次无论 如何要多过几天!”   我笑着说:   “我也在想你们家的青菜豆腐、韭菜炒蛋啦!”   秋生说:   “那就今胜于昔了!大哥你有所不知,你那时来德国,青菜从荷兰运来,豆 腐是韩国人用外国黄豆做的,韭菜从香港运到法国再运到德国,转了一大圈,香 味都没有了!这次来,大哥尝尝我们亲手种的蔬菜,现摘现吃,那才新鲜哩!我 们最近开了一家豆腐工场,从浙江请了两位师傅,用优等东北黄豆制豆腐,大哥 来尝尝那滋味!”   “你现在是农场主了,终于做了真正的地主了,是不是?”我开玩笑说。   秋生认真地回答:   “是啊,是啊!这块土地是我和紫风买下的,你来看看我们的这块土地吧! 我爸我爷看到也一定满意!我们种的蔬菜现在已卖到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 德国西面也有市场,我在考虑是不是再买一块地。紫风计划在柏林开一家饭店, 向德国人介绍地地道道的中国饮食。开豆腐工场就是为了这个做淮备。没料到, 做出的豆腐现在已经供不应求了!”   “你当初怎么会想到去办农场的?”我好奇地问。   “八九年柏林墙推倒后,一位消息灵通的西德商人怂恿凯仁一起在东柏林东 面各买下一块土地准备共同开发,不料交通建设规划发生变化,他们的计划落空。 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凯仁说,土地与其闲着,不如租给我种菜。凯仁一想也是, 就对我说,你干脆把土地买下,如果西德人那块也肯卖,我先垫上款你以后看情 况还好了。西德人乘机赚了凯仁一笔,但是凯仁坚持把当初的极低的买价给我。 凯仁的钱,我已经还了大半了,那一半我随时可以还,凯仁说还是细水长流好 ……”   不等秋生说完,紫风拿过话筒说:   “大哥大嫂过来一定多待些日子,我们的事三天三夜谈不完呐!我们女儿已 在美国的大学工作了,明年也来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到时大哥大嫂也在多好啊!”   “儿子呢?”   “因为英国同德国交换中学生,儿子去英国半年住在英国人家里。他年底前 回家,他比他爸高一个头,你看到他肯定不认得了……”   不料秋生又拿过话筒说:   “对啦,我家还多了一个人,你可知道……”   “是小紫风还是小秋生呀?”我笑着问。   秋生紫风一起对着话筒说不是。   “那是谁呀?”   秋生说:   “是雷诺。去年他老伴去世了,子女想把他送养老院。雷诺自由惯了,最怕 去养老院。紫风说,不如我们把他接来住一段日子,让他散散心。他一来就喜欢 上我们的农场了,他见多识广,员工们都喜欢他。他已经把多特蒙德的房子分给 他的儿女了,永远与我们住在一起。雷诺说,紫风待他比他的四个子女加起来还 好,他这辈子享到中国老人的福气了……”   这时,紫风又拿过话筒,忘情地说:   “自从雷诺来后,我感到我的家全了!我做梦做到我爸我妈永远没有恶梦了, 我看见他们在天上笑……”   此后的话,我就再也记不清了。   我推开窗,外面是漆黑的夜。   “我看见他们在天上笑”这句话突然变成一条指令启动了我脑子里回放往事 的程序,它又变成一根引线,在黑暗中点燃一个又一个烟火,在我面前照亮一幅 又一幅曾经久远的画面。   (2005年12月4日) 【网里乾坤】∽∽∽∽∽∽∽∽∽∽∽∽∽∽∽∽∽∽∽∽∽∽∽∽∽∽∽∽∽ ◆             分子时代新疆域   ·方舟子·   远在遗传学诞生之前,人们已经通过杂交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构成,但 是这种改变是相当笼统和盲目的。从遗传学诞生日起,人们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 直接而精确地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或者说,对生物体实施“遗传工程”。1927年, 缪勒发现用X射线辐射果蝇,可以诱发突变,人类首次拥有了可以直接改变生物 体的遗传物质的方法,但是诱发突变虽然提高了突变率,它和自发突变一样都是 随机的,并不能得到特定的结果。真正的遗传工程始于人们能够切割和拼接特定 的DNA片段,而这一切,要归功于限制性酶的发现。   限制性酶的发现来自于对一种似乎没有多大价值的生物现象的研究,整个发 现过程持续了近20年。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注意到噬菌体在不同的菌株中的 生长情况不同,在某个菌株中生长得很好的噬菌体,在新菌株中则生长得很差, 或者说受到了“限制”。但是,有的噬菌体总是能够逃脱“限制”,在新菌株中 同样可以长得很好,似乎它们获得了特定的“修饰”,使它们不受宿主的“限 制”。