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1995/5 (第十六期)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等方 ※ ※ 面稿件,目前设四个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露集】(诗 ※ ※ 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小品)和【网萃】(中文网 ※ ※ 佳作选)。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版专题增刊。      ※ ※                                 ※ ※※※※※※※※※※※※※※※※※※※※※※※※※※※※※※※※※※※                   §   五 月 花 海         §                   § 竹人:  卷首诗   ——纪念欧战胜利日五十周年   §                   § 【牛肆】     ·竹人·          § 嚎:   尊严                   § 西西:  五月变奏曲  就在那一片向阳的坡上       § 方舟子: 且抛心力作诗人  是白白的森林永远不长       § 本刊:  电子采访记——晓拂  那是天堂鸟飞来 却        §    永远不敢降落的地方      §                   § 【丝露集】  ——十字架            § 祥子:  闲话在复旦的日子  你祈祷的钟声里总有        § 瓶儿:  千遍一曲  一股浓烈的硝烟味让我       § JH:  下山(诗)    咳嗽不止并且 流泪      § YZ:  灯影 新绿(诗)                   § 严予:  自在菩萨  半个世纪的花开花落已经够了    §  要怎么样的贫血才需要       §    五十年长的一根输血管     § 【网上乾坤】  请所有的鲜花都暂停开放吧请随我  § 石非:  河豚与西子    停止一下心跳         § 秋之客:FORREST GUMP                   §       与中国人的自省  会有第三只眼睛么 你说      §  我的手沉重地翻过这一页      §    ——这一页没有呼吸      § 【网萃】                   § 既已楼主:  耕读篇        5/8/1995       §   〔寄自zzhang@csrd.uiuc.edu〕  § 【牛肆】∽∽∽∽∽∽∽∽∽∽∽∽∽∽∽∽∽∽∽∽∽∽∽∽∽∽∽∽∽∽∽                                                   尊   严                                ·嚎·                    世界上竟有这样拥挤的地方,成千上万人集于一地,一人只有一方贴地的小 块墓碑。墓碑上,仅有一个名字。   世界上竟有这样空旷的地方,赤道丽日下的青草地,一直伸展到视界之外。 在这里,人们会放弃哪怕是数一数墓碑的企图。   这,就是夏威夷钻石尖上的国家公墓。   今天,正值欧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   欧战、胜利,与夏威夷、公墓,表面看来是那么风马牛不相及。可五十年来 ,拥挤而又空旷的公墓却无言地讲述着这样一段历史:一群人,一群东方裔的青 年人,为摆脱身为敌侨的阴影,远离自己选择的居住地,捐躯于欧洲战场。   大战,世界大战;世界,充满了狂暴粗野、冷血残杀。没有谁会去选择死, 只有死选择人作目标。没有谁能赢得战争,人最多只能赢得自己。   在夏威夷国家公墓,在欧战胜利五十周年日里,战场的喧嚣,胜利的荣耀, 全然褪色了,消逝了;我只知道:五十年前,这里的一群东方裔的青年人捐躯于 遥远的沙场。我想起了海德格尔的那句著名论断:只有死的瞬间才是真实的。   就让我们记住五十年前的那一瞬间吧。五十年了,墓地上早已长满了青草, 他们全无国仇家恨。   五十年后,一个东方裔的青年人来到这里,来到他不知名的女神像下。忽然 ,他为像座上的一个词所动--他突然明白了在这充满混乱、充满屈辱的世界中 人之所以为人;他急切地一一记下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   女神像座上的那个词是:尊严。 〔寄自hchen@s1.msi.umn.edu〕       ◇     ◇     ◇     ◇ 五月变奏曲 ·西西·   “当年的盟国,就法国今天是假日。”GD搅着杯子里的咖啡,眯起眼睛盯 着街上过往的人群。五月的阳光洒在咖啡馆前的露天座位上,暖洋洋的。“这么 多三色旗,为什么不插几面星条旗?人家还以为是法国人一家的胜利呢。”这话 显然是说给玛雅听的。   玛雅对GD怒目而视,一时却也无言可答。我赶紧把话题扯开:“要是希特 勒打赢了,巴黎街上会插什么旗?嘎马十字?还是法兰克战斧?”   “什么战斧?”GD好象没转过弯来。   “连什么战斧都不知道,也侈谈二战?”严阵以待的玛雅终于找到一个报复 机会。“不过希特勒怎么也不会打赢。即使不算法国,”她又瞟了GD一眼,“ 还有英国、美国和苏联。德国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希特勒不该打苏联。两条战线,兵家大忌。”GD摆出大军事家风度,深 谋远虑。   “希特勒不象你想像的那么笨”,玛雅继续攻击,“谁都知道,莫洛托夫- 李奔特洛普条约对双方都是缓兵之计。希特勒不打斯大林,斯大林肯定要打希特 勒。”   “要希特勒打赢,只有一个办法:避免美国参战。”终于轮到我了,“丘吉 尔一家无力登陆,英吉利海峡也就不能算一条战线了。”   “避免美国参战?”GD显然不敢苟同,“有那么容易?”   “只要美国四一年不参战就行。苏联一败,美国参战也晚了。”我说,“不 妨这样设想,日本不偷袭珍珠港,而是在四一年和希特勒联手夹击斯大林。这样 一箭双雕,既不使美国参战,又促成苏联失败。想想吧,斯大林半夜被电话吵醒 ,布列斯特和海参崴同时遭到轰炸……”   “要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可以,但你要解决它的石油供应问题”,玛雅说。   “容易。”我回答,“希特勒可以利用土耳其进攻乌兹别克地区。这样既牵 制苏军兵力,又能切断其油路,还能分一部分石油给日本。别忘了,土俄是世仇 ,土耳其巴不得动手呢。”   “中国呢?”GD问。   “顺理成章吧:日军精锐调往东西伯利亚,自然放松对中国战场上的压力。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共摩擦也随之加剧。”   “你给斯大林多少时间?”玛雅问。   “斯大林撑不了一年。阿帕纳森科四十个师被拖在西伯利亚,朱可夫天大的 本事也难为无米之炊。斯大林格勒肯定是守不住的,莫斯科差不多可以在四一年 底或四二年初陷落。M-IV坦克开进克里姆林宫……”   “对!”GD迫不及待,“斯大林化装逃出莫斯科,朱可夫签字,无条件投 降。斯大林走投无路,出家做修道士。反正他小时候就在第比利斯读过修道院, 有功底。”   “然后呢?”玛雅接着问。   “苏联可能就被德、日和土耳其瓜分了。说不定芬兰还可以分得一点,比如 圣彼得堡。”   “不太现实”,玛雅摇着头,“吞并大块的土地,在经济上划不来,政治上 也管不过来。把乌克兰给德国就够了,西伯利亚可以分给日本一块。剩下的地方 ,不如建立一个傀儡政权。”   “有了!”GD越来越如鱼得水的样子,“俄国沙皇复辟!还有,希特勒大 功告成,称霸欧洲。瞧,这里有一条当年的新闻。”他拿起一张报纸,做阅读状 :“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四二年德国各市政府登记的新生男性婴儿,百分之九十 以上都叫阿道夫。”   “老阿道夫本人呢?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玛雅充满揶揄的口气。   “当然生儿子,”GD胸有成竹,“也叫阿道夫,后来考进维也纳美术学院 ……”   “接下来轮到中国。”我说,“苏俄既灭,美国束手无策,日本乘胜回师, 全力对付中国。百万重兵沿长江、黄河而上。没有外援,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重 庆、延安相继陷落。”   “按照玛雅的逻辑,日本人也需要一个傀儡了?”GD斜眼看着玛雅。   “不,两个。”我说,“日本人深得分而治之的真谛,把中国内地一分为二 。南方是一个‘民主共和国’,总统自然是汪精卫;北方清室复辟,溥仪再回紫 禁城,改年号‘共荣’。”   “嗯,这样好。”GD表示赞同,“有了皇帝,就可以降旨招安,把国军共 军、文官武将都招了去,仗也不用打了。”   “GD也给毛泽东和蒋介石算算命吧。”玛雅说。   “蒋介石出家做了和尚……”   “太雷同。斯大林已经出家了。”GD话没说完,就被玛雅打断。   “那还是让斯大林自杀吧,这样就不妨碍蒋介石出家了。”我建议,“当然 斯大林先要亲手杀死斯薇特拉娜,也许该把贝利亚也枪毙了。”   “可以。”GD点头肯定,“蒋介石到奉化溪口母亲坟上大哭一场,然后在 雪窦寺出家,法号‘正三’。”   “郑三和尚?你读唐人太多……”   “‘正三’,不是‘郑三’。”GD急忙分辩。“蒋中正的正,三民主义的 三。”   “那毛泽东呢?”   “江青知道大势已去,早跑到好莱坞去了。毛公隐居北方,成了真正的孤家 寡人,只能以赋诗填词来抒发末路英雄气概。他融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 和李后主的伤感为一体,终于成为二十世纪一代词人。”   “完了?”   “别急。共荣十年,溥仪立日本贵妃所生皇子为太子,大赦天下。毛公才敢 出来走动,重游昔日河山。一日,过雪窦寺,偶遇正三法师。两人谈及旧日恩恩 怨怨,不胜唏嘘……”   “一代词人,非给正三和尚来一首不可吧?”   “《浪淘沙·赠正三法师》,”GD沉吟了一会儿,念道: “风雨忆湘江 年少癫狂 前欢旧恨此时尝 大地冰凝何处寄 南北沧桑”   “你从哪儿抄来的?”玛雅显然对GD这突发的诗才持怀疑态度。   “就半首?下阙呢?”我问。   “壮志未酬山河碎,毛公从此写出来的都是‘未完成’……”   “艺术应该是完整的,还是补齐的好。”我说,“看这样行不行: 笔下数枝香 谁慰情伤 你如无泪也凄惶 争得一朝春与梦 尽笑八荒” 【鸣谢】蒙莲波欣然捉刀,为毛公填浪淘沙词。特此致谢。 〔寄自wang@lps.u-psud.fr〕       ◇     ◇     ◇     ◇ 且抛心力作诗人 ·方舟子· 中国的诗运在唐宋之后就已完结,再也没有出现那种照耀千古的群星灿烂。 之后虽然诗成了文人的标签,有才没才都要涂上一堆,一名高官死后大抵都要出 本文集,充斥其间的是所谓的诗,但这一切已与诗毫不相干,与其说是诗的荣耀 ,不如说是诗的悲哀。但是真正的诗人总还是偶尔会出现的,让暗淡的文坛闪耀 那么一下,而这样的诗人即使一生布衣、穷困潦倒,无权无势为他们的作品作广 告,其诗的寿命却要比什么文公集久远。清乾隆期间的黄景仁(字仲则)就是一 位这样的诗人,应试不第作不成官,为了谋生四处飘零,好不容易谋到县丞小职 ,还没赴任就病故,一辈子没过过官瘾,一生事业就是写诗。但他对后代诗坛的 影响之大,却是他的皇上、那位到处题诗糟蹋文物古迹、留下了几万首“诗”的 风流天子所望尘莫及的。 黄仲则的诗,苍凉激楚,多愤世嫉俗之作,与乾隆的太平盛世景象似乎很不 协调。唯物史观的评论家也许会认为这是诗人特有的敏感,已觉察到在盛世的表 面下的重重社会矛盾。但在我看来,却不过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无法被世人理解, 难以沟通而发的孤独抑郁之音,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都是如此。 读高中的时候读郁达夫的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即是《黄景仁》,故事情节都 已忘记,引的诗中有两首却印象极深。一首是七古题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 ……”,最后两句是“但是诗人皆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当初获悉顾城的死 讯,我还引了这两句悼念。另一首则是除夕二绝句: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俏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一个人的孤独,也许是在最热闹的场合、别人最为快乐忘我的时候最容易感 受到的吧。我自己是在喧嚣的舞场上,坐下来看着别人那一双双一起旋转的脚的 时候,往往突然就被孤独感抓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许多诗也就是在这时候 产生的。清代没有舞会,一年一度的除夕该是最热闹的时候了,然而在“千家笑 语漏迟迟”的日子,诗人却悄悄地从中开始感到了尘世的忧患,年年此夜,正是 他最费“吟呻”的时辰。于是他远离热闹的人们,来到“市桥”悄然独立,仿佛 人世间再无别人,只有他自己了,猛一抬头,没有看到月亮,只看到一颗寒星, 便把它象看月亮那样看了又看:“一星如月看多时”。有人爱看明月,有人爱看 繁星,但恐怕没有什么人会把一颗星星看了又看看不够的吧?即使是天文学家, 也未必有如此雅兴长时间地用肉眼“观察”一颗星。然而此时此刻相看两不厌, 唯有一颗星,诗人的孤独、苦闷和希望(如果还有的话),便都体现在淡淡的一 句“一星如月看多时”中,而用当代诗人的话说,便是“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 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江河《 星星变奏曲》)。古今诗人的心是相通的。 而这种孤独苦闷,是难以为世人理解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也在一旁窃笑爸 爸偏偏在最该快乐的时候“费吟呻”,于是诗人感叹道:“汝辈何知吾自悔,枉 抛心力作诗人!”说“吾自悔”,不过是愤慨的反话,其实是不悔,不悔到在除 夕仍然在吟呻,而“作诗人”三字,更是表明了诗人的高傲。世上能有几人,敢 说自己是在“作诗人”呢?两百年后,另有一位诗人,他不想作诗人,却想作英 雄,到头来唱着《国际歌》上了刑场。他也有了感叹,在绝命词中写道: 廿载浮沉万事空 年华似水水流东 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 江城辜负落花风 黄昏已近夕阳红 这位诗人就是共产党人瞿秋白,其诗词受到黄仲则的影响由此可见。一个要 作诗人,作成了,作得可以影响两百年后的诗人,“枉抛心力作诗人”不过是反 语;另一位要作英雄,却没作成,最多算是失败的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却 是实情。 我想,是真诗人的还是一心一意作诗人的好,那是皇帝和高官贵族千方百计 想作也作不来的。 〔寄自fangshim@student.msu.edu〕       ◇     ◇     ◇     ◇           本刊电子采访——晓 拂 【编者按】 网事匆匆,蜀中才女晓拂已做了妈妈。自打得了爱女—小狗尾巴花 后,晓拂在网上越见活跃,清丽的文笔中又添了母亲的温柔和骄傲。为此,《新 语丝》编辑散宜生对她进行了电子采访,请她回答了一些问题。 记者  小佛爷,你是第一个上中文网贴文章的女同胞,按鲁迅的说法,就是带 ▲▲  头尝螃蟹的勇士。你是怎么上网的,怎么会这么勇敢? 晓拂  其实,我不是第一个上网的女性,在我之前,已经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 ▲▲  孩在网上玩了。上网之前我没有想到过害怕,因为我那时读网不多,第 一次发现这个网时就很兴奋,觉得很好玩,所以就贴了。直到我贴了第一首诗之 后,就给人骂了很脏的话,我才慢慢地知道这个网会这么复杂,有时还很恐怖。 记者  你上网时,王朔小说正风行一时,网上男士都以爷相称。你读王朔的小 ▲▲  说吗?对他的作品怎么看? 晓拂  我不怎么读他的小说,但我很喜欢他写的某一些作品。比如他写的关于 ▲▲  “他”与一位空中小姐的恋爱故事。 记者  当时流行的王朔的电视剧《编辑部里的故事》里,“机器人”南茜,据 ▲▲  说作席慕容似的诗,一二十首,张口就来;而她要勾引李冬宝时,就坐 在窗旁读与一种手枪同名的女诗人的诗。而你偏在网上贴席慕容和勃朗宁夫人的 诗,为此也受到一些攻击。为什么流行风潮对你毫无影响? 晓拂  我不是赶时髦的人,我一向认为自己喜欢就是喜欢,没必要去管别人是 ▲▲  否喜欢或者别人会怎么看我。   喜欢席慕蓉,是喜欢她的人生理想,她的善,她的美。她的文字也许不是最 好,但是如此地柔和与亲切。席慕蓉的诗,字字饱凝着诚挚,没有复杂的意象, 没有谲奇的句子,没有令人目眩的时空交错,只是娓娓道来,顺理成章。用干净 透明的文字述说着深邃的思想。每次读完,就觉得将自己洗净了一次,重新面对 这个世界。她是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在她的诗文里,也有我的渴望。从她的诗文中,我的心灵可以找到故乡。我 总以为,人,虽不能选择出身的故乡,但却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 记者  请简单地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 ▲▲ 晓拂  我喜欢质朴柔和的语言,喜欢温暖宽厚、好玩,牧歌一样的作品。我读 ▲▲  的书不多,能够理解的书就更少了。我曾经说过:读书、交友、乃至学 的专业,都讲缘份,讲性情相投,不投的就理解不了,有害无益。而且,生命的 阶段不同,读的书也不同。有些书在年少时理解不了,年长了就能读懂了。正如 一个阶段不能相识、欣赏不了因而失之交臂的朋友,他日若有缘相遇,或者会了 解的呢。   现阶段我只喜欢精读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还有历代的诗、词、散文。 记者  《新语丝》在三月号总要向女界敬个礼。去年三月号出你的“网萃”, ▲▲  我们觉得你的一篇怀人的文章写得柔情似水,你却坚决不同意刊登,这 里是不是有个动人的故事? 晓拂  有这回事吗,我怎么不知道呢?:-) ▲▲ 记者  一般地讲,爱写作的女性,在怀孕前比较活跃;然后就要到四十左右, ▲▲  孩子读中学了,不那么费手脚了,才有时间重出江湖。今后我们还有机 会在中文网上读到你的文章吗? 晓拂  我还会再写一些。写作都是随缘,是心底里流出来的东西,并不需要特 ▲▲  别费事的。我现在写得不那么多了,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多读一点儿 书,加强自己的修养。网上有一些朋友的文学素养很深厚,读他们的作品,我常 常觉得自己差远了,实在是贻笑大方。所以,我不太敢动笔了。虽然还是每日都 写,但有些只好意思给自己看。 记者  不管还能不能读到你的文章,作为开拓者之一,你对中文网的贡献,是 ▲▲  记录在网史上了。你也是最早向《新语丝》投稿的作者之一,非常感谢 你对我们的支持。 晓拂  谢谢。其实,中文网让我学了不少知识,而且,在这个网上我认识了不 ▲▲  少朋友。