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0/05 (第七十六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家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www.xys2.org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roserv.org    ※ ※                                 ※ ※※※※※※※※※※※※※※※※※※※※※※※※※※※※※※※※※※※                 § 【卷首诗】           §   秋天 关于爱情 立 群:秋天 关于爱情     §                 §    ·立 群· 【网讯】            §                 § 当谎言如行云流水 【牛肆】            § 当心计无孔不入 周泽雄:真理不是骰子      § 当痴心的守望者 玛 雅:让我们再来读一遍童话  § 被岁月温柔地风干 泽 熙:文明与困惑       § 爱情 一个苍白了的童话 张远山:寿夭的事故       §                 § 人们曾向同一个峰顶挺进 【丝露集】           § 又各自朝不同的角落逃散 林 蓝:诗三首         § 当初晶亮的眼睛 针 儿:Em和弦        § 如今都光芒暗淡 沈 方:苕溪人家的女孩     § 泪水流过之后 百 合:留守的寂寞       § 天空里飘满了冰冷的碎片                 § 【网里乾坤】          § 秋天是死亡的季节 方舟子:从“绝不退却”     § 树叶以心的形状坠地       到“百家争鸣”   § 在无法忍受的空旷里 赵毅衡:燕卜荪:复义又一型   § 人们开始盼望冬季                 § 据说没有爱情的日子 【网萃】            § 一切都将平安如意 泥 丸:莱茵随笔        § 李北兰:澳洲风情录       §                 § 【网讯】∽∽∽∽∽∽∽∽∽∽∽∽∽∽∽∽∽∽∽∽∽∽∽∽∽∽∽∽∽∽∽ ★ 据4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迎接21世纪中国互联网大会公布的资料,中国 目前已有273种报纸上网,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七分之一。全国性报纸上网比 例较高,共有56种全国性报纸上网,占全国性报纸的四分之一强。上网的地区 性和地方性报纸共213种,上网的晚报有28种,上网的省级机关报有14种。 上网的报纸中最多的为以城市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报纸,共有48家上 网;其次是经济类报纸,有41家上网。而上网报纸最多的地区是广东省,共有 40家,占全国上网报纸总数的14.7%。 ★ 中国顶级国际域名注册服务商新网发布的中国企业域名注册指数报告指出, 中国国际域名.com注册总量已达182800个,远远超出了国内域名.com.cn 的注册数量,这一数字显示出中国企业对国际域名的偏爱程度大大超出了国内域 名。北京、广东、上海分别以22.04%、18.82%、11.84%的份 额继续占领地区分布排行榜前三位。 ★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中国目前890万互联网用户中, 有157万为在校大专以上学生。据此推算,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 接近35%,大学校园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 ★ 由《中国图书商报》和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对18 岁以上成人读者的读书和购书习惯进行的调查表明,“计算机-网络”类图书成 为2000年中读者最想购买的书籍。33.4%的读者认为计算机-网络是自 己最想购买的图书,其次是“休闲-生活-旅游”(28.0%)和英语(24 .1%)。 ★ 中国计算机学会日前选出第七届理事会。清华大学教授唐泽圣当选为理事长, 李国杰院士、杨芙清院士、卢锡城院士等当选为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是中 国计算机界的最高学术团体。 ★ 国家版权局日前召集部分作家、网站、图书馆、版权保护组织和法律界人士 召开“网络著作权问题研讨会”,研究探讨网络著作权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 案,为立法者提供具体的建议。由于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仍没有超出民法通则 的过错原则,故著作权法不做特别规定,主要通过执法实践解决。 ★ 新近成立的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管理局负责人日前指出,无传统媒体背景的 商业网站,仅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对传统媒体新闻拥有摘编权,网站本身不得拥 有独立的采访权。 ★ 中国教育部4月20日发布《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进行管理的公告》, 要求规范管理教育网站和网校。公告指出,以中小学校名义及面向中小学生的网 校和教育网站,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未 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机构不得冠以“网络大学”的名义或在网 上以学校名义注册域名,建立相应的网站,进行招生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已开始投入使用。CALIS项 目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共有61所高校的图书馆参加,其总体目标是建成以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的图书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 北京广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日前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专门设立网 络传播学院的高校。新成立的网络传播学院下设网络新闻系、网络广告系、网络 编辑系、网络艺术系、网络技术系、网络语言应用系等。今年秋季将开始招收网 络传播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 为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而组建的、由国家图书馆及所属公司共同投资控 股的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开业。该公司建造的中国数图网将主要提 供网上读书、网上点播、网上检索、专题文献、名家名作推荐、读者俱乐部等服 务。网址:www.d-library.com.cn ★ 北京百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起诉新浪网“都市生活”频道多处侵害原告公司 开办的今夜网的著作权,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求公开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及商业信誉损失共10万元。 ★ 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网站现场直播了北京阜外医院为一位57岁的心脏 病患者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过程,这是中国首次网上直播此类手术。 ★ 日前举行的张艺谋执导“申奥”宣传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张艺谋向媒体公布 了在网上征求网民创意的行动,并证实了《幸福时光》剧组将通过网络招聘女主 角的消息。 ★ 台湾网站“梦想家的媒体”决定购入大陆社区网站“中文热讯”54%的股 权,合并后的网站公司称为“梦想热讯公司”。据悉这是首例台湾网站并购大陆 网站。 ★ 美国非政府性质的科学家联合会(FAS)网站为打破政府和军方的信息垄 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距台湾800公里以内的军用机场卫星照片全 部在其互联网站上公布。网站也公布了台湾各军用机场卫星照片,以及两岸空军 详细的部署情况。 ★ 一种名为“爱虫”的计算机病毒从5月4日起自菲律宾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 公司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大发作,从亚洲迅速蔓延到欧洲和北美。截至目前,全 球范围内已被“爱虫”病毒感染的电脑估计有数千万台,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一 百亿美元。“爱虫”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传播,攻击对象是使用微软视窗操作系统 及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的计算机。菲律宾警方拘留了一名涉嫌参与制造 和发送该病毒的青年男子,并认为嫌疑人至少有10名。他们都是菲律宾私立A MA计算机学院的学生。 ★ 美国众议院以352票对75票通过延长互联网税缓征法案,将现行缓征期 延长到2006年。它比克林顿政府支持的期限超过三年,如果参院通过一项类 似法案,可能会遭到克林顿的否决。 ★ 据Boston Consulting Group对412家网上零售商的调查显示,38%的 单纯网上公司、72%的目录公司和50%有站点的实体商店都因网上购物持续 增长而获得了利润。调查表明,网上购物今年将增长85%,达到611亿美元。 ★ 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商亚马逊由于建立网站耗资庞大,今年首季亏损额扩大为 3亿840万美元,使6年累积亏损额增至12亿美元。 ★ 由美国加州圣约瑟婚姻与性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 显示,在美国六千万网民中至少有20%的人在上网的时候会访问色情网站,其 中有近1%约60万的人已经达到了沉溺的地步。尽管79%的被调查者称他们 只是在家中才浏览色情网站,但研究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即使在办公地点也越 来越肆无忌惮。研究人员统计,20%的男性和12%的女性使用办公室的电脑 访问色情网站,而且6%的员工承认办公室的电脑是其访问色情网站的主要途径。 ★ 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兄弟斯潘塞伯爵目前正与威尔士王妃纪念基金会一起 阻止网站经营者借用戴安娜的知名度在互联网上赚钱,并收回了一百多个与戴安 娜有关的网站域名。 【牛肆】∽∽∽∽∽∽∽∽∽∽∽∽∽∽∽∽∽∽∽∽∽∽∽∽∽∽∽∽∽∽∽ ◆             真理不是骰子                ·周泽雄·   总体上看,今天的中国人,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管领导还是小民百姓, 能出口成章、脱口成秀的,实在少而又少。这里有两个参照系,一为以欧美为代 表的域外,一为以先秦为代表的古代。欧美人(包括那些外表粗豪的运动员)举 行记者招待会时不仅举止较为从容,表达较为得体,十之六七还会夹点幽默感。 至于他们的政治家或国会议员,别说心术如何,一条舌根总在上下飞舞,显得既 训练有素又驾轻就熟,让我等好生羡慕。若将此归结为东西方语言体系不同,即 西方人珠圆玉润的语言易于让话语顺流而下,而我们外形方正不苟、声调抑扬顿 挫的汉字,本身对舌头要求太高,不利于走向轻滑,则我们又能看到反例,即我 们古人,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化精英们,即使从他们遗留至今的文字中,每一位 当代读者仍能清晰地感觉到辞锋的滔滔和见解的锐利。这说明,我们曾有过一个 辉煌的口才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盛行的大学生辩论赛,便值得大加赞赏了,我们有理 由将此视为对一个接近失传然而又无比美丽的文明传统的热情召魂。显然,中国 人本不该说话无趣,本不该只会按照模式或口径的方式说话,中华文明最可自豪 的先秦时期,不多不少,恰是口才获得充分尊重,思维不受任何羁绊,个性得到 高度张扬的时期。无独有偶,奠定欧美三千年文明基石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某 种程度上也同样是舌辩之士纵横天下的黄金时代。我们当然无法想象,一个风发 有为的社会,其文化精英们普遍只有期期艾艾、嗫嚅迟钝的嘴巴。当美国人说 “永远不要放过一个有口才的人”时,他们显然认定,出众的口才乃是个人才能 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口才从来不仅仅只是舌根上的才华,而是思辨力的集中体 现。不消说,由于心存此念,看到辩台上一个个年方弱冠的当代青年不断地慷慨 陈辞,激扬文字,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好样的,我得说,你们正在树立并传达 一种崭新的人才模式,如果场下或电视机前的小观众能因此多了一种偶像选择, 并想着见贤思齐,中国人整体文化素质的迅速提升,便是指日可待的了。然而, 看过几场大学生的表演之后,我又不觉忧从中来。不,错了,完全错了,这根本 不是辩论。我且试着考察一下,真正的辩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再来看看这些大 学生们是如何做的。   人为什么要辩论?因为观点有分歧。世上分歧的观点多得是,但既然决定坐 而论道,就表明双方都希望使分歧得以澄清,真理得以彰显。之所以选择与对方 而不是任何其他人进行讨论,本身亦说明了视对方为平等的对手,随之展开的辩 论,因而也当会本着探讨的姿态进行,而不是一方想要强制说服另一方(那不是 辩论,而是布道)。辩论有争强好胜的一面,那是因为既然决意要辩一下,至少 表明你对某个问题已有一得之见,所谓辩者,正是为了捍卫或完善此一得之见。 若以此为出发点,则成功地说服对方,并在说服过程中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或 观点,固然最好,一旦对方观点可以补自身之不足,或甚至具备根本上推翻己方 观点的力量,则及时收回成见,向对方真诚道谢,也是辩论行的当然规矩。胜利 属于真理,道谢者没必要因技不如人而觉得羞愧。为了这个显然有点神圣的目的, 在辩论过程中,阐述至少与倾听同等重要。此外,为了表达准确清晰,使辩论得 以向纵深开掘,常常还需字斟句酌,哪怕因此显得有点吞吞吐吐也在所不惜。因 为,辩论者的信条是:事实胜于雄辩,而非雄辩胜过事实;辩论者的姿态是:理 直不必气壮,色厉或许内荏。由于辩论的终结点是增长见识增进智慧,故无论胜 败,只要达此目的,双方尽可握手道贺,相逢一笑泯恩仇。使辩论得以存在的基 本前提是:双方都必须确保辩题有足够宽广自由的空间,换言之,确保它的“可 辩性”,为此,双方都不应自恃真理在握,因为倘是如此,辩论根本就不必进行。   以上是本人对辩论的粗浅看法,若以之与大学生辩论赛比较,我沮丧地发现, 上述每一条都遭到了公然违背——如果不是践踏的话。场上虽然唇枪舌剑地忙得 不亦乐乎,但稍加聆听就会感到,双方并无一丝探讨问题的诚意,双方都视真理 为囊中之物,剩下的只是如何让对方接受的问题。每位选手都是声音和速度的崇 拜者,相信只要语速快过机关枪,声量震落屋瓦,就足以让对手称臣。露骨地强 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与挑衅地揭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成了他们唯一的冲动, 即使自己的观点未必正确,对方的观点实在也谈不上荒谬时,这一立场仍不改分 毫。由于获胜是这场游戏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忽略对方陈述中的任何精彩之处, 也和痛击对方哪怕是莫须有的一点漏洞一起,成了双方一致恪守的最高艺术。我 们不断听到一方强求对方“正面回答”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却都只在自说自话。 为了“胜利”这一既渺小又崇高的目的,双方便不得不召唤体内的不良品性出来, 包括全然无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天条,全然无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哲 理。由于双方都只想着“义正辞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场面上便不禁让人想到 钱锺书先生引用过的一句意大利谚语:夫妻吵架就像剪刀,每句话都尖刻无比, 但两片锋利的刀刃却自始至终没有碰到对方。这里没有同行间的惺惺相惜,没有 抽丝剥笋的理性推演,没有对真理、事实的起码尊重,也看不到砥砺与切磋的诚 恳,耳朵只在揪住对方漏洞时才派点用场,耳畔里传来的永远只是对方如何荒谬, 本方如何正确。哪怕内心其实有点心悦诚服了,口气上也绝不能输;哪怕场下的 听众早已听出谁是谁非了,做总结发言的选手也必须义无反顾地将对方来个全盘 否定。由于规则所限,辩手们始终只能以一种方式讲话,类似卓别林在电影《摩 登时代》中向我们展示过的速度感。双方拼命比赛谁说话更快,结果,我们难免 要怀疑,这到底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是为我国戏曲舞台培养后备力量(如 绕口令人才)?   伟大的口才,总是与坚定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而我们大专辩论赛最最要命 的是,它竟然把信念从口才中剥离出来,遂使得场上所有的慷慨陈辞,其实都只 剩下一个脆弱不堪的理由:因为我抽到了一个签。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依照它 的游戏规则,只可能为社会培养出类似战国时苏秦、张仪一流的纵横家,或邓析 之流的诡辩家,舌头上机变百出,奇巧如云,却根本不具备自身的信仰,能胜人 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没有信念做支撑的口才,除了蛊惑人心或玩弄外交辞令外, 我看不出有什么别的用场。   我非常希望国人都有出众的口才,但如果他们个个都能给什么签说什么话, 我还是宁愿回到嗫嚅时代去。显然,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在于设局者。 (寄自中国) ◆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童话               ——简介童话大师王尔德及其几篇优美的童话               ·玛雅·   我的童年是悲伤的,童年的记忆里充满着孤独与病痛。