在60年代初期,瑞士生物学家阿伯(Werner Arber, 1929~)用实验证明, “限制性”是由于噬菌体DNA被降解导致的,而“修饰”也发生于噬菌体DNA上。 1965年,阿伯推测说,在细菌中存在一种限制性酶,能切割特定序列的DNA,使 得噬菌体DNA因此降解;同时,在细菌中还有一种修饰酶,对相同序列的细菌DNA 做甲基化修饰,保护细菌自身的DNA不被限制性酶所降解。这样,在宿主DNA受到 保护的同时,没有经过恰当修饰的外源DNA在进入细菌中后就会被切割、降解掉。 在阿伯做出这个推测三年后,他和同事在大肠杆菌的抽提液中发现了限制性酶的 活性,同一年,麦赛尔逊(Matthew S. Meselson, 1930~)和袁(Robert Yuan) 从另一种大肠杆菌菌株中纯化出了第一种限制性酶。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限制 性酶都属于一级限制性酶,它们虽然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但是对DNA进行随机的 切割,因此对遗传工程来说并不是很有用。遗传工程需要的是既能识别特定的 DNA序列,又只切割该特定序列的所谓二级限制性酶,这种酶是美国生物学家史 密斯(Hamilton O. Smith, 1929~)于1970年从流感嗜血杆菌中首次发现的。这 种限制性酶能将外源DNA降解成片段,但是并不攻击流感嗜血杆菌自身的DNA。而 且,史密斯发现,所有的降解片段的两端都有相同的三个碱基,表明这种酶识别 一个特定的6个碱基对序列,该序列是对称的,并被酶从正中间切割开来。另一 位美国生物学家纳善斯(Daniel Nathans, 1928~)很快利用了限制性酶这个工 具来做研究。1971年,他用史密斯发现的限制性酶把一种猿猴病毒SV40的基因组 切割成了11个特定的片段。三年后,纳善斯又用两外两种新发现的限制性酶切割 SV40基因组,然后对用三种限制性酶切割而成的DNA片段进行排列组合,组成了 SV40基因组的图谱,这是人类首次用化学方法获得的基因组图谱。1978年,SV40 基因组序列被全部测定,就在这一年,阿伯、史密斯和纳善斯做为遗传工程的先 驱者,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奖。   但是第一次遗传工程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伯格(Paul Berg, 1926~)实验室完成的,并在1972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他们用一种限 制性酶分别切割环状SV40基因组DNA,和一段含有噬菌体λDNA和三个与半乳糖利 用有关的大肠杆菌基因的DNA(λdvgal),再用两种酶──外切酶和末端转移酶 ──改变这两种DNA片段的末端,分别重复加上A和T序列,这样这些互补的重复 序列就会配对,使来自SV40和噬菌体λ的DNA片段能够连接起来。最后,他们加 入DNA聚合酶和连接酶,让环状DNA分子闭合,形成了一个由SV40和噬菌体λDNA 杂交而成的环状DNA分子,其大小大约是环状SV40基因组的三倍。这个实验的每 一个步骤都不是伯格实验室的首创。末端转移酶、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的作用早 就被发现,而在一年前,纳善斯已用限制性酶切割SV40基因组。同一年,在斯坦 福大学另一个实验室做博士论文的研究生洛班(Peter Lobban)也用末端转移酶 加重复序列A和T的办法,把来自噬菌体P22的两段DNA连接了起来。伯格实验的独 创之处在于它是首次综合了这些步骤,并且首次在体外将来自不同物种的DNA重 组起来。这个重组DNA分子由于含有哺乳动物病毒序列,有可能被结合进哺乳动 物细胞的染色体中;又由于含有噬菌体λ序列,有可能在细菌中扩增。虽然,由 于许多人担心扩增含有病毒序列的大肠杆菌的危险性使得伯格中断了进一步的实 验,但是伯格实验已为未来的遗传工程绘制了蓝图:用细菌扩增重组DNA,并把 重组DNA引入生物体中。   伯格在1971年6月冷泉港会议上首次报告其实验结果时,就引起了分子生物 学家们的担忧:伯格采用的病毒SV40是一种致癌病毒,这种研究有可能培育出携 带致癌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由于人体肠道内就生长着大肠杆菌,一旦重组大肠 杆菌从实验室中逃逸,就有可能在人群中传播它们所携带的致癌基因。1973年1 月22-24日在加州阿斯洛马(Asilomar)举行会议讨论重组DNA技术的危险性问 题。