我很高兴能够在异乡有这么一个让中国人相识相知的地方。《 新语丝》是最好的电子刊物之一,你们这些编辑对于这张网也贡献极大。希望我 能够从《新语丝》读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丝露集】∽∽∽∽∽∽∽∽∽∽∽∽∽∽∽∽∽∽∽∽∽∽∽∽∽∽∽∽∽∽          闲 话 在 复 旦 的 日 子               ·祥 子·   我不写复旦是有道理的。一者,现放着这多学文的高材生,怎么就轮到我来 调嘴了?再说,当事朋友都还活蹦活跳,我又不记日记的,说错个日期或事情, 脸红一下倒惯了,“忘本”的嫌疑不能不避。所以,为友破个规矩,下不为例。   自然要说母校的好话。依祖宗的老法子,是要先从校园的风光“旦复旦兮” 地赞叹起来。可恨祖籍南京师范对门,不便评议。伙食!哪,说这个我等就气粗 了。   外面来人观访,固然是第一要看景的。但对活在里面的人,“吃”可比“看 ”重要多了--对行为有直接影响。不是有种理论:人吃好了,就要淫乱?据此 推论,复旦的伙食还是大有发展余地的。但,这个理论呢,还有个不大为人所知 的下半句:人吃不好呢,就要……的。复旦没有什么……的,食堂有大功。   比方,“橡皮鱼”,外头没人要、不会做的东西,倒到复旦的厨房里,一烧 ,喝!还就是一道。当家的“大扒”就更比隔壁当家的“四喜肉”高明出不知多 少倍!不用形容,光听听名字就比过去了,是不是?“大扒”就是红白两烧大排 骨!想吃不?!“四喜肉”:“呀--我们不直说的呀,我们是要有诗意的啊- -啊。天又明了--小麻雀……”得!我告您吧:“四喜肉”就是一大块猪膘肉 但又有--四种不同。您问:这能吃吗?这个问题嘛,据苦难同胞说,就要看四 种成份的比例了。对了,好象烧的时间也是有关的(有种成份不大容易烧熟)。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然,顿顿吃荤是吃不起的。“大扒”一毛六一块,“橡皮鱼”也要一毛一 一份,哪能人人都这有钱!但我们天天吃鱼(或者)吃肉还真不诳言。后来有年 全国高校伙食评比,复旦得个第二,算是正了名。人真是怪事,在母校那么些年 ,复旦不知得了多少名头,哪里还记得一个?食堂得个亚军:嗨!记住了。   有父母送了工钱来吃,伙食又不错,虽不到万元一桌的“思淫”水平,也是 要寻思消食的。有上图书馆飞媚眼的,有在周末摆棋摊的,如果,有人的隐形眼 镜掉到厕所的洗脸池子下面去了呢?那就是好几个人的重点工程了。隐形眼镜? 这个是不是?一看,嘿!还真捞回来了。接着,便又等别的事发可以援手。比如 ,复旦南京路上每学期一回的黑板报评比,就是“宣传委员”吊文的机会。一篇 讲晚上想女人睡不着觉的小小说《今夜难睡》,在七十年代末开春的校园里还是 蛮叫座的。或者,一篇鼓吹新人要有《新道德》的杂文,也有做笔记的。是何人 有何用意?就毋知了,我又没见过我的档案。   当然,不是有事就好。怎么?您老看着我们象是好事之徒吗?有些事,今天 想起来还怕。最可恨的,是一帮办舞会的朋友,不知怎么一弄就让他们在校里掌 了权,一声令下,是人都要跳。我估计,跳舞的乐趣大概是和舞场的人口密度有 直线关系的。偏偏命苦,又转行“文艺委员”,不但不能“抗命”还要去做“帮 凶”。“集训”两个半天,就回来“快四步”、“慢三步”地做起舞师来,这不 存心耍人吗?!还是同室的上海大哥有福,到校学生会里面去做个“卫生委员” ,好象全校的女生宿舍都巡视过呢。我这个在系里的却三天两头地被人支来使去 ,跳舞会、歌咏会、赛诗会……。唯一的美差,每周发售电影票,遇上紧俏的, 又不能私留一张!命,这玩艺儿啊--啊(我,托朋友的福,也吃过两块“四喜 肉”,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说到写诗,又是件可怕的事。创复旦诗社,咱们社长催功课的那个本领,您 一比可显嫩了。一本《诗垦地》,号称文革后大学校园第一份学生自主的诗刊, 一首《自由》(“一百万人欢呼自由/一万人热爱自由/一百人争取自由/一个 人/为自由而牺牲”),不过读了张志新的悲剧后的一个观感,也不让发。不久 ,整个刊物都给封了。那时候的人啊(--啊),简单。不懂“非政治化”的妙 处。只以为,一个诗人,如果对自己的时代都麻木了,怎么还称得上是诗人呢? 哈哈!让各位笑话了。   最大最要紧的事自然是读书。十年没有正经读过书了,每个人都很饥饿。我 说过,那时的人都很简单的不是?每天下午下课后的第一要务,便是寻觅自修的 教室和桌子。动作快的,自然是抢占下又有灯又靠窗口的“风光”宝座。五点钟 开晚饭,书包留在课桌上,三下五除二地吃过,又回来读书了,直到寝室熄灯。 所以,推迟宿舍熄灯时间,是全校同学齐心合力的重大斗争。   晚饭前没占据到有利地形的人,可去图书馆楼上等阅览室开门。那是个最后 的机会,平日的短跑训练在这种时候就很重要。不过,在图书馆自修有个好处: 中间想起来走走的时候,可以在走廊上看张贴在橱窗里的报纸。我喜欢这点优势 ,所以常准时进食堂,十五分钟之内,吃好晚饭,洗好饭盆,冲好开水,就去图 书馆等起跑。到今天,我吃饭的速度还是让人心惊,谁知我这也是适者生存,没 办法的事呢?   如果,一个教室临时晚上有课,那就苦了在里面占山为王的人了。到晚上六 七点钟,走遍校园,从图书馆到文科楼到新教学楼,恐怕也找不到一张桌子(如 果有人临时拉肚子,主动退出阵地,当然是意外的斩获),只能灰溜溜地溜回宿 舍去,知道今晚的书是读不好了。很少人自愿留在寝室里。据“现在医学和化学 测试表明”,读书的效率和同室读书的人口密度也有关系。   这是周日的情景。到周末假日,上海同学回家去了,自然又另当别论。周末 假日就是我们外地人--洗头洗澡洗衣服洗床单洗被套在窗口晒衣裳晒袜子在窗 口晒床单晒被子在窗口拍枕头!写家信写情书作文作诗作曲唱歌听歌听香港人唱 歌进城去买东西在床上包东西上邮局寄东西逛大街穿小巷走亲访友找女朋友找男 朋友寻小孩!喝茶抽烟谈天说地讲故事讲时事讲笑话豪言壮语地吹牛皮!下棋打 牌看报纸看小说看长篇小说看外国人的长篇小说最好是傅雷翻译的想家想人想心 事想为什么一块“大扒”竟然会卖到两毛四分钱?!到菜场去观察行情到自由市 场去观察行情到系里去问免子肉到系里去要老鼠肉!找刀子找酱油找炉子找锅子 找酒精灯!请隔壁的来喝酒到隔壁去喝酒拉隔壁的人到隔壁去喝酒!在操场上散 步跑步打球踢球伸手伸脚伸腿伸腰练推手在校门口照相寄给父母在校门口和父母 照相寄给父母的父母在校门口替别人照相寄给别人的父母在校门口和别人一起照 相在校门口和别人的父母一起照相!过些日子有了校徽又一个一个到校门口重新 照相!到照相馆去冲胶卷请上海同学带回家去冲胶卷不付钱但必要保证质量算题 算账算日子算从系里换来的全国粮票油票免费为人算命!到小卖部去望草纸到小 卖部去买草纸到书店去望书到书店去买书一样也不能退换到四川北路去买火车票 到四川北路去买汽车票到四川北路去买火车和汽车的联票到火车站去买当天的火 车票到火车站去卖当天的火车票!到火车站去接人到火车站去送人到火车站去看 人到医院去看人要带蛋糕到同济去看老同学到同济去看演出请同济的人到复旦来 看电影看完后再拉人一起去五角场看电影--的时候。那时候的生活和人一样, 也很简单的不是?   离开母校很多年了,我还是会忽然想起在那里会过的一些人物,在那里做过 的一些事情,在那里住过的一些房间。我不愿去多想,我怀疑“怀旧”是老暮的 症状之一。但有时,我并不能自主。比如,看见陈冲在这里的电影广告就想起《 小花》,想起五角场的电影院,那座我离开复旦时已搬入新居的电影院,想起那 个夏雨过后的傍晚,想起和我一起从复旦的后门走出去,淌着路上的积雨,去五 角场看电影的许多人,许多的人我并不认识包括那个美丽的女孩现在想必已为人 母,想起,我在那天晚上回校的路上写下的一首诗,那首讲我走在积雨的街上, 穿过人家里泄出来的灯光,在黑夜里赤着脚卷着裤管淌着水,走进耀眼通明的五 角场广场的诗。我现在知道,那是我今生唯一的一首好诗,但我已不再能记起一 句,我已不再能写出来。就象,我已不再能--简单,不管,我是多么地希望。   我想,我就在这里停笔吧。 (3/95)〔寄自yaz2@lehigh.edu〕       ◇     ◇     ◇     ◇                千遍一曲                ·瓶儿·   我去了一趟欧洲回来,有半年了。这圣马克斯小街,自从那位琴师去了欧洲 后,清静了不少。别的都没有什么变化,街角的Gap仍然冷冷清清,旁边的那 些出售标有Fuck me之类文化(或糟蹋文化)衫的小店铺倒是门庭若市。 人行道两边依然三三两两地坐着目光呆滞的身上穿满了孔头上长满了犄角的“旁 客”们。   我每天从这条街走去学校,又走回家。每天看到这些同样的商店,同样的人 。久而久之,就视若无睹了。而我每天在学校做的也是大同小异的事。生活就在 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地重复。我疑惑不解:既然如此,何必又要活上几十年呢?一 天不就够了?   这天,干完了一天的活,象往常一样昏昏沉沉地往回走。迎面忽然响起那首 已经在我脑袋里生理性地根植下的曲子。抬头一看,果然,那小子从欧洲回来了 。只见他双目微闭,如痴如狂地疯弹他的鱼吉他。他还是一身破衣烂衫,还是蓬 头垢面,还是象衣架子一样的瘦瘦高高而又空空荡荡。有人朝他的琴盒扔了一个 夸特,他并未注意到。此时,那首短短的曲子已经在重复第四遍了。   我瞥了他一眼,就走了过去。那首令我熟得发腻的曲子在身后无休止地反复 。   第二天我又经过同样的街到学校,做同样的事情。傍晚,沿着同样的路回家 。他站在同样的路口,弹着同样的曲子。这时,他的周围没有观众。而他弹得仍 然是那么入神,好象那首单调的曲子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弹到激情处,他的头都 动了起来,眼睛也闭得更紧了。而这首曲子总共不到一分钟长,而他已经弹了足 有一万遍。   当我第十五次又在路口看见他,看见他的自我陶醉的神情时,我突然并不讨 厌他了。   我的生活就是一首简单而枯燥的曲子。很多人的生活亦不过如此。