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北京中医险遭“灭绝” 作者:钟薇 2011-02-23 新京报   最近微博上的论辩气息很是浓重,先是王菲关于佛法的一声慨叹引发了“科 学”争论,一些早逝的中医师又引发了科普作家对中医的再次责难。据笔者所知, 方舟子先生对中医的批判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展开了,此次是否会再度引发存废大 论战尚未可知。   关于中医存废的讨论从清朝就已经开始了,北京作为若干朝代的太医院所在 地,是中医没落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北京的宫廷中医机构,早在金代已经存 在。金代设立的太医院不过由十几个人组成,到了清代,太医人数已经达到百余 人。康熙的一次疟疾束手无策,西医却以金鸡纳霜(奎宁)施治获得奇效,这才 有了西医进入太医院的先例。西医诊所和教育机构的兴起,使得太医院日趋衰落, 直至1912年彻底消亡。   可以说,康熙的个人求医经验,引发了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危机。但太医院的 解散并非是中医穷途末路的体现,和此后发生的中西医论战一样,都是社会风气、 时代潮流裹挟之中的波澜而已。佛教流传中有所谓“辟佛”一说,在近代,中医 也陆续受到类似的抵制和禁止———“废止中医”的舆论,早在清末就开始了, 道光进士、咸丰翰林院编修俞樾提出了废除中医主张。俞氏“废医论”与当时的 “全盘西化”思潮保持了一致,他在《俞樾杂纂》中专列“废医论”一章,从中 医理论、实践和疗效等方面条陈了中医的弊端。他将中医与巫术并列,并称善于 把脉的扁鹊“罪在万世”。   进入中华民国之后,中医越来越不受待见,管理中医药的机构,从中央到地 方无任何保留。孙中山政府在南京成立的卫生司及袁世凯迁往北平的卫生司和 1928年10月成立的卫生部、1940年改建的卫生署、1947年再改建的卫生部,均未 设任何专职管理中医的机构。   1914年,北京中医派代表向北洋政府教育部申请准予北京中医学会注册,教 育总长汪大燮等以“吾国医术毫无科学根据”为理由,决定禁止中医开业和废除 中药,并把中医排斥于医学课程之外。   这一时期“辟中医”的代表人物是余岩(字云岫),他正是1929年“废止中 医案”的始作俑者。从1912年开始,他在一系列文章中不遗余力地主张废止中医。 他认为中医“诊断不确,治疗不定,结果不知……其学说理论,则大谬而无一节 可以为信”; “……是绝对不合事实的,要‘斩钉截铁’把这点糊糊涂涂的空 套,一切打破。”   在他的努力之下,1929年2月,中华民国在第一届卫生委员会议之后相继发 布训令,禁止中医设立学校、医院,令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中医院改称诊室, 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取缔中医报刊及著述,中医濒临被彻底“驱逐”。   中医界不甘引颈就戮,1929年三月,全国中医界代表通电全国反对“废止 案”。在中医界的集体努力之下,国民政府做出“让步”,北平、天津、上海等 20个省市成立了国医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3年,由于汪精卫的反对,国医条例未能公布。两年 后,冯玉祥、石英联合中央委员、各省市及海外代表八十余人,提出“政府对中 西医应平等待遇以宏学术而利民生案”,提案中写道:“歧黄行中国数千年,治 效昭著。自西医东渐,政府锐意维新,举凡卫生行政一俾西医,而国医不与焉, 似不免失之偏执!—————倘举数千年无数先贤先哲体验研究所结晶之国医, 一旦委之沟壑,不惟数典忘祖,即于民生上、实业上、学术上,亦均蒙不良影 响。”《中医条例》一年后颁布。   知识精英的戮力“讨伐”使得传统中医举步维艰,到1948年,北平中医人员 约剩千人,设床位的中医院几乎没有。 (XYS20110222)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