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中医药迷途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后人的故步自封和不理性,除了使其显得神秘 之外,还有些尴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伟/北京报道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议,没有四平八稳的发言,没有昏昏欲睡的听众;   激动是这次会议的明显特征,任何一句对中医药的鼓励、同情,乃至口号, 都会收获热烈而由衷的掌声。   “中医药是科学的,是超科学的”,“中医药是文化哲学,不是现代科学”, “我们的腰杆一定要硬,要有自信”,自豪中分明带着不被认可的苦闷。个别专 家对鼓吹西医者、或中医转行为西医者均斥之为“叛徒”、“败类”、“不中不 西、不男不女”,其心中所感已经不能用“激愤”来概括。   此时是2005年11月5日,首届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市复兴路 中国科技会堂开幕。   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与会专家激情澎湃,“你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中药的问题,值得关注的太多了,需要解决的太多了。写吧,怎么写都不过分。” “中医药如何复兴,是我们心头的一大问题。”“照这样下去,中医药还能活多 少年?10年?20年?”   中医药到底怎么了?中医药真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   中医药煎熬在“现代化”的火上   有人说,中医药是自成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与西医并行不悖;有人说,中 医药是一种文化哲学,不是科学;有人说,中医是超科学的,至少用现代科学无 法解释得清;有人说,中医药更本不是科学,类似于巫术;有人主张,中医药应 该返归经典;有人主张,中医药应该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两条腿走路;有人主张, 中医药应该和国际接轨……   凡此种种,都和标准有关。在中医药界,在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标准” 是一个让人头疼却又无法躲避的字眼。   用西药标准管理中药   —牧师管和尚?   年过六旬、温文尔雅的刘大夫,坐在摆着文房四宝的办公桌前,指着中药 “清艾条”包装盒上的三年有效期,说:“GAP、GMP、GSP,全是狗屁!”   让刘大夫如此生气的原因,是目前中医药受制于一些“西医标准”,正在被 西化的现状。据他介绍,清艾条用于针灸,历来是越陈越好,现在反而要标出三 年的有效期,不知所云。“中医药发展需要搞中医研究,现在是用西医的标准来 研究中医,还说是什么现代化。”   而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SP(药 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还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 床试验管理规范)等,则是有关部门近年来为中医药现代化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 规范。许多中医药人士称此举为“牧师管和尚”。   原国家药监局助理巡视员骆诗文说:“我们现在把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 局)的管理方法当作圣经,在中国推行,按照西药的标准和管理模式研究和管理 中药,不符合中药发展。GMP、GSP和自己独创的GAP改造,至少花了3000亿元。 现在管理中医药的人,知识化但不专业化。某主管部门的处长竟然说,中医药现 代化就是把古代经典翻译成白话文,因为文言文太难懂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认为,目前的现代化中,以试验探索得到的药 理、药化为依据,用西医学的疾病套上中医的一个或几个处方,企图简单地以西 医的 “辨病”替代中医的“辨证”,非常不妥。动物实验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 的要求,中医重在临床,中医的“辨证”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中医能否绝对量 化、客观化,进行统计学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而“西医标准”的设立,使一些中医被迫削足适履,乃至牵强附会。记者在 采访中听到如下一些相关故事。   故事一,某市一中医申报科研项目,因其论文为传统中医研究,第一年被领 导驳回;第二年,该中医在论文题目中加上“抑郁症”字样,内容未改,再次送 审,科研项目通过;第三年,还是这篇论文,内容未变,题目更加西化,被市里 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论文评选。   故事二:新药报批需要进行动物试验,某中医遂把实验室的小白鼠们分为 “肾气虚”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藏精”型,分而试之。   “中药大多是复方,十几种药,讲究君臣佐使、辨证使用,有的常用中药, 几百种病证里都用得上,如果非写清楚治什么病,那么点说明书够用吗?我真写 全了,药盒装得下吗?”一位老中医激动地说。   西医李刚(化名)也认为,中西医是两种理论体系,目前的“现代化”方法 不对,“驴唇不对马嘴,像强奸”,但不能因此就拒绝科学的检验,“中医是模 拟理论,没法证伪。我相信中医存在着精髓,但现在不是我要驳倒你,而是你怎 样来说服我。某些中药有用,就要去探讨它怎么有用。科学不是标准,而是方法 论,中医药需要用现代科学去检验自己,说服大家,不要永远那么神秘。”   GAP、GSP反而带来市场混乱?   骆诗文近两年调查了各地的医药企业和市场,认为中药产业“危机四伏”。   “如果按照GAP要求去办,(种植中药材)每亩地起码要增加3万元的成本, 好多中药还需要每年更换土地,根本就不可能每年都符合GAP。药农也没钱搞 GAP。西部一些传统产药地区,认为怎么做也达不到GAP标准,有的便停止种植, 将药材提前挖出来出售。”骆诗文认为,目前GAP认证使得药农减少或停止种药, 导致中药材供应紧缺,价格成倍上涨,这必然引发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 品等中药产品的价格全面上升。“中药饮片正是中医药的灵魂所在,饮片价格过 高,必然导致汤药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转而去吃西药。”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资料显示:西南某市9个医药工业企业在 GMP认证中分别投入800万-8000万的资金进行改造,全部是自筹和银行贷款,而 认证后设备的利用率最高为80%,最低为30%。“GMP认证可能达到了与国际接轨、 质量提高的新台阶,但有些地区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到高水平的重复浪费也成定 局”。   而大量非医药资本涌入医药产业,出现“消化不良”,对投入连续性估计不 足,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北京昌平开发区、西安杨凌开发区等地,不少 厂子就几个人在看厂房,屋内结着蜘蛛网,新设备布满灰尘,有的锈迹斑斑。” 大集团有了,“大品种”和“大市场”却找不见。   一位企业老总说:“过去我们为自己的产品能装备一座医院而自豪,现在, 整天因为大而全的产品结构伤透脑筋。”一些通过认证的企业开始低价出卖药厂, 以尽快甩掉包袱,收回资金,另图发展。   据骆诗文介绍,GMP改造认证使得企业大多负债累累,无资金开发新产品, 加上新药评审中的黑幕和不公正,企业普遍对开发新药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搞 剂型改革和仿制。比如藿香正气水、六味地黄丸、清开灵等品种,便有多个或10 多个剂型,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使得低水平重复比任何时期都严重。而市场容量 有限,药厂之间便互相拚命砍价促销,导致利润锐减甚至亏损。最终结果便是, 一些厂家就从投料上打主意,不按原批准处方的规格、等级投料,不按原工艺生 产,出现合法的工厂生产劣药和假药。   而GSP改造,把富有农副产品特点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转为公司化管理,扶植 市场内的大户成立公司。“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没有仓库,就在市场内挂一个牌子, 给药厂组织原料或是代药厂销一些成药,两不开票,互相以物抵账,逃避税收。 小的经营户不少已经离开专业市场,游村走乡,收购销售中药材和中成药,产品 质量无法控制。整个中药材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恢复到1994年前的状况。”   据骆诗文介绍,现在17个中药材市场,大多在苦苦支撑,其中几个全国知名 的药材市场经营每况愈下。如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原有经营户4000多家,现在只有 2000多家,市场十分冷清,据说今年五一期间,市场营业大厅开始对外开放表演 脱衣舞;昆明菊花园市场出售给福建一个体户,由其易地新建,按每个摊位 25 万元左右出售。“现在进入医药领域没有任何门槛,给钱就行,大量不懂专业的 人员进入,导致医药行业人员素质达历史最低。我在成都荷花池市场检查,竟发 现一个小伙子过去是杀猪的,碰上成都查处注水猪肉而无法继续经营,竟然跑来 办了一个摊位经营中药材,所出售的人参连真假都说不出来,更别说分清等级规 格。”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的药材市场,开始出现囤积居奇。“最近,河北安国的药 商把甘肃的当归苗全部买下,然后就地销毁,以免当归供应量增加而降低价格。”   骆诗文在调查中发现,GSP整顿后,全国批发企业由原来的1.28万家增至3.5 万家,零售企业由原来的15.6万家增至约30万家,一些地方出现市场饱和。广东 东莞市2004年上半年新增医药销售店600余家。湖南某县,县城人口约12万,药 店多达43家之多,平均每个药店供药不足3000人。不少药店出现亏损。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认为,“医药行业投资目的缺乏科学性和可 持续性,不能盲目乐观。政出多门、政策的短期性以及盲目的国际接轨等种种政 策,已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如何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 和抗拒国家不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能力。”   中药为何没有被外人认同的标准?   中医药需要自己的国家标准,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贾谦研究员认为, 必须成立中医部,“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能直接升为中医部,进入中医部的人, 应该是热爱中医事业,有民族自信心,愿意为13亿人民健康服务的人”。但一位 业内人士反问记者:“就算成立中医部,谁有资格当这个部长?有合适的人吗?”   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中医药的国家标准曾有过建议:中 医本身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中药现代化首先要通过继承来实现,然后再谈创 新和发展。只有传统型与现代性互补才能使中药真正得到发展。是否有必要花大 力气建立中药指标和有效成分,尚需认真研究。