为什么我 就不懂得欣赏自己谱下的曲子呢,虽然它是那么地单调?由此我在想:是生活陶 冶了性情,还是性情美化了生活? 〔寄自shuping@xp.psych.nyu.edu〕       ◇     ◇     ◇     ◇ 下山 J. H. 跟秋说一声再见吧! 从山脊, 我便一路 闪灭着身影而落 天正好是红了一半的 偶而停下 我和枫叶 也正好 红了一半 而携着的手 也有一半 轻如月色 被秋风滞起 长曳 在身后 (95.4.3) 〔寄自jhu@ufcc.ufl.edu〕       ◇     ◇     ◇     ◇ 灯影 Y.Z. 墙上升起 一轮 黑色的太阳 他照不到的地方 一片明亮        ∽    ∽    ∽ 新绿 阳光淋下 春天从地下萌芽 一棵孤独的树 挂满了阳光斑影 而藏在深处的热情 还没有 爬上 枝桠 〔寄自yzeng@eecs.umich.edu〕       ◇     ◇     ◇     ◇ 自  在  菩  萨 ·严予·   义父在冰火岛上说,中原武林人心险恶,孩儿此去,不可多与人交结。母亲 临死时说世上女人都爱骗人,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赵敏骗我,诡计百出, 她本是官府人物,父亲便是当朝兵马大元帅汝阳王,那年京都十里长街大屠杀, 由他当街督战,杀人无数。赵敏又用计擒住武林高手三十余名,得罪了天下豪杰 ,更害得芷若的师父自尽身亡,从此种下祸根。后来敏妹背叛父兄,弃暗投明, 芷若有名门正派为靠山,便不放过她,也数次骗我上当,嫁祸于敏妹。这段恩怨 尚未了结,又出了一桩小昭毁经,另有一番争斗。芷若从小温柔腼腆,绝不是工 于心计之人,灭绝师太死后她率着一众峨嵋派师姊师妹闯荡江湖,竟练出了一身 阴狠功夫,我以九阳真经兼乾坤大挪移心法也只斗成平手。周芷若和赵敏乃是江 湖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弄权术弄心计不奇,如今就连小昭这个小丫头也欺骗于我 。我空为明教教主,统领众多英雄好汉及数万除鞑子救百姓的义军,却被这三个 少女玩弄于股掌之间。   菩萨莲台现身以后,武林各派争相为她树碑立像。神拳门掌门吴老英雄为争 夺首家推出神像的名号,拨动驱鞑子捐款三万贰仟两,选丹青巧匠数人连夜打造 菩萨金身,并筹划运至各大户人家巡回展出。不想崆峒派抢先造出神像,夺走了 名号,待神拳门完工时,江湖各地不知早已树起了多少自在菩萨。吴老英雄亲自 押送三辆骡车将菩萨的头、身、腿分别送到王大户宅前,欲在他家收租场上首次 公展,王大户的管家出来作揖叩头,却死也不收,推说过几天就用场子。再运去 陈大户、吕大户家均也不收,后来才知道圣上有旨,斥自在菩萨为淫教。吴老英 雄闹了个灰头土脸,将丈八金身立在神拳门练武场一角,用白布垂着,半年后教 徒弟练走影桃花拳时不得不移开,在西院墙下刨坑埋了。   藏在屠龙刀、倚天剑中的秘密,唯有周芷若一人知晓,江湖上只道宝刀神剑 ,武林至尊,还道是谁得到这几件东西就自然成为武林至尊。京都大屠杀后,群 雄震怒,发誓要扫清鞑子,还我汉人河山。当时有少林派空智大师倡议,先选出 武林盟主,号令天下,如群龙有首。嵩山武林大会上,明教和少林派势均力敌, 难分高下,因此约定谁找出屠龙刀的秘密便拥谁为盟主。从此江湖上杀伐四起, 为追寻屠龙刀不知有多少英豪丧命,更有一种人趁机图报私仇旧恨,或扩充一己 实力,吞并别派,或借国难之时一显头角,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一时间天下大乱 ,汉人自相残杀种种,难以尽述。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原来屠龙刀、倚天剑,一柄为金毛狮子谢逊所有,一 柄由赵敏掌管,这二人均与张无忌交好,便落到他手里,后又被周芷若盗去,取 出其中秘籍:原来一册是岳飞岳王爷的《武穆兵法》,一册是郭靖郭大侠和黄蓉 黄女侠的《九阴真经》,二书皆写在细嫩羊皮上。周芷若私练《九阴真经》,不 幸在第三段上走了火,落得全身经脉麻木不仁,水火无侵,不得不将经书交还张 无忌。   自在菩萨原本来自西域。那里有个波斯国,乃是西域第一大邦,地大物博, 人口不多,煞是好去处。据可靠人士消息,波斯国中有个蛮孩通,楼高可通天, 极尽富丽。自在菩萨从小削发为尼,一意向善。后又辗转来到东土,扮成丑陋侍 女,只为传经说法。今日佛家道场上流传的自在经、民达经便是菩萨以自身的香 油滴出的。   小昭很少吃饭,中午只以一根西洋烟卷陪我。她是个瘦小的姑娘,笑起来嘴 裂到耳边,两只长眼睛也吊到耳边,眼珠暗蓝,脸色煞白,头发由后颈处削光, 直至头顶百会穴,前面流下几缕散至眉间,由根染作墨色,身着无袖无领长裙, 也作墨色,长臂上戴满银镯银链,叮叮作响。周师妹早就说过,小昭满身邪气, 来路不正,不可长久留在身边。今天我走进光明顶秘道,竟发现她在吞吃经书! 面前煮着一锅热汤,《九阴真经》和《武穆兵法》在锅里上下翻滚,早已吃去大 半。   小昭见我到来,先是一愣,随即说道:“无忌哥,我饿啦!这里煮有羊皮, 味道甚佳,我盛来你吃!”   “我吃你娘的祖宗!”盛怒之下,我揪住她额前黑发,抬手给她一记耳光。 这一掌使上了二成真力,登时把小昭打成了对眼。我揪着她的光头把她拖出秘道 ,又拖上光明顶,她的脖子越拉越长,两侧青筋暴露,几欲胀破肌肤。小昭一路 上只叫:“无忌哥,你让我自在去吧!”   赵敏和张无忌扮作富家公子模样,去大都会歌剧院听《诸神的末日》,路上 被武当派宋大侠和俞二侠撞破。张无忌还欲掩饰,赵敏却道:“怕什么!咱们去 大都会又不触犯王法!”拉着张无忌转身就走。宋大侠截住他们的去路,冷冷地 道:“国难当头,你们居然有闲情去听戏!想想被蒙古鞑子所残杀的京都百姓, 想想为光复汉人天下而奔走的江湖志士,你们坐在装有空调的大戏院里,还这样 一副富贵打扮,难道不腰疼吗?”赵敏说:“你站在这儿漫天胡侃,不腰疼吗? 谁说国难当头就不能去听戏?你整日为百姓奔走,怎么不先除去残杀汉人的汉人 ?世上这么多坏人小人,你干嘛只看我们不顺眼?我看你们光复大业,就坏在你 这种人手里。”宋大侠怒道:“你在国难中寻欢作乐,就是小人,就是坏人!” 俞二侠低声道:“大哥不必和她多动唇舌,她本就是官府人物。带回去让师父发 落便是。”   光明顶上,大火如风。小昭被刷洗刮弄干净,用白布裹了,推上莲花台。时 值正午。群雄广聚台下,听周师妹宣读祭文。   “……擅煮经文,吞而食之。一代宝典,毁于旦夕。我中土灿烂文化,岂容 偏邦夷人……”   我望着炭火高台,心里琢磨义父在冰火岛上的话:政治家靠人的愚昧,艺术 家靠人的思索,孩儿此去,要避前者如苍蝇,躲后者如大麻。如今我是吸了大麻 的苍蝇,振翅而飞,前景不可估量。   “……武林代表大会全体通过以下决议:于今年今月今日此时此刻将小昭穿 置于旋转型烧烤架上,以炭火熏至焦黄。”   台下一片掌声。周师妹示意动手。我抱起小昭,将她的下体置于烧烤架的倒 钩上,一松手,她便渐渐沉了下去。当铁钩没进一半时,慢慢停住了。周师妹再 次示意。我按住小昭的薄肩,往下一按。突然间,两颗豆大的泪珠从她海一样的 眼睛里跳出来。我后退一步站定。再看时,铁钩已没至柄,两颗泪珠挂在她的鼻 子上,颤抖着。   然后我听到小昭低哑着嗓子说:   “为什么要抢郭靖郭大侠黄蓉黄女侠的秘籍?他们也是抢来的,又是抢谁的 呢?你该有一部新秘籍了,无忌哥!”   烧烤架旋转起来,白布首先烧去,小昭的身上就吱吱作响:半晌,有香油滴 滴流出,淌过她的脚尖,落在炭火上,嗤嗤地竟化成一串古老的文字。霎时间, 她的全身都滚出香油,浇得炭火大炽,火苗吹出漫天文字,如天马行空,眼花缭 乱。少时,西方似有乐声传来,咿咿呀呀,甚是怪异,并有金色光环逼近。群雄 面面相觑,尽皆骇然。周师妹率一众正派高手跪下朝天顶礼,双手合什,默念南 无昭自在菩萨。邪派高手也都跪下顶礼:光明顶上颤颤微微跪满了当今武林英雄 ,目睹这一以身焚经的烈举。一时间善声不断,香烟缭绕,一片佛音。   终于不再有油滴下。我抱住小昭焦黄干脆的身子,把她从铁钩上取下来,鼻 中是一股炭香的味道。周师妹等再度顶礼膜拜。突然间,我觉得抱小昭的手轻了 许多。回首处,见她正与敏妹携手而行,渐渐远去。那边漫天迷茫,飞着片片白 雪,她们二人轻飘飘地踏着雪,一跳一跳的,那白雪便也一跳一跳的,上下翻舞 。小昭新脱壳的身体像一束粉色的梅花,时时被雪盖住,但又跳起来,鲜肉上沾 一层细嫩的皮肤,再跳入雪中。我放下那烤黄了的躯壳,拔腿去追她们,却如梦 似地迈不开步。 1990.6 〔寄自yu@payne.mps.ohio-state.edu〕 【网里乾坤】∽∽∽∽∽∽∽∽∽∽∽∽∽∽∽∽∽∽∽∽∽∽∽∽∽∽∽∽∽ 河豚与西子 ·石非·   数年前两度游西湖,觉唐以来咏西湖诗固多,还以苏东坡所作“水光潋滟晴 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为晓畅传神。 两美相映,韵味无穷。近读清人钮秀(原字以“王”字旁加一“秀”字,音xiu4 )《觚剩》,内有“味圣”一条,别出心裁,以西子比为河豚,汉朝赵飞燕之妹 赵合德比荔枝,杨贵妃比玉面狸。其文如下:       味之圣者,有水族之河豚,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     狸。比诸佳人,西子以浣纱始,以泛扁舟终,盖其性乐水,而     一入吴宫,便能亡国;河豚于桃花春涨时盛鬻于吴市,偶中其     毒,或至杀人,似之。赵合德纤肌玉莹,珠汗生香,兰汤晚浴     ,出水不濡;荔枝初擘绛囊,状若晶丸,液不染指,啖之甘芳     溢口,似之。杨太真举体丰艳,名在仙籍,一骑红尘,嗜其所     独;玉面狸以果为粮,至秋乃肥,裹蒸食,脂凝无渗,似之。     不得以而思其次,则宁波江瑶柱,洞庭杨梅,宜兴柿狐,亦其     流亚,然总非宫闱绝色也。   此段读来心中颇有不平。以西子比拟食品已略有唐突佳人之意,进而称其为 毒品,天下男人还有什么好梦可做?连EATEN'S的化妆品柜台边也不免散 出些蒙汗药的味道来了。   正无聊赖处,恰好在明人焦弱侯的《焦氏笔乘》中找到了吃河豚中毒后的解 法。