医院、凶恶的医生和 老师、吊针、吃不完的中药和西药是我对那十年的印象。偏僻山沟里的阴风冷雨, 晦暗潮湿的气候让我的身体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然而在这暗色的童年时光里, 我也获得了很多独处和想象的乐趣。这首先要感谢我那几十本宝贝的小人书和童 话,让我的童年有了一些亮色。其中《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是我最好的 启蒙读物。那两本书是母亲从北京买回来给我的。其中《海的女儿》、《小意达 的花儿》、《莴苣》、《梦神》、《红舞鞋》、《放鹅姑娘》都是读了上百遍的, 书中富有梦幻的精美插图虽然是印在粗糙的纸上,却让我浮想联翩。真要感谢叶 君健和魏以新先生,他们用诗一样的语言把这些外国童话翻译得那么美,毫不生 涩,让我从小感受到文字的奇丽美妙。   我从去年开始又在闲时慢慢看童话,这一次是看英文版的。我发现原来童话 大师们很多都是哲学家、数学家及杰出的文学大师。大家熟悉的格林兄弟是德国 著名的语言学家,对德语的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卡 尔·刘易斯是数学家,他还亲自为自己的童话绘制了精美的插图。我最景仰的英 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是一个童话大师。大家也许都知道一些王尔德杰出的戏 剧创作和小说,熟悉一些他一针见血的讽刺幽默和哲言,以及他那特立独行的花 花公子的行为方式,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还是一个才华盖世的诗人,富有童心 和爱心的童话大师。王尔德若不是因为他的同性恋丑闻入狱而英年早逝,他的成 就和声誉应该是在莎士比亚之上的。我始终认为王尔德的才华超过莎士比亚许多 倍,但这是要等后世人来评说的。虽然王尔德对婚姻抱非常消极的态度,对人性 进行过无情的讥讽和揭露,然而他非常疼爱他的两个孩子,他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与儿子们在乡间渡过的。在这期间,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他的孩 子们因为他的丑闻而被迫改姓Holland。王尔德的全部财产和手稿在他入 狱之后被人抢走、偷走、变买掉,是他的两个孩子及孙子帮助整理了他的全部手 稿。   王尔德曾写过一篇童话名叫《快乐王子》。这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是在一座 古城的市中心的大柱子上,有一个巨大的雕像。他就是快乐王子。他浑身披着光 彩的金叶子。眼睛是两颗明亮的宝石,一粒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长剑上,一只南 飞的小燕子看到王子眼中流露出的哀伤,就问王子为何哭泣,王子说,我以前住 的是宫殿,我曾享受过人间的富贵繁华,我从不知什么是眼泪。人们叫我快乐王 子,现在我的臣民们把我放在这高高的地方,让我看到人间的丑恶和悲惨。虽然 我的心是铅做的,我悲伤得只能哭泣。   小燕子成为王子最好的信使。王子把身上一件件宝物都叫燕子衔去送给穷人, 甚至把自己的眼珠都叫燕子叼去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燕子说:“王子,你现 在看不见了,我要永远在你的身旁陪着你。”从此,小燕子爬在王子的肩头告诉 他曾经见过的埃及、美丽的凤凰、赶集的商人以及一切城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天气越来越冷,可怜的小燕子扑扇着翅膀,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他附在王子 的耳边轻声说:“我可爱的王子,再见了,能让我亲亲你的手吗?”王子说:“ 我的小燕子,你最终决定到埃及去了。你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了,但是你要吻在 我的唇上,因为我爱你。”   “好王子,我不去埃及了,”小燕子说,“我要去死神的宫殿,死神是睡神 的兄弟,对吗?”燕子在王子的唇上轻吻了一下,就在他的脚下躺倒死去,这时, 快乐王子的身体里有一个奇异的声响,王子铅做的心一分为二。   神对天使说:“把这座城里最珍贵的两颗心带给我。”天使就将那颗铅做的 心及那只死鸟带给神。神说:“在我的天堂花园里,这只鸟将永远歌唱,快乐王 子将昭现我的荣耀。”   在这篇童话里,王尔德把一个柔肠万种的小王子刻画得让人落泪,完全不同 于他本人表现出来的冷峻及玩世不恭。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尔德温柔 善良的内心世界。在这篇童话中的小燕子是一个男性,王尔德表达了对同性之爱 的认同。王尔德是一位让我心灵震撼的伟大作家。   在另一篇童话《夜莺和玫瑰花》里,王尔德用浪漫的笔创造出一个为爱而献 身的荆棘鸟,注解了他的“爱比生命更可贵”的信条。王尔德最后为爱入狱,为 这个故事作了一个最好的诠释。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大学生邀请他的恋人去舞会,却苦于找不到一朵鲜艳的玫瑰。“在我的 花园里,没有一朵玫瑰花儿,”大学生美丽的眼睛里充满泪花。“幸福依赖在这 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读过最有智慧的人写的书,我知道最幽秘的哲学理论。 可现在我的生命竟系在一朵玫瑰花儿上。”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有情人,”夜莺说,“每天晚上,我都为他唱歌, 尽管我不认识他。每天晚上,我会把他的故事告诉天上的星辰,现在我见到他了。 他的红唇象玫瑰一样鲜艳,他的脸色这样苍白,悲伤刻在他的额上。谁不珍视生 命呢?Yet love is better than life。而一只 鸟的生命怎么能跟高尚的人相比呢?”   整个晚上,夜莺歌唱着,想用歌声做成一朵玫瑰,她自己的身体扑向荆棘, 长长的刺穿过了她的心脏。剧烈的痛苦通遍全身,可越是痛苦,夜莺的歌声越是 狂乱,她歌唱的是那些不在坟墓中消亡的爱。她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整 个花园都在屏息静听,她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曲绝唱,响彻寰宇。这篇童话的 文字奇美,寓意深刻,我将在今后翻译出来奉献给读者。   在《渔夫和他的灵魂》这篇寓言童话里,王尔德谈到了人不死的灵魂,以及 灵与肉的对立统一。   有一个渔人爱上了海中美丽的人鱼。每天晚上,人鱼为他唱歌,唱海底的奇 花异草,唱水下宫殿里弹着竖琴的王子。渔人到神父那里,问他如何才能和人鱼 在一起。神父说:“人是有灵魂的,人鱼却没有,他们可以活300年,我们却 不可以。除非你放弃你的灵魂,否则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与他们在一起。”渔人就 问:我怎样才能失去灵魂呢?神父推了他一把,回答说:你一定是疯了,还是吃 了什么迷魂药。灵魂是上帝给予的最高贵的东西。它比世上的金子加在一起还要 珍贵。千万别再这样想了,放弃灵魂的事情,神是不会原谅的。海族里的人鱼没 有灵魂,他们分不清善恶。   但是渔夫深爱着人鱼,他一定要把自己的灵魂拿走,于是他到市场上,商人 们都嘲笑他说:“人的灵魂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还不值一个银币上的银屑。还是 把你的身体卖给我们做奴隶吧,我们会为你穿上紫袍,戴上嵌珠宝的戒指,为王 后服务,别再跟我们谈灵魂的事了,它对我们的生意一无所用。”渔夫说:“多 奇怪呀,神父跟我说灵魂是世上最可宝贵的东西,可商人却说它不值一文。”渔 夫用他从一个巫师那里带来的一把神奇的匕首,把自己的灵魂砍掉了。他对灵魂 说:“快走吧,别再让我看见你了。”灵魂用低沉的声音道:“不,我们还会再 见。”它的声音象笛声一样悠扬。“我们总会见面吗?你不会一直跟我到海底的 吧?”“每年,我都会到这里来呼唤你,也许想见我的是你。”渔夫说:“你对 我有什么用呢?”说完就跳到海里。人鱼从水中游过来迎接他。灵魂站在孤独的 海岸上,望着他们沉入水中。它的哀愁穿越水藻悠远地散开……   这之后的三年,渔夫的灵魂在这世上漫游,没心没肺,学到了所有罪恶的坏 的东西。每一年的同一时间,渔夫与其灵魂在分手的地方相会,灵魂用肉身的欢 愉引诱渔夫上岸。在性爱中,灵魂和渔夫的肉体结合,渔夫忘了人鱼,不想再回 到水里,人鱼抑郁而死。渔夫来到岸边,他狂吻着人鱼冰凉的嘴唇,他和人鱼躺 在沙滩上,任潮水向他们冲来,是人鱼头发上滴下的蜜,渔夫痛苦而又快乐地吻 着她,他流下的眼泪比海水还咸。他向人鱼忏悔,他把人鱼的小手环在自己的脖 子上,他的欢乐和痛苦交织缠绕……   渔夫的灵魂请求渔夫离开,渔夫拒绝了,海潮涌上来,渔夫知道最后的结局 在即,他亲了一下人鱼冰冷的红唇,他的心碎了,渔夫的灵魂乘机进入渔夫的身 体,潮水涌上来,淹没了年青的渔夫。在死亡之宫殿,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   童话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安徒生说:“我在给孩子们写童话时,我永远记得 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在旁边听。”好的童话不仅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吸引他们 阅读,更是让成年人回味无穷。故事虽然都发生在愿望还可以成为现实的古代, 故事中有会说话的老菩提树,会跳舞的花儿和可以变出金子的打火匣,然而童话 大师们在创作这些有趣的精灵故事的时候却非常严肃认真。在安徒生的自传《我 的一生的童话》里,他说:“神啊,请您不要让我写出任何一个在您面前交代不 了的字来!”   在经过人世沧桑,人生沉浮之后来再读这些童话,其中隽永的韵味才被咀嚼 出来。因为篇幅的原因,我在这里只能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喜欢童话的朋友 和我一起用一颗纯洁的童心再来读一遍童话,在一切俗人凡事之后,在浊世里呼 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             文明与困惑               ·泽熙·   今天,我们走进从洪都拉斯到墨西哥的热带森林,看到的只是玛雅文明留下 的残片,而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在伊拉克南部,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的是 炮火扬起的尘沙,五千年前具有神秘天赋的闪人就曾经在这里创造过早期先进的 文明。   文明的戏剧往往是既灿烂又悲哀,当我们在废墟面前唏嘘感叹的时候,不要 忘记她们曾经有过的庄严;同时,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强大文明的辉煌时代里,也 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她不会持久。   伊拉克传说中的智慧之神曾经说过一句充满矛盾的话:“文明就是欢乐的艺 术,冲突的亢奋,对城堡的掠夺,以及悲哀、恐惧和同情的总和。”   也许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既要向自然索取才能生存,也要向自然给予 才能生存;既要相互索取才能生存,也要相互给予才能生存。这就使哲学家们感 到为难。古希腊晚期的一些哲学,一方面劝戒人们从现实世界里收缩回来,避免 以人为质赌博命运;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现实和富有同情心的哲学,帮助人们释 缓由恐惧和希望带来的压力:愤怒、爱和死亡(《欲望的治愈:希腊伦理的理论 与实践》,1994)。   很多人常常用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复杂的世界,相信所有的难题都存在着解决 的办法。然而,文明的进步往往带来的是困惑,让人不知所往。用罗马智者E. M. Cioran的话来讲就是:“文明的进步从农业到自相矛盾。”   十五世纪印刷术传播到欧洲,有人兴奋地以为拉丁文将统治欧洲,地区方言 将会被清除。结果正好相反,借助新技术,每一种文化都活跃了起来。今天,有 人扬言,互联网的发展,英语将“统治世界”。殊不知,每一种文化也可能广泛 地流传开来。同样,好莱坞的流行文化果真可以窒息世界各地的文化经典么?从 长远来看,它却可能会刺激当地文化的发展。   先进的文明常常具有无法抵御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古罗马,现在 的欧美国家看到古代埃及艺术的影子;从四大发明到互联网的传播,没有谁愚蠢 到真正拒绝它们;正当伊斯兰国家纯化自己,清除那些非伊斯兰因素的时候,“ 现代文明”则破门而入。   然而对于“全球化”,墨西哥小说家卡洛斯·富特斯(Carlos Fu entes)这样评论到:矛盾的是,如果说经济理性告诉我们,下一个世纪全 球将整合成一个世界性的国家经济的话,那么文化“非理性”则告诉我们,它同 样是一个种族呼喊的世纪,并激活民族主义。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古老文明复兴,而不是准备“冲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少西方人欣喜地以为西方文化是“普遍的文化”,现代化就是“西化”,但事 实却正好相反。正如亨廷顿教授所看到的:中国容纳了佛教,但没有“印度化”; 阿拉伯国家吸收了希腊遗产,但没有“希腊化”;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文化,也没 有“中国化”(1996年11/12月《外交事务》)。事实证明,非西方化 的现代化不仅是所有非西方国家共同的策略和方向,也是事实,目的在于发展自 己的文明。   基于这一与西方愿望相悖的事实,亨廷顿建议西方领导人的首要原则是:不 要尝试用西方的想象来塑造其它文明,而是要保护和更新西方的文明。美国既不 要实行全球主义,也不要实行孤立主义;既不要实行多边利他主义,也不要实行 片面限制主义的模糊政策,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的利益。重新竖起了国家利益 的大旗。   墨西哥评论家俄克塔维奥·帕兹(Octavio Paz)试图用“有形 ”和“无形”来解释文明的兴衰。所谓,“有形”是非理解的或感觉的,“无形 ”则是理解的或观念的。当两者互惠的时候,文明就会繁荣,否则文明就会走向 死亡。这可以通用我们的“阴阳”解释法。中国有伟大的文明创造者,也有残暴 的焚书坑儒制造者;秩序的维护和秩序的破坏总是交替出现,文明起伏但没有毁 灭,这在世界其它地方是极其少见的。有人称它为“超稳定”的周期循环。   翻开早期文明的记录史可以看到,人们常常回避那些无法推理的事情。自然 神被创造出来管理雷、电、风、雨,解释不可预知的小概率事件。这是许多文明 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把那些无法理喻的事情归结为超自然的神。   希腊文明的一个特征就是严谨的哲学思考和浪漫的神话故事共同传世,现代 西方文明的一个普遍现象则是科学与宗教并存。尽管两者之间的不同,从体系到 追求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位巴基斯坦学者阿克巴·阿米德(Akbar S.  Ahmed)则干脆称,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就是世俗的物质主义和他 们信仰的冲突。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个奇怪的文明现象:科学技术越是主导我们的 生活,人文研究越是转向和神秘事物搅合在一起,这一现象几乎在全世界蔓延。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从繁琐的历史图案中区别出:文明的土崩瓦解是由于对她 们自己的优先原则抱有病态的狂热。罗马崩溃的一个原因,正如一位电影制造商 的评论,它的晚期陷入了这样一个泥潭:颓废的自我陶醉并且缺乏美德。   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少伟大的智者,他们成为世界文明的开山巨人。但是德国 的另一位学者艾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则警告到,思想同 样具有破坏力。他说:“哲学的概念在一个教授的研究之下静止地扶持起来,可 能会摧毁一个文明。”   就像赫胥黎的桶最终会被撑破一样,历史上还没有不朽的强盛文明。地中海 东部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无论是克里特文明、美锡尼文明,还是公元前110 0年的古埃及文明,都是在人类和经济发展空前繁茂的时候被粗暴打断,导致了 地中海文明的第一次“黑暗时代”。350年以后,瘟疫夺去了一半罗马人,甚 至连亚历山大这样的城市也沦为空壳。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由于致命的缺陷, 战争、瘟疫、饥荒逆政,使这些文明从顶峰跌落了下来,今天的核子武器也同样 令人忧虑。   2000年1月20日《新政治家》杂志上的一篇《展望第三个千年》认为: 那些沉迷于西方文明的想法是错误的,一千年以后将不会有西方文明。对于一个 最早实现现代化的文明来讲,这是一个惊人的判断。   作者齐奥狄·萨达(Ziauddin Sardar)是美国《未来》杂 志的编辑,并从事未来学研究。他说:宏观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文明有崛起就有 衰落,兴衰周期大约在五百到六百年之间。欧洲的扩展是从1413年葡萄牙向 非洲的扩张开始的,几乎就在五百年以后,世界大战爆发。由此,“西方文明正 到了衰退的时候”。   未知的事实常常让人感到困惑。二十多年前美国的一个考古学家西奥多·沃 蒂姆(Theodore A. Wertime)就说过:人们接受文明衰老 的事实不会比接受自己的衰老的事实来得更加容易。   1994年美国政治家牛特·金格理奇(New Gingrich)这样 描述过威胁美国文明的社会现象:“在这个国家,这样下去是不可能维持文明的: 十二岁怀孕、十五岁相互残杀、十七岁死于爱滋病、十八岁毕业却看不懂毕业证 书。”   一位波兰的记者曾经兴奋地写道:美国依然吸引着千百万人,这说明美国并 没有走下坡路。洛杉矶展示的文明绝对是新的,它同时由如此多的种族、国籍和 文化的人同时创造。但是,一个到美国来的法国学者则评论道:今天所有的美国 人几乎都在讨论文化多元化,但这所有人的声音却又都是一致的。   科学和技术正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沃蒂姆预计,在第三个千 年“我们的无知将增长”。因为,他讲,无知不仅仅与教条和迷信联系在一起, 而是知识的一部份。人们通常以为科学知识的增长将减少无知,但实际上,每一 次知识的进步都会增加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变得相对更加无知。作 者称这是“科学的悖论”,与此相关的技术也不例外。   科学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来人文统治的历史。英国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 师,但至今流传着“人文学者是文明的载体,科学家不过是管道工”的说法。甚 至有人认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还是绕着月亮转”和他们“没有关系”。