这一年的3月份,波义耳(Herbert Boyer)、科恩(Stanley Cohen)实验 室成功地进行了“分子克隆”,与伯格实验不同的是,他们不是采用噬菌体λ DNA而是采用细菌的质粒做为重组DNA的载体。质粒是一种环形的DNA分子,携带 着能抵抗抗生素的基因,一旦进入细菌细胞中,就能自动大量地复制,并表达被 重组进去的基因。这个实验大大改进了重组DNA技术,进一步引起了分子生物学 家们的担忧。美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由伯格任主席,在1974年同 时给《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科学》写了一封信,建议分子生物学家自愿地暂停 重组DNA实验,召开一次讨论会讨论重组DNA技术潜在的危险性。会议于1975年2 月24~27日在阿斯洛马举行,会后由伯格、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 1938~)、布莱纳(Sydney Brenner, 1927~)等人撰写了会议报告,在6月份由 《科学》发表。报告衡量了重组DNA技术的潜在危险,建议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 究,同时应采取物理和生物两方面的措施降低实验的危险性。物理措施包括在实 验时穿戴实验服和手套、使用通风橱、遵循微生物学研究的消毒规范等等,以避 免潜在的病原体与实验者接触或逃逸进环境中。由于分子生物学家大多不熟悉传 统的微生物学研究规范,更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生物措施包括对那些进行 重组DNA实验的有机体做适当的改变,使它们无法在实验室之外生存。1976年6月 23日,美国国家卫生院在阿斯洛马会议所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公布了重组DNA 研究规则。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规则。   阿斯洛马会议之后,科学界有关重组DNA技术的争议告一段落,但是在媒体 的煽动下,在公众中却出现了恐慌。人们担心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 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会被用于改变人类基因组,导致 “优生学”运动,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担心会从重组DNA实验室逃逸出新的 病原体。这种恐慌在1976~1977年间达到了顶峰。就在美国国家卫生院公布重组 DNA研究规则的同一天,麻省剑桥市长针对哈佛大学拟建一个用于重组DNA技术研 究的新实验室,举行了一次听证会,然后禁止哈佛大学建造实验室。在经过了几 个月的争论之后,市政委员会听从专家的意见,推翻了市长的决定,同意建造该 实验室。与此同时,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抨击科学家们想 要自我管理重组DNA研究,举行国会听证会打算通过立法限制重组DNA研究。1977 年,美国科学院举行大会时,示威者举着反科学牌子冲进会议室,抢夺话筒。国 会又多次举行听证会,并提出多项法案严厉限制重组DNA研究。美国科学界在美 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奋起抗争,没有一项这样的法案获得通过,而到了1978年底, 这场媒体和立法恐慌就基本平息了。   为什么这场恐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平息?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评估会 议,科学界出示了大量的证据,让公众们相信,只要遵循国家卫生院制定的规则, 重组DNA技术就是安全的。同时,科学界也让公众们明白,以重组DNA技术为代表 的遗传工程不仅能够帮助科学家们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而且有着与公 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应用前景。这些应用前景包括:将人的基因重组进细菌质 粒,让细菌大量地生产具有重大医疗价值的生物制剂,例如人胰岛素、生长激素 或干扰素;改良农作物,使它们能抵抗虫害、疾病或具有固氮能力(从而减少施 化肥);检测、治疗人的遗传病。