中药的处方经过长期临床试验, 其安全性、有效性在一定范围内是肯定的,中药新药临床前的药效研究的一些内 容似乎可以取消,重在审查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严格按规范执行,有效性的大 小风险由申办者承担。   中药新药的审批标准可考虑分为三个层次,即经典方,民间验方、老中医30 年经验方(且为医院制剂或相当于医院制剂的协定处方),创新中成药(单味、 复方)。对于前两种,安全性审查过关即可批准临床,甚至由各省市药监局初审 后,报国家药监局注册司即可临床。中药的审评应该重在申报生产批文的审评。   李刚认为,中医现代化当然需要中医药人才去做,但中医理论的封闭性阻碍 了中医药的前进。“我最受不了中医讲返归经典,如果一个理论体系永远是老祖 宗的好,这显然违背科学的信念。中医自己要理性,要敢于怀疑,抱着开放的心 态,去怀疑前人,去完善自己。不要先确定一个“永远正确”的语境,再和人讨 论,这没法讨论。”   中医院变成了“西医检查院”   除了“西医”标准,中医药还要接受“利益”的引诱或者淘汰。   用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方法给人看病的张力(化名)医生告诉《中国经济 周刊》,受利益驱使,现在大多数中医院都变成了“西医检查院”。他解释说, 因为检查、开药最赚钱,所以医院基本都是按化验单和药单来计算医生的工作量, 医生当然也就喜欢给病人多开化验单和检查单,很多中医院也添置了各种西医的 检验设备。   张力医生介绍说,他负责的科室有7个房间,每个月的租金为35000元,而月 平均营业额不到30000元。“但我不给病人开CT,需要检查,就让他们到西医院 去;有的病人去了就不回来了,估计被西医院留下了,无所谓。领导让我开CT单 子,让病人到本院的西医科室去做,我不同意。至于收入少,我可以缩减成一间 屋。你要实在不支持,我就不干了。反正我不会变成西医,靠西医赚钱。”   张力的朋友,也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去年父亲得病,朋友便找熟悉的中医 给父亲治疗,两星期才花了27块钱。第三周,该院的院长不让这位中医再给他父 亲看病了,说太便宜,不赚钱。“现在(医院搞)市场经济,是逼良为娼!”张 力愤怒地说。   据贾谦介绍,清末民初,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中医50万,现在27万。 目前,各中医院仅有约10%的中医开汤药方,即按中医思路看病的不到3万人。   中药产业国际化之路如何走   中药在实现了“走出国门”的远大理想之后,得到不仅仅是荣誉,还有质疑; 而中药闹出人命的个案,却令整个中国中药行业背上了“中药治死人”的不白之 冤。   中药国际化中的“错与弱”   1994-1996年,日本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汉方药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 肺炎,其中有10例死亡。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出口到西欧的中药制剂“苗条丸”(制剂中 含有马兜铃酸),曾引起100多名中青年女性发生尿毒症,被称为“中草药肾 病”,造成了不少欧美人对服用中药的疑虑和恐惧。法、英、美等国先后宣布禁 止进口、销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   2003年2月,新华社记者朱玉、张建平撰文《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 “致病”根源?》,披露“自1998年10月将第一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收入病房起,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陈文大夫表示,已有一百多例此类患者入住,其中最多 的就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病人。”   2005年3月,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就这样被慢慢毒死》,称 “许多被历代中医视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含有慢性毒,能导致肾衰竭、癌 症、胸腺萎缩、重金属中毒、畸胎。”文章呼吁对草药说明毒副作用,否则难逃 “草菅人命”之嫌。   中药的不良反应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 否适应新的医疗卫生形式?传统中医药如何发展?而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弱势 地位”,似乎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医药的不景气与不合时宜。   几年来,不断有人引用这样的数据: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中所占 份额仅3-5%,2000年,“洋中药”进口额已超出同期我国中成药的出口额,我 国已经成为中药的“进口国”。其中,日本的中药出口占据了世界中药市场的 30%,甚至有人说70%、80%。   而中医药国际化的呼声,也并非一呼百应。有人主张中医药返归经典;有人 主张中医药先现代化后国际化;有人认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就是西化,是对中医药 的毁灭。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国宝—中医药,在国际一体化大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高 深莫测,也越来越无所适从。   国际化不能“废医存药”   “我们从不认为中药无毒,‘是药三分毒’,但按照中医的理论合理配伍、 辩证使用就可以增效减毒。可西方人不理解,他们总认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 可以长期大剂量服用,怎能不出问题?美国人长期服用中药麻黄中的麻黄碱来减 肥,发生了肾中毒,还死了人。