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从台湾探亲归来,向记者透露了许多人们广泛感兴趣的话 题,包括他的儿子周令飞的近况…… 年初,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已退休)和夫人马新云从台湾探亲回来,我在北京 城西一幢高层公寓访问了他,闲话家常。面容清癯、额骨略高的他,待人和善诚恳 。 周海婴正用家中的业余电台与海外业余电台爱好者通话。我注意到,他家客 厅里的陈设大都与鲁迅有关,室中的显著位置还有一尊鲁迅沉思的半身塑像。 第二次赴台 1994年底他以大陆广电部专家身份,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无线电台国际学术讨 论会。此次探亲,是他的第二次台湾之行。去年,台湾放宽了大陆直系亲属前往探 亲的政策,6月,在台湾的儿子周令飞替父母向当局提出探亲申请。当时只是批准周 令飞的母亲(中学教员、现已退休)马新云入台,几经波折,周海婴夫妇才得以双双 赴台探亲。周海婴说:7月12日我们抵台的那天,台湾有关方面派专人拿着牌子在关 口迎候,引导我们从优待通道顺利入关。 关于周令飞接待双亲前往探访的心情,周海婴向我转述儿子的话说,“父母 为我操劳了几十年,十几年前又因我出走台湾的风波备受牵连,我欠他们太多了!此 次能和父母在台北相聚,是15年来的第一次,机会实在难得。” 周令飞是周海婴的长子,1982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了台湾女子张纯华,并随 她赴台结婚、定居,一时间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新闻。周海婴受鲁迅思想教育的影响 对孩子一向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婚姻无门户之见,也是由孩子自主决定。因此 ,当坠入爱河的周令飞决定赴台,周海婴是予以理解和接受的。周海婴说,1982年 令飞在台湾结婚,他就准备赴台参加婚礼,北京方面当时有侨办主任廖承志担保, 无奈过不了入台这一关。 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自去年7月中旬抵台至今年1月回京,周海婴夫妇在台北儿子的家住了半年时 间。他们不接触传媒、不参加任何活动,闭门谢客,用周海婴的话讲,是“全身心 地放松、休息”,与儿孙们共享难得的相聚。闲暇之余,周海婴只拜访了鲁迅生前 好友台静农的后代和知名作家李敖。周令飞夫妇每天忙于公司事务,只有节假日才 能陪伴父母游览风景名胜。 周令飞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长女11岁,幼女9岁。谈到这两个孙女,周 海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她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很懂事,姊妹俩从学 习到生活总是自己管理,很少要父母操心。在台湾,小学生就学着写报告。她们曾 背着相机,由老师带领到故宫博物馆参观,事后竟能交出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 。 问及孙女对她们的太爷爷鲁迅知道多少?周海婴说,在台北家中的客厅里,挂 着一幅鲁迅的油画像,她们对太爷爷是尊敬和理解的。学校老师曾出了一道作文题 《尊敬的伟人》让她们思考。大孙女开始想写太爷爷鲁迅,终因了解不多,改写了 另外的名人。据周海婴介绍,在台北仅四家书店公开出售鲁迅的著作,台湾民众对 鲁迅作品的了解是有限的。 说话间,周海婴的夫人马新云打开一盒橄榄请我品尝,说是从台湾带来的。 马新云介绍说,台湾朋友非常热情,左邻右舍看见他们都主动上前打招呼,还向他 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各种小吃。她特别夸赞台湾的儿媳是一位旧传统与新思潮 兼而有之的贤慧女子,极尽孝心。 不愿在鲁迅光环下生活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 使他待人处事极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 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 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感叹道:“在别人的眼里,我做得对了是理所 当然;做得不好是大逆不道,甚至还故意中伤。人无完人,谁能无错呢?做名人的后 代不易呀。”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回忆说,1945 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家是邻居,弄堂里的孩子们常在 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去摆架子,孩子 们相互之间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婴语气平和地插话说:“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 ”鲁迅曾在遗嘱中表示,“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海婴小时候,很喜欢 一种叫积铁(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 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鲁迅总在一旁予以鼓励。鲁迅 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但周海婴热爱技术的兴趣不减,他用储蓄多年的压岁钱 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从此走上严谨的科研道 路,开始了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生涯。 周海婴表示,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 ;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 社会的承认。 向亲友赠送《许广平》纪念册 为了照顾母亲许广平,1950年周海婴夫妇调到北京工作。马新云回忆与婆婆 相处18年的日子,颇觉许广平待人和蔼,没有架子,婆媳相处感情融洽。去年底出 版了《许广平》纪念册,其中收集了许广平生前未有结集出版的文稿和亲朋好友的 怀念文章。“文革”初期的1968年,许广平突然心脏病发作,很不情愿地辞世了。 周海婴说,“今天我们将这本集子送给那些和母亲有缘的人,就是要和大家一起轻 轻地呼唤一下母亲的名字,告诉她:我们怀念您!” 1949年以后,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将鲁迅的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周海婴指着客厅墙壁上用镜框镶嵌的鲁迅手迹对我说,“这是仅存的两幅,而右边 那幅诗句中辕字的一撇因着墨过浓写坏了。当时父亲想丢掉,母亲却收了起来。” 他说:“父亲从不在意自己的手迹,而许多手搞都是母亲背着他偷偷地收起来的。 有的甚至是从纸篓里发现后藏起来的。” 在周海婴尚未懂事时,鲁迅曾将他与许广平传达爱意、遥寄思念的《两地书 》重新工整手抄一遍送给年幼的周海婴。今年适逢鲁迅逝世60周年,周海婴把珍藏 多年的鲁迅手迹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婴夫妇每年都要去上海为父亲扫墓。今年10月,上海将举行鲁迅逝世60 周年的纪念活动,周海婴已被邀请参加,他强调要重实效来纪念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