生物学家们很快用实验结果表明他们并不是在 开空头支票。1977年秋天,波义耳实验室用重组细菌合成人生长激素抑制素,证 明了用细菌合成人体蛋白质是可能的。波义耳与年轻的风险投资商斯旺森 (Robert Swanson)合作,组建第一家生物高技术公司Genentech公司,与哈佛 大学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 1932~)展开了克隆人胰岛素基因的竞争。 1978年,Genentech公司的科学家们领先于吉尔伯特实验室,首先把人胰岛素基 因克隆进大肠杆菌,并成功地让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 成为第一种获准上市的重组DNA药物)。1979年和1980年,人生长激素和人干扰 素也先后在重组细菌中合成出来。Genentech公司在1980年10月14日以一股35美 元上市,当天收盘时股价已涨到了89美元,创下了记录。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简悦威(Yuet-Wai Kan, 1936~)实验室首先应用分子 生物学技术检测遗传病。1976年,他们分别从正常人和地中海型贫血症患者的细 胞抽取出基因组DNA,然后用编码α球蛋白基因的DNA与之杂交。地中海型贫血症 是由于丧失了α球蛋白基因引起的,因此通过定量地测量DNA杂交的结果,就可 以将正常人和地中海型贫血症患者的的DNA区分开来。1978年,他们开发出了一 种影响更大的技术。镰刀形贫血症是由于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β球蛋白基因发生 了一个点突变引起的,即序列CCTGAGG变成了CCTGTGG。简悦威实验室发现,有一 种限制性酶Mst II识别CCTNAGG序列(N表示任何碱基),因此它可以识别并切割 正常的球蛋白基因,却不能识别镰刀形贫血症患者所携带的该基因。这样,用 Mst II分别切割正常人和镰刀形贫血症患者的基因组DNA,就会出现不同的切割 片段,产生了所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缩写为RFLP),就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在60年代,人们已经 能够产前诊断检测某些遗传病,方法是抽取羊水,培养其中的胎儿细胞,然后检 测染色体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或看看能否检测到异常蛋白质。但是如果一种遗传 病不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或者突变基因不在羊水细胞中表达,这 种产前诊断就无效了。简悦威的方法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它直接检测DNA序列发 生的变化,从羊水细胞中抽取出DNA就可以做可靠的检测(所有的细胞都会携带 被检测的治病基因,不管是否在该细胞中表达)。   1980年,分子生物学家首次把外源DNA结合进了植物细胞中。由于从一个植 物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株植物,因此这个结果意味着人们很快就可以培育出转基 因植物。3年后,第一种转基因植物(一种携带了抵抗抗生素基因的烟草)诞生 了。1985年,能抗虫害、病害的转基因作物开始了田间试验。但是直到1994年, 市场上才首次出现了转基因食品,一种软化缓慢的西红柿。目前,转基因作物已 得到广泛的推广、栽培和使用。在美国市场上,大约60~70%的食品含有转基因 成分。1980年,耶鲁大学鲁德(Frank Ruddle)及其同事在体外将一段人病毒基 因注射到小鼠胚胎细胞中,这些胚胎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后,被植入小鼠子宫。20 天后,产下了78只小鼠,其中2只的基因组带有外源DNA。这些转基因小鼠能够把 这些外源DNA一直遗传下去。转基因动物诞生了。尽管到现在,有经济价值的转 基因动物还处于实验阶段,未进入市场,但是转基因动物,特别是转基因小鼠, 已成为研究动物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   这一切,都让公众相信,遗传工程具有重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很少 有人会再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从事遗传工程的研究感到恐慌。