其文为:      凡食河豚者,一日内不可服汤药,恐内有荆芥,盖与此物大     相反……世传中其毒者,亟饮秽物乃解,否则必亡。又闻不必     用此,以龙脑浸水,或至宝丹,或橄榄,皆可解。后得一方,     用槐花微炒过,与干燕支各等分,同捣粉,水调灌,大妙。   这位焦公是明代中国文献学第一大高手,博学淹贯,稀有能及,其说法多半 贴谱。况且,“大妙”两字似乎表明,此公是用过那解药的。河豚为味中至佳, 值得冒险一尝,所以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焦弱侯忍不住口水,吃了一两遭 ,也不为奇。焦弱侯的话中要紧的是,吃了河豚还能有救。推而广之,吴王夫差 本来是未必亡国的,解救的法子可能有五种。   然而河豚竟因而便吃得的吗?还有话说。清初有一位老先生,大约是觉得人 生无聊,写了一本《豆棚闲话》,写得真个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旁逸斜出都有 学问,却又懒得把真名字留到这世上让人嚼舌,便署了“艾衲居士”当做称呼的 词儿。照这艾衲说,西施原本是当地“一个老大嫁不出去的滞货”,跟范蠡先有 些“混混账账”的勾当,后来又被那范蠡进贡到吴王夫差的宫里去搞鬼。那吴王 本是个村大头,别人说是好,他就当是好的。西施得了吴王的专宠,便一味地拨 弄吴王耗费民脂民膏,去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兴建楼堂馆舍,和邻国生事打架等 等,治得吴国民不聊生,离心离德。到越军终于趁虚打进了吴宫时节,那西施便 把十年来同衾共枕的吴王夫差做了GARAGE SALE,打点往越王的宫中 与勾践夫人争风去了。可范蠡原和西施有账,过去贪污公款等等行径也只有西施 知道,怕西施漏了底,便拐了西施,下海经商去了。西施抓着范蠡的小辫子,便 逞起娘娘的气势,要范蠡毫不利己,专门利她。哪知那范蠡又放出了谋取吴国的 手段,谎称请西施湖上赏月,瞅着冷处,一把将西施掀到水晶宫里去了。艾衲自 称这公案笔笔有宗,有《野艇新闻》等多书为证。照这个思路,或者,西施入水 之后又改嫁了河豚大王,做了河豚夫人,也未可知。此事虽然语涉离奇,但性命 攸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谨慎起见,定要吃河豚时,拣那公的吃为宜吧 。只是不知拣选之法,却又如何。 〔寄自yizhao@gpu.srv.ualberta.ca〕       ◇     ◇     ◇     ◇ FORREST GUMP与中国人的自省 ·秋之客·   FORREST GUMP是一部轻喜剧片,又是一部美国电影中少见的有 深刻含义的影片。通片让人笑声不断,但又有一种酸酸的感觉。GUMP是一个 智能不高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从来不经过思考,小时听他妈妈的话,大了以后听 他女友珍妮的话,在军队中听长官的话。但他的一生为人正直,做事一心一意, 从不投机取巧,对朋友信守诺言,对珍妮忠贞不移。凭着他诚实与认真,他的一 生象是走了一条捷径,事事都很成功圆满。   这当然是作者为喜剧而假设的理想结局,但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自己的认识 。这出电影从五十年代演到八十年代,俨然是一部美国的发迹史。美国人对自己 战后的发迹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人比别人更聪明。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所以这种种族优越感不如二战中德国人、日本人表 现得那么强烈(黑人问题除外)。他们也从不讳言自己不聪明,就象半年前闹得 纷纷扬扬的《钟形曲线》,讲人种智能从高到低的排列为:犹太人、亚洲人(包 括中国人)、白人(包括美国人)、黑人。不光美国科学界这样认为,就连平常 人也多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前些时候NBC的SEINFIELD短剧演 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孩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CHEN,大家 经常误认她为中国人。一位老妇人想要离婚,但和CHEN在电话中谈了一阵后 改变了主意。后来在另一个场合她们见了面,老妇人发现CHEN不是中国人, 连呼上当,说她一直以为是听了一个中国人的孔夫子哲学的劝告,不知CHEN 是一个美国小妞,我怎么能听她的话?最后还是去离婚了。   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有一个沉重的包袱:种族优越感。大多数国人认为我 们是最聪明、最伟大的民族,就连持有“丑陋的中国人”观点的学者,如现代的 柏杨和早年的鲁迅,都只是抨击中国人的劣根性,丝毫不去碰中国人智商这一禁 区。在中国,你可以说一个人坏,但不能说他傻。坏人也能受到尊敬,因为他太 聪明,以至于做出更坏的事。但智能不高的人就连被谈论的权利都没有,只要你 傻,万事皆休。其实聪明人并非总能成功,如龟兔赛跑,有时也会因机关算尽, 竹篮打水一场空。另外,聪明与否也不光和智商有关,和掌握的知识也有一定关 系。而一个民族的进步,更和智商没有直接的关系。智商并非判断一个民族成败 的关键。综合起来看,近代史中的中国人自恃清高,固步自封,从经济、科技及 政治各个领域皆落后于西方,这个时期的中国人就不比西方人聪明。   其实美国人也喜欢说自己聪明,这是人之常情。GUMP的结尾就有一些阿 Q的味道。但鲁迅讲阿Q的子孙绵延不断,非常低调,黑色的幽默,而GUMP 却不玩这种深沉,明白地讲GUMP的子孙也是绵延不断,但一代比一代更聪明 。 〔寄自HONG@OPUS.MCO.EDU〕 【网萃】∽∽∽∽∽∽∽∽∽∽∽∽∽∽∽∽∽∽∽∽∽∽∽∽∽∽∽∽∽∽∽              耕  读  篇               ·既已楼主·    匿名上网,自汉字网建立之初便有了。早先进网的,如“系主任”、“  副系主任”、“台北阿生”等,皆已消失日久。既已楼主自九三年春夏之交  入网,至九四新年仙去,在半年多短暂的一生中,“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  书”,所迸发出的是常人的百年生命力量。回顾既已楼主前世,自应无愧无  悔,因为楼主曾是孜孜的member,而非碌碌的number。既已楼  主的逝去,如其所愿,乃是理想人格的一种现实体验——让ego溶解掉。 谈“无”的象形   一网友问:汉字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概念的?   答曰:   中国象形文字不仅能、而且早就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如今天简化字的“无 ”字,原来就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是指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有的、本体论的“虚无的存在”,这一概念原先只用于《易经》里。   说起这个“无”字的发展,倒是可以区分出从原始、野蛮,到文明三个阶段 来。甲骨文里没有“无”的概念,当时人们只意识到与“有”相对的那个“表示 “没有”的“无”,后来楷化为“亡”字,也就是今天广东话里的“Mao”( 写法是将“有”中间的二横划去掉)。这个“亡”在卜辞里很常见,如“亡雨” 、“亡灾”、“亡尤”等等。《论语》中有“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个“亡 ”的概念是极简单原始的“无”。   繁体字的“无”与“巫”、“舞”在金文中通用,这不是偶然的。这繁写的 “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被想象成万事万 物的主宰者,因而他不是“没有”而是“大有”。那么人们怎么证明它的存在呢 ?古人的逻辑还不如今人的发达,其途径是宗教而不是哲学的。当时的宗教属于 巫教的一类。而巫师或萨满(shaman)的本事就是能通“无”,其手段则 是“舞”。所以这个繁体字的“无”字同“舞”字很相近,两字在金文里常常是 不分的。繁体的“无”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存在。   后来,“古代劳动人民”终于认识到了那永不可知的“无”的存在,于是就 造了一个“无”出来。这就是今天这简写的“无”字,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末的《 墨经》,汉简文中方才流行。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通于元者,虚无 道也”,这个字的来历是将“元”字的一撇通上去而造成的。“元”是开始,由 “元”再往前就是“无”或是“太玄”。这个便是哲学上“形而上”的“无”。   有人要问了,那老子所说的的“无”到底是哪个“无”?这先得考查一下老 子是何时成书的。“疑古派”不相信有老子其人,认为其书则是后人伪托所作。 但近据报载,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沙洋区四方铺乡郭店村发掘了纪山古墓群的 郭店一号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楚国竹简八百多枚,有单字一万五千多个,成为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书。