这让 科学家们感到苦涩。伦敦是欧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几百年来文化巨匠云集,但伦 敦的儿童教育却显得并不那么得力。   “数学是科学的助产士。没有数学,人类文明将仍旧停留在黑暗时代。”这 是《没有数学你不可能成为二十世纪的人》(1979年10月27日《经济学 人》)一文给出的数学在文明中的定位。这位没有署名的作者指出:目前大多数 人的数学水准还只停留在中世纪,省略了近半个千年的数学知识,就好像他们对 文学的综合理解正好突然停止在莎士比亚以前。   然而另一种定位则认为:西方文明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知识是好的。自十七 世纪以来,数学出现了没有间断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说服人们它们为什么是有益 的。布朗大学和新墨西哥州大学的两位数学家认为:数学的真实并不是世界的实 质,脱离了人文,数学甚至是有害的(1986年11月11日《洛杉矶时报》)。   他们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科学。抽象的灵魂和富有同情心的灵魂常常是对立 的。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家之间的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之 间的大战,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则是数学家之间的大战,而计算机正普及着人们 对数学的运用。这种推理也许并不合理,但战争无疑是文明的威胁。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之始,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了“第三次浪潮”,很多人 相信这将开辟一个新的文明,就是不同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信息时代。但很 快有人批评托夫勒“天真地以为,数字时代的价值观将是以国际信息的自由分享 和交换为主,而不是以民族主义和贪婪为主”。他忽略了人对技术的主宰。   沃蒂姆尤其不赞同“技术可以拯救文明”的说法。他说:对于历史学家来讲,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十年,现代文明似乎可以压缩埃及“新王国”的最后四百年、 罗马帝国的最后二百年。这既不能说明技术是恶棍,也不能说明它是拯救者,健 康的文明应该有能力驾驭她自己。   沃蒂姆的《这是世界黄金时代的结束吗》一文(1977年4月24日《华 盛顿邮报》),虽然是针对二十多年前不可避免的种种经济、政治危机而发,从 能源危机到政府交恶,但是作者旁征博引,警示人们,文明可能在她的黄金时代 里崩溃。   文明的起落有时就像一个谜,我们无法预知她会走向何方。但文明的过去告 诉我们,繁荣昌盛来之不易,却可能毁在旦夕。文明是脆弱的,需要精心养护。 (寄自美国) ◆             寿夭的事故               ·张远山·   解剖台上放着一老一少两具尸体。解剖学教授一边做解剖示范,一边进行讲 解。“我们先解剖这个老人。各位请看,由于生活方式的不文明──尤其是不科 学──这个老人一身是病,真难以想象他竟能如此长寿。不过他的长寿无法证明 他掌握了养生之道──更不用说幸福之道。大家知道,吸烟不利于健康,生癌的 几率很高,但一个老烟鬼也许不生肺癌而享高寿,而一个不抽烟者却可能生肺癌 短命。所以这个老人的长寿只是偶然的运气,长寿不能证明他的生活方式很文明 很科学。相反,他的满身是病,足以证明他的生活方式不文明和不科学。这是摆 在大家面前的铁一般的事实。”教授继续说:“我就不兜圈子讲大道理了,还是 摆事实说小道理吧。请看他猪肝色的肝,嗜酒!请看他枯槁干瘪的肾,好色!请 看他溃疡糜烂的胃,贪食!请看他空空如也的嘴,无耻!请看他一毛不拔的秃头, 吝啬!请看他蠢蠢欲动的舌头,搬弄是非!请看他青筋毕露的手,酷爱权力!请 看他衣袖上的鼻涕,不讲卫生!请看他鞋底的痰迹,随地吐痰!请看他的双眼, 一只青光眼,一只白内障,对别人从不一视同仁!再请看他这颗冷血的心,冷酷 虚伪,自欺欺人,问心有愧!总之,这老头奸诈、圆滑、迷信、世故、虚荣、糊 涂、昏愦、悖晦、爱看热闹、爱瞎起哄、两面三刀、不讲信用、贪小便宜、强词 夺理……简直一无是处。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身上吸取教训吗?”学生们飞快地 记着笔记。我愣在那里,忘了记笔记。   教授得意地转过头去:“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青年,我想他应该成为有 志青年的好榜样。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正如格言所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个青 年是多么好的青年啊!他的身上具有文明人的一切优点,他相貌英俊、心胸开阔、 口齿伶俐、态度热情、性格开朗,从饱满的额头能够看出他的智慧,从纯洁的心 脏可以看出他的高贵……他的所有器官都如此健康,足以证明他追求文明、崇尚 科学,他已经走上了通往真理之路。可惜命运不济,风华正茂的他,竟被那辆野 蛮的罗马战车撞死了。”教授无限惋惜地说完,意味深长地扫视着学生,看看他 是否真正把学生说服了。每个学生一等教授的目光扫到自己脸上,立刻若有所悟 地微微点头。教授的目光扫到我的脸上,见我没点头,他的目光停住了。我发问 道:   “请问教授,这个浑身是病、寿终正寝的老人是什么人?”   “中国人。”   “再请问教授,这个前途无量、英年早逝的青年是什么人?”   “希腊人。”   “那么假如把您说的那个偶然结果换一换,比如说,让这个中国老人在年轻 健康时被车撞死,而让这个希腊青年长寿老病而死。那么您的解剖结果是否可能 完全反过来?”   教授愣了半天,刚要说什么,下课的铃声响了。 (寄自中国) 【丝露集】∽∽∽∽∽∽∽∽∽∽∽∽∽∽∽∽∽∽∽∽∽∽∽∽∽∽∽∽∽∽ ◆              诗三首                ·林蓝·                 十年             十年的青春已过             我们居然还可以假想             邂逅或是聚会             你的名字             如今竟是那城市的名字             而在我的心城             谁是唯一的永久居民             山峦如何升降             河流怎样变迁             我们如何相爱             又怎样在微笑的人群里             微笑而别                 春夜             据说今夜我们就要远行             江南已经有杏花烟雨             在等着             在故乡的春夜里等你             等你在人群里忽然抬头             那夜 月光如何穿透             梧桐树初生的枝叶             你的笑容如何穿透我年轻的心             是玄武还是太湖             是你还是我             为什么我记住的却只是你             在春夜熙攘人群中的             偶然回头                 传奇             河流分岔             在相思遗失的地方             相思遗失             在夏日的运河之畔             在十里蝉鸣十里浓绿             青山之外犹是青山             道路之后还是道路             狂热而来的你             黯然而去的你             在桌子的两端微笑着举杯             今天 所有的城市             由一根根缆线相连             是不是就象所有的情感             用一根根人类的神经联结             而我             在复杂的网线里             难进难退                    2000.3.6 (寄自美国) ◆              Em和弦                ·针儿·                  一   从一个滚烫得大汗淋漓的暗夜醒来,我再无法入睡。   把赤裸的胳膊伸出棉被,湿淋淋的雾气迫不及待钻进皮肤,在离表皮二毫米 的毛孔里结冰,皮肤刹那变成白色,在肉眼分不清的另一个刹那,被身体蒸发出 来的凉气布满周身,这具肉身真像一具刚被送进殓房冰冻的尸体。我不禁打了个 寒噤。灵魂如鬼魂,慢慢跑出来,在充满汗臭脚气的房间里俯身看一个个打鼾的 熟睡人,包括我。   一个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渡过,嘴边挂着可耻的透明白涎。   我算这个简单的算术题。我想我是失眠了。我讨厌数学。   把冰凉的胳膊塞进被子,胳膊软得像煮久了的面条,揭开被子的同时,热乎 乎的味道直冲我脑门,冲向我使尽力气再也闭不拢的眼皮,我希望能想起些清凉 的,助我入睡的东西,比如姑娘的裙子,比如青草颜色的笑容,或者一杯可乐, 但我的意识控制不了,想起的净是热乎乎的东西,比如姑娘的大腿,一低头一段 雪白细腻的脖子,还有跳来跳去唱个没完的可乐广告。我三次抹去苦恼地结在额 头的汗珠,翻了六次身,还是睡不着。   我摸索着撕了一张纸,卷成杯形,权充烟灰盅;摸索着找到烟盒;为找那只 小小的廉价液体打火机,我又花了不少时间。终于烟点起来了,红红的烟头象鬼 魅的红唇,一闪一闪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噘起嘴唇练习吐烟圈,吐出的净是圆 长的烟圈,我一共吐了三十六个圆长的烟圈,中国人嘛,三十六是个圆满的数字。 小时候我爱吹肥皂泡泡,现在的感觉差不多,那时我爸三十六,我吹三十六个肥 皂泡泡,姆妈说我孝顺。三十六是爸的本命年,他没熬过,出车祸,我们得了一 笔不大的赔款,后来我有个后爸,他对我还不错,我没喝过辣椒水,没坐过老虎 凳,平平常常长大,改了姓,没什么特别故事要告诉别人。   姆妈说那笔款子留给我娶媳妇用。我想以后得让我媳妇穿件大红锦袍,坐在 大东风里过门。爸是司机,开大东风,那时我的脑门壳没够车轮子高,爸把我举 上司机位坐着,嚷嚷:“给儿子接媳妇去!”我还是会害羞的,我想,我虽然没 脸红,可我弄了爸满只胳膊都是尿水。   在女孩面前,我木头木脑,可我老早看透了她们的把戏。就像我妈,哭得呼 天抢地,不到两年,就喜滋滋地给另一个男人做菜,让我叫“叔叔”,我当然叫。 “叔叔”来家的时候,总给我带把小手枪,一个变形金刚什么的,我妈说:“小 赤佬,忘性大,你放心。”眉来眼去,我只看不见,一心把“叔叔”带来的礼物 拆得七零八落,他夸我动手能力强,现在我入了电机系,和以前拆东西关系很大。   我知道女孩是怎么回事,我既不喜欢迟钝的,也不喜欢过于伶俐的,可我还 是不可抑制地向往她们。当她们扬着长长的黑发,千娇百媚地在我身边走过,我 知道是怎么回事——说不定她们在宿舍里攒了两星期的袜子没洗,说不定每天在 脸上敷青瓜,用牛奶洗脸,说不定天天说些鸡零狗碎的谣言,总而言之十分无聊 ——然而我还是不可抑制地向往她们,我想这与生理的关系大一些。我原谅我妈, 因为爸死后那两年,她像根经霜的茄子似的青紫青紫,“叔叔”出现以后,她重 新得到了水份。我没捣乱,我爸心疼我妈,我也心疼她。我如果死了,也愿意媳 妇改嫁,当然他们得待我孩子好。   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不定有了就看不开了。孩子是更 远的事,我现在得找个女朋友,就算只为了抱抱,不干什么也好,能干什么就更 好了。不过我讨厌那套程序,递纸条啦,看电影啦,吃夜宵啦,送花啦,写情书 啦,一步步到位,非常无聊,但这是台阶,有没有对女孩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 要不她会以为掉价了,结婚后再怨我,可不胜其烦。   我是疲倦的,只愿意结婚,不愿意玩,当然我也不反对谈几次恋爱,但结果 总是一样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渡过,其余的三分之二也没什么价值, 我只求省心。我愿意娶个哑巴,不管别人说什么内在美外在美,我还是喜欢漂亮 女孩,对着多舒服啊,她最美丽的日子,一朵花似的,为我开放,这种感觉很好。 所以我最愿意娶个漂亮哑巴,只不知上哪找去。   我磕着烟灰,红色的烟头像流星一样在极浓的黑暗中划过光痕,令我的眼膜 刺痛,这令我感到自己在活着,至少在活着;浓黑里此起彼伏的鼾声像一只只猛 兽用有肉垫的利爪悄悄走着,这令我感到他们在活着,虽然并不一定真在活着。   我曾经是个康德主义者,“头上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虽然那时 我没学过康德,但我有理想,有热情,相信神秘的感应,相信制约,相信美好, 相信我比父母要过得好……中学时我喜欢班上最漂亮的女生来着,虽然我知道有 一半以上的男生都喜欢她,然而我认为她是独特的(这也许因为我喜欢美貌,因 而被蒙蔽了),能不能得到她,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直到大一时候传来一个倒霉 消息:她为班上那个最痞,然而是高干子弟的胖家伙怀了孕,退学结婚生孩子去 了。那天我带上所有钱去饭馆,请了四个同学,要了十二个菜,喝了三瓶半白酒, 吐了,我就知道女孩真就是这么回事了。   我心如止水,然而又一个春天来了,止水也忍不住要冒点沼气,泛些泡泡, 我又开始向往女孩了。我知道女孩,她们都是短视的动物,喜欢独特的人,却看 不到骨子里的独特,一见长发的就以为是艺术家,一见弹吉它的就激动得两眼泛 泪,一见背画夹子的就变得特别淑女,一有人对她吟诗就面红耳赤,引诱她们, 只要在表面上独特就可以了。我像在做一道推理题,从结果倒推上去,知道我可 以做些什么。虽然这是件无聊的事,但我现在只是大二,有很多时间可以无聊。 也因为,唉,我喜欢女孩,特别在这样一个孤独的夜,更想起她们的种种好处, 我似乎一日也耽搁不得,立刻便要实行自己的计划。   我的计划很简单:从明天开始(我眯着眼想了一下,明天是三月十一日), 连续一个月,傍晚六点半到七点,坐在运动场向东方向,最高一级看台上,带把 吉它,弹一支很简单的曲子,罗大佑改编的《青春舞曲》,左手只用上中指和无 名指(女孩用来戴结婚、定婚戒指的两个指头),Em和弦。   晚霞与天风将在我身后飞扬,脸藏在渐渐起来的黑暗中,表情将忧郁深沉。                  二   也许你以为我将开始一段现实主义的场景描绘了,是的,看台边有无数人跑 过去,都诧异望我一眼,里面有老有少,有男的,当然,也有女孩。我忧郁着张 脸,弹同一支曲子,计算:经过的人数,回头的人数,回头女孩的人数,以及她 们的表情。我忘记告诉你了,我爱把相同的零件摆放一块儿,这能令人感到真心 实意地安心。“2”这个数字听起来就比“1”好,“3”听起来又比“2”要 好。套一句话:“就是好来就是好!”   我该把计算结果公布出来,不过我把那张纸条儿弄丢了,你知道,后来我有 了女朋友,她特爱吃醋,我不想她多心,所以我一“不小心”就把它弄丢了,我 还一“不小心”把许多过去的记忆都弄丢了。挺可惜的不是?不过我倒是无所谓。   我还可以把这些男女老少的外貌、表情、谈吐,甚至心理一一描绘出来,这 段子也写到这份上了,这不难编,可我告诉你,我把这些记忆都弄丢了,我不想 说些不真实的东西瞒你,再说,这些东西大同小异,你完全可以自己编。我不是 太喜欢现实主义,那没意思。   至于我的女朋友,这么枯燥无味地天天弹同一个弦(说真的,那得感谢康德 每天下午三点都准时散步),我都坚持下来了,挟一点莫名的声名,加一些热情, 那还骗不到一个吗?而且,她比我所有哥们的女朋友都漂亮,漂亮得跟我那高中 同学似的,还特别痴情,我情信写得好,她的舍友经常说她两眼泪汪汪地想我。   我也没想太多将来,说过了,我不是太喜欢现实主义,那没意思。                  三   现在我三十六了。   你甭管这是不是真的,只管设想你三十六的心境就得了。   说实在的,我喜欢女儿,可我有了个儿子。我孩子的母亲不是我第一个女朋 友,这是可以预料的;她并没有太漂亮,这也是可以预料的。她的鼻子特别好, 虽然我把前女友们的照片东掖西藏,她总能嗅出来,于是女友们只好化作一阵黑 蝴蝶飞走了。   我当然是个好丈夫,好爸爸。赶上最后一批房改,咱们刚搬了家,楼层高点, 不过全新的三室一厅,也过得去了。楼下绿化地不多,穿过条马路就是间大学, 我常带儿子去玩耍。   前几天是“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一台劳什子晚会,不知谁打听到我会 弹吉它,妇女工会主席央我表演,真倒八辈子大霉,一个好好的大男人老为女人 表演吉它!推却不过,找了出来,弦都锈了,不过还弹得。   在吉它内我发现一张小纸条:三·十一,Em和弦。   我用左手两个指头按住和弦,铮铮之音如流水泻过手指,恍然若梦。   后来随随便便登台表演了支《青春舞曲》。我弹得不太好,但嗓音还行,没 有塌台。   今天是周末,我带儿子去大学玩,随手提了把吉它,背西向东,铮铮挑弦。   校工把四角的喷水管开了,水柱兰花般展开,透明的水珠在晚霞中划出了道 道虹彩。   被晒热的土地又被水润湿了,散发出燥热好闻的土腥味儿,大学生们轻盈地 跑着步,经过我,好奇望一眼。   我摸摸下巴忘刮的胡子,眯起双眼,看。   儿子举着小小透明的手掌,在水柱旁兴高采烈地,跳着,叫着,笑着。 2000.3.11 (寄自中国大陆) ◆            苕溪人家的女孩               ·沈方·   苕溪人家是售卖风味小吃的餐厅,位于一家购物中心的三楼。穿过广场上的 汽车和一排排自行车,走进底层门廊,可以看到两部电梯,不断有顾客上上下下。 让人费解的是,一部电梯设置于玻璃门内,而另一部则设置门外,好象是去不同 地方的。每次进入电梯,从没有看见过有谁到二楼去,液晶显示牌上永远是一楼、 三楼跳动。有几次我曾试图按一下二楼,想看看二楼是什么地方,但是我终究没 有做。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我去揿电梯控制板,早有人按好了楼层,如果我特意 去按一下,周围的人一定是大为惊奇。   星期六、星期日的中午,我多半是去那里草草吃一份扬州炒饭和鸭血豆腐汤, 外加一个炸鸡腿。尽管那里还有其它各种小吃,兰州拉面、过桥米线、牛肉丝粉、 南瓜饼、咸菜煎饼、南翔小笼等等,而我一直固执地只吃这一份,似乎是有人给 我作了规定。如果是下雨天,餐厅稍稍空闲,凑巧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俯瞰楼下 的广场,看雨点打在汽车上,水珠一颗颗滚下来。我会想到河流,要是窗外就是 一条河该有多好。而这个想法多半也是因为餐厅入口处那半只从墙壁上伸出来小 木船,船边的木桨、蓑衣、水桶,象是船上渔人不经意扔在那里,忘了带回家去。   不过,并非是这个场景吸引了我,对于这种肤浅的商业性怀旧我没有兴趣, 我来这里是为了简便地吃午餐,同时我也可以在吃完之后,再买一杯可乐消磨一 个小时。现在是四月,绵绵春雨下了好几天,坐在窗边慢慢喝可乐,我无所事事 地看餐厅里的客人。离我四张桌子远,一个女孩也坐在窗前,她的脸侧过去望着 窗外,目光茫然平视,明显不是俯瞰下面的广场,是在注视天空中某个位置。她 面前的桌子空无一物,甚至连一个烟缸之类也没有。她穿了一件豆绿的毛衣和棕 色的背带裤,梳着两条现在难得看到的辫子。我看了足足有十分钟,她像是没有 要去买点什么小吃的意思,只是托腮侧脸望着天空。   餐厅里播放着老鹰乐队的歌曲《加州旅馆》,每次听到这首歌我总是想起周 围的那些故事,是在黑暗中的故事,看不见摸不着,不为人知。只是在歌声中, 这些故事才会与我碰撞,而当歌声停止,就象跳舞的人立即回到原来位置上,生 活的表面复归于平静。我又去买来一大杯可乐,吃完饭喝两杯可乐在我是头一次,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喝第二杯的想法。看着杯中的汽泡慢慢消失,四下里吃饭的人 没有谁注意到我,他们像其它任何一个日子一样只是吃自己的。