但是在遗传工程走 出实验室、开始应用之后,仍然会引起争议甚至恐慌,例如转基因作物、基因疗 法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风波,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而不是科学 问题了。当公众切身地感受到遗传工程的好处或对其可能的害处感到忧虑时,很 少有人认识到,遗传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应用技术,而且已 成了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彻底地改变了生物学研究的策略。 有了遗传工程,生物学成了一门分子水平的实验科学。   有机体中的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由于蛋白质是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以 下仅以之为例)大多很稀少,难以大量地纯化,因此要直接用生物化学方法抽取、 纯化后对它们进行分析是相当困难或不可能的。另一种方法是分离出编码感兴趣 的蛋白质的基因。但是有机体的基因组非常巨大而复杂,而某个基因通常只在一 个细胞基因组中出现一、两次,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方法也无法将之分离出来进行 分析。重组DNA技术解决了这个困难。它把可能含有感兴趣的基因序列的DNA片段 从基因组分离下来后,插入能够自我复制的DNA载体(例如细菌质粒)中,形成 重组DNA,将之转入细菌,之后,让细菌繁殖,就会“克隆”出大量的细菌。一 方面,可以把重组蛋白质从这些细菌中提取出来,将之纯化,就有了足够量的蛋 白质可用以做生物化学分析、结构分析(将蛋白质结晶后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 空间结构)和功能研究。另一方面,将这些细菌中的质粒提取出来,就可得到足 够量的重组DNA,对之进行种种分析,包括测定其序列,这样,就得到了该基因 的序列。从基因序列可以推导出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推测蛋白 质的空间结构。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分离和分析控制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和其他控 制序列。   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推测其功能,而且可以用遗传工程的 方法改变其序列和结构,以验证这种推测是否正确。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定向突 变技术,把蛋白质序列中的某个氨基酸置换成其他氨基酸,然后看看蛋白质的结 构和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如果该蛋白质是一种酶,可以用这个办法研究 其催化机制,知道哪些氨基酸参与结合底物,哪些氨基酸执行催化功能,其相对 重要性如何,等等。我们也可以检验突变发生于体内时的后果。如果把突变后的 基因引入卵子或细胞中,就能创造出转基因生物,从而可以研究某个蛋白质或某 段DNA片段在体内的功能。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研究将某个基因删除、用同源 基因取代或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后,有机体所发生的变化。有了遗传工程,研究 某个基因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发育,才成为可能。   在生物学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之争。还原主义的基本 信念是,生命现象完全是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因此把生物体还原到分子层次 后,用物理、化学作用足以解释一切生命功能。历史上曾经有过活力主义与还原 主义对抗,认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有着本质的差异,生物体内还存在着无法 用物理、化学作用来解释的神秘的活力。