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信不信由你注解14   作者:棒棒医生   51:经络在古代是肉眼可见的,民国以后才看不见摸不着   【注】现代人谈到经络都认为它理所当然是一种有别于血管神经的看不见摸 不着的网络系统,但这种认知其实只有一百年左右,并非古来如此。   《黄帝内经》中对经络有清晰的描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 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说的再清楚不过,十二条经脉的长短及其所含血和 气的多少都可以测量量化。古人之所以观察到脉里有的气多血少,是因为他们只 能观察解剖到死人的血管,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已经流失溢出血管了,才会见到空 的血管。在《针灸大成》里对经脉的长短更有具体的测量,如"手之六阳经脉,从 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测量得这么准确,若看不到,难道是信口胡 说?   《内经》又云:"经脉十二卅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 阴过于内踝之上,毋所隐故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由于位 置深,看不到,需解剖才能看到;但络脉分布表浅,是可以看到的,很明显就是 我们常见到的皮肤表面的"青筋",也即是静脉血管。   《内经》以降至清,上述认识一直就是经典,被无数医书引用,经络肉眼可 见是古代的共识。《医林改错》则直言,"古人言经络是血管"。这是显而易见的, 浮而常见的络脉不是静脉血管是什么?   所以,古人是清清楚楚见过解剖过也测量过经络的,只不过由于手段的原始 粗糙,所得知识并不精确,又掺杂了些想象,因此,当西方如素描般精准的解剖 学传入中国后,经络说就暴露出其粗陋不堪来。经络若是血管,其描述无法与实 证的西医解剖学一致,必然是错的。为了弥补这一重大缺陷,民国恽铁樵 (1878-1935)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却违背祖宗的解释,"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 脏,乃四时(气化)的五脏",把五脏六腑彻底去解剖化,仿佛矛盾就不存在了。 此后,经络也顺理成章变非血肉的了,成了人体内神经、血管、淋巴之外另一套 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的网络系统。   52.俞跗和扁鹊都比华佗更配称中医"外科之祖"   【注】华佗被誉为中医"外科鼻祖",依据的是《三国志》里的记载,"若病 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 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同"瘥"),不痛,一月之间,即平 复矣。"这种开腹剖肠手术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没有第二个,是孤例,历来备受 质疑。大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其原型是印度宗教里的故事,不是真事。   如果以文字记载为凭,扁鹊的"换心手术"更早,为什么没有人称他是"外科 鼻祖"呢?大概是因为不可信吧,基于今天的认识,我们无法相信两千多年前可 以做心脏移植手术,是不好意思凭这个记载把"外科鼻祖"的帽子戴到他头上的。   然而,剖腹手术对于古人也是难于上青天的。首先,古人无法对肠内的病灶 进行定位诊断,直到二十一世纪,有胃肠镜、胶囊内镜、CT、磁共振、DSA等高 科技手段,定位诊断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华佗开腹前是如何知道病灶在九曲十八 弯肠道的哪一节呢?其次,腹腔局部解剖、止血输血、灭菌消毒和麻醉等外科瓶 颈技术在当时都没有解决的可能,开腹手术的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死亡率则高 到不能想象。因此,开腹术和换心术作为医术在古代都只能是传说,不是事实。   说到麻醉术,华佗的麻沸散和扁鹊的"毒酒"性质完全一样,都成分不明,都 没有传下来,但扁鹊更早是无疑的。所以,扁鹊肯定比华佗更受得起"外科鼻祖" 称号。   然而,有一个人比扁鹊更早外科技术更高,那就是上古的神医俞跗。   《史记》记载俞跗的医术是典型的外科:"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 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 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显然,俞跗治病用 的不是汤药、石针、按摩、膏药等内科和普通外治法,而是已经熟练掌握了血管 缝合、开颅、开胸和开腹手术。若相信这段文字,理当授俞跗"外科鼻祖"的荣誉 称号。 (XYS20230923)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us)(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