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鲁迅扔出了谁做的棉裤 杨建民   偶然得到几册鲁迅的书札影印本,十分喜欢。这其中行文格式和字迹味道, 叫铅字一排,有时就失去许多。譬如吧,前辈写信总是礼貌地在人名前空格,或 者另提一行写起;在写自己名字时,就略略小一些,以示谦恭。但这些一经排版, 基本见不出差别了。   鲁迅在上海时,给母亲写过许多信函。这些信从影印件中可以看出,字迹异 常工整(这一点与给其他人的字迹相较,更显得明显);格式也很讲究。例如自 称时,总将“男”写偏一点,并小于其他字;行文时,偶然还用点亲昵语,叫人 感到在母亲面前,孩儿心情的不自觉流露。这些,看铅字本体会要浅得多。由此 中也可以清楚看出,鲁迅对母亲十分爱戴,尊重。   近日读《文汇读书周报》,见到《莫把鲁迅研究引向庸俗化》一文(2001年 9月1日九版),其中引了孙伏园先生一段文字,来证明鲁迅冬天穿单裤的缘由, 其中牵涉到鲁迅对母亲的态度,所以值得分辨一下。   引文从孙伏园1936年10月写的《忆鲁迅先生》中摘出,相关的内容是:   “鲁迅先生居家生活非常简单……就是在北京的大冷天,鲁迅先生也永远穿 着这样的单裤。”   “一天我听老太太说……她实在看不过去了,所以做了一条棉裤……希望他 (指鲁迅)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竟被他扔出来了。老太太认为我的话有时还能 邀老师的信任,所以让我劝劝他。”   孙伏园先生这段话,其他问题姑且不论,说鲁迅将母亲做的棉裤扔出来,这 却非常不合情理。鲁迅思想是先行的,但他生于当时时代,受当时礼数影响是很 深的;何况他与母亲,并无什么过节。从他人回忆文章和我们前面说的信函情况 看,鲁迅对母亲又是爱戴和尊重的。这里猝然说鲁迅竟将母亲做的棉裤扔出(尽 管孙伏园文后面有一些“不愿为生活所累”的理由),实在大出意外,与原来的 印象也大相径庭,看来,这段话一定有问题。   这段引文,笔者翻阅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版的《回忆鲁迅资料辑 录》,与上面引文完全相同。但想想,孙伏园先生亦是老一辈人,把鲁迅扔母亲 做的棉裤的事写出来,未必就合他自己的心,更不用说是纪念一位他珍重的人物 了。   心里这个疙瘩拧了好几天,昨天无意间翻阅西北大学教授张华先生所著《爱 情自由的历程》一书,竟一下子看到关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记录。张华教授所引孙 伏园先生文字是这样的:   “一天我听周老太太说,鲁迅先生的裤子还是30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了 多少回,她实在看不过去了,所以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先生上衙门的 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竟被他扔出来了。”   张华教授没写明引自哪篇文章,但引文上面有这句话:“下面孙伏园的回忆 则是千真万确的。”大约是从最初的报刊或较早的书籍中查到的。这样一来,鲁 迅的扔棉裤行为就可以解释了。   孙伏园文中的“周老太太”,自然是指鲁迅的母亲;“周太太”是鲁迅原配 夫人朱安。由于彼此间毫无感情,鲁迅对朱安的确相当淡漠。这是那个时代难解 的悲剧,置身其中的人才体尝最深(张华教授的著作对此解说得十分深澈、值得 细读)。他扔出朱安所做的棉裤,是不愿意接受朱安的照拂,内中的淡漠和厌烦 情绪可清晰见出。   由此看来,有人在孙伏园先生的文章上做了手脚,将“叫周太太”四字删落, 结果就成了鲁迅扔出了母亲做的棉裤。删落的人大约是想掩盖住周太太这个人, 却不料这样一来,鲁迅便成了毫无礼貌,不尊重母亲的不近人情之人。《文汇读 书周报》的文章作者指出引文录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6月所出《鲁迅回忆录》 (二集)中,但估计署的写作时间仍是1936年10月。笔者所查的资料虽不同书, 但同样被删落过。这真叫人莫可奈何。如此看来,引文有时也得注意,不然一不 留神,便落入删落者的陷阱,引证出个不是鲁迅的“鲁迅”来。 2001年9月26日中华读书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