进入20世纪后,活力主义很快没有了市 场,由整体主义取而代之与还原主义相抗衡。整体主义在承认生命物质与非生命 物质没有不同,生命现象完全是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的同时,否认用还原分析 的方法足以解释生命现象。对还原主义一个常见的批评是,要研究组成有机体的 分子,就要杀死有机体和细胞,在体外加以研究。再精致的体外研究都是在破坏 了整体结构的状态下进行的,都无法完全重复和反映活有机体的状况。因此想从 分子水平上充分理解生命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是遗传工程的出现消除了这个障碍。 借助于遗传工程,我们已完全可以不先杀死有机体就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有机体。 现在已很少有人还会怀疑,要透彻地了解某个生命功能,必须在分子层次上进行, 而通过分子分析也足以阐明生命的功能。这是还原主义的胜利。   (摘自方舟子《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第二编第三章第二 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网萃】∽∽∽∽∽∽∽∽∽∽∽∽∽∽∽∽∽∽∽∽∽∽∽∽∽∽∽∽∽∽∽ 【编按】诗歌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试探语言的极限。创作诗歌的过程,其实正 是一种对意象、声韵和情绪最精练文字表达的追求。此处所选的几首诗,就充分 展现了作者的快笔白描功力。刘慧儒的《弦上》组诗,每一首都极其短小,但是 传达的意象却很清晰(如《天人之际》),有时甚至令人心惊(如《镜子》)。 正因其短,诗的中心意旨之外,几乎没有杂讯;正因其短,每一首诗的标题都成 了诗本身的一部分,一破题,意象便随诗文跃然纸上,对读者的提示作用不仅显 著,而且不可或缺。 然而诗过于精短的结果,便是缺乏结构层面的欣赏价值。诗短固然能一语中 的,终不免流于零碎的意象,对读者来说,也就少了许多欣赏上下对比、前后呼 应的乐趣。当然这是作者在选择文字形式时必然要作的抉择,鱼与熊掌,确实难 以兼得。正因如此,评价一个诗人的地位不但要观察其创作的质与量,还要考察 其多样性。希望很快就能见识到作者驾驭长篇的功力。 ◆           弦上(组诗)             ·刘慧儒· ◇雨 你涤净 万物的尘垢 何独污浊了 这清澈的河流 ◇月亮 夜的水平仪 测不出 黑暗 的重心 ◇战争与和平 一种发型 占领了 所有脑袋的 制高点 ◇笼嘴如是说 感谢我吧 是我 给了你们 呼吸的自由 ◇鱼 肉被剔尽后 你就亮出 凛凛的 枪列 ◇兽栏 那只虎 无法穿过记日的竖杠 捕回 自己的影子 ◇弦上 射雁季节 箭羽 是一种 归愁 ◇记忆 那粒发芽的冬日 寻找积雪下的 土地 ◇天人之际 晨光揭开 星图的封面── 风车 翻阅天空 ◇镜子 自省的酒精 浸泡着一个 衰老过程 ◇呼应 蛙鸣稀释思想的时候 蝌蚪在引文中繁殖 ◇山泉 高原的肌理 以耐心 过滤方言 ◇阐释学 一只盗墓的手 捕捉 藏在疑冢后面 诡异的眼神 ◇公正的故事 被抽打过的皮 做成鞭子── 而那只手 在书写历史 ◇食槽的哲学 一、认识论 我的吸引力 在于不放饲料 二、伦理学 你们喊饿 瞧呀,我的肚子 也是空的 三、美学 排队 才有线条感 ◇静 窃听器掏空黑暗 收集一片 斑斓的呼吸 ◇原则性 收藏真理的人 也在采集舌头 ◇缘 篝火舔舐着 夜 滴血的 伤口 ◇冷与热 在匕首的 闪动中 太阳 蓦地发现了 自己 ◇形而上众生相 一、理想主义者 在夜空的沙漠 寻找骆驼星座 二、现实主义者 我不去别的星球 是因为 星粉过敏 三、后现代主义者 斜躺在 理论的丛林里 惊见 枝条解构天空 ※※※※※※※※※※※※※※※※※※※※※※※※※※※※※※※※※※※ 本期编辑:虎子 本期校对:肖毛 审 稿: 笨狸、方舟子、古平、虎子、太蔟、唐郎、肖毛、一华、亦歌、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李晓峰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 P.O. Box 26194, San Diego, CA 92196, USA 发 行: 新语丝社( 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xys.dxiong.com    http://xys.3322.org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