我想不出今天有 什么特别,整个餐厅平平常常,好象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在四月的下雨天,出现 在苕溪人家里的这个女孩同样也是平常的,是那种时时都会在街头遇到的女孩, 不算漂亮,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特征。甚至可以说,在街头碰到的每一个女孩差 不多都是这个样子。   只是她呆呆坐在那里神情,她面前空空荡荡的餐桌,她凝神注视的天空,让 我想起某种消失的事物,让我想起我见过的另一个女孩。如果那次不是在一种特 殊场景中见到那个女孩,我简直分不清这两个女孩,相反我会认为是同一个人。 她们的相貌真是非常相像,是的,不算漂亮。   两年前,我邻居张医生的儿子小龙遭遇车祸死了,还是十九岁的高三学生。 那是一个同学的生日,大概是星期六这天。我记不清是星期六还是星期日了,反 正整整一天我都在家睡觉,当然星期日我也可能会睡上整整一天。傍晚的时候, 我刚刚起床,正在刷牙洗脸,睡了一天睁开眼,糊里糊涂还以为是早晨。我准备 出门吃晚饭,听到小龙的同学小亮开着摩托车来,在我家门对面小龙小龙唤他, 说大家快到齐了。我开门的时候,小龙刚好也出来,他与我打了招呼,说去参加 同学过生日,就坐在摩托车后座上去了。等我走出楼梯口,他们已没有踪影,我 连摩托车发动的引擎声都没有听到,就像是传闻中的飞碟一样,以一种神秘的自 然力移动,快得像鬼魅。   夜里十一点光景,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故事中一个男孩,在夜晚来到灌 木丛,被外星飞碟劫持,与高智慧的机器人成了朋友。两天后男孩回到家中,时 间过去了二十年,他的弟弟也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以异样 的眼光看他,他再也无法适应人世间的生活,于是又离家出走再次与外星飞碟相 遇。突然有人在张医生家猛烈敲门,张医生张医生,喊声急促。我听到张医生开 门,那人说你家小龙出事了,送在医院里抢救。抢救其实已经是说说了,临近死 亡的人都得经过一番例行公事的抢救,不管是否有效总得有这个程序。赶到医院, 小龙早就冰凉僵硬,直挺挺地躺在太平间里,蒙着一块白布。   那天,生日宴会结束后,同学们意兴未尽,又到过生日的同学家去吃蛋糕。 小龙乘在小亮的摩托车后座上,途经新开辟的一条街道,还未来得及安装路灯。 摩托车一头撞在竖在路中间的电线杆上,也许是车速过快,小龙和小亮一下子飞 出去。从后座飞去的小龙,头部正好撞上电线杆。小亮摔在街道中央,断了一条 胳臂,另外只是受了些皮肉外伤。根据小龙头部伤势的程度,应该是当场就死了。   这个自天而降的悲剧,使张医生一家失去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张医生已经五 十多岁,他夫人也四十出头,在中年丧子的悲痛打击下,夫妇俩当即晕过去,在 场的人莫不失声抽泣。在小龙死去的一个七天内,张医生种植的数十盆菊花尽数 枯萎而死,只有数株松树盆景尚且能曲曲弯弯地活下来。火化那一天,小龙的五 十多个同学好友来到火葬场,清一色藏青西服,胸前佩戴白花,神情肃穆,列队 而行,刷地跪在灵前。这幕情景令人想起电影中的葬礼场面,孩子们的模仿却是 真诚的,倒让那些电影反显得虚假了。而张医生夫妇目光暗淡,哀伤的脸上没有 眼泪,绝望得哭不出声来,痛不欲生,站立不住,让亲戚们左右扶着。   灵堂里一片低低的抽泣,孩子们跪着默哀,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女孩是与小 亮一起出现在灵堂。小亮头上绕满纱布,只露出一双眼睛,左臂绑着石膏,他扑 倒在地嚎啕大哭,小龙是我杀了你,是我杀了你,怎么劝也劝不住。那个女孩脸 色苍白,隐隐的哀伤从一双低垂的眼睛里透出,仿佛她是来自悲哀本身。她一身 白衣裤,慢慢走到小龙同学们队列前面,跪下来,既不哭泣也不流泪。火化结束 的时候,她支不住倒在地上,让两个男孩搀扶起来送走了。后来,我听说那个女 孩是小龙的好朋友,常常与小龙在一起。有人说,前几天还看见他们骑自行车, 带上鱼竿去郊外钓鱼。我已经忘记了女孩叫什么名字,我想年少时的初恋就象雨 后的彩虹,是容易消失的,而且事情过去整整两年时间了。   我再看餐厅里的女孩,她还是刚才的样子,旁若无人。我一口气喝下去半杯 可乐,点燃一支烟。外面还在下雨,餐厅里客人越来越少,我看看时间已是下午 两点,那个女孩还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道她会坐到什么时候。我掐灭烟头, 又一口喝尽剩下的半杯可乐,站起身。我忽然想到,两年前出现在灵堂上的那个 女孩与眼前的女孩梳着同样的辫子。当我正要离开餐桌,看到女孩手里捏着一张 餐巾纸,擦了擦眼睛。她是在流泪吗?我看不清是否如此。我乘电梯来到楼下, 冒雨跑过广场,叫住一辆出租车。坐在车上,我回头望了望三楼,隐约可以看见 那女孩坐在玻璃窗里,依旧望着天空出神。 (寄自中国大陆) ◆              留守的寂寞                ·百合·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女儿眼巴巴地看着陈萌问。“再过十天,就 是‘国殇日’游行了,我还要在校舞蹈队里表演呢,爸爸也不回来看我。”   “妈妈会给你录像,还给你拍照片,到时寄给爸爸看就行了。”陈萌用手抚 摸着女儿的头发说。   “可是不一样啊,人家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来。爸爸从来没看过我的演出。” 女儿嘟着嘴说。   “爸爸忙嘛,他回不来。”   “别人的爸爸就不忙吗?为什么爸爸非要回中国呢?他为什么不像别人的爸 爸那样在这里上班呢?我好想爸爸嘛。”女儿在床上扭着身子说。   “爸爸为了多挣钱嘛,钱多了妈妈就可以送你去学钢琴,去学画画,学跳芭 蕾舞,去给你买好漂亮的衣服。”   “可是,我可以不学钢琴,不学画画,不学芭蕾舞,只要爸爸回来吗?再说, 别人的爸爸不去中国上班,他们也有钱学钢琴,学画画,学芭蕾舞啊。”女儿很 认真地辩论着。   陈萌不知该说什么好。每次女儿有演出的时候,她都要过这样一关。其实, 每到这种时候,她心里是窝着一股火气的,当然不是针对女儿,而是针对丈夫。 李为为什么非要去中国呢?   “为了挣更多的钱!”这是他的回答。   “可是,你现在的工资也不错啊。”当陈萌得知李为要回中国工作时,她吃 了一惊。“我们当年拼命念英文,为的是来美国,现在为什么要放弃好好的工作, 回中国呢?”   “我们公司要在中国开拓市场,需要我回去打头阵。工资比现在高多了。”   “我不相信你们公司就没有别的合适的人选。”   “当然有。所以,我费了很大力气才争取到。”   “我不想回去,我不喜欢国内的环境,也不想再陷入那种人际关系中去。再 说,女儿刚开始上学,我不希望她换学校。”   “我本来也没打算让你们和我一起回去。我自己回去,你们在这儿守家吧。”   哪知李为这一走就是两年多。中间他回来过一次,呆了几天。“太忙,走不 开。”这是他的理由。   这两年多对陈萌来说相当漫长。虽然她也有份工作,白天的日子还好过,但 是,回了家,总觉得不是滋味。当然有女儿,女儿是她寂寞的日子里很大的安慰, 但是在心里,没有丈夫在身边,日子好像特别单调乏味,而且漫长。女儿本来就 不喜欢吃中国饭,陈萌也就懒得做饭,下了班,order个pizza,和女 儿一起坐在电视机前面吃完,就算是晚饭了。冰箱里除了牛奶和果汁,别的几乎 什么都没有。李为在时,周末总是全家一起去买菜,逛商店,带女儿去公园,要 么探亲访友,好像很忙碌,可现在,除了带女儿去公园,陈萌觉得她没有心情去 做别的事。有时她心里也懊恼自己太依赖李为,李为不在,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 神,可是,难道夫妻不是应该天天在一起的吗?有时听了她抱怨,李为会说: “以前我们父母辈的好多人不是夫妻分居一辈子吗?”“可是,他们那是没有办 法,而我们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看人家美国人或别的国家的人,有夫妻这么长时 间不在一起的吗?”   陈萌倒是不怕李为有外遇,因为他不是那种人。当然,这种事也不好说,因 为不仅仅是决定于他。国内好多女孩子,现在也实在了不得,难怪那么多台湾或 香港商人在大陆不是包二奶就是养情妇呢。有几个男人能坐怀不乱?如果李为碰 上一个对他死追猛缠的女孩,难保他不动心。“只要我不知道就行了。”每当别 人提醒陈萌要小心李为变心,或这样的念头在她脑里闪过时,她总这样回答。只 要李为对她和女儿负责就行了。可是,李为除了挣的钱多一些,这两年多他为陈 萌和女儿做了什么?不过是一个空头的丈夫和父亲!想到这里,陈萌烦躁地叹口 气,手里的电视遥控器下意识地按着。每一个台都差不多,都是些傻乎乎的肥皂 剧。每天晚上女儿睡下之后,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一个台一个台地来回按着,陈 萌自己也觉得无聊透顶。可是,她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好做的事情。看看表,才 九点多,离上床时间还有一会儿呢。   “你以前不是最喜欢打电话聊天吗?还总抱怨没时间打电话,现在不是有时 间了吗?你可以给你那些狐朋狗友打电话嘛。”上次李为打电话回来,张萌抱怨 平时没啥可做,太无聊,李为这样回答她说。   也许应该换个工作,陈萌想。药厂工作太轻松,下午五点下班,五点十分前 肯定就到家了,那么多闲时间!好多人不管本来学什么的,现在都纷纷到纽约的 银行或金融公司上班,挣钱多,也刺激些,也许自己也该换换工作?可是,这里 去纽约上班至少一个多小时,在金融界工作常要加班,女儿怎么办呢?   陈萌斜躺在沙发上的身子换了一个姿势,手里的遥控器还在毫无目的地按着。 也许她并不想看电视,只是为了屋子里有点声音。这么大的房子,女儿睡下之后, 如果没有电视机里传来的噪音,就太安静了,安静得她能听见自己的呼吸。有时 她甚至有些怕。怕什么她也说不清楚。能在这个镇买房子的人至少是中产阶级, 所以治安很好,根本不用担心。可是太安静了,她心里总挂着丝无名的恐惧。   过了一会,陈萌终于放下遥控器,从沙发上起来,把手边的土豆片拿到厨房 的台子上。“沙发土豆”!美国人这样称呼那些一边躺在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一边吃土豆片的人。陈萌用手摸摸肚子,发现又大了很多,几乎象怀孕四个月! 以前,她是那么为自己生过孩子却仍苗条匀称的身材骄傲!好多衣服都穿不下了, 一个人又没什么兴致逛商店,因此她现在的穿戴打扮马虎多了。“女为悦己者容”, 男人不在,穿给谁看?上班不需要穿正式服装,而且组里别的几个人也不讲究, 她不想太突出。   想到这里,陈萌进了浴室,站在镜子前打量着自己。头发好久没去剪修过了, 有些毛草草的,也失去了原有的形状。皮肤虽然依然白皙,却有些微微的浮肿, 总是因为夜里睡不好的缘故。眼神很涣散呆滞,一点神气都没有。怎么可以变成 这个样子!陈萌在朋友圈子里向来不是以美丽、爱美著称吗?李为不在,自己真 的成了怨妇的样子!   出了浴室,陈萌又在沙发上坐下。还不到上床睡觉的时间,而且,她实在不 愿忍受那种因为睡不着而在双人床上辗转反侧的苦恼。于是,她拿起电话,拨通 了张明虹的电话。张明虹是她的几个好朋友之一,是拿起电话就放不下的那种人。 当然,她时间很多,因为不上班。以前陈萌常常受不了她在电话上没完没了,可 是自从李为回国后,她发现自己主动给张明虹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多。   “怎么,又想男人了?”张明虹大叫。   “想什么呀,想那种人干吗。”陈萌没好气地说。   “我不是说你想李为。我是说你想别的男人。”   “没什么男人让我想。”   “我看你需要一个情人了。”   “胡说八道什么呀,你就是狗嘴吐不出象牙!”   “我是为你好!你这样守活寡的样子,除了情人,你还需要什么?”   “李为回来知道你这样建议,不杀了你才怪。”   “得了吧,谁知道他在国内什么样。说不定已经有给他暖被窝的人了呢。”   “大热天的,谁需要人暖被窝?”   “说真的,陈萌,女人没男人怎么行?我并不是要破坏你们的婚姻,可我觉 得你真的需要一个男人了。现在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有情人又不是罕见的事 情。也不一定非要怎么样,有个人聊聊天也好嘛。”   “聊天不是有你吗?”   “我能代替得了男人吗?”张明虹吃吃地笑着说。   “我连找男人的兴致都没有。”陈萌无精打采地说。   “这就是嘛!李为不在,你对什么都没兴趣,更说明你需要一个男人了。 ‘我需要男人,我需要男人,半夜一个人看电视或给女朋友打电话,说明我万分 孤独!’”张明虹夸张地大喊。   “你从来就没个正经的时候。最近有什么新闻吗?”   “没有。玲玲他们家正在重新做厨房呢,是在纽约找的中国工人,听说找老 美便宜一半。我过两天去她家看看,要是那人做得好,我想让他来帮我把楼上的 浴室扩大一下。”   “喔。你们家的浴室不够大吗?”陈萌有一搭无一搭地接着话。   “王素艳他们家的浴室多气派!每次从他们家回来,我就觉得我们家的太小 了。他们家刚花两万多买了一台钢琴,而且是一下子付清!你没见王素艳说起来 这事的得意劲呢。其实,她老公和我老公挣钱差不多,她只是比我烧包而已。陈 雅楠她老公挣钱才叫多呢,听说她过生日时,他给买的那条项链花了五位数!”   “唔。”陈萌有些听得不耐烦了,可是,她还是不想放电话。自己也变成这 么无聊的样子了?   “陈雅楠那样子,再贵的项链戴起来还是土!那天在‘中国园’吃饭时看到 她,你没见她穿的那身衣服!那么胖的人,皮肤又黑,却穿了条红色的紧身连衣 裙,勒得腰上和肚子上的肉一横道一横道的。还向我炫耀说是Jones Ne w York的牌子。Jones New York算什么好牌子嘛,Mac y’s在clearance时几十块钱就能买到。我上周末买的一套西装才不 过百把块呢。”   张明虹的声音已经在陈萌的耳朵里变成噪音了,可是她依然把电话贴在耳朵 上。除此之外,她今晚还有什么别的事可做吗?   “周光华家这个周末开party,你会去吗?”   “什么?”陈萌已经走神了。   “你在干什么?我说的话你没听到是不是?还否认呢,你肯定在想男人!”   “什么呀!我只是没听清你最后一句话而已。”   “周光华家这周末有party。”   “她没告诉我。”陈萌心里有些若有所失。虽然她不是个喜欢聚会的人,但 是没有被请到,心里总不是滋味。李为不在,周光华把她就忘了吗?虽然她先生 和李为是同学,她俩本来并不熟悉,但来往了这么久,也应该算朋友了吧?在美 国,只要见过两面,不就是朋友吗?“可能还没通知到你吧。她说她只告诉了两 三个人,等具体时间定下来后再打电话给别人。”   “唔。”   “你应该去,要不,周末一个人呆在家里干什么?陪你女儿看卡通?”   “人家还没请我呢。搞不好根本不会请我。”   “怎么会呢?你老公和她老公是同学。再说,听说这次是以她儿子过生日的 名义办的,能不请你吗?谁不知道你送礼物最大方?不象李芳芳,上次我儿子的 生日,她只送了二十块钱的礼券!她儿子生日时我送的是一套Baby Gap 的衣服,五十多块钱呢。”   陈萌实在忍无可忍了。这在干什么呢?听这些嚼舌就不孤独寂寞吗?自己真 的这么无聊至极吗?她故意打了一个哈欠,说:“再聊吧,我明天还得上班呢。”   “好吧,我会给你打电话。”张明虹收了线。   陈萌想哭。上床前和张明虹的那通电话使她更加觉得日子无聊乏味,每次给 自己的那几个所谓好朋友打电话,除了这些东家长西家短的gossip,还能 说什么呢?自己的日子里除了上班,现在到底还剩下了什么呢?还好有女儿!刚 刚去女儿屋子里看了看,她正睡得香甜,那张酷似李为的小脸,让她怎么也看不 够。可李为就能这样把她们娘两个丢在这里,这么长时间也不回来?美国人说什 么也不会这样,夫妻两个这么长时间不在一起,不离婚也双方都有外遇了。她又 想起张明虹的建议:“找个情人。”可是,她怎么可以不忠于自己的婚姻呢?李 为也没什么别的不好,就是喜欢挣钱多,哪个男人不想挣钱多!挣钱多是男人事 业成功的标志嘛。她怎么能因此做出对他不忠的事情呢?可是,她寂寞,实在是 寂寞啊!寂寞的日子象是无底的深渊,让她觉得没有出头之日。没有男人的日子, 实在是不好过啊!   中国人开party,无非是吃饭,吃完饭聊天,唱卡拉ok,在地下室打 乒乓球。陈萌觉得每个人她都认识,可每个人她都不熟悉。周光华夫妇只是在她 带着女儿进门时招呼了她一下,后来就不知忙什么去了。她看到女儿和别的小孩 玩得很高兴,就一个人在沙发上悄悄地坐下。   过了一会儿,有个矮个子的男人在沙发的另一头坐下了。“你好!”他对陈 萌笑着打了一个招呼。   陈萌点点头,没吱声。她觉得没有心情和任何人讲话。以前李为在这里的时 候,她心情好,总是这类聚会的中心人物,可是,因为现在是孤单一人,虽然心 里是那样渴望排除这种孤单,但是,她发现,要把自己放进人群中已经很难了。 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人越多的时候越孤单,孤单得满眼都是陌生的人。李为 这时在干什么呢?这个念头刚出现在她脑子里,她马上摇摇头,暗自说,管他干 什么。   “我叫孙斌,刚来这个镇。”矮个子男人自我介绍道。他的声音有些细,很 像女人。   她不得不开口:“我叫陈萌。”她发现,孙斌的皮肤很细白,没有半根胡须。 眼睛小小的,眯眯的,嘴唇很红润,虽然很像婴儿,却给人一种肉腻腻的感觉。   “你来这好久了吗?”   “我们搬来三年了。”   “哪个是你先生?”   “我先生没来。”   “喔。”孙斌不说话了,扭头去看唱歌的那几个人。   “他在国内。”鬼使神差地,陈萌追加道。   “是吗?”孙斌很有兴趣地问道。   陈萌的脸红了。她暗自希望因为灯光昏暗,孙斌看不出来。自己这在干什么 呢?是在给他一种暗示吗?暗示什么呢?这个人长得这么不出众,自己说什么也 不会对他怎么样的。   “他是他们公司中国部的经理。”陈萌故意自豪地说。实际上,她从来未因 此感到自豪。即使是经理又有什么用?不能安慰妻子,不能成为女儿生活中的一 部分,再有成就又有什么用?   “那他肯定挣很多钱!”孙斌惊呼道。   “够花而已。”男人怎么都这么爱钱?这孙斌居然这样大惊小怪!   “他常回来吗?”   陈萌摇摇头。她希望他常回来。可是,两年多他只回来了一次,而且只呆了 几天。就在那几天里,他们也没有“久别胜新婚”的感觉。当她对张明虹说起她 的感觉时,张明虹盯着她说:“陈萌,我告诉你,你的婚姻完蛋了。李为对你没 有热情,证明他有外遇了。”她当时非常不高兴:“你胡说些什么呀,他太累了, 而且我们这么长时间没见面,可能彼此都不熟悉了。”“男人的动物性比较强。 你不要指望着他在现在国内那种环境里为你守身如玉。”张明虹说。   “那你不是很寂寞吗?”孙斌好像很认真,很诚恳地问。   陈萌有种想哭的冲动。这样一个自己不会喜欢的男人,居然也知道她会寂寞。 可是,她怎么能对一个陌生的男人承认自己寂寞呢?凡是向别的男人承认或述说 自己寂寞的女人,不是在向人宣告可以钻自己的空子吗?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在 告诉人家:你可以勾引我。不,陈萌怎么会这样?她从来也没这样的念头啊。   “不,我不寂寞。我有女儿。喔,就那个,穿红衣服的。”陈萌急忙说。   “是吗?”孙斌好像不太相信,却也没说什么,转开头,不再和陈萌说话, 专心看别的人唱歌。   陈萌舒了口气,把腰挺了挺,坐直,也不再言语。她觉得自己拒绝了一种诱 惑,却没有那种拒绝诱惑的自豪,只觉得有些百无聊赖。留守的日子里,最明显 的感情色彩就是百无聊赖。这样的百无聊赖让她疲倦万分。   稍后,她牵过女儿,找到周光华夫妇,以疲倦为理由告辞了。周光华夫妇好 像是从陈萌的脸上看出了她内心的百无聊赖,也没有挽留。   就在陈萌走向门口时,孙斌走过来,说:“这是我的名片,有什么事需要帮 忙,尽管告诉一声。我是单身,随叫随到。”   陈萌没有吱声,把他的名片放进包里。他什么意思呢?前面一句话还很感动 人,后面追加的那句,不是太有些暧昧了吗?就他长得这个样子,再寂寞也不会 找他呀!   回家的路上,陈萌都没有说话。女儿仿佛洞悉了她的心情,也不言语。夜晚 的路黑压压的,除了迎面驶来的那些车的前灯,好像再也看不见什么。虽然到家 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路,陈萌却觉得好像怎样也走不完似的,那片黑夜的感觉紧 裹着她,使她的心里塞得慌,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于是,两行清泪无声地 滑下。   