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沙尘暴:一种自然灾害的人文透视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寇东亮 历史学泰斗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结尾不无忧虑地写道 :“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 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婪,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 而人类的贪婪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 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司之谜。”(《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529页)近年来,每逢阳春三月,沙尘暴便肆虐于华夏大地,且有日趋强劲之势 。它在警示和催促中国人:你们必须尽快解开这个当代的“斯芬克司之谜”,否则,等待你 们的将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 一、产生沙尘暴的人文因素 自然机制的人化。从自然机制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裸露的沙尘地、一定强度 的风力和干旱的天气。自然本身的演化可以促成这三大要素的耦合,从而产生沙尘暴现象。 但在现代社会,这仅仅具有理论逻辑推导的可能性,因为自有人类以来,尤其是农业社会和 工业社会以来,在促成这三大要素的耦合中,纯粹自然力的作用趋于衰弱,人类活动力的作 用日渐强盛。相对于裸露沙尘地的成因来说,一定强度的风和干旱天气的出现更多的属于气 候变化的结果,这二者是现代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裸露的沙尘地则是现代沙尘暴形成的 充分条件。裸露沙尘地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引起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 查表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有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光明日报》 2002年1月22日)。在我国,以水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即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 原因,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 的70%。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如黄土本身是疏松沉积物,缺乏有机质,抗 侵蚀能力低;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崩塌;黄土地区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等等。 但成因主要是不当的人为活动,如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毁林挖草,使地面失去保护,出现“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于自然环境的 影响处于一种极度压力的状态。现代人类活动的规模总量,如果以每年搬动和运移岩石和土 壤的数量为标志,全世界总量达1360亿吨,我国每年搬动、运移土石方量为381.7亿吨,占 全世界的28.1%,其中农林牧业生产活动为245.5亿吨,采石及矿业生产活动为62.5亿吨,城 镇及基础设施建设为74.7亿吨。(牛文元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干部读本)西苑出版社 2000年,第188页》)。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风力作用下沙漠 中沙丘的前移,造成沙漠边缘土地的丧失,二是土地过度利用破坏了原有脆弱的生态平衡, 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这两个原因中,风力等自然因素在沙漠化土地形成 中仅起5.5%的作用,不当的人为活动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草原过度农垦所形成的沙漠 化土地占23.3%,过度放牧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29.4%,过度樵柴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 32.4%,水资源利用不当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8.6%,公交建设所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占0.8% (陈静生等《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04页)。不难看出,由 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使土壤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加剧了 水土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造成了大量的裸露沙尘地,成为现代沙尘暴的源头。 社会机制的残缺。学者们一般把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四个方面,即人口爆炸、经济增 长、技术干预、观念作祟等,其中前三个可归结为社会机制问题,最后一个属于价值观念问 题,沙尘暴的社会成因也大体如此。社会机制的核心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我国人口数量 庞大,整体素质不高,人地矛盾尖锐,大部分人处于“温饱”水平;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 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展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速度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大;凡此种种,都对土地等自然资源构成极大的压力。日趋严 重的沙尘暴,与我国的人口、经济、技术等政策的历史失误和现实残缺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残缺是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指 出:“公地的自由使用权给所有人带来的只有毁灭。”(《珍惜地球》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 152页)一语道破了产权制度对于资源保护的至关重要性。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市 场经济体制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有限;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经济行为政 绩化,行政功能经济化”导致短期行为盛行;农民对土地等的承包经营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常 常遭遇干扰,他们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 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和利用的现象;凡此种种,都会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承受 力构成威胁。 价值观念的误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扩张,对象性思维盛行,人类的自然观、人 生观等陷入深深的误区之中。人类自然观的误区在于以二元分立和资源利用的视角来看待自 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元分立视角以纯客体主义原则框定自然界,对其进行原子主义的 分析,否定了自然界的有机性、系统性和其内在的生命演化律,它力图使人成为“超自然” 的存在物;资源利用视角以纯功利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成为人类的“资源库” ,“征服和改造”是人对自然唯一合理的行为方式,它力图使自然成为人任意支配的“婢女 ”。