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7)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5.《铜人针灸经》   这是宋朝的一本重要针灸书,专讲腧穴。针灸铜人,是官方用来规范腧穴位 置的,用来考试,据说有权威性,在实际中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有 权威性,就应该流传下来,而且不止一个,事实上没传下来,亡失了。《铜人针 灸经》传下来了,被很多后来的书引用,有一定影响。   此书卷一,内容类《灵·本输》,不详述。二至六卷,讲腧穴,“具列一十 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此书的腧穴数比其它书少得多,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明堂灸经》   题为宋朝西方子撰,常被引用,有影响。   此书各腧穴的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类似,也分正、伏、侧三人图,具体 如下:   1).正面:   头面部:36穴,   胸部:25穴,   腹部:45穴,[其中“脐中”(神阙)《备急千金要方》在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10穴,   手厥阴心主经:8穴,   手少阴心经:8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5穴。   2).伏人:   头部:17穴,   脊中:52穴,   手少阳三焦经:17穴,   手太阳小肠经:9穴,   足太阳膀胱经:17穴。   3).侧人:   头颈:20穴,   侧胁:16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总计:362穴。   和《备急千金要方》比较,正面腹部多1穴,足太阴脾经多1穴,伏人脊中多 7穴,侧人侧胁多6穴,足少阴肾经少1穴。   这些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同一个穴位,既可以在此经,又可以在彼经吗?这 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说明,直到宋朝,腧穴的归类或归经,还很不规范, 没有统一的标准。   7.《针灸资生经》   其分类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具体是:   头颈部:63穴,   肩部:13穴,   背部:48穴,   胸腋部:29穴,   腹、侧肋部:53穴,   手太阴肺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14穴,   手少阴心经:8穴,   手太阳小肠经:8穴,   手厥阴心主脉:8穴,   手少阳三焦经:12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这也是宋朝的作品,无论总穴数,还是穴位的归属,都显得随意、混乱。各 经脉的排列次序是,先手后足。   8.《普济方》   《普济方》卷412—413和卷414—416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归经和不归经的 所有腧穴,具体为:   1).卷412—413: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手少阴心经:14穴(只列出9个穴名),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阳膀胱经:63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足少阳胆经:43穴,   足厥阴肝经:13穴,   总计:308穴。除去少列的穴位,实为303穴。   2).卷414—416   头颈部:77穴,   肩部:13穴,   背腰部:55穴,   胸、侧胁部:37穴,   腹部:51穴,   手太阴肺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14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太阳小肠经:8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8穴,   手少阳三焦经:12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总计:374穴。   第一种归类与《外台秘要》相似,第二种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明堂 灸经》、《针灸资生经》相似,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差异巨大。   第二种归类的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主经、 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 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两说并存,差异巨大,说明在明朝初年,各经脉上的腧穴,还没有统一的规 范。   9.《针灸聚英》   首次把所有的腧穴全部归于14脉。元朝滑寿的《十四经发挥》首先确立14经 脉的地位,但只是一些歌诀,未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到明初的《普济方》也未 能以此书为据,或将其内容收录其中,也说明此书对腧穴的归类,并未得到广泛 的认可。《针灸聚英》的归类是:   手太阴之脉:11穴,   手阳明之脉:19穴,   足阳明之脉:45穴。   足太阴之脉:21穴,   手少阴之脉:9穴,   手太阳之脉:19穴,   足太阳膀胱之脉:59穴。   足少阴之脉:27穴。   手厥阴之脉:9穴,   手少阳之脉:22穴,   足少阳之脉:43穴,   足厥阴之脉:13穴,   督脉:27穴,   任脉:24穴。   总计:348穴。   所有腧穴的排列方向,都和现在的方向相同,只是在脉名上,还有差异。这 本书的影响很大,可以认为,把所有腧穴都归于14经脉的观念已经开始确立了。   10.《针灸大成》   比《针灸聚英》又进了一步,即脉名也规范了,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厥阴肝经:13穴,   督脉:27穴,   任脉:24穴。   总计:359穴。   无论是经脉的术语,还是腧穴的排列方向、数目,都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上完 全相同,可以认为,此时,经脉的术语、走向、腧穴的定位,在此时已经得到确 认,时间是1601年。这本书影响巨大,从初刻到乾隆年间的刻本,都是官刻,其 最基本的内容,到现在也无大变化。但是,确认的根据是什么?没有任何说明。 清朝后期,针灸被官方取缔,没有任何重要的著作。   从上面的资料里可以看出,各腧穴的归经,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并不统一。 在明朝中期以后,即《针灸大成》以后,才统一起来。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应该 是刻印的次数多,都以此为据吧。元朝以后,把朱熹对《四书》的解释,定为标 准解释,这对盲目崇尚“经典”,僵化思维,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这个作用, 在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后尤甚,所谓乾嘉学派,只是考据“经典 ”,缺乏创造性, 对医界不能没有影响。   现将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列表比较如下:   表7 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比较表   书籍 [1] [2] [3] [4] [5] [6] [7]   手太阴肺经 5 9 10 10 11 11 11   手阳明大肠经 5 14 20 20 19 20 20   足阳明胃经 5 15 15 15 45 45 45   足太阴脾经 5 11 11 11 21 21 21   手少阴心经 5 8 8 8 9 9 9   手太阳小肠经 6 8 9 9 19 19 19   足太阳膀胱经 6 18 17 17 59 67 67   足少阴肾经 5 10 11 10 27 27 27   手厥阴心包经 8 8 8 9 9 9   手少阳三焦经 5 12 17 17 22 23 23   足少阳胆经 6 14 15 15 43 44 44   足厥阴肝经 5 11 11 11 13 13 14   督脉 27 27 28   任脉 24 24 24   总计 58 148 152 151 348 349 361   [1]《灵·本输》,[2]《针灸甲乙经》,[3]《备急千金要方》, [4] 《明 堂灸经》,[5] 《针灸聚英》,[6] 《针灸大成》[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 传统医学》   表8 同一个腧穴的所属经脉不同比较表   腧穴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针灸大成   肩髎 大肠 三焦   秉风 大肠 小肠   肩井 大肠 胆   天髃 大肠 三焦   臑会 大肠 三焦   水沟 大肠 督   期门 脾 肝   日月 脾 胆   云门 脾 肺   中府 脾 肺   天宗 三焦 小肠 小肠   臑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肩外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肩中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曲垣 三焦 小肠 小肠   丝竹空 胆 三焦   大包 胆 脾   天池 胆 心包   章门 胆 肝   需要注意的是,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里,包括一些经外 奇穴。同一个腧穴,在不同的书里,所属经脉不同,如表8所示。   从这些不同里,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某腧穴归于某经脉的依据是什么?   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经历了1400年的漫长过程。从上述书籍中, 可以看到其间经脉、腧穴的规范的轨迹。这些变化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很 多强烈的提示,是打开经络实质的钥匙,留在后面讨论。   (待续) (XYS20080901)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