女儿睡了以后,陈萌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呆。屋子里太安静了,朦朦胧胧的 夜的声音都被无限地放大了,变成一把把锥子,刺着她的神经。她突然站起身来, 走到电话旁边,拨通了李为在北京的电话——李为有两个星期没打电话来。虽然 两人在电话里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他至少应该关心一下女儿呀!   可是,电话没有人接。陈萌又试了李为的手机,被告知关机了。此时在北京 是近中午的时间,即使他不在饭店的房间里,也应该开着手机呀,又无需为公司 省这点钱。难道……   陈萌不愿多想下去。没什么意思的。如果怎样了,又能怎样?   下意识地,陈萌从包里拿出孙斌的名片…… (寄自美国) 【网里乾坤】∽∽∽∽∽∽∽∽∽∽∽∽∽∽∽∽∽∽∽∽∽∽∽∽∽∽∽∽∽ ◆         从“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                ——遗传学痛史                ·方舟子·                  一   那是自中世纪以来对科学家的最大一次迫害。地点在苏联,起因则是进化论 的两位创建人对进化机制的不同看法:拉马克相信在生物内在欲望的驱使下的用 进废退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而达尔文则认为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才是进化的 主要动力。我们或许会觉得,拉马克主义更象是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的达尔文 主义应该更受马克思主义的青睐才对。但苏联的官方哲学,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 的,不如说是唯意志主义的,它更相信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早在1906 年,一位叫斯大林的年轻布尔什维克就已论述说,新拉马克主义正在战胜新达尔 文主义,而这再一次证明了恩格斯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辩证法之正确。但是与 斯大林的预言相反,从二十年代起,遗传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了新拉马克主义的 错误,新达尔文主义的正确,这个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综合过程,到五十年代最终 完成。   苏联政权对遗传学的蓬勃发展抱着深深的敌意,遗传学成了资产阶级科学的 典型。这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还有实用的因素。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强 迫建立集体农庄,被剥夺了财产和权利的农民们以屠宰牲畜、销毁粮食、消极怠 工抗议,农业生产受到了灾难性的破坏。苏联迫切地需要用技术发明创造农业生 产的奇迹。但是,虽然俄国拥有切特维里科夫、菲利普琴科(这两位大师的群体 遗传学方法在他们的学生杜布赞斯基于1927年移民美国后传播到了西方,为 综合进化论的创建起了关键作用)、瓦维洛夫等一批遗传学的杰出先驱者,还处 于实验阶段的年轻的遗传学对农业生产还无法提供太大的帮助。从理论上说,用 达尔文主义的方法改进物种也要比拉马克主义缓慢得多。相信后天获得性能够遗 传的拉马克主义表达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良好愿望:如果那是真的,就意味着你的 儿子天生就具有了你学到的知识,而不必一切从头开始。拉马克主义的表述也更 为直观,更易被外行接受,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外行对“用进废退”深信不疑。 苏联需要一种新的比资产阶级遗传学更加先进、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无产阶级的 遗传学。这个新遗传学需要有偶像和权威。于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夸夸其谈 的园艺师米丘林便被树立成了新遗传学乃至新生物学的偶像。这位没落贵族家庭 的后代据说在革命前受到沙皇的迫害,在政治上当然可靠。在理论上,他攻击孟 德尔遗传定律是没有普遍意义的“豌豆定律”,主张获得性能够遗传,强调环境 的创造性作用,与造就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信念不谋而合。在实践上,他声称用 远缘杂交和嫁接的方法“定向培育”出了六百多个(一说两百多个)果树新品种, 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再也没有比这种神话式的偶像更能吸引人的了。“米 丘林遗传学”、“米丘林生物学”在共产主义国家成了新遗传学、新生物学的代 名词,即使到了当代,在这些国家,米丘林头上的光环也还未完全消失。俄罗斯 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去年年底发出问卷,评选出10名俄罗斯(包括整个 原苏联)20世纪杰出科学家,米丘林也入选。在1989年版《辞海》的“米 丘林”条目,还附有一幅肖像,这是那些极其重要的正面历史人物才享有的待遇, 生物学家中有此殊荣者仅寥寥数人。但是,我们现在根据遗传学知识可以断定, 米丘林用所谓“无性杂交”创造的“新品种”,如果是真的,也只是一些由不同 基因型的细胞组成的嵌合体,并非新种。米丘林对遗传学乃至生物学毫无贡献, 如果不是在他的名义之下所进行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反科学和伪科学运动,米丘林 的名字完全可以从生物学史上抹去。   1935年,米丘林在被授予苏联科学院荣誉院士的头衔一周之后去世,未 能看到在他的战旗之下对苏联遗传学家所进行的有系统的、大规模的迫害。其实 序幕早已拉开。在1931和1932年,一批遗传学家被贴上“孟什维克化的 唯心主义者”的标签而赶出科学院,瓦维洛夫创建和领导的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 植物育种研究所则被批判成“在列宁的名字掩盖下”所建立的“异己阶级的、充 满敌意的、彻底反革命的研究所”。正是在在种政治气氛下,米丘林的继承者李 森科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君以“春化处理”(对越冬作物种子进行低温处理 后推迟到春天播种)的发明者自居,而实际上春化处理既不是他的发明(早在1 915年嘎斯塔夫·嘎斯讷就已发明了这种技术),也不是他首次在苏联推广 (在1923年马克西莫夫就已用更为严格的方法做了春化试验,以后他对李森 科的技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的发明,就是将那些对推广他的春化处理技术 有意见的人称为阶级敌人。1935年,这位农民的儿子已被树立为“赤脚科学 家”的典型,与躲在实验室中的“资产阶级遗传学家”相对抗。在全苏第二次集 体农民突击队员大会上,李森科做了《春化处理是增产的有力措施》的报告,宣 称:“富农破坏分子不仅在集体农庄中有,而且在科学界,他们的危险性和破坏 性也是同样的。为了保护春化处理技术,我们同一些所谓‘学者’进行了许多争 论,受了不少气;在坚持春化处理的实践中,遭受了种种打击。阶级敌人永远是 阶级敌人,不管他是不是科学家。”斯大林听了,大声喝采:“好,李森科同志, 好!”   就在这一年,李森科先后成为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和全苏农科院院士,并正式 提出了米丘林主义的伪科学理论,否认基因和任何特殊的遗传物质的存在,认为 细胞才是遗传的基础,细胞的任何部分都有遗传性。遗传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 用,将外界条件内化的结果,由外界条件引起的变异都是能够遗传的。遗传学被 称之为孟德尔摩尔根主义,被宣布为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唯心主义的,与辩证 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因为它强调基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普遍联系的观点 (因为它强调内部遗传物质的重要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和有规律的观点(因 为它认为突变是随机的、没有方向的)格格不入的。这种伪科学声称可以通过定 向改变环境而快速改变生物体的性质,正中斯大林加快集体化和工业化的下怀。 1936年年底,全苏农科院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会议,按官方的指示要求将“旧 ”遗传学纳入“米丘林生物学”。但遗传学家们并不妥协。在这一年,已有三名 党员遗传学家阿哥尔、列文和列维特(人类遗传学学院院长)被宣布为“人民公 敌”而被捕,阿哥尔和列文被枪决,列维特死于狱中,人类遗传学学院被关闭。 1937年,瓦维洛夫被宣布为“人民公敌的帮凶”而撤销了全苏农科院院长的 职务,他之后的两任院长和一批农科院成员先后被逮捕。1938年,由李森科 担任了院长。被米丘林主义者视为头号敌人、处于危险之中的瓦维洛夫表明了他 抗争到底的立场:   “我们将走向柴堆,我们将被烧死,但是我们绝不从我们所确信的退却。让 我坦白地告诉你们,我曾经相信,现在也还相信并坚持我所认为的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事实,仅仅因为身居高位者希望我退却就要我退却,是不可能的。”   原定193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次国际遗传学会议推迟到1939年在 英国爱丁堡举行,没有一个苏联生物学家被允许参加这次会议,包括在1936 年当选国际遗传学会会长的瓦维洛夫。但是国际声誉并没能救得瓦维洛夫。19 40年,瓦维洛夫以英国间谍、破坏分子等罪名被捕,1941年被判处死刑, 在死牢中被关了几个月后改判徒刑。1942年当瓦维洛夫在狱中时,被选为英 国王家学会会员。1943年瓦维洛夫死于狱中,终年56岁,正是科学家的壮 年。他的死标志着遗传学在苏联的终结,从那时到现在,苏联、“独联体”没有 出过一位值得一提的遗传学家。大批遗传学家先后被逮捕,有的被处决,有的死 于狱中。如果不是因为德苏战争爆发而转移了苏联政权的注意力,苏联遗传学家 们早已被赶尽杀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苏联政权马上开始了整肃知识界的行动。继194 6年整肃文学界,1947年整肃哲学界之后,1948年开始整肃科学界,生 物学首当其冲。1948年7、8月间,在苏共中央的领导下召开了列宁全苏农 业科学院会议,残余的几名遗传学家被“邀请”参加这次近千人的大会接受批判。 李森科做了经斯大林修改,苏共中央批准的《论生物学现状》的报告。遗传学家 们在会上一开始还为染色体遗传学辩护(虽然他们否认自己是孟德尔摩尔根主义 者),一旦知道党中央的意图之后,便声明放弃自己的反动立场——瓦维洛夫那 样的勇士早已被杀光了。这次会议被宣布为“表现了米丘林路线对孟德尔摩尔根 主义的全面胜利”,“彻底粉碎了反动的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紧接 着,苏联科学院和苏联高等教育部也召开会议做出决定。遗传学家被禁止从事科 学研究和教学。与遗传学有关的研究所、实验室挨个挨个被关闭。撤销一切非米 丘林方向的科研计划。遗传学书籍被从图书馆书架取下,教科书被销毁,课程被 取消。任何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实际上在苏联已成为非法,反对米丘林学说即构 成犯罪。   从1948年一直到斯大林死时,苏联科学刊物上没有发表过一篇敢对米丘 林学说有任何异议的文章。斯大林死后,反对的声音开始浮现。最主要的原因, 是这个学说不仅未能对农业生产有任何的效益,反而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李森科 竭力主张在西部西伯利亚播种经春化处理的冬小麦,结果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收成, 甚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李森科否定生存斗争的存在,将这个观点称为“马尔萨 斯主义”、“庸俗达尔文主义”,自称“创造性的达尔文主义”,认为种内不存 在竞争,主张密植,越密越好,导致作物大批死亡,光是这一损失,估计即达十 亿卢布。多倍体、自交系、辐射育种等遗传育种技术已在世界各国大规模发展, 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方法,而苏联在这些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1956年2月, 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做揭露斯大林罪行的报告。4月李森科被迫辞去了全 苏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苏联开始派代表团出席国际遗传学会议,恢复了遗传学 研究。但是在1958年,赫鲁晓夫转而支持李森科,1961年,李森科东山 再起,重新担任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苏联遗传学研究再次转入地下,改在物理、 化学研究所之内偷偷进行。直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遗传学才 算获得了合法地位,可以跟米丘林“生物学”平起平坐了。但是在二、三十年代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苏联遗传学,这时已落后了四分之一世纪。从1938 年到60年代初,苏联没有出版过一本遗传学教科书,也没有一所医学院教遗传 学。“独联体”各国仍然在承担这个断层导致的恶果:直到现在,这些国家的生 物学研究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二   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中国的遗传学家基本都有留美、留欧背景,其中也 不乏在摩尔根实验室学习、研究、得过博士学位的(象李汝祺、谈家祯等人)。 他们回国后大都在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已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建 国后,李森科的《论生物学现状》一文在中国大量印行,成为大学生物系和农业 院校的必读文件。苏联伪生物学家纷纷应聘来华传播伪生物学。1952年,中 国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遗传学家们都受到了批判。这一年6月29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的文章,批判 “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摩尔根学派,严厉指责“当前我们生物科学的状况 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各大学中生物科学各部门基本原封不动,旧生物 学的观点仍然贯穿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勒令“要用米丘林生物科学彻底改造生 物科学的各个部门”、“从批判旧生物学、旧遗传学工作中来学习米丘林生物科 学”。从这一年秋季起,遗传学课程在各大学基本被取消,遗传学研究全部被停 顿,而改以伪生物学研究取代。遗传学家们虽然一般仍留在原单位,但全部被改 行从事其他方面的教学或研究工作。遗传育种材料被销毁,试验田被铲除。甚至 直到1955年,李森科在苏联已遭到批评,而在中国仍然对之视若神明。中国 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先〔马肃〕在这一年出版的《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 中,因对李森科“创造性达尔文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被全部销毁。19 55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的纪念米丘林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胡研究员受到了 政治批判。   1956年4月,传来了李森科辞职的消息。中共中央也在这时候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指定在遗传学领域树立“百家争鸣”的榜样。 于是在1956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共同主持,在青岛召开了约 一百三十人参加的遗传学座谈会。遗传学家和米丘林主义者在这次会议上一起讨 论遗传学问题,至今仍被视为“百家争鸣”的典范,用我在大学本科时一位老师 的话说: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立了大功。   这次会议,如其名称所表示的,并非一次学术讨论会,而是座谈会,更确切 地说,是一次遗传学家向米丘林主义者普及遗传学的基本常识的会议。参加会议 的许多人,在发言之前都声明自己是外行,从其发言内容看,倒也并非谦虚。童 第周、朱洗等实验胚胎学家对基因学说还有所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生物个 体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也只是近十几年来才研究得比较透彻,在当时还一 无所知。但是,会上米丘林主义者对遗传学的攻击,即使是按当时的水准,也是 极其低下的。他们全然不懂基因型和表现型、后天获得性和自然选择的区别,不 具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奚元龄竟然还用细 菌的抗药性来证明后天获得性的正确,不知道早在四十年代微生物遗传学实验就 已证明了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使是遗传学家们,由于已多年被禁止从事遗传 学工作,各种遗传学期刊自1949年起就被停订,对国际遗传学的进展也大多 不了解。在整个座谈会中,只有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德宝提到 了在三年前华森和克里克就已做出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还不 忘小心翼翼地声明“并不能算作定论,我们对于DNA的构造知道得还很有限”。   除了漠视科学事实之外,米丘林主义者从发言中还表现出逻辑思维混乱、没 有掌握科学方法,根本就不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比如华南农学院教授王仲彦在 长篇介绍了他们做的“无性杂种”证明米丘林学说的实验之后,承认还存在缺点, “(1)没有原种对比,科学性不够。(2)所观察的对象仅为外部性状,外部 性状是容易变异的,对遗传性的影响如何尚须深入研究。”