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科学文化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科学文化 记者:您的天文学史研究和您的性学史研究,跟科学文化这个概 念能够发生些什么联系?您心目中的科学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江晓原:我原来想过这个词,有几种定义。一种是把科学当作一 种文化来看。它是一种亚文化,不是一个广义的文化。可以有其它的 文化,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另一种是把科学看作整个文化中的一部 分,第三种是把科学和文化看成两个并列的领域。现在要谈的是这两 个领域怎么沟通、怎么互动。我相信科学文化这几个字眼在报纸上出 现的时候,在很多读者心中实际上唤起的是第三种理解。 记者:我觉得第三种理解是另外一个背景。从词语的严谨性来 说,是不对的。就是说,现在经常谈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 化,这种分类是相当于您的第一种分类。但我们比较常见的意义是两 者沟通。还有一层意义,社会上更多的是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科学、用 文化的眼光理解为技术性的具体知识。而实际上,广义的科学不仅仅 是这样,那么按人文的视角可能更容易发现科学更丰富的内涵。 科学与文化 江:在我以前所做的工作中,主要是按个人的兴趣把科学当作文 化的一部分。我们把过去的科学看作那个时代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 但是,你要做这一部分,你本人要从里面出来,当然首先是要有科学 的训练,否则就做不好。我觉得科学史扮演的角色,正在向我们前些 年讲的“从内史到外史”逐渐倾斜。 记者:科学史从内史到外史也可以说是科学史逐渐文化起来的一 个过程。 江:作为修辞的说法可以。但准确的意思是,我们从内史做的时 候就是把科学看成科学,我们做它内部的东西。 记者:那这时候有没有文化的东西? 江:这时候至少没有后面要说的那种概念的文化。当然,你也可 以说这也是一种文化,这是另一个概念上的词。当你做到外史的时 候,你开始考虑科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了,这时,你实际上已把科学 当作文化中的一部分来看待。这样,你的视野就转变了,你看事物的 角度也转变了,从这个意义来看,科学史可以在科学文化中扮演一个 比较特殊的角色。但是你说到当今的事实时候,它又和另一层缠绕在 一起。还是我说的第三种,我猜想的公众在看到“科学文化”四个字 时所产生的联想。他们实际上是联想为这两种文化的交界处,或者说 这两种文化在那里互动。有的时候叫做科学文化人群体——我理解为 在科学和文化边界处活动的那群人。 记者:那你说在科学和文化的边界上活动,意思是说文化被剥开 了。 江:是。或者是剥开了一块。不是日常文化意义上所说的科学。 因为你本人的训练,你的研究是一个层面,你所做的事情是另一个层 面。这两种东西在你身上是融合的,并没有剥离开来。但是,当你向 外表达,与外界沟通时,你总是要照顾听众的出发点。因为你不能关 着门说自己的话,你得考虑别人的出发点,来阐述你的观点。如果他 们是把它剥离的,那我们也不妨从剥离开始。也许通过更多的所谓科 学文化人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它剥离,到那个时候,说法又 可以改变。总之是科学和人文的沟通问题。 科学文化人出现的历史偶然性 记者:在某种划分里,比如你所做的工作,你应该也是一个很典 型的科学文化人。 江:如果有人这么说我的话,我至少不反对。所谓的科学文化 人,是怎样产生的,有某些特殊性。以这个年龄层次看,这些人都经 历过文革中不能正常念书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有很多人通过各 种渠道找书来看。在那个环境里,自学数理化的人是较少的。更多的 人一定是去看文、史、哲的书。然后,这群人等到恢复高考后立刻分 化: 所有未能考上大学的人,他们基本上未能进入学术界,他们成不 了科学文化人。 这群人中绝大部分去考文科了,他们知道自己文科的底子好。以 至于当年我报考理科时,周围人不理解我,说你明知考文科易如反 掌,你干嘛考理科? 当时也有少数人或者是热爱理科,或者是感到考理科很光荣。一 个对人文已有很大兴趣的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考上了理科学校,今 天的少数科学文化人可能主要是在这群人中筛选之后出现的。 记者:你说的这个背景意味着…… 江:意味着是在文革这个特殊时期造成的。实际上文革本来就是 个特殊反常的历史。或者按照我们对现代科学文化人的需求来说,今 天的教育体制是不能培养科学文化人的。为什么?这又说到另一层问题 了。当年在没有机会正常读书的情况下,我们读那些书,对我们产生 的影响,和今天的年轻人读同样的书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也许今天有个学生,说我也要做个科学文化人,故意高考不考, 在家读5年文科的书,然后考理科。这第一不现实,所有人都会对他施 加压力。第二,他即使这样读5年文科,他与我们当年读的也不一样。 这个事情,社科院的王毅有个说法,他说我们那时读书有“生命体 验”。所谓“生命体验”, 我理解就是把读书当作精神的寄托。那时 我们看不见前途,就需要有精神寄托,精神寄托有各种方式,在当 时,人们选择的方式太少了,你只有看书。 记者:这实际上已超出了教育之外,成为学习的社会背景。 江:对。这个特殊背景不能重演。 科学文化人的培养 记者:从这个意义而言,算是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一个副产品。按 照这个思路,我们确实又需要这种人。那么今天的科学的或者人文的 或者桥梁式的科学史的任务,以什么方式来弥补这样一种缺陷,而更 接近对象? 江:这个问题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当年的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今 天社会又需要科学文化人,目前能想到就是通过教育来弥补。 什么是科学文化人?按照刚才所说的,是一个行走在边缘上的,并 且是在公众话语中有一定的表现能力的人。并不是说他写两篇学院派 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就算,这不能成为科学文化人。科学文化人肯定 需要面对公众的,哪怕公众群体有大有小,他的群体可能没有电影演 员巩俐所面对的那么大,但是至少是给你的同行专业群体以外的人 看。 要成为科学文化人,我觉得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设计某种特殊的 课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人,不过这种事没有先例。第二种是个人追 求。这个比较现实。我们的义务,比方说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系,是尽量给这些进行个人追求的人创造条件。 但是个人追求也不是人人能做的。首先,他需要些本身的条件, 比方说悟性啊,兴趣比较广泛啊。然后还要有外在的条件。因为现在 每个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都在 对他进行影响。他很像电场中的一个粒子——他进入场,对场有所扰 动,但是如果这个粒子能量很小,那个场很强的话,他实际上是按照 场对他的规范而行动。大部人刚开始都是这样。 要成为一个科学文化人时,风险很大,可能让你一事无成。 读书周刊2001.4.1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