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袁老师“有关中医的讨论有益于当今医学的发展”的理解 米直   袁钟老师发表“有关中医的讨论有益于当今医学的发展”之后,很多网友投 来批评之辞。细细读来,未必得当。笔者在本地论坛上批判中医过程中,认识了 一位中医医生(该医生对中医之痛处,亦深有感触,最早在本地论坛上劝大家不 要迷信中医),多次沟通之后了解到本地医疗界的一些情况,觉袁老师之言非无 本之木。因此,以己之见,将袁老师文作些许解读,或可解疑消误。   【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人类所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显而易见。因此,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并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属科学 范畴,都具有科学普遍意义上的客观依据、逻辑关系和可重复性等的特征。所以, 这一论断仍然将医学置于科学范畴,与中医自绝于科学的态度相区别。另外,医 学和医术以及医疗是有密切关系,但须加以区分的概念。医学侧重于理论体系, 医术侧重于技术层面,医疗则是实践层面。医术以医学为理论基础,医术的应用 就是医疗。这就像科学、技术和实践的关系一样。有人混淆医学和医术甚至医疗, 并因此说“医学不是科学”,是偷换概念。   【现代医学过去长期的发展趋向于纯自然科学方向,临床中更多的依赖实验 检验和仪器检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问题却关注不够,导致医患沟通减少, 医患信任降低,诊治技术单一,治疗效果受限,医患对立增加,医患冲突严重。】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或许反对者没有碰到。典型的例子是,当病人找到医生, 自诉病情后,医生并不仔细观察询问,进行初步诊断,而直接开单,要病人去做 各项检查,特别是花费高昂的检查。有人提出,这是我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宏观 上确实如此。但在微观上,医生变得思维简单和懒惰,纯粹依赖于各种仪器特别 是复杂仪器的检查。我的医科同学,尚未毕业,但对诊断归纳为“根据仪器检测 报告判断病情”,显然不能完全归结为体制问题。所以,袁老师的提法,并非错 误,而是确有其事。特别在病人看来,直接面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医生,并不一定 了解体制原因;而医生在现有体制下也会自然往“仪器依赖”方向发展。如果忽 视这一点,单纯谈论体制问题,也就离开了讨论的初衷。   仪器诊断的缺陷是难以发现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病因。   【为此,现代医学的有识之士提出:医学应从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 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这种转变要求医生应了解影响患者的心理、哲学、伦理、 宗教等思想因素,而能够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 那么,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为了全面细致地对病情作出诊断,能够将自然(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 通盘考虑,当然是理想之极,虽然这对医生的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随着医 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和学科分类的细化,能够积累广泛的医学知识的难度也不断提 高。后果是专科医生的视角仅限于其专业领域。病人投医时,并不一定了解自己 头痛的毛病,病灶却在丈夫交际过多(此例未必合适)。病人投错科,医生也不 免错症。这并不能说是现代医学的缺点,但肯定是对现代医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个有经验负责任的医生,全方位考虑病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而言,中医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积累,这正是中国的现代医学发 展的丰富资源。】   据我的经验,中医大夫只要有时间,“能侃”是一大“优点”。最近刚碰到 病人抱怨,去看的老中医“长侃不断”,不入主题。我的分析,是因为中医传统 诊断方法难以找到病因,多侃侃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中医大夫似乎都有这种习 惯,特别适合老年病人。袁老师认为这里面有丰富资源,笔者认为这有拔高之嫌。 但多与病人沟通,全面考虑问题寻找病因,是对每个医生的要求。   【中医的长期发展至今尚未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大量成功的临床治疗经验 依然借助古代普遍学说来解释,或用原始的类比方法来说明,对疾病个体化和动 态化的考虑大于对规律的认识,医生的个体经验总结大于标准化的探索。于是, 在如今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我们还听见用“阴阳五行学说”、 “元气论”来解释疾病,还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还仅靠医生的手指 感觉来体会脉象,还主要凭医生的个人经验来诊治疾病。这就导致不能对中医有 效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解释,中医的科学成分不能被有效地提炼,中医所触及的 客观规律不能被真正认识,中医的诊治方法难以标准化,而对中医的批评和质疑 始终不断。】…【尽管中医内部也有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但显然不 是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本,而只是用其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这些都是大家认同的中医面临的毛病,从目前中医界人士的努力来看,这些 毛病尚无治愈之望。袁老师并未在此替中医护短,大家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对中 医骂得不够狠就来指责袁老师。   中医确实以文化的形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仅从了解中国文化这一角度 来了解中医,也是有必要的。就像医生告诉有些病人“口腔溃疡”,尚不如“上 火”那样容易使其理解。当然随着科学的普及,这些文化遗迹会越来越淡化,但 也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时光。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作用,当然是现代医学所无 法替代的。保留一小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至少用到影视作品里,不至于碰到 现在对于丹和“卧薪尝胆”那样的批评。将来人们去看中医表演,就像看古法造 纸一样,或许还有尝试一下的欲望。   袁老师还从中医自身的角度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笔者 以为这些东西难以被食古不化的中医所接受。不论从科学的原则上,还是从现实 情况出发,袁老师的意见都没有错误,并且是有益的。   在新语丝的平台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将中医的谬误揭露的体无完肤。但 这些激烈的言辞能让中医界吸收多少?我已经看到有些中医发表跟袁老师文非常 相近的意见,可见袁老师的意见或许比我们的“投枪”、“匕首”更能消灭敌人。 因为能把敌人变成朋友,也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方式。更何况在这过程中,袁老师 所保持的原则,并不与我们有二异。 (XYS20070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