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奔龙化石揭开鸟类起源之谜 林英 陈琦   在我国辽宁省有一片极富传奇色彩的义县组地层。自1996年发现长有原始羽 毛的中华龙鸟以来,这个地区共发现了6种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如今,又有一具 保存得完整无缺的恐龙骨骼化石———奔龙化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是一具周身覆盖着羽毛状结构的小恐龙,以四肢伸展的姿势被保存了下来。 虽然科学家还没有确定新发现的奔龙是否是一个新的物种。但它具有的三趾的脚 显示出它属于兽脚亚目食肉恐龙。它的头部和尾部有纤维状绒羽,其他部分覆盖 了相似于原始羽毛的皮肤衍生物,背部具有像现代鸟类羽毛的羽枝一样的分杈结 构。发现保存如此完整、清晰的羽毛痕迹的化石,在世界上还属首次。它表明, 进步的兽脚类恐龙要比原始爬行动物更接近鸟类。   19世纪中叶,著名科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恐龙-鸟类关系假说。20世纪70 年代,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古生物学家J.Ostrom对恐龙爪、美颌龙和始祖鸟进行 了比较解剖学研究,举起了“鸟类是由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大旗。直 到20世纪末期,中国辽西中华龙鸟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鸟类起源及相关问 题的研究。1999年2月,在耶鲁大学的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 “鸟类是从恐龙演化来”的理论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同年6月,国际权威学术 刊物《自然》发表编辑部评论《龙鸟之争,已经结束》。但由于以前发现的长羽 毛的恐龙化石保存不佳或不完整,使得人们不能清楚地了解羽毛状的结构与动物 身体之间的确切关系,国际上仍有部分人对于“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的理论持 批评态度,并对这些长羽毛的恐龙的可信度提出质疑。这具保存完整、清晰的羽 毛痕迹的奔龙化石,是对持不同意见者给予的最好回应。长羽毛的恐龙化石揭示, 恐龙与鸟类具有100多个共有的解剖学特征,包括叉骨、灵活转动的腕、羽毛等。 在所有进步的兽脚类恐龙中,快速奔跑的奔龙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   这具奔龙化石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为古生物学家探讨羽毛的起源和早期 演化提供了进一步的关键证据。这具化石的发现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 博士说:“这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化石标本。”   新发现的化石表明羽毛演化与鸟类飞翔起源无关。在小型的、无飞行能力的 恐龙中,羽毛的发育最初是为了保温,它的出现明显早于鸟类的飞行。季强博士 在对这具奔龙化石进行研究后,认为羽毛的发展应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绒羽, 而后是正羽,继而是正羽的分翼,即应不同功能需要产生的尾翼、飞翼、皮翼等。 这跟现代生物学上关于羽毛本身发展变化的理论完全吻合。   由此我们便可清晰地叙述羽毛功能演化的历程:最初的发育是为了保温,以 后逐渐具备了保护身躯,在快速奔跑中保持平衡,吸引异性及躲避敌害等功能, 飞行则是最后出现的。同现代的鸟类一样,这种新发现的奔龙利用中央羽干和羽 枝运动它们的羽毛,后者被认为是飞禽羽毛的关键特征,但奔龙的羽毛太小以至 于无法让它们的身体飞离地面。这就说明羽毛不再只意味着鸟类或者飞行,在鸟 类以及飞行出现很早以前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生活的年代,羽毛就已经开始进化 了。   从恐龙到鸟的进化过程中,飞翔的本领是如何获得的呢?科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叫做树栖起源。认为恐龙由陆地爬树,向下跳跃滑翔,逐渐具有飞行功能变 成鸟类。这一学说存在三大疑点:首先是恐龙爬树的目的。生物的本能是保护自 己,爬树对恐龙而言具有相当难度,它可以利用当时的地形地物形成高差,爬树 动机不充分;二是恐龙的胸部呈鸡胸型和兔胸型,向前突出,而不是如壁虎般的 平胸,不具备爬树的能力;三是出自恐龙生活时代的植物化石表明当时植物高度 不超过5英尺(约两米),恐龙无树可爬。这些疑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陆地奔跑飞行起源则认为恐龙是为了躲避敌害追击、加速奔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 的形成了羽毛。这一学说正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支持。   100多年前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被公认为鸟的祖先,但科学家的研究后发现 始祖鸟身上有73%的特征属于恐龙,虽然世界上关于鸟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恐 龙和鸟类并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区别。新发现的奔龙化石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有一 句话是季强博士经常爱说的,既具科学性又赋文采:恐龙并没有完全绝灭,现代 的鸟类就是长羽毛的恐龙的后裔,今天仍与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蓝天下。 (光明日报2001年5月14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