这种自然观的误区是与人生观的误区一脉相承的,人生观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 的膨胀使人以二元分立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导致人与人的疏远乃至对抗,他人成为自己 的客体和“资源”;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人的物欲泛滥、精神世界萎缩、理想信念失落,人们 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和消遣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幸福;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物 质需要与精神追求分离,情感、意志和信念支离破碎;追求“挥霍奢侈型”的消费理念和消 费模式,消费不以需要的满足为目的,而是以欲望的满足为目的;等等。自然观和人生观的 误区把人引入了一条与自然对抗的歧途,对技术的工具主义崇拜,则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 鸿沟。包括沙尘暴在内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各种价值观念。 二、根除沙尘暴的人文途径 根除沙尘暴,就人力所能及而言,关键在于根除沙尘源。从实践上说,就是治理、抑制和防 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这是一个在本质上需要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 要制度创新,这是关键;需要技术创新,这是杠杆。但更为艰巨的任务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 创新,这是根本。 自然观的重构。古人云:“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人”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包括土地在内 的整个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实践中遭遇到诸多障碍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总体上仍沿用和遵循社会发展的传统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性的强势推 进,使人的思想和行动更深地陷入传统自然观的误区之中;另方面在于人们并未完全找到“ 保护自然”的合理性根据。这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学者们力图用“自然的权 利”、“自然的价值”等新概念来解开这个难题,但至今仍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解开这 个难题或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认为,自然观的重建至少应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吸 收马克思关于人类活动的“两种尺度”(即人的尺度与物种的尺度)的思想,把“人是万物 的尺度”与“万物是人的尺度”高度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使“自然的人本主义”和 “人的自然主义”同时得以实现;二是充分吸收现代生态学和现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界的 整体系统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相关性等思想,把“自然是人的资源”和“自然是人的根 源”高度统一起来,使人与自然的功利关系归约于或融合于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之中,从而 把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活动纳入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之中。 人生观的重建。以“物欲满足”为根本的人生观,既肢解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又 强化了人对自然的“纯粹征服欲”和“物质占有欲”。重构自然观以重建人生观为前提。人 是自然存在物,他理应把自然界视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视为自己的根源,人的发展在终极 意义上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而不是自然界与人的疏远乃至异化,诚如马克思所言:“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人是社会存在物,他理应把他人和 社会视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目的;人是精神存在物,追求真善美、谋求创造性能力的培 养和发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非物质性需求理应成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人生的意义体现 于永无止境的“自我实现”过程之中,这种“自我”不是囿于个人主义框架中的自私的“小 我”,而是融于自然、社会和整个人类文化之中的“大我”。这种“自我实现”是从“本我 ”(自然存在物)到“社会自我”(社会存在物)再到“生态自我”(类存在物)的过程, 是自我认同对象范围扩大与加深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态度不会敌视自然,只会与自然为伴, 实现人与自然的“普遍共生”。 技术观的重立。毫无疑问,现代沙尘暴频率之繁、规模之大、危害之深,是与现代技术的介 入密不可分的。正是借助于技术的威力,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度得以扩展,人对自然的“ 占有欲”得以膨胀。对技术的绝对崇拜,使人服从于工具理性,使人成为一种只追求实用目 的的动物,人沦为技术的奴隶。现代技术是造就现代沙尘暴的有力杠杆之一,人类必须对技 术保持高度的警觉,树立辩证的技术观。应看到,科技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和支柱,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我们不可能根除沙尘暴,因为很多沙尘源的形成是科学技术介入 不足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纳入人文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轨道 ,加强对技术的价值归约和引导,是技术真正成为人的生活的基础和人的善良意志得以彰显 的基础,实现技术干预与人文牵引的高度统一。 生活观的重整。自然观、人生观、技术观弥散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人的日常生活观念 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与传统的自然观、人生观、技术观相对应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 表现为,人们热衷于手段的多样和奢侈,遗落了目的本身的丰富性,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消费 行为不是基于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而是基于欲望满足的消费行为,它是一种虚空的、形式 化的、无止境的消费行为,人们追求一种“挥霍奢侈型”的生活方式,这有悖于人生的意义 和目的。这种生活方式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它既有悖于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秉性,又有悖于 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演化律。解决生态危机,根除沙尘暴,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 业,它触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我们理应本着“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观念, 不断批判和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合于自然常理、内蕴人文价值、富有文明含量的 日常生活方式。 2002年4月8日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