他不知道,这两点就 使他的实验毫无价值,没有对照的实验,不仅是“科学性不够”,而根本就是“ 没有任何科学性”。难怪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竞雄认为“论争的焦点,还在于共 同语言,共同语言不仅只是事实,还包括实验材料、方法、结果的解释以及科学 定义等”。   然而整个会议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米丘林主义者几乎一致地认为遗传学 的发展恰好证明了米丘林学说的正确。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何定杰说,用于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球菌实验正好证明了后天获得性能够遗传(我将他的话 看了几遍,至今不明白他是如何推导出这个结论的),“由此可见,摩尔根遗传 学,近年的发展,已大大地接近于米丘林遗传学。”“从摩尔根遗传学的发展趋 势看来,它不是与米丘林遗传学背道而驰,而是一天一天地接近于米丘林遗传学, 朝着米丘林遗传学方向发展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副研究员梁 正兰说:“我听了几位先生介绍摩尔根学派的发展,许多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基 因的概念不象以前那样,而有了新的发展。我相信这是因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 能不使这种理论有所修改的结果。基因概念的这种发展是很好的。在我看来在某 种程度上和米丘林学说比以前接近了些。”该研究室副研究员李〔王番〕则指责 遗传学家将基因学说当成了“绝对真理”,“正因为如此,在摩尔根遗传学中, 直到今日,在理论上看不见什么发展和创见。”该研究室主任祖德明在会后总结 文章中,也声称摩尔根学派最近“渐渐觉察到细胞质特别是环境条件对于遗传的 巨大作用,从而初步解开了染色体基因学说的束缚。”看来这个中国遗传研究的 权威机构(当时遗传研究所还未成立)就没有一个遗传学家!   对于这些在现在看来极其可笑甚至可以说相当无耻的论调,当时的遗传学家 们又是怎么反应的呢?除了李竞雄教授敢于针锋相对地、极其正确地指出米丘林 学派“抹煞了一百多年来生物科学发展的事实,而回到一百多年前去了”,其他 遗传学家都采取了一种回避、退让、调和的态度。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李汝祺跟 他的“师弟”、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谈家祯说要“走中间路线”,会上走中间路 线的人的确不少,象“孟德尔和米丘林学派都有片面性,应该截长补短,互相补 充,融合起来,希望我们遗传学成为一门创造性的科学”(浙江农学院教授陆星 垣的发言)之类的骑墙说法出自几乎每个发言者的口中,若不查其师承,难以认 定他们是遗传学家还是米丘林主义者。如果说这是碍于情面不好当面发生冲突, 那么会后的总结文章也一样试图调和。谈家祯教授会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 “我认为米丘林提出的定向培育理论,标志着人类控制和改造生物类型的崇高愿 望,可能把遗传学、甚至整个生物学的发展方向提到更高的阶段。”“从摩尔根 学派最近开展的有关细胞质遗产和微生物定向变异的初步研究成果来看,摩尔根 学派不是同米丘林学说的基本精神没有一点共同的基础的。”等于是认同了米丘 林主义者的“先进”谰言了。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方宗熙会后在《生物学通报》 上一面指出摩尔根主义“成为现代生物学的极其重要的知识,成为现代生物学的 基本理论。因此,现代遗传学的研究应该以它为基础。”一面又赞扬“米丘林学 说所强调的定向改造遗传性使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方向,是生物学发展的一 个新方向,这样的方向符合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符合于科学发展的前 途。”也一样是承认“米丘林生物学”之“新”。   其实当局的既定政策,就是在“百家争鸣”的口号下让两家和平共处。中国 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童第周在致开幕词时,已指出“苏联的科学精神”和 “米丘林学说”是碰不得的:“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中还不能很好地领会苏联 的科学精神”、“几年来我们虽然学习了米丘林学说,因为体会不深,在研究上 和教育上主要根据李森科学说来进行工作和教导学生”,而这次会议的用意,就 是要解决“过去摩尔根学说被批判了,不敢介绍;现在李森科学说也被批判了, 更觉得无所适从”的尴尬。中宣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随后发言,为整个会议定下 了基调:“遗传学的两个学派应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会议的目的,看来是 达到了。按照童第周先生在闭幕词所言,这次座谈会一致认为:“摩尔根学说的 研究和米丘林学说的研究,都应当发展,都应当扩大它们的领域。本着提高我国 科学技术水平,十二年内达到国际标准的共同目标,各学派之间互相学习,互相 批评,这对于遗传学的发展,不但没有妨碍,相反地将会起很大的作用。”象李 竞雄教授这样的“极端”分子的不平之鸣,也就只是整个会议中个别的不和谐声 音。《人民日报》在会后发的报道《一个成功的学术会议》批评这些“极端”分 子说:   “有个别摩尔根学派的科学家,曾经要求会议作出我们遗传学应该按照摩尔 根学派方向发展的结论,认为只有采用摩尔根主义的方法才能在十二年内赶上遗 传学的国际水平;认为在高等学校中应该只讲授摩尔根学派的细胞遗传学等。这 些看法,受到其他科学家,包括一些摩尔根学派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和 ‘百家争鸣’的精神不符的,是和实际情况不符的。”   今天读到这些话,只有让人感到悲哀。当局的如意算盘,是觉得遗传学和米 丘林主义各说对了一半真理,科学的发展会使它们统一起来。但这种美妙的情景 在科学史上极其罕见。历史早已证明,正确的恰恰是那些和“百家争鸣”的精神 不符的个别的遗传学家。我忍不住要设想:假设会议能够做出按照摩尔根学派方 向发展的结论,而不是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支持、纵容一个真正反动的(无视一 百多年来生物学的发展)、唯心主义的(否认遗传的物质基础)伪科学流派;假 设中学、高等学校从此只讲授遗传学,而不是同时讲授米丘林主义误人子弟…… 今天中国的遗传学水平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可惜历史无法假设,而今天中国遗 传学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大约也还是十二年。   这种“百家争鸣”一直持续了下去,六十年代遗传密码的破译、七十年代克 隆技术的发明都没能结束这种局面。到了八十年代,遗传学已进入分子时代达三 十年之久,被定为“米丘林生物学”研究基地的四川大学生物系还出了一本《米 丘林遗传学》的教科书。当我无意中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浏览到这本 书的时候,其感觉,就象是在一堆高科技产品中突然见到了一件古董。                 三   美国伟大的遗传学家、诱发突变的发现者穆勒在三十年代时曾经应瓦维洛夫 的邀请到苏联工作过几年。他们希望能够并肩对抗正在崛起的米丘林主义。穆勒 参加了1936年的列宁全苏农学院会议,在会上做了最激烈的发言,指控李森 科及其同党是打着辩证唯物主义旗号的唯心主义者。他将遗传学和米丘林主义的 对抗,比做是医学和巫术、天文学和占星术的对抗。第二年,穆勒灰溜溜地离开 了苏联。在一个极权政府决定全力支持伪科学的时候,科学只有一败涂地,科学 家的肉体甚至因此被消灭。   虽然在青岛会议之后,中国的决策者没有采取象苏联政权那样极端的做法, 但是“百家争鸣”的号召,在允许遗传学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也保护、支持了米 丘林主义伪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如果没有政治的干预、支持,这种毫无事实依据 的伪科学教学和研究根本不可能维持下去。在西方国家,米丘林主义从来就没有 市场,而只被视为笑柄。   中国的科学家并非对科学方法没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他们只能与政府的既定 政策保持一致。李汝祺教授在青岛会议上就指出:“科学的标准和对科学的态度, 一方面决定于科学的事实,同时亦决定于逻辑。”对米丘林主义者不顾科学事实, 不符逻辑的思维,有相当尖锐的批评。但是他在1957年4月29日《光明日 报》上发表《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仍不得 不承认米丘林主义的价值,想象“不久的将来,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遗传学中 目前存在的两个学派,会逐渐融合为一”。毛泽东命令《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 章,并给加上了新的题目《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从此就有了一个论断,叫做 “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青岛会议记录在1985年出版时,书名 就叫做《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按官方的定义,将“百家”理解为不同的派别,那么科学的发展, 并不是必然要经由百家争鸣。对还没有定论的科学问题,固然免不了会有两家、 多家的争鸣。但对已有定论的科学问题,一家独鸣也属正常。在五十年代,对遗 传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早已有了定论,若无政府的干预,本来就应该只有摩尔根 学派的一家独鸣。米丘林主义乃是政府人为树立的伪科学学派,本无争鸣的资格。 如果我们将“百家”理解为个人,那么也绝不是人人都有在科学问题上争鸣的资 格。想到科学领域争鸣,首先要遵循科学的标准,使用共同的科学语言。用穆勒 的比喻,即是不能用巫术的语言到医学、用占星术的语言到天文学争鸣。片面地 强调百家争鸣,就有可能为伪科学开方便之门。实际上“百家争鸣”到今天仍然 是伪科学者试图插足科学领域的一大借口。   对科学研究横加政治迫害是一种犯罪,对伪科学研究加以政治支持也是错误 的。如果非要为发展科学找一条必由之路的话,那就是:让科学按自己的规则, 独立、自主地发展。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 nce:A Critical History,by Helena Sh eehan,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 l,1993;《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 传学座谈会纪实》,李佩珊等编,商务印书馆,1985) (寄自美国) ◆           燕卜荪:复义又一型               ·赵毅衡·   说创作,说理论,威廉·燕卜荪(1906-1984),都是英国现代文 学史上少不了的。他生来是一个特立独行不党不群的人物。长期远离英国或欧美 热闹的“文化中心”,与中国共命运,更为他的生涯平添了传奇色彩。   燕卜荪著作极多,但很少写到自己的经历。关于燕卜荪的论传,不得不围绕 他的理论著作展开,都是专业论著。关于他生平的零星记载,只是散见于各种人 物的回忆。奇怪的是,关于他在中国的长期经历,也没有见到他昔日中国同事学 生有所纪念,只有王佐良先生在他的《英国诗选》按言中,说到燕卜荪,但也没 有任何个人性的回忆,令人遗憾。幸好,燕卜荪晚年,为先他谢世的朋友写了一 些文字,说到一些非理论的交往,但是这些文字常发表在“小刊物”,甚至无图 书馆收藏的学生刊物上,从未结集——这倒是燕卜荪的一贯作风。本文不长,收 集材料却耗尽了多年的耐心。   燕卜荪十九岁进入剑桥,主修数学,二年后得到学位考试第一名。然后突然 改攻文学,二年后,1929年不仅得到文学学位考试荣誉第一,而且写出他的 成名作《复义七型》,成为英美新批评派轰动性的开场。那时他才二十三岁,已 经是全国闻名的剑桥才子,剑桥文学社刊物Granta的台柱,前途可谓光芒 万丈。   他的指导教师瑞恰慈后来回忆说,燕卜荪当时做学生,一星期来见他一次。 不久就拿来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出许多“合理”的解读,就象魔术师,从 帽子里变出一个又一个兔子,最后问“任何诗都能这么读,对吗?”瑞恰慈对他 说,“那么你动手做吧”。二星期之后,燕卜荪就拿出了三万多词的打字手稿。   《复义七型》之所以震动文坛,是因为此书分析了二百多段名家作品之后, 证明晦涩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点(这点早就有许多人指出),而且是文学语言美 感和力量之所在。这本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甚至于有理论家认为现代诗 应分成“前燕卜荪时期”,与“后燕卜荪时期”。   由瑞恰慈全力推荐,剑桥给燕卜荪一笔奖金进行深造。次年,正当瑞恰慈在 北京任教时,剑桥校方因为在燕卜荪抽屉里发现了避孕套,下令取消资格。此事 使瑞恰慈极为震怒,但是抗议无效。瑞恰慈只能劝燕卜荪到远东来,到他曾经短 期任教的东京文理大学。燕卜荪在东京整整四年,1934年才回英国。远东之 行,不仅让他“避过风头”,而且使他习惯了远离充满虚伪道德的欧洲文明中心。   在英国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以及他的另一本名著《几种田园诗》。两 本书都令文学界刮目相看,证明他不是靠小聪明一次成名的懒散才子,而是把文 学当作数学一样认真的学者。他率先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与弗洛伊德心理 分析结合,证明田园诗这种中世纪的想象范式,在复杂的现代,可以被袭用,效 果是复杂与单纯之间戏剧性冲突。这样,他就跳出了新批评的狭窄形式论。   在日本时,他已经开始一本新作《佛的诸相》,这是燕卜荪唯一一本关于东 方的书。他对佛教着迷,原因是他的强烈反基督教立场。“佛教比基督教强的地 方,是它摆脱了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神祭牺牲狂热”。应当说,这是一个极为出色 的见解。可惜此书手稿在战时失落,不然将是现代佛学一部超凡脱俗的著作。   1937年,燕卜荪想回到东方,完成此书。但日本社会的军国主义狂热, 已经使燕卜荪这样不介入政治的学者都难以忍受。燕卜荪决定取中国而舍日本, 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到达北京,正好落入七七事变后的围城。平津诸校南迁,燕 卜荪与瑞恰慈夫妇由海路南下,随即赶到长沙。为躲避轰炸,西南联大在长沙西 南二百里的南岳村复课。英语文学课连书本都没有,燕卜荪上课,凭记忆口授整 本《麦克白斯》,一时传为佳话。联大继续南撤到昆明,燕卜荪跟着长途跋涉。 在昆明,依然几乎无书,燕卜荪曾南下新加坡解决书籍问题。回到昆明,发现饭 堂刚被炸毁,几乎饿饭。   燕卜荪后来回忆说,如此的流亡大学,可能西方人认为不够大学水准。相反, 他用他的实地观察说明,理论物理教授的学术水准很先进,农学院收集研究了两 千种小麦,最沉重难搬的工学院,设备都比香港大学强。“纯科学研究”也很受 重视,落到云南,社会人类学者反而兴高采烈。而他的课,“让学生为玄学派诗 人唐恩瞠目结舌,肯定是战时的绝妙职业”。燕卜荪问道,“你能想象牛津与剑 桥全部搬到英格兰西北僻乡,完全合并成一个学校,而不争不吵?”西南联大二 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顽强敬业精神,给燕卜荪留下深刻印象。以至1939年, 欧洲战事开始,燕卜荪回英国,向中国校方“因战争请长假”。暂时离开,还算 这个大学的人。   在英国,燕卜荪进入BBC广播电台工作,1941年起,任中国部主编。 该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风暴来临》。战后,1947年,燕卜荪已婚并 有两个儿子,全家远途回到北京。在中国,孩子们坚持上地方小学,几年后小儿 子雅可只会汉语,不会英语了。   不巧的是,燕卜荪又逢上另一次战争。燕卜荪能在如此环境中保持幽默感, 真是不容易。1948年,新批评派的基地美国肯庸学院举行讨论会,邀请燕卜 荪夫妇参加,燕卜荪一生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这次是远飞而去。那时买机票 已是大难事。“用支票不行,银行过帐一天,钱又不对了。所以我们扛了一大提 包的大额票子到航空公司,四个职员点了一天,黄昏时终于明白还少二百万,赶 快去银行提出补上。最后打字的纸,比同样大小的钱稍贵一些”。在如此气氛中, 燕卜荪留下与北大师生一起“迎接解放”。甚至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已与英军 在朝鲜对阵,燕卜荪也不愿意离开。一直到1952年,只是因为中方不愿意延 订合同,才很不情愿地回到英国。   燕卜荪第二次在中国期间,写成了他自认为一生最重要著作《复杂词结构》。 此书极具野心,燕卜荪试图一举解决语言学与社会学的结合问题。他指出,一个 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主要靠对词汇的理解,这比公开声明的教条之类重要 得多。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词汇理解的发展。应当说,这是早于福科二十年提 出了福科思想的基本命题。可惜,此书写得过于深奥,很多人觉得实在难懂。而 且英美思想界,当时还没有能够看懂如此理论的氛围。不过此书之难,也挽救了 它:手稿托一个英国朋友带出中国,在海关被扣。几个翻译研究了大半天,也没 有弄懂究竟内容是否反动,最后发还,1951年,在伦敦出版。   燕卜荪回英后,在一个较小的大学设非尔德大学任教二十多年,一直到他去 世,都没有离开。我想燕卜荪的剑桥经验,以及他的个性,使他永远不愿意进入 英国的主流大学。如果不能远避到中国,就只好去“外省”大学。他不是理想主 义色彩很强的人,尽一切可能远离政治。因此,在BBC的对华广播,使他极不 适应,战争一结束就赶快离开。对他来说,保持心智的独立,是最重要的。英国 一流大学中的学术地位名声,根本落不进他的视线之内,因此他的几本著作,都 是孤标一格,学术上沉重,而无学究气。在写诗上,燕卜荪可以说惜墨如金。1 955年出版的《诗合集》,总共四十首,大部分是早年之作。他的诗可以说是 他的理论的延续,寓意多重,晦涩难懂,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他的诗 风,对他的西南联大学生,年轻诗人如穆旦等人,明显有极大影响;与他的同事, 如卞之琳,互相得益甚多;至于中国的英美文学学者,几乎一代人全受到过他的 教益。1978年我做研究生时,卞之琳先生就建议我应当从新批评开始读现代 理论。   燕卜荪写到中国的有五首。其中《中国》(龙孵化出毒蛇……)一诗,象征 绵密,实际上在比较中日两种文化。《南岳之秋》,是燕卜荪唯一一首长诗,有 四百多行,是在谈战争中的西南联大,写得从容轻快,全诗娓娓而谈,似乎是与 中国同事饮酒聊天,只是思想跳跃极快。