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2)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3).《史记》:司马迁的文采好,记史严谨,取材得当,所以写出来一部 “史家之绝唱”。他能有如此成就,除了才华以外,如果没有史料,用什么写? 总不能凭空想象吧?实际上,写史从他父亲司马谈一代就开始了。司马谈未能完 成,他继续了父亲的事业。并完成得很好。他写《史记》,面对的是满屋子杂乱 不堪的原始挡案,当然也有像《左传》这样已整理过的史书,毕竟不多。当时的 书,不比现在,是竹简、帛书,搬动就要费很大力气,比较、取舍,实在不是件 轻松的事。所以,在《史记》里,有多处明显的笔误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应 该给以理解的。   在《三代世表》里,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 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 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 共和为世表。”   两段话的意思是:五帝三代的记载,太久远了。殷代以前,诸侯的事无法考 察。周朝以后,才稍微清楚。孔子根据鲁史修《春秋》,每记一事,都以鲁君的 纪年为年数,并标出月日,这很详明。他编篡《尚书》,却不记年月,或只有少 部分记,其它都付诸阙如,是因为年代无法考定,所以不记,这是谨慎的做法。   我读记系的书,从黄帝以下,都有年数,不同的书,记同一个事,又有很大 的出入。无法辨别哪个是对的,这里只能列出周共和以后的确切年表。   孔子、司马迁,对弄不清的事情,不妄加臆断,这是很可贵的,是写信史的 基础。如果他们能把几种说法都保留下来,立此存照,自己迷惑,或后来者能有 办法破解,就更好了,可惜没这样做,在那些互相矛盾的记载亡失之后,那段历 史的确切年代,彻底成了一本糊涂帐。他们自己没有考古的手段,精力也顾及不 过来,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万万没想到,后来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科学手段, 包括天文历法、同位素等手段,可以互相参校,可以根据只言片语的线索或痕迹, 能准确地判断出历史的原貌,这是非常惋惜的。否则,现今的《夏、商、周断代 工程》,会有更多的原始资料。   4).刘向校《战国策》、《国语》、《新序》、《说苑》等书的情况:   公元前26年,成帝下令征集天下遗书,得到的书肯定是汗牛充栋,所以命刘 向总领校书,兼校经史、诸子,其它门类也分别有人负责。   刘向是怎样校书的?   刘向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 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 篇。本字多误为半字,以“趙”为“肖”,以“齊”为“立 ”,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 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 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校的《战国策》,有多个抄本,互相之间不一致,也很 混乱。我根据国别,按时间为次序,去除重复的,共得33篇。有些字只写一半, 如把“趙”写成“肖”,把“齊”写成“立”,这样的情况很多。书名也不一致, 我认为定为《战国策》比较合适。   当时,《战国策》的情况是如此混乱,别的书的情况也差不多:   “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 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重复二十二篇,六 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 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 “章”为“长”,如此类诸多,谨颇略笺,皆已定,以杀青,可缮写。”   “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 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 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向校雠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辄 除错不可考阙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16]   所收来的书,良莠不齐,错乱相杂的情况,可见一斑。所以,校书决不是一 件很轻松的事,要分类,要鉴别,要取舍。有的要重新编次。《战国策》、《国 语》、《新序》、《说苑》实际上是刘向根据史料重新编次的:   “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诬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 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重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 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 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臣向昧死。”[12]这里明明白白地道出了 《新序》、《说苑》是他根据资料编写的,现在也都承认是他编写的。值得注意 的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丢掉了不少,清代严可均有从其它古书中辑录出很多条, 放在《全汉文》里。在马王堆3号墓的出土文物中,有多篇《纵横书》不见于今 本《战国策》,说明这些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刘向的叙录,叙出了校书的艰难和具体情况,也记录了自己校了多少,合作 伙伴校了多少,是怎样定稿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黄帝内经》里没 有这样的叙录,抑或本来有,在传抄的过程中丢失了,以致于成了一团迷雾。   上面所列的,都是现成的书,真的校对起来,和重编也差不多,好在是有原 始资料,只是当时,这些书虽不诡秘,由于传抄者多,写错的、乱用简笔字的、 脱漏的、重复的就再所难免了。今本《战国策》里,还是有重复,可见,再仔细, 差错还是难免。   校书就算从公元前26年开始吧,一直校到刘向去世,还没校完,哀帝又命他 的儿子刘歆继续其事,总领校书,此时已是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了。完 成校书,在什么时候?没记。估计应在新莽年间。刘歆编了《七略》,就是全部 校成书籍的目录和提要,分七个大类。   刘向、刘歆,《汉书》里有传。说说他们的情况,对理解《黄帝内经》的成 书有用。   他们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向的父亲刘德,曾审过刘安一案。因为父亲的 关系,刘向11岁时就担任辇郎,掌管宫中的御辇。19岁时担任谏议大夫。元帝即 位,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对他很器重,被推举为左拾遗。因为受石显的陷害, 多次坐牢。成帝即位,石显被贬,刘向升为光禄大夫。时年45岁。很有文才,总 领校书,是块材料。   刘歆,少通《诗》、《书》,“少”,就是未成年,虚岁不到20岁。在公元 前26年,不会超过24岁。公元前6年,不超过44岁。不过,因为他崇尚古文经学, 受到大司空师丹的弹劾,怕惹祸,主动离开宫廷,外任河内太守,不久又托病辞 官,可能是回家看书吧。哀帝去世,王莽秉政,因为他们同时担任过黄门侍郎, 有交情,此时他的病也好了,被招回宫,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考订律历,可 谓是大展身手之时。被招回,是在公元前2年,他又可以专心治学问了,估计 《七略》应该是在此时以后完成的。离开始校书,差不多有30个年头。   (待续) (XYS200801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