他们不明白麻黄碱和麻黄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谈到中药的不良反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的贾谦研究员颇为沉重。   原国家药监局助理巡视员骆诗文则形象地比喻说:“中药多为复方,讲究君 臣佐使,就像中国人作菜。现在,一盘苜蓿肉,你非要把黄花、木耳、肉片分开 来单独炒,它还是苜蓿肉吗?你能说苜蓿肉不好吃吗?”   多年从事中药材管理工作的韩培女士则认为,像“关木通”(含马兜铃酸) 这样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是技术问题,只要对话,就可以解决。“任何中西药都 有接受问题,不仅仅是中药存在这样的问题。”   贾谦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的“废医存药”。中医和西 医是完全不同的医药体系,中药必须由中医大夫辩证使用,如果离开中医理论, 中药“可以说是垃圾”。“西方各国没有一大批中医,出口中药没有太大的意 义。”   至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贾谦研究员告诉记者,在为中药 担忧之前,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中药不是植物药,“国际植物药市场”并 非国际中药市场;二、上述数据中的“国际植物药市场”并未包括中国大陆市场; 三、3%的概念,强调的是出口创汇,与我国是不是中药生产与应用大国没有关系; 四、 2000年我国大陆中药产值493亿元,约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1/4,占世界中 药市场的50%以上;五、2000年进口的“洋中药”,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是西药 或西药原料,如尼莫通粉剂、扶他林原料等。中成药和中药材只占少部分。所以,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研发、生产、应用与出口大国。   资料显示,中药出口创汇中,药材约占70-80%,成药仅占20-30%。出口中药 材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造成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破坏。199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 甘草8766吨,进口甘草液汁及浸膏2555吨,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每挖1亩 甘草相当于破坏3亩草场。   “为了赚一点点外汇,破坏了我们12万亩的草场,值得吗?而且,美国人把 甘草拿走,并不是用药,而是提取甜素作为香烟添加剂使用。中医走不出去,中 药材走出去有什么用?反而会坏了中医的招牌。‘马兜铃酸’事件、‘小柴胡汤’ 事件,这些药有多少是中医开的?”贾谦每次说起来,都气愤难平。   中医药国际化—铺轨还是接轨   据韩培介绍,96年以来,外国人到中国收购中药材,大多是稀缺资源,作为 提取物使用。中药企业一时间生意兴隆。但中药企业只考虑进出口额,并未注意 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之间为出口创汇还竞相压价,“一开始它们的利润能 达到30%,后来逐渐降为10%,一些企业都不敢做了”,再加上市场需求变化快等 不可控因素,企业专靠卖资源很难做大,所以走上国际的很少。   近年来,不少人呼吁,“中药要走向世界,必须与国际接轨”,“重点支持 一批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新品种”,“培育20个左右符合国 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97.4%的西药属于仿制。有人主张,中药应该向植物 药一样,进行提取物出口,易于质量控制,以便达到西方国家的标准,得到认可。 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也许是一条创汇之路,但和中医药国际化没有多大的关系。   不过,从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看,此举则是“将具有系统理论的中药降低为没 有任何理论依据的草药”;况且,中国的中药材资源本身就不足,过多地作为提 取物出口,肯定会影响中医药的发展,甚至“将可能造成中医药自然消亡”。   至于按国际质量标准,培育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现代中成药”,却 遭到一些中医药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实践完全不同,不 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中医药不必去就国际上的“西药之轨”。中药国际化, 必须是宣扬中医药文化,让外国接受中医药,向海外“铺轨”,尽管这条道路可 能会很漫长。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认为,在还有8亿多人不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保 障的情况下,去谈让外国人听得明白,让中医药走向国际,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 “我们不能忘记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削足适履,被动跟随。中医药应 该有自己的标准,如果只是试图符合所谓的国际标准,即便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了,但对于中医药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那时的中医药仅仅是个标签而 已。” (XYS200610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