“确实,我奔跑,我逃亡,带着希望, 带着信任”。说到南岳,“对佛是神圣的。山自己就是神,骑坐在两个命运上”。 看着巍巍崇山,他说想起叶慈的诗句:“灵魂记得它的孤独,在许多摇篮中颤抖”。 燕卜荪坚信的是,中国将在此摇篮中获得新生。   燕卜荪四十年代起,就不再写诗,只是偶然落笔。1952年离开中国前, 写了一首《中国谣曲》。起头是“他见过了香香姑娘,正要回游击队上”,看来 是读《王贵与李香香》起意。但全诗主要是香香的告别,竟是元俚曲“捏一个泥 人”的反复变化延伸,写得缠绵而明朗,他作品中唯一的歌调,读来就是出色的 民歌。   看来燕卜荪并非为复义而复义,作为英国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学者诗人之一, 他自己是复义的一型。 (寄自英国) 【网萃】∽∽∽∽∽∽∽∽∽∽∽∽∽∽∽∽∽∽∽∽∽∽∽∽∽∽∽∽∽∽∽ ◆               莱茵随笔                 ·泥丸·                 天体公园   如果说慕尼黑是一座绿色庄园,那么英国公园便是这个美丽城市的绿色心脏。   慕尼黑也许是我所见过的城市中公园最多的一个,东西南北都有公园,大片 的绿野,茂密的森林,全都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真不愧绿色庄园之称。难怪有 人说,住在德国南部,尤其是慕尼黑,才是真正的好福气。   在慕尼黑所有的公园中,以英国公园最为有名。漫步在英国公园,你简直不 相信这是城市的中心。这里可以通向城市的每一个区,象是一个绿色的轴心,联 接着高尚住宅区博根和斯瓦宾,也联接着纽芬堡格和绿色田野(这也是一个区的 名字)。而横穿公园的伊萨河,便是绿色心脏的动脉了。   英国公园的出名,不仅因为她是城市的绿色心脏,更因为是她一个著名的天 体公园。每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无数德国人便会来到这里,把自己脱得一丝不 挂,尽情享受温暖的日光浴。   对中国人来说,这当然是一大新鲜事,不能不去饱饱眼福。   周末的天气出奇地好,便准备去探个究竟。手里拿着地图,我漫步在英国公 园的林间小径。身边有梅歌相伴,一路走走谈谈,倒是一点也不寂寞。   梅歌是一位高个的巴伐利亚姑娘,一米八四的个头,学现代艺术的,也是个 PhD,刚出了一本艺术评论集,眼下在慕尼黑电视台工作,应该算是一个出色 的导游,因为她对这英国公园实在太熟悉了。但她却执意叫我别忘了带上一本地 图。实在不知用意何在。   走过公园那著名的中国塔,便来到一大片绿草地。只见无数白白的身体躺在 绿海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应有尽有,大部份人还穿着三角裤或三点式,但 也真的有一丝不挂的!   天哪!那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一份悠然自得的神态,仿佛这片天地是自己的 卧室。   四处张望着,倒是我这衣冠楚楚的人感到有几分尴尬。我实在没有胆子穿过 这片绿海,因为穿着衣服过去,东张西望的,实在有些不雅,仿佛是有偷窥癖似 的。便拉着梅歌走向另一条小径。   梅歌偷偷地笑我,我也觉得自己挺可笑。一刹那真觉得自己有些荒唐,为什 么非要看人家的裸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呢,难道我的心理不健全?我只好美其名 曰,考察一下西方的观念,做点比较研究。梅歌还真的信了,她知道我这个中国 人对什么都想研究研究。但梅歌说,这里还算是保守的区,转到小河那边,才叫 好看呢。   英国公园里有一个最著名的天体日光浴场,在一条名叫冰河的小河边。河水 特别凉,人们晒得身上冒油,便跳进河去畅游一番,再爬上来接着晒。河边有大 片的绿草地,在那里,如果谁穿着衣服,便会被视作异类。必须脱光衣服才能进 去。   天哪,要来真格的!我顿时吓得两脚发软,别别,我一个中国人,可没有这 份胆量玩真格的。不能玩,我得叫暂停了。   抬头看看梅歌那湛蓝的眼睛,纯净得象水晶。我不由得自惭形秽,几乎无地 自容。   梅歌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笑说:“我叫你带地图是有用意的,那边有一 条小路,人称游客之路,很多人都想看看这天体浴场,但又不敢脱光了进去,只 好偷偷地从那边走过,手里拿着地图,装扮成游客模样,人家便不会怪你了。”   恍然大悟,走吧,咱手里拿着地图呢,也来装一把吧。   穿过一座小木桥,来到一条小河边,真个是绿草如茵,轻风吹过,便象是碧 波荡漾一般。而那一条条白晰的胴体,却似阳光下的波光粼粼。河里也有男女在 游泳,那河水是碧蓝色的,一切都是透明的,阳光下的透明。他们或躺或坐,看 来大都结伴而来,当然少不了一对对的情侣。躺着的四肢伸成个大字,好像非得 让阳光晒进每一个细胞似的。   这才是天体公园的“西洋景”,仿佛来到了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亚当夏娃受 了蛇的诱惑之后,还知道用树叶来遮羞,而这里的男男女女,混然是一幅天真无 邪的模样。   说实话,人体实在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一种美。那浑圆的曲线,难道不是造 物主的杰作吗?上帝既然造出了这美妙的人体,让他们自由地在天地间展示,又 有何不可呢?虽然开头还有些好奇,但真正到了这里,我又变得坦然起来。   幸好我是个道家自然主义者,如果是孔孟弟子来到这里,怕不要捶胸顿足, 吐血而亡嘛!梅歌当然司空见惯,她自己也曾经常与朋友来此享受阳光,这是一 种时髦。因为眼下的德国人,把晒得黝黑的皮肤看作是健康的象征,白皮肤的姑 娘会有嫁不出去的危险。那是一种苍白,一种贫穷,因为有钱人每年都会花大把 时间在海滩度假,而天天在室内工作的人才会有苍白的肤色。   这天体公园据说是起源于70年代,当时正是全球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之际, 慕尼黑的年轻人自然也不甘落伍。天体运动便在这密林的小河边开始了。人们甚 至赤身裸体,只围一条浴巾,便走进地铁站,坐车来到这里聚会。眼下,人数已 经少得多了。   漫步在“游客之路”,我大谈起中国人的保守观念。什么女人“笑不露齿” 之类,让梅歌大大地吃惊一番。说实在的,中国人也懂人体之美,只不过太含蓄 而已。含蓄本来也可以带来更美妙的想像,不过有时含蓄得过了头,便出现了一 种相反的效应。正象鲁迅说的,看到白白的胳膊,便会想到“脐下三寸”,显然 被压抑得太久,便会产生变态的邪念。一种阴暗心理!这笔账,看来得算在孔孟 程朱的头上!   可惜这条“游客之路”太短,一会儿便走到了头。前面仍然是大片的草地, 草丛中仍然有白白的身影或隐或现,梅歌告诉我,这叫“爱之绿野”,这是情侣 们谈情说爱的地方。果见一对对在那里飞禽大咬,空气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我 便突然想起心了那句著名的“老乡们闭眼吧”,心里直是发笑。   穿戴整齐的人实在不多见,这里的人们仿佛已经摆脱了一切束缚,这也是一 种自由。 脚下是绵绵的绿草,踩在上面柔柔的,我索性脱去鞋袜,赤脚走在草地上, 笑着说:这是我最大限度的自由了!呵呵,毕竟也是脱嘛!   背着我的破皮鞋,我们海阔天空地聊着现代艺术。因为梅歌是研究现代艺术 的行家,而我对现代艺术的感想历来便只是一句话:看不懂!想起访问法国南部 毕加索晚年故居时看到的一组作品,那全是变态的女体,甚至是夸张的“脐下三 寸”,我当时的感想是,毕加索这家伙准是一个变态的色情狂。而梅歌却另有一 说:毕加索晚年深刻地感悟了生命的源泉,那就是生殖之道。因为他自己的生命 走到尽头,但却无法摆脱对生命的渴望!果然有理,也许这正是老子所说的“玄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吧,似有所悟。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但毕竟还是形式上的,也许从人性的根本上来看,还是 一致的,食色,性也。孔夫子也曾说过的。   突然,梅歌拉住我,用手一指,悄声说:看!我朝着不远的方向望去,呵, 大吃一惊,原来真有一对情侣在那里做爱!我们连忙悄悄躲开,生怕惊散了一对 野鸳鸯。   梅歌却说,这里的一带灌木是一条边界,走过那边还有更狂野的地方。呵, 算了吧,我可不想再看,毕竟这是光天化日之下啊!   转过另一条小径,便见人声喧哗,原来这是一个露天剧场。不知是谁在绿草 地上洒了一地的玫瑰花瓣,片片猩红,煞是好看。许多年轻男女坐在草地上,等 着看戏。一张告示牌上写着:仲夏夜之梦。原来是莎翁名剧,在这片树林里幕天 席地上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却见一群人直挺挺地躺在草地上,一动不动,一 个艺术家模样的人在那里念念有词,敢情在练气功呢!   梅歌告诉我,那是演员,在演出前得静卧意想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以保持 高度的集中力,这是一位德国的大导演发明的意念力控制技术,让每个演员在导 演的指挥下集中意念,发挥团队和自己的潜力。   嘿,这不就是所谓的“气功大法”嘛,原以为气功这玩艺只有中国人才懂, 大可以唬唬洋人,咱那李老师不是在大吹法螺,闹得风风雨雨的,原来人家德国 人也有那类似的一套,只不过没有吹牛B说什么包治百病云云而已。人家用来干 正经事了,看来这中西的相异之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   梅歌要去电视台上晚班,一个人看戏也没滋没味的,只好割舍了这场“仲夏 夜之梦”,不过在这天体公园逛了半天,早已大饱了眼福,真像是做了一场“白 日梦”。              治人乎?杀人乎?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前几天德国最热门的杂志《明镜周刊》上登了一篇文 章,斗大的标题是“来自中国的杀手”,说的是咱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国粹—— 中药。   本来,医乃仁术,治病救人,杏林佳话,千古流传。不见那精诚大医,临症 之际,仍是战战兢兢。望闻问切,不敢丝毫马虎。处方用药,不能失之钱厘,虽 未必能够有如华陀扁鹊,生死人而肉白骨,但也确能刀圭必应,沉疴屡起。咱们 华夏子孙,不正是赖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才能如此繁衍昌盛的吗?如今却说 咱们的国粹杀人,叫人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庸医杀人,那又得另当别论了。   且不忙,还是仔细看看这篇文章吧。   这一看,确实令人心惊肉跳。   悲剧首先发生在比利时(近来比利时总是和这类事件有缘,象二恶英)。有 35名患者发现其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中29名不得不换肾才能存活。原因是他 们都长期服用了来自中国的草药茶。   在英国,已有数名患者因肝肾功能损害而死亡,原因也是中药。   于是,《明镜》写道,中药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脏的杀手。   这也奇了,我们十几亿人都在服用的苦口良药,竟然是毒药?我们一直听惯 了人们在说,中药是天然药物,没有副作用,不象西药,治好了身体的某一部分, 也损伤了某一部分。难道这些都是真实的谎言?   看了《明镜》的文章,你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所谓铁证如山,空口反驳是 没有用的。   这几年中医药在西方可谓是“炙手可热”,几乎没有人不相信中医药的。T CM是西方医生口中的流行字眼,而德国更是缔造了一个“柯茨汀神话”。   在德国南部的柯茨汀,1996年便建起了一个“德国中医院”。据说是一 位在中国被中医治好疑难病症的德国人出钱兴建的。这个医院的单人床位每天要 收555马克,而且预约排队要到3个月后才能入院。柯茨汀的中医简直成了 “来自东方的神医”。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德国女士,她花了两个星期在那里住院。 “真是神奇,我几十年的偏头痛居然好了一大半!”几乎没有人怀疑中药的疗效, 电视里也放过那里的中医用大锅熬出黑黑浓浓的中药汤剂的镜头。那是多么神奇, 一锅黑黑的药水,居然胜过如此精确的化学药丸。   老外当然搞不明白,其实中国人自己也搞不明白。   对西方医生来说,十几味、几十味药在一起混煮,其成份是如此复杂,谁能 说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一位在汉堡的医生说:“其实中国人对此知道 得并不比我们多!”   一语道破天机。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至今没有突破。单味药尚且没有研究好, 更何谈复杂的方剂?柴胡半夏葛根人参龙骨磁石放在一起煮它几小时,这里面发 生了多少有机的、无机的化学反应?终产物又究竟是什么?络合物?螯合物?还 是有机酸?恐怕什么都有。那又如何能确定起作用的是什么成分?   也许我这思路有问题,是典型的分析哲学指导下的还原论吧。可咱们的老祖 宗早有妙论。药可分为四气五味,方可制成君臣佐使,再加上六经辩证,阴阳表 里虚实寒热,虚者实之,实者泻之,一切不都解决了吗?   可现在问题出现了,死了人!人命关天,此事也大!特别是在欧洲,他们的 命可比咱中国人的命金贵万分。也许这问题早就出现了几千年,只不过我们从来 也不知道而已。即使杀人千千万,也没有人知道的。   首先是中药的毒副作用并没有被认真研究。自从不怕死的神农尝了百草,留 下一部“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温凉寒热,早已在这已有365味药的经典 中写清楚了。后代人只不过增加了十九畏、十八反而已。更有趣的是上品药中明 明很多是可以吃死人的毒药,象水银之类,却是“久服轻身延年不老”之类的仙 药。可能是中国人不怕毒吧,咱不是常说“以毒攻毒”嘛!   且不说历代本草不过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补而已,即使是制药的经典 “雷公炮炙论”,对于制伏毒性的方法,也不过是用几味寒凉的草药加以“伏炼” 而已。   实际上,中药单味药的毒理研究,一直是非常薄弱的。因为这是中国传统医 药,是“一个伟大宝库”里的东西,再加上几千年的传承,再加上无数“服之果 验”之类的神话,注重的偏偏是其疗效,而不是其毒副作用。而人们也真的相信 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其实中药的毒副作用实在是很大。且不谈钩吻、狼毒之类的虎狼之药,即使 是药典上写明性味平和的许多药物,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只不过我们还没有一一 去做毒理实验罢了。单味药没有搞清楚,更谈不上复方了。当然也不是全然没做, 只不过是做得太少太少了。相比起西方的化学药剂,中药的药性检验几乎可以说 是不存在的。几千年都在用的东西,用不着再去严格检验了。所以,至今也没有 一个中药制剂能够通过美国FDA检验的。   其次,中药的问题在于环境的污染与农药的普遍使用。中药行业最近几年已 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早已流传着“要发财,倒药材”的顺口溜了。正如 《明镜》文章以略带讥讽的口吻所说的那样:“中药已经成为共产经济的新的摇 钱树”。全国一窝蜂地种植中药,也不管药有产地之分,也不管什么“桔逾淮而 为枳”的古训了,什么药好卖,便去种什么药。药农采来,在土场上晒干,麻袋 一装,在仓库里一堆,如果便是“尘土与虫卵齐飞,霉菌共细菌共长”了,好人 喝了尚且得病,更何况是病人?有报道说,在欧洲,喝中药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 会呕吐,五分之一会腹泻,十分之一因为太难喝而将药偷偷倒掉。   哪怕百分之百的药农都没有听说过种药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也没有听说过 GDP制药标准,他们发挥的是大跃进时代的胆气,化肥农药一起上,再加上环 境的污染,所以中药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一直是难以冲出国门的一大问 题。更有甚者,在国外早已不用几十年的农药DDT,还能在中药中找得到。所 以有人说:“喝中药等于喝农药”,哈哈,这不等于找死嘛!   药这东西,实在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可眼下的中药行业,一心想要冲出国 门,一心想要在全球草药市场的500亿美金中分一杯羹,结果却总是不能如愿 以偿。眼睁睁看着日本的汉方制剂,台湾的“科学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大把地 挣着美金,同时也反过来进入中国母亲的市场,看来也只有干瞪眼了,谁怪自己 不争气呢?   虽然国家也把中药国际化作为“重中之重”的跨世纪工程来抓,可至今仍然 收效甚微。说来说去,也只有那青蒿素冲得出国门,可那却是青蒿的提取物,不 能说是中药.而唯一进入FDA复审的“天使力”丹参滴丸,眼下还前程未卜呢。 哪里有这般容易?要知道辉瑞的伟哥上市,整整花了七年,耗费了七亿美金!中 药的根本问题不解决,走向国际显然只是梦想。   然而,中药现在背上了杀手的恶名,如何要清洗得掉,看来到是当局应该认 真考虑的事情了。都WTO了,再不加紧,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的?   《明镜》的这篇文章,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是一记当头棒喝吧。但愿能 管点用。   记得有一清代名医叫程修园什么的,写过一本《医医病书》,是要给庸医诊 脉看病的。眼下问题不是医,而是药。医生再高明,处方再精妙,那药全不是那 回事,当然名医也会变成庸医了。原本要治人的,真的要变成杀人了。   呵,还是小心点,轻易可不要喝中药了。即使是货真价实同仁堂的,也不敢 担保那天不会去换肾。   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寄自德国) ◆             澳洲风情录               ·李北兰·              澳洲人的草坪情结   但凡到过澳洲的人,无不称赞这里“风景如画”,而这如画的风景里,最令 人心动神往的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草坪。之所以用两个双重否定词来加以 肯定,是因为那浩浩荡荡铺展在脚下的青翠给人的感觉太强烈了——公园内外, 城镇之间,街道两旁,房前屋后,私家花园,到处都是芳草如织,翠色铺地,竟 难见一尺一寸裸露的黄土。你若来自一个尘土飞扬的城市,乍一踏上这“丝绒地 毯”,定然会被那扑鼻的草馨“醉”一个趔趄:“哇,好香哟,好美哟,好舒服 哟,好安逸哟……”直到你的词库穷尽,再也搜寻不出一个可以表达赞美之情的 词语。供游人踏青的公园草坪自然最有气势,如果不是草坪中央和草坪边缘那些 冠盖如云的大树挡住视线,你还真得用“一望无际”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寓所附 近的巴尔马塔公园便是一个以草坪见长的市镇公园,那里的草坪又大又靓,一块 草色青青的大草坪,从这边走到那边,至少要走半小时,而象这样大的草坪在该 公园里竟有近十处,令我们这些在“小桥流水”袖珍公园里挤大的中国人咂舌。 悉尼皇家植物园却又是另一番动人景象,顺着缓阳坡起伏跌宕的草坪像一张巨大 的绿色地毯,覆盖了整座公园,而“地毯”上则均匀地种植着各种开花或不开花 的珍木异树,这些树木高大挺拔,冠盖阔绰,恰似一把把绿色的大伞,给游人撑 开一片又一片荫凉。相比之下,达令港的圆形草坪则更具艺术匠心——大半圆为 芳草如织的平台草坪,小半圆为层层递上的阶梯草坪,两个半圆合成一个溜溜的 “圆”,一条流水潺潺的梯式水渠绕“圆”而过,时而喷泉呈水柱,时而喷泉呈 水帘;时而溢出渠阶成“瀑布”,时而漫过渠沿成“溪流”,草趣无限,水趣亦 无限。   