经古文字专家初步研究分析,推断为先秦时期《老子》 、《周礼》、《五行》等书。内容较为完整,其中有已失传于世的几部子书。这 一重大发现让“疑古派”大跌眼镜。那么我们只要查看一下这最早的《老子》里 用的是哪个“无”就会知道了。可惜照片还没见着,但根据汉字史来看那版本里 的“无”是从舞里悟出来的那个“无”(being)的可能性最大。  前面提到的那个更抽象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无”(non-being) 似乎先是由庄子开了个头,而要等到魏晋清谈时才被砍得天花乱坠,玄之又玄。 这一发展犹如数学上发现了“○”的概念,够抽象的了吧?       ◇     ◇     ◇     ◇ 论  钱  币   鸦问: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现代多少钱,如兑成实物说最好,容易懂。   鸦这题的确深沉。按“解放前”的社精理论,现代一两银子值现代多少钱都 搞不清,因为人民币是以实物而不是以金或银作后盾的,哥们学社精那会好象是 每发行一元人民币必有八元“人民生活所需的社会主义商品”供应。由于人民币 不含金(或银),故总是疲软,挺不起来。   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始于中唐以后。两宋直到民国,银在中国一直作为本位币 ,政府的财政税收活动均以银锭而不以铜板进行。而前期主要实行“银两制”, 直到清朝才改行“银元制”。“银两”是与现在的“英镑”、“里拉”不同,纯 以重量计值,通常铸成五十两一锭的“银锭”,元以后叫“元宝”,呈马蹄形; 中锭叫“镙子”呈秤砣状,也有“小元宝”;小锭又叫“小镙银”,重三五两不 等。此外还有“碎银”,则为零星银屑,作为银锭的补充。明代自英宗始放弃宝 钞而接受白银作为法定通货。嘉靖年间始明政府一再试图规定一两银与制钱的比 值,施行银钱双轨制,如一两折洪武钱千文,前代钱三千文,或嘉靖钱七百文, 但都行不通。   明中叶起,墨西哥鹰洋等外国银元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并逐渐取代白银的地 位,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明朝统治的经 济、政治基础。关于日本、西班牙(墨西哥)银元对明代经济、政治的影响,“ 史有明文”①,以至于西方学者将明朝的动乱及其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十七世纪鹰 洋进口的突然减少。   清朝币制,以银、钱平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钱比为1:1000, 如顺治时的“厘字钱”,标明每文值银一钱。但清中叶以后官价的银钱比已形同 虚设。清朝前期铸的制钱保持了水准,(康、乾的铜板比咸、光、宣的厚重一倍 ),但到了雍正年间,出现铜荒,不得不到云贵一带去采铜,这也是雍正“改土 归流”的一个原因吧? ①William S. Atwell,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in Past & Present, May 1982.       ◇     ◇     ◇     ◇ 谈筷子的起源和中国猿人   筷子恐怕是从上古以来最少变化的一种餐具了。古汉语作箸或“[竹头下助 ]”,形声,从竹。甲骨金文中没有,汉简中亦未见。箸始见于《韩非子》,[ 竹+助]见于《世说新语》。《说文》“箸,饭[奇支]也。”[竹+助]不见 于说文。奇怪的是“筷”这个字在《辞源》里根本就没有,所以明朝没有“筷” 这个字是肯定的了。   “箸”这个字战国才有,文献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说的倒是商朝的 事:“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但“象著”已不是一般的箸。中国青铜时代的 文化许多渊源于新石器时期,推测筷子的发明至少在这五六千年以前的“文明” 滥觞期。“筷子”一词,口语里肯定已用了几百年了吧,你在《辞源》里就找不 到。所以箸字在商代甲骨文里没发现,并不意味着筷子没发明。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商周人用鼎一类的深锅做肉羹。匕之形状如今之羹 匙,古分“饭匕、牲匕、蔬匕、挑匕”四类,诗经里有。可能匕、箸并存。就是 现在大家在食堂吃饭,用羹匙比用筷子多。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大量漆木器,其中 有一组餐具包括漆案一件及置于案上的5盘、1耳杯(羽觞)、二卮,五盘内盛 有食物,耳杯上还摆着竹箸一双!马王堆出土如此多而保存完好的漆器并有竹箸 发现实为罕见。竹木筷为主,牙骨质的较贵重故少。周时黄河水不会象现在这么 黄吧,岸上也有树和草。竹子不知何时没的,但在汉代发明纸以前,大量的书除 了丝就是写在竹简上的吧。其他的用具用竹做的也不少。不是到魏晋之际洛阳还 有“竹林七贤”吗?:-)至今河南还有以竹为名的地方。木筷子也很多,至今 南阳的冬青木筷还很有名。   当然考古发现的筷子并非是最早的。筷子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猿人时代。据 《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日)转引《上海商报》第861期蒋忠平“ 筷子--独特的艺术”一文,“筷子,在古代曾是用树枝、木棍代手去扒食的粗 陋器具”。这位作者没有具体说是何时,但从其描述来看应是旧石器时期的事。 中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在“彩云之南”的元谋猿人的故乡。“元谋人” 距今大约二百万年左右(±50万年),按恩老的《劳动在…的作用》他们已会 “劳动”了,也就是制造些粗糙的工具,说他们是人不是猿猴的根据是同那两颗 牙齿一起还发现了七大件石头,上面有“打击点”和“放射状纹”之类的“人工 ”痕迹。根据《劳动》,此类的“直接工具”还应包括“树枝、木棍”,当时已 知道利用火,用木棍夹着兽肉在火上烤,大概就是“筷子”的起源了。古汉语[ 竹+助]也是“火钳”的意思。只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木质器具遗迹从未发现过, 即使发现也不能区别与天然物的不同。如果筷子真是猿人发明的,那光荣当归功 于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元谋人。   前天见报上讲彝族的经商热,开头几句是,“彝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元谋猿人 的故乡”。似乎“元谋人”是彻头彻尾的土著,不曾挪过窝。谁知道这“元谋人 ”也许是从非洲来的呢①。   从化石上研究从猿到人,始自达尔文120年前的一个假设,他认为非洲最 有可能发现人类的远祖--那种变成人的大猩猩--的化石。而直到最近,古人 类学家还认为亚洲地区发现的拉玛古猿是人类,也是元谋猿人的直系始祖,而人 、猿分支更早于2,5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   1967年,美国生化学家Sarich等的惊人发现却将人猿分家的年代 削减了4分之3。他们从现代人与猿猴血液中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血统上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与人类最接近,而不是亚洲猿猴。他们又推断人、 猿分家的时代大约在距今600-1000万年之间。这一结论不久就得到化石 的支持:1972-78年间,大量非洲“南猿”化石(360万年前)在东非 坦桑尼亚发现。这一发现使达尔文顿时成了先知先觉者,也迫使中国的爱国主义 古人类学家们开向云南去寻找“中国南猿”,以填补处于南方古猿和元谋人之间 的缺环。   1987年,Sarich的老师Wilson等又有重大突破:根据线粒 体基因(mtDNA)的特性推断,现代人类的mtDNA全都可以追溯到大约 20万年前在非洲的一个女性。换句话说,现代世界各地的人,无论黄、白、黑 种,不是各地方的直立人(如元谋人、爪哇人等等)进化而来,而是非洲的现代 智人的后裔。这一理论被称作“夏娃理论”。这一结论建立在一项对全球采集的 147个胎盘比较分析上,在归纳mtDNA“谱系树”之后,发现非洲人的类 型最古老。1989年,Wilson等又通过对非洲土著的研究为此一观点提 出有力佐证。   非洲的“南猿”不是“人”,因为还不会制造工具呢。360万年前的非洲 南猿(A Afarensis)在“生殖器关系”上是全人类的祖先这一点已 是举世古人类学家不争的事实。而亚洲的拉玛古猿等的后代如今仍然是猩猩,没 变成人!而南猿从体质上看明显地是那种变成人了的猿。不是甚么猿猴都变得了 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今天的非洲猿猴(大猩猩、黑猩猩)和现代人血液中 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最接近,而亚洲猿猴在血统上离人类较远。   这里要强调一点,“人猿相揖别”在体质上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智人三阶 段,所谓非洲是人类摇篮的单源说仅指“能人”的出现而言。也就是说那时( 300-400万年前)别处还没有“能人”。   至于为什么人类产生于非洲,除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外,还有一板块漂移学 的解释。