澳洲人酷爱草坪,不仅将草坪植在地面,而且将草坪植上屋顶,植进窗里。 坎培拉新国会大厦便是这一草坪艺术的再现——呈山形的巨型屋顶不见一砖一瓦, 却严严实实地覆盖着碧绿芬芳的草坪,站在屋顶的不锈钢旗架往下眺望,恰似一 座绿油油、毛绒绒的金字塔。这草坪修剪得平顺齐整,如丝如毯,真不知工作人 员是如何推着割草机在那些“陡坡”上施展园艺才能的。建在大厦第三层的总理 办公室则更绝,索性将草坪移植到桌前的袖珍“花园”里,以便总理在日理万机 之后,抬头便能看见绿色,而这不啻是最好的休息。   其实,并非公园和风景名胜地的草坪才如此气势磅礴、美不胜收,驱车出游, 但见城镇、学校、厂矿、乡间,处处都是供人们休憩娱乐的公共绿地。这些草坪 有喷灌设备,又有专人管理,其大其靓的程度并不亚于公园草坪。西悉尼大学是 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房屋低平、陈旧(为一所医院改建),没有什么特色,但 校园周围的草坪却是一流的——不仅大而阔、辽而远、平而顺,而且那草也修剪 得格外齐整,踩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宛若丝绒地毯一般。站在草坪的缓坡上举目 望去,只觉着天高地广,胸襟开阔,草坪边缘那些几人合抱的大树也被放牧成低 矮的“栅栏”。虽然没有开动11号自行车去丈量,但以我们这些外行人的眼光 来看,这些围着校园欣欣向荣的草坪少说也有上百公顷。问驱车赶来查看停车场 的校警:“草坪究竟有多大?”他摇摇头说:“不知道。”只知道他开着他那辆 老爷吉普绕校园边际一圈,至少要花一小时。   澳洲地广人少,城镇街道均是低低矮矮、宽宽敞敞地从海边一直“铺”向数 百公里的腹地,就连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如此“挥霍”:一条长长的 街道有时只站着数幢拥有前园后院的HOUSE。不过,别以为居住在这里的人 心中挥之不去灰色的寂寞:“有绿色为伴,何来寂寞?”想来也是,HOUSE 外面的人行道除了人行走的道路给铺上水泥,其余的皆植着绿得照眼的草坪,草 坪上洒满叽叽喳喳的雀鸟;HOUSE里面占地数亩的前园后院,则更是芳草萋 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硕果累累,有的还在草坪中间放着雕塑,安上喷泉, 使原本就艺术的草坪更加艺术。虽然澳洲人素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的习惯,但一条街的邻里街坊却也时常较着劲比赛,看谁的草坪最靓最酷,有的 街道甚至还定期评比,张榜公布“草坪冠军”。   据澳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日邮报》统计,澳洲人花在修剪草坪、伺弄花 园上的时间,竟占其休闲时间的一半。由于庭院内外的草坪皆是定期修剪,一个 家庭拥有两、三台割草机也不算稀奇,故而超市里的割草机生意就格外的红火。 也许是绿色意识欠缺的缘故,有不少华裔和韩裔发财之后买了豪宅,第一件事就 是将前园后院的草坪铲掉,以打成光可鉴人的磨石地面夸富。为此,便常听得西 人路过时下意识咕哝:“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痛恨绿色?”为了限制绿色的减 少,有些市镇街道还出台了有关法令,即规定私人庭院的草坪不得少于一定的面 积。             宽容的城市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可说是品格),比如北京的大气,巴黎的浪 漫,纽约的奢华,伦敦的贵族气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澳洲最大城市悉尼的 特点,那就是“宽容”。   说到宽容,必然要提及悉尼每年2月28日的同性恋大游行。节前,世界各 地的同性恋者皆蜂拥而至,在街头举办各种欢庆活动,并为大游行做好准备。游 行之日,同性恋者披皮革、穿丝带,身着各种奇特的服饰,扮着各种浓艳的妆容, 做着各种滑稽的姿势,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地沿着牛津街、英皇道等繁华热闹的 街道游行庆祝。今年的同性恋大游行较之往年更是风光,不仅人数激增,而且还 有几十名自称同性恋者的新南威尔士州的男女警察骑着摩托在游行队伍前面开路。 同性恋在英、美等国基本上没有得到承认(除美国的个别州),而在悉尼却可以 公开庆祝游行,并被悉尼市政府当成一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同复活节、圣 诞节、春节等重大节日一道写进各种文字的《旅游指南》以供游客参考。普通老 百姓对此是见惯不惊,届时不仅携家带口赶来观看,看到精彩处还要给以掌声和 笑声鼓励。   出于一种大都市情结,世界各国的移民(特别是亚洲移民)移居澳洲皆首选 悉尼,故而走在市区街头,但见各色人种穿梭往返、神情自若,就象在自己原居 住地那般“胜似闲庭信步”,至于同一条街道、同一幢公寓楼像“联合国”似地 住着好几个民族的现象则更非鲜见。据不完全的统计,悉尼现有150多个民族, 除来澳洲最早的西人之外,就要数华人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和土著不相上下) ——该市300万人中就有30万华人,目前因华人的聚居己形成班克斯塘、卡 市、艾士菲尔德、巴布尔马塔、哈士围、坎布斯等多个华人社区……随着一批又 一批移民的到来,悉尼本土生长的居民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非本土生 长的移民所占比例却越来越大,据说目前已达到3:7,即每10人中只有3人 是原住居民,却有7人是移民。为使各民族友好相处、逐步融合,澳洲政府提倡 “多元化”,悉尼市前副市长曾筱龙(江西南昌籍)便是这“多元化”的具体体 现。   “多元化”给悉尼带来了宽容的环境和氛围,于是这里便出现了一种“多语 言、多服饰、多饮食、多节日”的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澳洲政府鼓励移民学习 使用英语,并开设了很多移民学校为初来乍到的移民提供学习英语的条件和地方, 但移民在家、在社区活动以及到可以操双语的超市购物,却尽可以使用自己民族 的语言。为方便不会英语的移民,移民聚居地的公共场所,如银行、商店、医院、 图书馆、福利部门等一般都配有会说该种民族语言的翻译。大、中、小学皆使用 英语,但为了体现“多元”,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一些少数民族裔的教师配合教育。 至于移民办母语学校以使自己的孩子掌握双语,则更是受到政府的鼓励。据报载, 仅悉尼一座城市就办有用普通话教学的华文学校数十所。   随着移民的涌入,各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服饰和餐饮也纷纷进入悉尼,走在大 街上,你恍若进入“世界服饰展”:中国的旗袍、印度的纱丽、阿拉伯的长袍、 日本的和服、苏格兰的格花呢裙、中亚的绣花小帽等莫不张扬着自己民族的特色 “争奇斗艳”。悉尼素有“美食之都”之称,这也与移民的到来不无关系——初 来时由于语言和心理的障碍,工作难找,有一部分移民便进入相对容易进入的餐 饮业,以求站稳脚跟再图发展,故而你不必周游世界,便可在悉尼街头品尝到各 国美食。中餐、泰国餐、韩国烧烤、越南河粉、日本料理、土耳其卷、意大利皮 萨等莫不占据着自己的那块宝地“百花齐放”。相比之下,价廉味美、文化深厚 的中餐则最得澳洲人青睐,牢牢占据着悉尼餐饮业的第一把交椅。且不说悉尼市 中心唐人街一带的鳞次栉比的中餐馆,其它华人聚居区的中餐馆也是三步一楼四 步一馆,可以说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餐馆的汉字招牌。澳洲人情钟中餐, 故而韩国、泰国、日本、越南等亚裔餐馆的门前往往也“龙飞凤舞”着汉字。   “悉尼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城市!”这话虽不无调侃意味,但却有一定的道 理。澳洲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其主要人口又是英裔,故而圣诞节、元旦节、复活 节、1月26日的澳洲日(相当于中国的国庆节)等则为法定节日,全国统一放 假。此外,移民往往还要欢庆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阿拉伯的开 斋节、巴西的狂欢节、东南亚地区的泼水节等。其中,又以中国的春节最为热闹, 从除夕到正月初四、初五,张灯结彩的唐人街几乎天天都有“节目”,玩狮子、 耍龙灯、摇花车、打腰鼓、放鞭炮,什么好玩玩什么,什么好耍耍什么,再加上 遍街都是色香味俱佳的中华美食,将四方游客的眼睛皆吸引到这块充满浓郁的中 华文化的“洞天福地”。既有眼福可享也有口福可享,春节和唐人街在悉尼的《 游旅指南》里自然就是一块颇具号召力的“金字招牌”。   澳洲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上百年没有战争,再加上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故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一般 都比较慢,反映到人的心态上就是宽容、平和、比较容易相信人。旅澳的知名画 家、作家郁风曾在悉尼的一家华文报纸上撰文写道,初到澳洲时最令她震惊和感 动的是“即使是陌生人,澳洲人在路上碰着也要主动问好”。对此,笔者深有体 会,有时正在街头散步,却不曾想迎面走来的澳洲人(多为街坊和邻居)竟主动 向你打招呼:“哈罗!”开始时很不习惯,一般都要愣神片刻:“我又不认识他, 他为何跟我打招呼?”直到想起“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时,才慌忙还礼。傍 晚时分抱着孩子在街头摆放的靠背椅上闲坐,便常见驰过的小车骤然慢了下来, 车主人往往伸出头来作“打探”状——需不需要帮助?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 西人老者竟下车向笔者走来:“有什么困难?我可不可以用车送你?”这以后, 怕被人认作“无家可归者”,就再也不敢在夜色中独坐街头,但心中的那一份感 动却像夜色中的灯始终明亮。在悉尼居住的日子越久,就越能品味出这一份无所 不包的宽容,这就好比酒,在地窑里储存的时间越久,就越醇,越香,越发醉人。   但愿我们中国的城市也有这么一份令人神往的独特的品格!             塔龙佳动物园记游   与悉尼歌剧院隔海湾相望的塔龙佳动物园是澳洲最大、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 园。六月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从环形码头乘轮船前去参观游览。进得绿 荫蔽日的园区,便感觉到一个无处不在的主题,即“保护野生动物”,“地球只 有一个”。这种感觉不仅来自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动物雕塑,更来自尽量保持自 然生态的动物笼舍以及突出“环保”特色的动物表演。塔龙佳动物园建在临海的 一个缓阳坡上,占地数百公顷。园内阡陌纵横,道路交错,将散布在绿荫深处的 动物笼舍浑然连结成一个整体。路面为水泥、方砖铺就,平顺坦荡,遇坡度也并 不砌成阶梯,而是缓缓折成“之”字形向上延伸,以便于推童车和婴儿车的母亲 携子同游。道路的两旁不时点缀着青铜铸成的动物雕塑,或蹲,或躺,或“怒吼 ”,或“狂奔”,或“坐如钟”,或“立如松”,均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同 行的动物专家说,这些动物雕塑皆着意“凝固”该动物在自然界里的最佳状态, 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其野性并增强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印象最深的是一尊白 头海雕座像,灼亮的目光,尖锐的脚爪,锋利如铁的鹰勾嘴,象两把蒲扇张开的 翅膀,欲作闪电般一击的俯冲姿势,莫不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当 得知这种作为美国象征的王者之鸟在自然界已经非常稀少,亮起“SOS”的红 灯时,不由得喟叹唏嘘,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从心中陡然升起。   澳洲人少地多,隐掩在苒苒绿荫之中的动物笼舍自然就建得宽敞、大气,动 物专家因之戏谑道:“这里的动物皆住在高标准的‘HOUSE'里!”其实,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笼舍尽量模拟该种动物在自然界时的野生状 态,“麦当劳”捐赠修建的黑猩猩馆便很有些代表性。该馆没有屋顶,可以尽情 享受阳光雨露。笼舍正面呈开放状,但安有栅栏挖有壕沟,以防止黑猩猩逃走。 笼舍四周是一道数丈高的石砌围墙,围墙上镶嵌有多块权当“窗口”的玻璃,游 人既可以从正面观赏,也可以从“窗口”侧面观赏。笼舍内精心摆布着断木、腐 叶、顽石、假山,“山”顶上瀑布飞珠溅玉,一条“溪流”在馆内潺潺流过。馆 内遍植从黑猩猩家乡非洲移来的蕨类、树木,也不知是土地肥沃抑或是气候适宜, 皆蓊蓊郁郁、蓬蓬勃勃。我们参观时,黑猩猩们正“休闲”,有的在洗澡,有的 在荡秋千,有的在搔痒,还有的在树丛中跳来跳去,那只“云背”的胖黑猩猩 (称王的黑猩猩常有背毛变白的生理现象)则背对游人呼呼大睡,仿佛在炫耀自 己在这群同类中的特殊地位。为了回报“麦当劳”的捐赠义举,动物园特许其在 黑猩猩馆附近建了一个连锁店。周未、节假日,动物园里游人如织,“麦当劳” 自然也赚了一把好钱。使人大开眼界的莫过于爬行动物馆,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 模拟,几欲以假乱真。悉尼四季如春,但初冬的六月,气温也常在15、16度 以下,而该馆展出的爬行动物皆出自热带雨林,因此就不能不在“热”和“湿” 上做文章。为了营造一个“黑瓮瓮”的热带雨林环境,该馆建在一条四周封闭、 蜿蜒曲折的长廊里。进了灯光昏暗的馆内,便觉着一股热气和湿气迎面扑来(据 说有几台大功率的热风机和喷雾器正在工作,有时甚至还要制造“雷电”),只 是一小会便汗流夹背。游人们大喊:“热,热,热!”而馆内笼舍里的热带爬行 动物却颐然自乐,一幅“胜似闲庭信步”的模样——鳄鱼张着血盆大口,巨蟒摆 动曲盘的身段,蜥蜴跳出保护的草色,鸭嘴兽则游成欢快的“浪里白条”……据 动物专家说,如此环境模拟可以保持动物的野性和生态习惯,使其能够繁延后代 而不至于绝种。   有的笼舍说是“笼舍”,其实并无栅栏和围墙,最多不过就是几根圆木一扎 便把动物和游人隔开,建在动物园大门后面的水禽馆、鸟馆(不包括珍稀鸟类) 便是这般“开轩面场圃”:以圆木为栏的简易石桥在人工湖上迂回曲折,水面上 悠然游过一群群野鸭、鸳鸯、鹈鹕、鸥鸟;信步游览或倚在靠背椅上休息时,常 常会迎面走来一群开屏的孔雀或几只点头哈腰的鹳、鹤、雉……人与动物近在咫 尺,这一刻就不是惊喜两个字了得,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油然而生。为了培 养游人与动物之间的“朋友”感情,袋鼠区和袋熊馆准许游人进去合影。以圈养 温顺家畜、家禽为主的儿童动物园则更是网开一面,欢迎小朋友们进去抚摸、“ 对话”、喂食、照相,以将动物保护意识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动物园为游客准备了多种有趣的节目,而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每日下午两 点半的动物表演。为抢占有利位置,我们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即便这样,我们也 只能在前排最右边找着几个空座位——没有围栏、呈阶梯状的动物剧场已是座无 虚席。因是周末,故座中多为带孩子前来游览的父母,而象我们这般兴致盎然的 华人游客也不在一二。时钟刚到两点半,便听得“砰”的一声枪响,几只矫健的 海豹便伴着迪斯科音乐从剧台右边打开的水闸里齐刷刷游了出来。随着工作人员 的号令,这几只海豹在台前的水池里做了顶球、翻滚、跳跃、旋转、钻圈等表演 动作之后,便留下那只名叫比尔的“明星”,又伴着音乐游了回去。比尔活泼可 爱,聪明伶俐,不仅能够握手、敬礼、飞吻、鼓掌、寻找目标,还能做很多高难 的杂技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纵身钻火圈,“鹞子翻叉”,单手倒立,双手 平撑,360度旋转跳水等。匪夷所思的是,比尔还能够识数,只要工作人员报 出一个数字,它便昂起头来准确无误地叫上几声。比尔的表演给孩子们带来极大 的快乐,叫声、哨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整个动物剧场一片欢腾,吸引得过 往游人也伫脚观赏。即使是在娱乐性较强的动物表演中,工作人员也不忘“动物 保护”天职,时而告诫小朋友:“如果在海边看见一头海豹负伤搁浅,请打电话 给我们,我们的电话号码是……”时而提醒大朋友:“为了拯救人类的朋友—— 动物,请你慷慨解囊,我们的银行帐号是……”比尔退场后,一头名叫艾伦的小 海豹又登台表演,虽然初出茅庐,动作还不够熟练,但艾伦的羞怯和认真还是赢 得了观众的心。令人感慨的是,动物园里到处都是挂牌的“义工”,他们中有工 人、农民、学生、商人、政府工作人员,而更多的则是是领取退休金的老人,出 于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的朋友”的关心,他们开自己的车、吃自己的饭、住自己 的房,不要任何报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到动物园来义务工作。在动物剧场碰 到一对义工老夫妻梅森和爱米莉,梅森退休前是悉尼某跨国公司的经理,爱米莉 退休前则是税务官,两人原来的工作均与动物不沾边,但当塔龙佳动物园在悉尼 各大报纸上打广告招募义工时,夫妻俩同时报了名。“不懂就学,谁也不是生而 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夫妻俩逐渐由外行转为内行,于是就被 安排去搞动物园的外联工作,但凡有学校、企业或旅游团等集体参观访问,两人 就充当导游,安排食宿、车辆及旅游路线。“能够在有生之年为保护动物作一点 事,心里总觉得踏实!”   为了远眺海湾对面的悉尼歌剧院的美景,我们出动物园时便特地选择了乘高 架缆车下“山”到海边乘船。夕阳西下,层林尽染,在粼粼波光的映衬下,高楼 林立的悉尼市区犹如海市蜃楼般摇摇晃晃、迷迷离离。虽然似梦非梦,但潜意识 里却还是清醒地记得:“这世界不能只剩下人!” (寄自澳大利亚) ※※※※※※※※※※※※※※※※※※※※※※※※※※※※※※※※※※※ 本期编辑:亦歌 本期校对:一华 审  稿:阿飞、笨狸、方舟子、赋格、虎子、古平、唐郎、杏儿、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smfang@hotmail.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P.O. Box 26194,San Diego,CA 92196,USA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WWW: http://www.xys.org (http://207.152.99.201)         http://www.xys2.org      ftp: xys.org/pub/ 订阅《新语丝》及“新语丝之友”:      http://www.xys.org/subscription.html      http://www.xys2.org/subscriptio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