说是4,500万年前,当非洲和南美洲分离时,高等猿猴分为“新大 陆猴”和非洲的“旧大陆猴”两支。新大陆猴没有变成人(所谓美洲土人据DNA 都是从亚洲经白令海峡和太平洋移入的)。而旧大陆猴在2,000-3,000 万年前分出巨猿,又在1,200-1,600万年前左右,因古Tethys 海的退缩、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分离而分成亚洲、非洲两支。非洲的一支又分出人 科,不久欧洲的造山运动引起的地中海完全干涸,在严竣的自然生态压力下,能 直立行走的“能人”终于在300-400万年前出现。到了150万年前,人 类进化到“直立人”阶段,并已遍布于非、欧、亚三大洲。   尽管这“夏娃理论”令古人类学家们难以接受,但即使中国爱国主义的考古 学家们也不得不暂时承认非洲南猿是人类的起源了。但寻找“中国南猿”的努力 却在加紧进行。文革初“元谋人”的伟大发现资料太少,只有两颗牙齿,据说那 是在170万年前的地层出的,属旧石器早期。但国内考古界早就有学者重新测 定了其年代,认为是50-60万年前的,而大众传播却不予报导。反之,为了 面子,前些时报上说“元谋人”那两颗牙的年代最近反倒提前了,突然变成了 200万年(正负50万),似乎成了与非洲南猿同时的“中国南猿”。   我们知道,人种的区别,即黑、黄、白人的区别,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距今5万-1万年)才出现的。关于人种起源有多元论和单元论。如前所述,人 类起源于一种古猿的一元论已为中国考古学家所接受,而与蓝田人、北京人同一 时代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化石在三大洲都有,究竟现代人种是由一种早期智人演 化而来(生物学家提出的“夏娃理论”即认为,二十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性的后 代取代各地的北京人、爪哇人等成为现代智人),还是由各主要人种分布地区的 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慢慢变成的呢?这里又有个单、多元的问题,本人认为多元 论似乎更可信。不过单元论也似乎并非不可能,按“方家历史”同一祖宗的第二 十九代已有50,000之众,还不包括女性后代,那现在的地球上的五十亿人 都是二十万年前一非洲祖母的第7,000代子孙又有什么不可能?:-)   按我的理解“现代中国人”是个文化概念,从体质上说属于蒙古人种或亚美 人种,一万年前就已形成了(此后的发展主要是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境内发现 的化石,从70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到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 人,期间有观音洞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柳江人、 富林人、和县人、汤山人等等,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血缘上都是“现代中国人 ”的祖先,但文化上还谈不到。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只有5,000年。如果从“能人”算起,这才占人 类历史的0.125%,也就是说旧石器时代占了99.9%!新石器时代以陶 器和磨制石器为标志,在中国是距今7-8,000年前才出现的。这以后在中 国的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早期的仰韶、河姆渡(5,000年 前)和较晚的龙山、良渚等等,近年来多元说已取代过去的黄河流域一元论。历 史上“三皇五帝”的传说是战国至汉代的“五德始终”历史观统治下形成的“史 统”,将原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族群的信仰祖先(图腾)按共产党用老马的 唯物史观来作合法化根据,非要将中国历史解释得符合“人类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样。顾颉刚先生曾以毕生精力来打破“三皇五帝”的伪史,功不可没。可惜 今年是他百年诞辰,竟没听说有纪念他的学术讨论会,而各种抱着假唐僧头祭祀 哭泣的猪八戒却大行其骗。   再砍下去,这“牛屎铺”得改名叫“牛史铺”了。 “人猿相揖别。 只几块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 ①以下资料主要根据香港李逆熵:“寻找夏娃--现代智人起源的辩论”一文, 《二十一世纪》1993年10月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     ◇     ◇ 漫话中国的同性恋   同性恋现在中国虽不提倡,也不再作流氓罪处罚了。旧时中国的同性恋颇为 流行,不亚当今之欧美。但中国双性恋(bisexual)似乎更多,视同性 关系为一种乐事而已。男风之事毫无美感可言,所以竟找不到一首诗词描写GAY 的性生活。当然男子间的恋情倒可能是很美的,美国电影『Long Time Accompamion』就很美,但没有床上戏。李渔(笠翁)《无声戏》里 有个『男孟母教合三迁』的故事,读来也是摧人泪下。   故事说的是蒲田有个秀才,叫许季芳,少时是龙阳,长大后结了婚,已生了 一子,仍嫌弃贤妻,心慕南风。在妻子病故后,就更用心其事。那年天妃诞盛会 ,看到一个美少年尤瑞郎,许季芳变卖田产,用重金将他买了回家。瑞郎的父亲 得此钱,解了负债、藏了两房妻妾;又被接到季芳家俸养。季芳不但爱如己父, 死后又尽哀殡丧,瑞郎十分感激,便自己去势以示终身相报。不料季芳被人以私 行阉刑告到官府,拷打后气病而死。瑞郎为了报恩,改扮女装,改名“瑞娘”, 带着季芳之子承先逃到漳州。承先长到十多岁,竟被漳州知县看中,要锁去做龙 阳。瑞郎因为自己有切身之恨,不愿瑞郎再入苦海,遂带着他逃到广州安居。瑞 娘悉心教养承先,承先亦一直以继母事之。后来承先中了举人,上京会试,遇到 蒲田同乡,才知道他“父母”希奇的故事。但他感激瑞郎养育之恩,一直装作不 知。直到瑞郎过世,也把他和季芳合葬。   《肉蒲团》的作者、喜剧大师李笠翁认为“南风”违反自然的伦理人情,写 了这出“惨剧”来劝世:“这许季芳是好南风的第一个情种,尤瑞郎是做龙阳的 第一个节妇,论理就该流芳百世了。如今的人看到这回小说,个个都掩口而笑, 却像鄙薄他一般。……只因这桩事不是天造地设的道理,……做到极至的所在, 也无当于人伦。我劝世间的人,断了这条邪路不要走,留些精神,施于有用之地 。”   古人描写女同性恋生活的诗文不多,但还是有的,似乎女性间的性娱乐更富 有诗情画意,不象男子间那样根本见不得人。下录两首古人咏“磨镜”的诗给大 家欣赏。   磨镜者,两女情不自禁,遂以阴阜互相摩擦。 恰对菱花可耐何, 美人双梦抱云和。 隔墙翻笑睡家体,① 非杵偏教子夜磨。 一度春风梳髻罢, 二分明月入梦多。 小姑居处宫如蝎, 顾影相怜手更搓。② ①“体”一作“听”。 ②“更”一作“共”。 非云非雨起中阿, 白鸟双双戏爱河。 花坞迷离春并蒂, 茅峰溪涧夜生波。 金莲吐舌如亲吻, 玉□斋腰互切搓。① 从此掀翻风月案, 摩登新样舞天魔。 ①□:诀,玉旁。   三十年代中国的上海等一些地方曾一度风行“磨镜”,并有以此牟利者,“ 史有明文”::-)   “磨镜之事,作俑者不知谁人。然上海最盛。良家妇女,被诱而自甘堕落者 不知凡几。闻妇女若经一度摩擦后,便不思与男子近。其后竟有人籍以牟利,借 旅馆为舞台,售票任人观览。民十九,有四女子北上,莅止津门,辟室某旅馆, 以二十元为代价,即可参观此新奇秘戏。但每次只限四人。官客之座,距离舞台 约四尺强,庐山毕现,一览无余。床上悬百支烛光电灯一盏,耀如白昼。旋二女 子出,均裸其全体,一剪发天足,一留发纤足,仿佛一男一女者。二人登床之后 ,向观众送媚,即开始工作。初甚寂静,但见床帐微微颤动,如听泉品茗;继暂 不宁,如粗风暴雨;终则翻江搅海,浪花四溅,兔起鹘落,上下翻腾,左右激荡 ,作鸭食声。白布一条,洪水淋漓,概已登峰造极矣。斯时也,两女双颊飞红, 星眸迷离,气喘声吁,而锣鼓声息,宣告闭幕矣。观者目眩心摇,有不可遏止者 ,给以番佛念尊,即可跃登舞台,四马单枪,叫阵挑敌,战他个数百回合也。” (拙广《镜前写真记》,转引自姚灵犀《思无邪小记》第177-178页)       ◇     ◇     ◇     ◇ 李渔的生活艺术   《肉蒲团》的作者是谁无人知晓。近代鲁迅、孙楷第咬定《肉蒲团》的作者 就是李渔。此说最早见于刘廷几的《在园杂志》序(1715),刘是听李渔的 一个叫沈泽堂的朋友说的。   李渔,号湖上笠翁,生于明(1611)而死于清(1680)①。主要著 作有《闲情偶记》、《一家言》、《十二楼》、《无声戏》等数十种。笠翁从未 做官,是江南大名士。他是一位实足的享乐主义者,声、色、书、画、戏,无所 不尽其乐。   李渔的行乐观有其独到之处,与一般道家、隐士的人生观更是大相径庭。如 其论欲云:“使终日不见可欲,而遇之一旦,其心之乱也,十倍于常见可欲之人 。不如日在可欲中,与此辈习处,则是司空见惯闲事矣。心之不乱,不大异于不 见可欲,而忽见可欲之人哉?老子之学,避世无为之学也;笠翁之学,家居有事 之学也。二说并存,则游于方之内外,无适不可。”所以当以平常心读他的作品 ,而不可以“活学活用,立竿见淫”。:-)   李渔始终受到经济危机的困扰,倒不是因为他的收入太少,而是由于不能缺 少庭台歌舞的生活。他常须维持五十多人的奢侈费用,为此,他所经营的南京芥 子园书局,为达官贵人造园、选妾等收入,以及他带领戏妓周游江湖所赚的钱, 都不足以敷出。然而他从不缺欣赏他的聪慧及才艺的贵人作东。所以他的生活虽 然不稳定,但在当时却享有盛名。他曾自傲地道:   “当世耳目,为我一新。使数十年来,无一湖上笠翁,不知为世人减几许谈 锋,增多少磕睡。”   笠翁是一位大美食家,酷嗜食螃蟹。每岁于蟹未出时就储钱以待,家人笑他 以蟹为命,即呼之为“买命钱”。九十月间日々食之,谓之“蟹秋”。家里砌有 一池曰“蟹艚”,用于醉蟹。酒名“蟹酿”、瓮名“蟹瓮”,有一奴唤“蟹奴” ,专门事蟹。笠翁更是一名园艺高手。所居金陵“芥子园”以出版《芥子园画传 》闻名天下。当然,他最迷恋的还是女色,也有被美丽的女子包围着的福气。《 肉蒲团》即是他享乐之余的“游戏之作”。   流传的《肉蒲团》最早的版本是1693年出版的,距今刚好300年整。 李渔的大部分作品在其死后一百多年编四库时因内容太“黄”而遭禁毁。为躲避 官方的查禁,《肉蒲团》曾以“觉后禅”、“巧姻缘”、“风流奇谈”、“循环 报”、“耶蒲缘”、“野叟寄语”、“钟情录”、“玉蒲缘”等为名。日本有个 版本自1705年以来不断再印,但较康熙三十二年的版本简缩过(大概不会是 以“洁”为目的吧:-))。在西方1957年有德译本,很快普及西方各国, 有些政府竟采取了禁止的条例和行动。1966年瑞士、英国、米国、丹麦有德 文的转译本,及比德文版好的法文直译本②。大陆中国的情况大家已经知道了, 这里不重复。听一位网友说,前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渔全集》中有《肉 蒲团》,排在第27卷(?)。我输入电子版时用的本子是台湾影印的“未仓拾 萃阁”本,优劣未可知。   《肉蒲团》是否是笠翁所著都无碍于他在世之名。玩世之作,所以才匿名。 笠翁在世时最为自诩的却是他的《闲情偶记》。书还没出,他的朋友就在书序中 说:“吾知此书出,将不胫而走。”果然,这部《闲情偶记》(初版于1671 年)无论在他身前还是死后都在士林中流传最广。   《闲情偶记》前半部是谈“词曲”,后半部是“生活艺术”,讲究女性如何 修饰仪容和学习技艺方能取悦于男性,讲究怎样设计房舍、布置房间及叠置假山 ,讲究美食,养花的艺术,以及养生哲学等。   其最末两卷的“颐养部”谈的养生艺术,不是术士所标榜的“气功”、“丹 方”,或诞妄不经之言,而是一种随意就安地寻求适意延年的方法。这部分先谈 “行乐之法”。笠翁认为人生就算真有百年,又即使这三万六千个日子全都用来 追欢逐乐,终是有限;何况在一生中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索, 惊风骇浪”等“阻人燕游”之事,真正享受的日子很少。再加上每天要耳闻目睹 死人的事的发生,不免使人心情惧怕,真正感觉到快乐的时刻又能有多少?所以 他“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   笠翁首先为富、贵、贫、贱各种人提供了行乐之法,也即“心乐”之法。接 着谈“家庭行乐之法”,认为“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指出一般人之所以 厌倦家庭,“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如何才能免于习久生厌呢 ?最好是将在外结交滥费之资节省下来,时时为家人买点新衣裳,添置些新家俱 什么的,自然“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变数形了”了。   再下面讲道途行乐之法,和春、夏、秋、冬四季行乐之法。最后是“随时即 景就事行乐之法”,笠翁以为“行乐之事多端,未可执一而论。如睡有睡之乐, 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食有饮食之乐,盥栉有盥栉之乐,即 袒裼裸裎,如厕便溺种种秽亵之事,处之得宜,亦各有其乐”。笠翁以为导引、 坐功之类的养生术,日劳而夜不息,是促人短命的办法。而认为“养生之诀,当 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   笠翁认为,“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 不验之神药也。”然并非什么人都是“可睡之人”,“忙人宜睡,闲人不宜睡” 。忙人百事萦心,眼睡而心不睡,经常是魂怯梦惊,睡了比不睡更烦躁,所以忙 人实在不宜睡;闲人无论睡或醒,都可以领略到睡的快乐。世上忙人多闲人少, 必须将每日事情妥为安排,腾出能安心入睡的时刻,这才成为“可睡之人”。   睡的时、地也有讲究。夜睡以戍(晚九时)至卯(晨七时)为佳,夏日午睡 有时比夜睡更乐。所谓“睡地”的环境要“静”和“凉”,因为“不静之地,只 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两歧,岂安身之善策乎?不凉之地,只能睡身,不能睡 魂,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   《闲情偶记》的末卷也即颐养部的下卷,有五项内容,略举三项如下:   “止忧”之法。笠翁不谓之“忘忧”,因为“忧实不可忘也”,“忘忧”二 字只是诳人虚语。忧不可忘但可以止。“止忧”之法不外有“可备”、“难防” 两种。可备之忧宜预先想好应对之策;然后就放开去,不比多谋以自寻烦恼。难 防之忧,虽不可测,但必有先兆,古人云“乐极生悲”、“否伏于泰”。止不测 之忧有五法:“谦以省过”、“勤以砺身”、“俭以储费”、“恕以息争”、“ 宽以弥谤”。做到这五点,“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了。   “节色欲”一项,认为两性生活乃世间第一乐事,但需注意一个“节”字, “节之为言,明有度也”,能“节”,就不会伤身。笠翁提出“六节”:“节快 乐过情之欲”、“节忧患伤情之欲”、“节饥饱方殷之欲”、“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节隆冬盛暑之欲”。   “疗病”一项,都是笠翁开列的治病“心药”。笠翁以为“医者意也”,而 对药物不以为然。他说:“常见有人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药饵攻之不效,刀圭 试之不灵,忽于无心中瞥见一事,猛见一物,其物并非药饵,其事绝非刀圭,或 为喜乐而病消,或为惊慌而疾退。救得命活,即是良医;医得病痊,便称良药。 ”所以说李渔是一位心理医生也不为过。   笠翁所开的“药”有七种: (一)本性酷好之药;(二)某人急需之药; (三)一心钟爱之药;(四)一生未见之药;(五)平时契慕之药;(六)素常 乐为之药;(七)生平痛恨之药--病人生平所痛恨的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 。“总之,御疾之道,贵在能忘,切切在心,则我为疾用,而生死听之矣!”( 素常乐为之药)   总地说来,李渔的生活艺术是既重生理又重心理的享受,任意尽性,乐而不 淫。 注释: ①参见马汉茂(H. Martin)的《李渔与<无声戏>》一文,载台北“古亭  书屋”《无声戏》(1969)。 ②德文版:Li Yu, Jou Pu Tuan erotisch-moralischer Roman aus der Ming Zeit, transl. by F. Kuhn, Zurich 1959. 法文版:Li Yu, Jeou-P'ou-T'ouan ou la chair comme tapis de priere, Paris 1962. 英文版:Li Yu, Jou Pu Tuan (The Prayer Mat of Flesh) New York,1963. 〔寄自an34125@anon.penet.fi〕 ※※※※※※※※※※※※※※※※※※※※※※※※※※※※※※※※※※※ ※                                 ※ ※ 本期编辑:阿毅                         ※ ※ 审稿:  方舟子,灰人,阿飞、古平、浪人、散宜生、竹人     ※ ※ 校对:  嚎                          ※ ※ 联系邮址:方舟子(fangshim@student.msu.edu or xys@uiuc.edu)  ※ ※ 发行:  ACT(USENET News Group alt.chinese.text)     ※ ※ 存档: Please anonymous ftp the following sites for      ※ ※     GB Version: msi.umn.edu, pub/hchen/XYS         ※ ※     HZ Version: gopher sunrise.cc.mcgill.ca         ※ ※     PostScript: csrd.uiuc.edu, pub/zzhang/xys        ※ ※     WWW: http://b.stat.purdue.edu:1280/xys.html       ※ ※     Back issues can be found on ftp.ifcss.org or cnd.org  ※ ※     uk site FTP: uk.cnd.org/pub/org/xys           ※ ※ 订阅:  订阅(停订)uuencodeGB版,请寄一单行电子邮件至   ※ ※     cx3575@coewl.cen.uiuc.edu,写明SIGN-ON(SIGN-OFF)    ※ ※ 版权:  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 ※ 本刊书号:ISSN 1081-92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